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多重叙述视角及其效果

2014-03-31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阅读者雨果

马 丽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维克多·雨果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国剧作家和诗人,对19世界的法国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很多国家的文学研究人员都深入研究了雨果的小说,认为雨果的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奇异性的叙事风格,在国内也主要对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所属流派、创作艺术等进行了研究。在对《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审美观、心理观、浪漫主义、宗教观、文艺观、历史观等内容的研究,以及对小说写作过程中使用的美丑对照法和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叙述角度来探讨《巴黎圣母院》的叙事特征。

一 叙述干预和全知叙述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叙述人员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的方法叫做叙述视角,其中全知视角叙述指的是知道所有的东西,不仅知道故事的原因和结果,对书中每一个人的内心情况、外表情况都非常的了解,知道故事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对故事中任何情况都了如指掌,在叙述的过程中,角度是不断改变的,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在叙述的对象之间任意游离。在《巴黎圣母院》中对历史进行叙述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法就是这种全知叙述手法,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在任何地点,对过去进行了解,对未来进行叙述,而且还可以任意对人物心中的因素进行挖掘,叙述的视点可以随意游动,没有对叙述的视角进行限制。另外,在《巴黎圣母院》中干预功能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其中干预功能主要指的是在特别的环境下,使用正常的文字进行叙述无法让人理解故事,会对正常的叙述进行中止。从观察者的角度叙述故事的内容,叙述人员可以随意地点评小说中的内容,对小说有控制的权利。在进行叙述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将叙述干预分成评论干预和指点干预两种,其中评论干预指的是叙述内容的干预,指点干预指的是叙述形式的干预。

1.评论干预。通常评论干预非常的长,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有时候评论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半句话,也可以是一句话,多选择副词或者形容词,主要用来对信息进行补充或者表达叙述人对人物或者叙述事件所抱的态度。叙述人可以根据叙述中的事件和人进行评论和解释。一般可以把评论干预划分成说明性评论干预和判断性评论干预两种。其中说明性评论干预主要是对例述进行取代,将事件的相关资料提出来,对事件的结果和人物的未来进行交代。在《巴黎圣母院》中,所有出场的人物,都会对其出身情况和籍贯进行介绍,以此来最大化地降低对叙述流的干扰。大多数的说明性评论仅仅是对一些和逻辑不相符的事情进行解释,对应的情况并没有提供出来,可以有效地控制对释义的散播。判断性评论主要是对道德相关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和人,一般都在道德的判断范围中,属于社会性的,都属于表述道德性的活动。比如在第九页写到在艺术方面,哥特式艺术留给我们的只是建筑师布罗斯所表达的沉重的扁圆拱,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只留下巴推之流面对着大柱“胡言乱语”。在文章第66页描述到,现在的巴黎只剩下了一个不安的、可耻的、不能见人的绞刑架和一个不光彩的格雷沃广场。作者通过使用“笨拙”“阴惨的”“胡言乱语”“无法见人”等词语,充分表达出了叙述人十分厌恶绞刑架和哥特式的建筑,另外,在文章中,还有一些干预是超文本的,在对《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进行叙述的时候,会插入一些注释的语句,这些注释可以对作品起到提示、说明、确认和延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2.指点干预。全知叙述人员有着控制整个叙述过程的权力,他不需要公布出来他的指挥方式,想要分章的地方不用说,读者就可以看出章节已经结束。指点干预主要对叙述进行的方法进行解释,通过对受述者进行召唤,使受述者进入到叙述中来,把叙述者变成一个客观的事件见证人。叙述人为了防止受述人员厌恶自己的叙述,会不停地让受到邀请的受述人员跟上自己叙述的视野,时时刻刻地提醒受述人员注意自己观察的角度和位置,把叙述的场景变得更加喜剧化,让受述者感觉自己处于一个现场的状态,当叙述人需要从一般程式的要求离开时,需要使用指点的方法来表示叙述方式的改变。比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需要详细描述一件事或者略写一件事时,就会跳出来和受述人进行直接的对话。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可以让上文和下文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事的完整性也不会因为形式的变化而被破坏,出现衔接脱落的情况。

