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比较研究
2014-03-31齐晓迪祁晓冰
齐晓迪,祁晓冰
(伊犁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世界各族人民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因此立足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文学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但同时人类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共性又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同质性。较之一般的文学主题研究,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它是对人类文学共同性主题和各民族文学主题上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研究。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同一主题总是会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中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则会有不同的方式,这就为我们探讨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度作家笔下的流变或处理,进一步发掘其作品的异同提供了可能。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都是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本文拟从主题学角度出发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一 成长主题
简·奥斯汀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作品在取材上有着相似性,大多喜欢描写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写中产阶级的心路成长历程。
《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善于自我分析的,他们在进行认真地自我审视时发现了原有的自我认知和处事的不足,于是积极进行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以伊丽莎白为例,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一眼看穿了好友夏洛蒂道德情感上的让步与婚姻上的妥协。因为想得到一份物质有保障的婚姻并摆脱自己年长色衰却仍旧嫁不出去的世俗眼光的排挤,夏洛蒂隐藏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的渴望,她宁愿嫁给一个时而傲慢自大时而卑躬屈膝的无知牧师。她以貌取人,轻易地相信了虚伪的威汉姆,并认为达西冷漠无情、傲慢而自大。当她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与面对现实时,她羞愧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通过诚实的自我审视以及对自己经历的切身感受与分析,她承认了家人一些行为的粗俗与不负责任并为此感到难堪,她客观地评价了达西并看出了威汉姆的虚伪,终于她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并公平谨慎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在相对成熟的心智支配下,她不卑不亢地拒绝了凯瑟琳夫人的无理要求,她认为富人与穷人是平等的,自由真挚的爱情理应得到祝福与尊重,她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伊丽莎白的心路成长历程也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索,作者以此为我们展现了道德升华与自我认知这一心理成长主题。
《小妇人》则描写了马奇家四姐妹的心理成长历程,她们出生于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从父亲走上战场,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她们身上。四姐妹在成长过程中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体会了人间的真情,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下,她们克服自己心理道德上的缺点,逐渐走向成熟。梅格在参加了上流社会的舞会后,逐渐认识到上层阶级的浮华虚伪,认识到内在美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梅格原先的虚荣变成了踏实,世俗变成了勤奋,她的成长历程同样是心灵升华的历程;乔原本一直无法原谅将自己手稿损毁的妹妹艾米,但在艾米即将溺水而死的一刹那,她突然意识到姐妹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善良温柔的贝思在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克服了羞怯的心理,艾米则在游历中,在与劳里的交往中,领悟到爱情比金钱和地位重要的道理。
同样是表达道德完善、自我提高的成长主题,《小妇人》多用亲情来体现,其中不乏善意严肃的道德说教,而《傲慢与偏见》则全篇贯穿幽默诙谐的反讽,启发读者总结道理。
二 爱的主题
简·奥斯汀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来自不同的国度,但她们都用清新而温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革命中的桃花源图景。朴实平素的笔调却不乏励志意义与教育价值,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她们都从女性的角度剖析她们生活的社会,发掘爱的实质与意义。简·奥斯汀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产阶级牧师家庭,观念较为保守,但她依旧在作品中初步表达了追求女性人格独立,破除束缚女性的伦理道德的愿望,不过他更多地认同把妇女限制在家庭或家务上。与简·奥斯汀的循规蹈矩不同的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思想激进,她不断地为女权运动奔走呼号。路易莎书中主人公共同的性格特点即自立自强,她们追寻的理想、爱和道德与简·奥斯汀所推崇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均用浪漫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天地,表现了一个关于爱的永恒主题。两位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自己生活的浪漫温馨小天地。因此,两部作品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悬念,骇人听闻的描述,但它优美生动,感人至深。作品人物对爱的渴望与忠诚,是人生幸福快乐的真谛。众所周知,文学自产生至今,真挚的爱情就从没有离开作家的视野。《傲慢与偏见》即是将班纳特家三个女儿的爱情婚姻作为贯穿全书的又一重要线索,而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曲折美妙的爱情更是令人回味与神往。这对恋人之间的真情在作家笔下显得既现实可信又浪漫圆满。男女主人公克服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并最终走进了幸福的殿堂。达西被伊丽莎白的聪明漂亮而又坦率真诚所吸引,于是他放下世俗的偏见与出身的差距追求她,他对伊丽莎白关怀备至,不仅帮莉迪亚摆脱困境并完成婚姻,还帮助挽救了班纳特一家的尊严。