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藏区回族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2014-03-31张旭辉

关键词:回民甘南回族

张旭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政史系,甘肃 陇南 742500)

一 前言

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隶属于甘肃省,地处甘、青、川、藏四省交界地带,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及合作七县一市。总人口66.43万,其中藏族33.93万,占总人口的49.7%;农牧业人口56.04万,占总人口的82%。①作为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的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它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浓郁,历史上一直是连接汉、藏、回三地的主要纽带。

在甘南藏区民族构成中,除藏族以外回族是第二大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总数仅次于藏族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回族在甘南藏区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甘南藏区的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甘南藏区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甘南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回族,所做出的贡献则更是尤为突出,这也引起了社会各层人士的普遍关注。基于这一现实,笔者尝试从史学的角度对甘南藏区回族的产生与发展做一考证、梳理,以期对社会各界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二 甘肃回族的主要来源

1.隋唐时期。

回族作为中国一个新兴民族的产生主要是蒙元时期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回族人的主要族源——中亚人已经活动在中国的土地上。因此,甘肃回族的最早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和前推到隋唐时期,据很多史料记载,在唐朝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对外商贸往来十分频繁,大量的中亚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或经商,或定居。在当时这些中亚人主要来源于大食、波斯等国,他们的后裔逐渐与当地人通婚,成为了最早的一部分回族人,但是总体上来说数量不多,因此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当时的中原人误将这些人当成是北方原有的“回鹘人”,而将其统称为“回回人”。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这些回回人及其后裔大部分就定居在今甘肃、陕西、新疆一带。

2.蒙元时期。

到了蒙元时期,大量的西亚、中亚穆斯林开始进入中原。在蒙古大军大举西征扩张的过程中,曾将大量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编入大军带入中原,在中原作战失败后,这些穆斯林即留居此地,此后逐渐与当地人通婚融合,成为今天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大量居民也都是这些人与中原人融合的后裔。因此才有史书记载的“元时回回遍天下,及时居甘肃者尚多”。②正是在蒙元时期,回族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开始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

3.明清时期。

到了明朝,回族主体仍然主要是蒙元时期沿袭下来的后代,并且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了人口数量较大的一个民族。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定居在甘肃、青海地区。清朝时期主要有两部分穆斯林迁入甘肃,一部分是从今新疆哈密、吐鲁番等地迁入的维吾尔人和回回人,这些被迁来的维吾尔族与回族,后来有一部分又返回故地,但大多数人留下来和当地回族融为一体,成为甘肃回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部分是在清末同治年间回族反清起义失败后,陕西和宁夏的很大一部分回族穆斯林被强制迁进甘肃。史书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下令将“西宁陕回老弱妇女壮丁合计两万有奇,悉数迁移平凉、清水、秦安诸处”。③由此可见,他们被分散安置在西北各地,尤其以甘肃为多。[1]

4.小结。

综上所述,回族最早从隋唐时期开始产生,经过蒙元时期的基本形成和快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到了现代社会,回族已经成为我国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甘肃作为回族最早产生与定居的省份,已经成为回族群体重要的聚居区。回族对于甘肃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也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关注回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关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

三 甘南藏区回族的产生与发展

1.甘南回族的产生。

回族进入甘南藏区最早可以追溯到蒙古军队扩张时期。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西北出发经四川前往云南征服大理政权,率领的“探马赤军”和“西域亲军”中就有许多回回穆斯林。当时蒙古大军途经洮州(今临潭县和卓尼县一带)时留居一个多月,离开时曾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洮州。元朝统一全国后,各地探马赤军接受“随处入社与编民等”④的命令,这些回回军中的穆斯林大部分就定居在洮州从事“屯、垦、牧、养”等活动,成为甘南回族最早的来源之一。

