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多样性的认知分析

2014-03-31白秀敏

关键词:信息加工译者学报

王 杭,白秀敏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一 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的成因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和语言间的差异是超额与欠额的主要成因。

文化层面上,乐金声认为“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几乎不可能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意义层面上一一对应。”“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欠额翻译。[1]汪承萍认为“语义多重性和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2]会导致超额与欠额。陈金中认为“地理、民俗、宗教、思维方法及价值观念等存在着差异”[3]是导致超额与欠额的原因。徐珺认为超额与欠额是因为“本族语中一些词的文化内涵大于它在异域文化中的内涵(……),一些词在本族语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内涵小于异域文化环境中的内涵。”[4]岳峰指出“一些词汇为本族文化所特有,在异域文化中是空缺的,或者由于一些词汇(如动物词汇和宗教词汇等)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用差异,翻译往往是欠额的。”[5]赵红芝则从地域、历史、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四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了超额和欠额的成因。[6]

语言层面上,周方珠认为超额和欠额的原因在于“英语语言侧重形合、而汉语语言侧重意合。”[7]岳峰讨论了汉语词汇通假现象和词汇深层意义给翻译带来的困难。[8]党争胜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他语言不能替代的某些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在双语转化中是很难翻译的。”[9]汪承萍也说“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也会导致超额翻译或欠额翻译。”。[2]陈金中则指出“习语具有它们特有的语义多重性和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中意义和风格笔调方面的某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3]

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客观差异的确会导致超额与欠额翻译,但这种差异相对稳定,而超额与欠额的形式却灵活多变。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篇原语文本产生不同的超额和欠额;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段也会对同一原语文本产生多样的超额与欠额;而当前出版的许多译作甚至根本不能称为翻译。这是语言文化间的差异难以回答的问题。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对超额与欠额翻译负有无法推却的责任。米鹂和荆蓁指出“理解有误,则意思走样,出现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由于译者对中医“三焦”的性质缺乏了解造成的。”[10]这表明译者的知识缺陷会导致超额与欠额。陈卫斌和李丽聪认为“即使是态度严谨双语水平较高的译者也往往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不经意或下意识地产生欠额或超额译文。”[11]这表明翻译过程中存在变数,会影响超额与欠额的产生。马瑞香指出“译者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对原文信息、信息表达形式进行判断、选择、取舍,而不是原文所有信息的照搬。”[12]这表明译者可以自主决定超额与欠额,因此“‘欠额’翻译也好,‘超载’翻译也好,其要害都是译者的主体意识所使然。”[12]事实上,纽马克一开始就指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根源不仅在于语言差异,也有个人因素。”[13]柯平1991年就把欠额和超额翻译归因于“译者对自己的工作语言掌握不够,”以及“对翻译原则的不正当理解所致。”[14]张美芳也说“译者就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取舍或增减,使之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需求。”[15]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决定了超额与欠额翻译,多样化的超额与欠额来源于多样化的译者和多样化的认知过程。

二 翻译过程、译者认知因素与超额、欠额多样化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人类接收信息输入、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因此,翻译过程就是译者通过感觉器官(如视觉和听觉)接收原语文本的信息输入、对接收到的文本进行信息编码、利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并再次储存到长时记忆、提取加工过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组成译语文本的过程。翻译过程始于译者感觉记忆对原语信息的感知、对感知信息的理解、结束于把理解的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参与整个过程的译者认知要素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原认知操控。

感觉记忆指感觉器官对外来刺激进行感觉登记,但这种记忆持续时间很短,研究表明视觉登记持续约半秒,听觉登记约三秒。感觉记忆易受环境影响,因此译者通常需要独立的空间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感觉登记的信息会进入短时记忆等待与认知主体原有信息的互动加工。短时记忆约持续15-20秒,但通过重复可持续20分钟。口译员做笔记进行重复记忆,但事后却自己也看不懂笔记,就是这个原因;笔译者常用原语上下文语境和回读来保证这种重复。

