论《文选》中的离别诗
2014-03-31陈潇
陈 潇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61)
离愁别恨是古人诗篇中常表现的情感类型之一,在诗歌中抒发离别之情的传统自古有之。在萧统编纂的《文选》中,收录的离别诗涉及“祖饯”“哀伤”“赠答”“行旅”“乐府”“杂歌”“杂诗”“杂拟”等诸多类别有40余首。战国时期选录1人1首作品,两汉时期除9首乐府诗外,另选2人7首,魏晋选9人17首,宋3人4首,齐2人3首,梁1人1首等。
一 学界对《文选》的相关研究
历来学界对《文选》中诗歌的关注多集中于“祖饯”“哀伤”等类别,如胡大雷《〈文选〉诗“哀伤”类初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跃进《〈文选〉中的祖饯诗》(《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等,这些研究立足于萧统《文选》的分类,对其艺术价值作出探讨。既有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分析,又有与同时期相同或相近题材的诗歌及其他文体的比较。而就《文选》中表达离愁别恨这一情感类型的诗篇,目前未见有系统性的研究。在系统统计《文选》中离别诗诗人诗作的基础之上,考察其收录情况,分析其发展演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二 《文选》中离别诗之分期
《文选》中的离别诗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离别诗注重情感的抒发,多出自于民间,创作手法单一。到了魏晋时期,离别诗数量颇多,内容更加丰富,艺术也趋于成熟。而到了南朝,离别诗的创作更加纯熟,写作手法多样,除离别之情外,还蕴含其他感情,真挚感人。
1.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的离别诗以民间乐府诗为主,表现为征夫思妇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和别后的思念之情。其特点表现为:第一,在情感上浓烈炙热,恨别之情喷薄而出。《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比兴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第二,在艺术上创作手法单一,多为借景抒情。《庭中有奇树》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这一时期的离别诗,多以表现爱情为主,情感的表达直接而浓烈。艺术手法也比较单一,多借助景物抒发离情别恨。委婉蕴藉,情致绵长。
2. 魏晋时期。
从内容上看,魏晋离别诗内涵丰富。其一,对时政的关心。曹植《送应氏诗二首》第一首(步登北邙阪)中“念我平常亲,气结不能言”二句,诗人代应玚设言,面对灾难深重的现实,对于人民的苦难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应玚想到即将离开洛阳,“平常亲”再也不能相亲了,郁积在胸中的忧愁涌上心头,竟使他达到“不能言”的程度,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乱,同情人民的思想情怀。其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从“三命皆有极”以下,所云殇子为寿,彭、聃为天,凶吉纠纆,忧喜无端,达人大观,诫此当早等语,尽是玄言玄理。阐发了道家主张的万物齐同的道理,表明自己对出征的态度,表示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采取达观自处的态度。其三,对故乡的怀念。王粲《赠蔡子笃诗》在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畅叙朋友之间的厚谊的同时,流露出自己怀归的忧思,表达了对友人返乡的庆幸。“慨我怀慕,君子所同。”好友的还乡,也牵动了诗人自己梦魂萦绕的思乡之情。“虽则追慕,予思罔宣”,子笃还能回故乡会稽,而诗人的北方故土,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归道难觅。
从艺术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借景抒情,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曹植《七哀诗》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通过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表达了自己对兄长的情意和郁郁不欢的心情。首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明月,流光,高楼,徘徊,引起联想,思妇月夜难寐念良人。“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怀。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以弃妇自况,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抑郁。
魏晋离别诗,一方面对两汉时期离别诗有所发展。内容从单一的爱情之别到包蕴丰富的情感内涵,突破了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视野逐渐开阔。抒写离情别恨成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另一方面,又为南朝离别诗奠定了基础。魏晋离别诗在形式上多采用新颖的五言诗,较少带有拟古风格的四言诗。同时,曹魏时期送别诗中还孕育着对后代诗歌有深远影响的两种手法,即时间、空间手法的运用,对南朝乃至唐朝送别诗都很有影响。①
3. 南朝时期。
到了南朝,离别诗的发展已经相当纯熟。除离别之情外,还表达其他情感。诸如士大夫宦海沉浮的情绪及对人生的思考。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表达了对友人深挚的依恋之情,以及自己的孤寂忧郁之感。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沈约的《别范安成诗》则在离别的哀愁之中,含有对人生进行反思的意味。“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写老友暮年之别,情感至为真挚深厚。诗人将少年别离易于再会,与暮年别离难于相期对比,表现出垂老离别悲伤之切。这离别哀愁中的人生反思,超越了一般的离别之作,千年来被传诵不衰。
这一时期,离别诗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除了表现亲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殷殷劝勉之意外,还突出表现了由于故人离去所触发的恋国思乡之情,对社会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动乱中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等等。②诗人不再是单纯的送别留别,而是借诗吐出心中的激愤,或借诗明志。离别诗不仅形成一个固定的题材领域,而且艺术上也更趋成熟,为唐代离别诗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三 《文选》选录离别诗的原因及标准
通过梳理萧统《文选》对离别诗的选录,可见出其在离别诗选录方面别具匠心。在《文选》珠玉满钵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有如此多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入选呢?原因有两个方面。
1.萧统性情纯孝仁厚,富有同情心。离别这一重要的诗歌类型,抒发的是人性中最真挚的怨离别、盼相聚之情,自古以来都能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重情的昭明太子自然被这一文学题材打动,收录其中。
2.这些离别诗作中,作者多在伤心情怀中寄寓自我怀抱,或折射出时代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作为人类情感重要类型之一的离别之情,是自然流露的,离别诗句是有感而发的,这些有感而发的离别之作常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的把个人的离别上升到一个共性的普遍性的高度,在对人类历史的参照中强化了自己对离别的感受:如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征还东》;有的不但没有通常感伤的调子,反而有一个昂扬向上的乐观情绪,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去奋斗:如王粲《赠文叔良》;有的在传统的因离别而感伤的基调上作了内容和境界上的开拓,寄寓了家国情怀:如王粲《七哀诗》。
《文选》中的离别诗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从战国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呈现日臻成熟的发展趋势。随着历史的发展,离别诗愈加深刻地反映士人的精神世界,与时代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注释
①秦元. 论魏晋送别诗的演进[J]. 山东社会科学,2003(02):95.
②郑宏萍. 论魏晋南北朝送别诗的审美内涵[J]. 文教资料,2009(09):08.
[1]萧统.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
[2]跃进.《文选》中的祖饯诗[J]. 古典文学知识,2010(03).
[3]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M]. 商务印书馆,2010(12).
[5]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