甘南回族大量的移入也与明朝的军事事件紧密相关。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二年春(公元1379年)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讨之”。⑤回族将领征西将军沐英率领的南方籍明军平息洮州的十八番酋三副使叛乱,当时南京回族大户敏大镛就是这次讨伐中的六人指挥之一。叛乱平息后沐英留下一部分将士在洮州筑城戍守,世居临潭,这些留戍的将士中很多都是沐英率领的回族将士,他们成为甘南回族的重要来源。顾颉刚先生在1938年考察西北教育时对洮州的民族来源记载:

“此间汉回人士,问起由来,不出南京、徐州、风阳三地……若赵、若马、若杨皆自谓南京芒丝巷人。此间有民歌曰:‘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2]

据地方史料记载,当时洮州回族的姓氏比较单一,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等姓,而其中又以丁、马、敏三姓最多。据《洮州丁氏祖谱存稿》、海氏《依录亘古家传坟院册》、《甘肃回族史纲要》及其它文献记载,丁姓始祖丁盛洲、敏姓始祖敏大镛、吴姓始祖等均来自南京;苏姓始祖来自陕西;鲜姓始祖来自陇西;海姓远祖海承阳来自西域,后裔海汪于唐初来兰州,明朝洪武初年有海天弼、海天化跟随明朝将领李文忠来洮州;马姓始祖来自陕西以及甘肃临洮。[3]由此可看出,这些姓氏中的很多都是从外部迁移进来的,此后便成为甘南回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回族居民宗教生活的需要,将士们就在当地修建了清真寺,“旧洮礼拜上寺,在旧城,明洪武丁未年创建”。⑥明代洮州的商业活动十分发达,各民族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回、藏、汉等民族主要进行茶马贸易,此外皮革、食盐、粮食等都已成为互相交易的重要商品,洮州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汉藏贸易中心之一。“旧洮堡为洮州旧地,较新城为繁富,其俗重商善贾,汉回杂处,番夷往来,五方人民贸易者络绎不绝。土著以回人为多,无人不商,亦无人不农。”⑦由此看来,在明代洮州不仅商业发达,而且也已经成为当时甘肃回族重要的聚居区之一。

到了清朝末年,回民起义失败后,陕西宁夏等地的一部分回民也被左宗棠迁进今甘南一代,自此以后,甘南地区的回族人口达到顶峰,回族与汉族、藏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兴盛。甘南地区的临潭旧城,夏河拉卜楞、合作镇等地逐渐形成了商贸中心,甘肃、青海等其他地区的回族也纷纷前来经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随即定居于这里,逐渐形成了新的回族聚居区。

2.近现代甘南回族的发展。

明末清初,甘南己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回族,当时甘南一带主要分属于洮州卫、河州卫和岷州卫管辖,大量的回族在这里定居,主要从事农业和商业。今天甘南州临潭县的新城和旧城,在那时已经成为回族的两大商业中心。到了清朝后期,洮州一带回族的人口不仅大大增加,而且在分布范围上也有了显著的扩展,在今合作和拉卜楞这些藏区的交通要道上,也开始出现了经商的回族。自此,回族在甘南藏区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成为甘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狄道(今定西市临洮县)回民、穆夫提门宦第九辈教主马云,因不堪忍受朝廷官员操纵地主乡绅滥杀无辜而率众起义。这次起义持续了五年之久,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以失败告终。起义失败后,今临洮、定西等地的回族大部分逃难到了河州、洮州等地,使得今甘南地区特别是临潭的回族人口再次增加。当时有不同宗的几十户马、王等姓回族逃到临潭旧城,同时也有逃到临潭旧城安家落户的,当时县内回族居住的村庄多达48庄。[3]清朝末年甘南回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民族之一。据《洮州厅志》记载:“自同治兵焚至光绪五年(1879年),清查汉民共3541户,20430口;回民共1250户,10116口。”当时,由于甘南藏区政治形势较稳定、赋税负担较轻,因此不断有各地的回民内迁。回民的大量迁入繁荣了当地的经济贸易,据拉卜楞当地人传言:清道光年间,拉卜楞寺寺主第三世嘉木样活佛为了民族贸易方便起见,专门派人从河州请来了回、汉八家商人,让其在拉卜楞“丛拉”旁建房设店经商,并为其中一部分人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这些回、汉商人的经商活动在寺院的保护下得到发展,也为拉卜楞地区商业繁荣打下了基础。⑧