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必须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到的相关信息整合,才能加工出新信息。新信息经过有意识重复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应用到新一轮信息加工中。译界常说,译者要具备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就是指译者长时记忆中需要存储各种各样的先知识;而译者在翻译前查询作者或作品的背景就是为了存储相关知识。加工过的信息以译语语言表述出来,即是译文。

译者翻译的全过程都受到译者原认知的操控。原认知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6]翻译中,译者会对翻译过程进行监测调整,如翻译前设定计划、翻译中调整计划、变更策略和修改译文,并为符合个人或社会、委托人的价值观对译文删减或增加,甚至改写。

通过分析译者的翻译认知过程可见:作为信息的增加和减少,超额与欠额可以出现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如感觉登记的忽略、短时记忆的遗忘、先知识缺乏或元认知的主动操控等。不同时期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信息增加或减少,从而造成超额与欠额的多样化。

三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超额与欠额多样化

“翻译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17]接触原文到产出译文的过程都受到译者认知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都会造成超额与欠额的多样化。前者是元认知操控的有意为之,后者是加工中的无意识增删。

有意识的超额与欠额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傅东华在《飘》译序中说:“还有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的分析,觉得它跟情节的发展没有多大关系,并且要使读者厌倦的,那我就老实不客气地将它整段删节了。”[18]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记》时说“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便不惜删除。”[19]两位译者有意“删节”或“删除”,造成了信息减少,即欠额翻译。埃文·金翻译《骆驼祥子》时,“很多情节遭删减,结尾变成祥子通过个人奋斗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还把小福子从妓院解救了出来。”[20]其原因在于“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心理预期,而且也与战后美国极力宣扬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基调相吻合。”[20]此外,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本质上就是为译者设立既定的元认知对翻译过程进行操控,对内容作出取舍,如以儿童为目的读者的翻译自然有别于以成人为目的读者的翻译。这种对翻译任务的既定认识会一直监控译者的翻译过程,造成有意识的超额与欠额。出于不同目的或不同认识的元认知操控会导致多变的超额与欠额。

无意识的超额与欠额往往是记忆加工的局限性所致。首先,感觉记忆持续时间太短,外来刺激会造成感觉登记失败或转移,口译工作者经常出现的“偷吃”,就是感觉记忆失败;他们还会把非主讲人的话或臆想内容插入到翻译中,造成欠额或超额翻译。其次,信息加工需要长时记忆中的先知识参与,但译者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差别巨大,对同一词汇或文化现象会有不同的记忆联想,译文就会出现多样化的超额与欠额。

从信息加工角度把翻译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能够找到信息增减的具体环节。翻译过程受译者认知因素的影响,译者的多样性决定了超额与欠额的多样性。

[1]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18-20.

[2]汪承萍.论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2): 65-68.

[3]陈金中.英语习语的欠额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8 (1): 57-60.

[4]徐珺.文化内涵词-翻译中信息传递的障碍及其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77-81.

[5]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 ,2000 (1): 54-57, 96.

[6]赵红芝.浅谈文化差异与超、欠额翻译[J].滁州师专学报,2001(1): 23-25.

[7]周方珠.论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8, 8 (3): 61-65.

[8]岳峰.试析《周易》英译的失与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 (1): 86-89.

[9]党争胜.“三美” 之典范、译苑之奇葩—许渊冲《西厢记·哭宴》英译赏评[J].外语教学,2007(1): 91-94.

[10]米鹂, 荆蓁.中医基本术语英译中解释性翻译的弊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 (5): 470-71.

[11]陈卫斌,李丽聪.非等值: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定义刍议[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3): 105-06.

[12]马瑞香.关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讨[J]. 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6(4): 112-15.

[13]高圣兵,刘莺.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辩证[J]. 外语教学,2007(4):79-83.

[1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74-178.

[1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经[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48.

[16]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 (34): 906-11.

[17]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6.

[18]罗新璋.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42.

[19]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08 .

[20]李越.《骆驼祥子》四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5):130-34.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译者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致敬学报40年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