他在背后默默付出,只是为了让伊丽莎白明白他的心意并放弃对他的成见。而伊丽莎白也最终在事实的说服与感动下听从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顺从了那份浓浓的爱意,宣称“我只不过拿定主意,觉得怎么做会使我幸福,我就怎么做”,[1]最终与达西喜结连理。这种建立在理智与情感基础上的婚姻,寄托了作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心愿,体现了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小妇人》中四个女儿的情感纠葛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在对儿女情长的描写上,它与《傲慢与偏见》有异曲同工之妙。梅格因为爱情而放弃虚荣,乔因为爱情而甘于贫困,艾米因为爱情而改善自我。另外,在“家”这个人生的避风港,几个小妇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她们用自己的良知与毅力,发现并克服弱点,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展现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她们不忍看到落魄邻居的贫困与苦难,主动去照顾他们并拿出食物与他们共享;她们善良、自强、乐观,传递爱、诠释爱,周身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们爱人爱己,与自我与他人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关系。奥尔科特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的生活,体现了她对人性的关怀与当时伦理道德的独特理解,“让每个时代的读者在程式化的故事讲述中体会出乐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心、爱心和真诚”。[2]
朴素的亲情,浓浓的爱情,真挚的友情,这都是爱,它们承载了幸福的真谛,展现了纯美心灵与自由信念的完美结合。两部作品中不仅有爱的互动,还展现了爱的自我醒悟与审视升华,淋漓尽致而又别具一格地表达了爱的主题。
三 追寻主题
所谓追寻,大多表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主要人物对理想,对某一种神圣的目的或某种价值观的追寻。《傲慢与偏见》与《小妇人》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与情感上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考验,这并没有让他们停下追寻的步伐,磨难从来就不是他们前进的绊脚石,艰苦的心路历程彰显了他们对崇高理想信念与价值的追寻。
简·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保守势力依然强大的英国,在那个时代,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财产的女人更是连基本的社会地位都没有。以爱情为例,在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长期熏陶下,简·奥斯汀自觉或不自觉地贬低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与地位,并将自己的理想寄托或反映在女主人公的身上。简总是为她的女主角安排一位富有、专一而有能力、有涵养的男人来改变她们的命运。虽然伊丽莎白追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判断,在经历中成长与自我发现,但她并没有想到去谋求一份职业来获得经济的独立与自由。简对当时父权社会下的男女不平等是心有不甘的,但却无能为力,于是找到一个合适、体面的丈夫成为她笔下女主人公的最大追求。简言之,作家不能接受没有理性与爱情的婚姻,更加不能理解没有财产做保障的爱情。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生活在19世纪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的美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不再是惟命是从的家庭妇女,她们开始走向社会,寻求工作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要求的不仅是生命的平等更有对自由对权利平等的呼唤。受此影响,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笔下的女主人公乔在自主选择婚姻、追寻平等爱情的同时,追逐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在困境中自立自强,为自己爱的港湾——“家”承担一份责任。在乔看来,男性与女性应享受同等的物质与精神待遇,一桩“有利”的婚姻不是女性生存中最重要的,女性靠自己的双手也能撑起一片天地。小说中另一位女性梅格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当她真正进入其中后,才又发现“只有当之无愧的称赞,才值得重视,不光凭美貌,还要以自己的贤德去赢得高尚人士的钦慕”。[3]
《傲慢与偏见》中贯穿了追寻的主题。虽然生活在女性没有财产就毫无地位可言的英国封建社会,主人公伊丽莎白毅然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她认为人与人之间理应互相尊重,平等地展开交流与对话,没有谁是高人一等的。她有自己对幸福对婚姻的独到见解与追求,坚持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婚姻,并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自己的同伴。因此,她拒绝柯林斯先生鲁莽自大的求婚,拒绝了达西第一次高傲无礼的求爱,坚持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这些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大胆挑战,只是她为了追寻她心灵深处的理想人生。同样,《小妇人》中不仅有对美德的追求,也有对爱情婚姻的浪漫追寻。主人公乔没有因为物质的享受和多年的友谊而接受富裕善良的劳里的求爱。她的拒绝不是盲目,更不是叛逆,而是来源于她对自由、女性群体与平等男女关系的追寻。因此,虽然巴尔教授年近半百、一贫如洗,但他们心灵相通,彼此爱慕,乔毅然决然地与之结合。此外,全书还贯穿了勇敢独立的年轻女主人公乔追寻理想与和谐幸福家庭的历程。在男权社会中,乔肯定自我,辛勤创作,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通过写作挣钱养家,用这份自由职业树立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与尊严。此外,作品中还充满了对完善的人品与道德的追寻。如果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具有女性意识的话,那乔则可以看成是一个十足的女性主义者,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都积极地把握住了属于女性的追寻的权利与自由。
不同的故事却孕育了相同的主题,尽管在形式上可能由于国别、时代等的影响而不同,但都是一定文化的结晶,《傲慢与偏见》和《小妇人》两部作品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同国度的读者对这两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相同主题的认同感也反映了世界人民文化的类同性。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2009:280.
[2]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67.
[3]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M]. 王汉梁,译.重庆出版社,198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