二 叙述干预的效果

在《巴黎圣母院》这篇小说中,抒情插笔主要是利用叙述干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故事结构的完整性,更进一步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强化,叙述人完全控制着叙述进行的方式,叙述人员不用刻意地去凸显指挥的方式。叙述干预功能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在有新的形式时,使用这种方法不会对故事的统一性造成破坏,可以合理交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对出现脱落的环节进行衔接。比如在第三章第六卷中,一块玉米饼故事的开头:“在罗兰塔小屋里在发生这段故事的时候,是有人居住的,读者只要倾听他们三个好友的说话内容就可以得知小屋中的人物是谁。她们在我们请您注意老鼠洞的时候,正沿着河岸从沙特雷门走向格雷沃广场”。利用三个妇女的对话将下文的叙述内容引了出来,在这里干预的主要作用是引出下文。再比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开头的内容中:“这几句话(在上一章节最后,隐修女看到刑台时叫嚷的话)将当时社会不同层次的人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存在的共同特点,并对两幕戏进行了关联,一幕是将要提起的,在刑台上发生的,一幕是刚刚读到的在老鼠洞中发生的事情。其中第一幕是只有那三位妇女为见证人,第二幕的观众是在格雷沃广场见到的拥挤在绞刑架周围的群众和拥挤在刑台周围的群众。”在这里干预语句主要是用来连接上下两个场景,让读者知道场景出现了变化。另外干预还可以制造出一定的悬念,将下文的内容引导出来,这类干预统称为衔接性干预和补充型干预,不管是什么种类的干预,都是为了构筑出完整的故事结构,提高故事中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可以使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信并接受作者所叙述的内容。

比如在小说的开头,对故事的发生时间进行了叙述,不仅让阅读者感受到了事件的氛围,而且让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在这个故事结尾的情节出现两年后,人们去往华山的地窖中寻找两天前被绞死的奥里维·勒丹的遗体,后来查理八世又恩赐他和好人埋葬在一块,在这些吓人的尸骨中,发现了两具包得很紧的尸骨。”作者特意的对故事发生的事件和地点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并且还利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来进行证明,让读者相信故事是真实的,让每一个读者都相信这是真实的故事。在整篇小说中,评价式干预是使用最多的干预方式,直接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叙述。在小说中使用评价性干预,可以更进一步地引导读者进行释读,限制了释读的自由,让阅读的人养成评价和追求相同的阅读习惯,进而把文中的意指向“一元”。读者在欣赏和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会对读者的内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过多的叙述人干预时,会让读者感到厌恶,而且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过差,也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降低,而在这篇小说中,对干预手法使用的恰到好处,提高了文章的审美性和阅读感,而且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时隐时现,时不时地出现在读者的心中,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命运。通过作者对故事情景的构思进行不断重复的讲述,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更加深入地感知到了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可以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生动的叙述人形象,甚至使读者没有办法判断出作者是为了利用故事情节来表现出一个既处于事件当中,有置身事外的人,还是只是简单地让叙述者对故事进行叙述。在小说的内容中,叙述人进行自我叙述的话语非常的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自由自在,可以和故事话语进行分庭抗礼的独立世界。正常情况下运用这种打断故事的叙述方法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厌恶,但是雨果不仅是演讲家,而且也是一个诗人,有着宏大的气魄和渊博的学问,因此在小说叙述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诗意,整篇小说强劲雄浑、博大精深,艺术魅力非常大,不仅可以让阅读者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唤醒阅读者的想象力,让阅读者得到美的感受。

三 结语

雨果十分善于创作一些意义深远的故事,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有着非常高超的叙事才能。雨果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具有更多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人物更加生动,更加注重内在的叙事技巧对小说造成的影响,本文站在叙述的角度来阅读《巴黎圣母院》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雨果创作小说的思想性以及人物塑造的深厚功底,不但充分地发挥出了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功能,而且从多个人物的视角体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达到了多声部、多层次的叙述效果。

[1]谭君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5(03).

[2]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但汉松.作为文类的百科全书式叙事——解读品钦新著<反抗时间>[J].外国文学评论,2008(03).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阅读者雨果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雨果剃发
阅读者的春天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阅读者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雨果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