到民国初期,甘南社会总体相对稳定,商业贸易逐渐繁荣,甘南临潭的新、旧二城和夏河的拉卜楞、合作等地,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商贸市场。据《甘南州志》记载:当时,在临潭旧城从事商贸活动的多数是本地的回族。拉卜楞地区的商户大多是临夏回族,他们来拉卜楞从事商业活动,其中一部分人在此定居下来,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甘南回族的又一个重要聚居区。[4]但是民国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不承认回回是一个民族,对回族实行歧视和残酷镇压,这引起了回民的极大不满。1928年河州事变时,回民马仲英率领大军途经甘南时烧杀抢掠,引起了回、汉、藏的相互敌视,以至于仇杀。事后卓尼杨土司和临潭县政府办理善后事宜,以抓获叛乱人员的名义,在临潭大肆屠杀回民。⑨经过这次大清洗,临潭县回族人口锐减,甘南其它部分县区也受波及。

在河州事变过程中,有不少回民为了躲避战乱,从今临夏州迁到甘南大夏河流域一些地区定居,从而使甘南回族总人口又有了一定的回升。在这一时期,夏河拉卜楞镇回族人口大幅增加,成为甘南回族新的聚居点。当时,“拉市回民人口二百来户,一千余人,其中汉回占百分之八十,撒拉回占百分之二十,已操商业上之牛耳。”⑩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城又分为二部,一为市场,一为寺院,各有二千六百人……市民之中,藏民占百分之四十五,回民占百分之三十六,汉民占百分之十九”。这一时期合作镇在回族人口仅次于县城(拉卜楞镇),“民国二十八年保甲统计,市内汉、回居民与陌务、卡加两村共三二六户,一二三二口,回(族)居多”。1941年时,夏河全县的穆斯林人数为2380口,其中男1189口,女1194口。可见这一时期,夏河县的回族人口总数是不断上升的。

新中国成立后,甘南回族的人口总数稳步上升,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甘南共有回族24349人,主要分布在临潭、卓尼、夏河三县。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甘南共有回族35761人,分布范围扩展到甘南州的各个县区。到了新世纪初,2000年甘南回族总数达到41163人,其中又以临潭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四地为主要聚居区,其它县区也都有不同数量的回民分布。

四 甘南与回族的交互关系

从历史角度来看,甘肃是回族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地方,时至今日也已经成为了回族人民主要的聚居区之一。反过来讲,回族在甘肃的产生与发展断断续续也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当中,甘南藏区对于甘肃回族的发展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那些社会动荡的年代,特别是回族遭受政治、军事、生活等多方面打击与压迫的年代,这里成为了回族人民重要的避难所。

从民族自身来看,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可以说“哪里有回民,哪里就有商贸”。因此,回民在甘南藏区的出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甘南地方的经济发展,丰富了甘南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更进一步讲,经济的活跃与发展也为当地社会生活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天,多个民族都已经在甘南藏区共同生存与发展,并且业已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民族生活的和谐局面。

注释

①数据源于甘南州政府宣传资料.

②《明史》卷332.《西域传》4.

③左宗棠:《书赎》卷十二.

④《新元史·世祖本纪》三.

⑤参考《明史.太祖本纪》.

⑥⑦张笃彦主修、包永昌总纂:《洮州厅志》卷三《寺观》,1934年兰州俊华印书馆排印.

⑧政协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员会主办.甘南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⑨《为洮西难民呼吁》,《回教青年》第3卷第1-2期,1940年.

⑩李式金:《拉卜楞之民族》,载《边政公论》1947年6卷1期.

[1]甘肃省志·民族志[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3.

[2]顾颉刚,王树民.甘青闻见记[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60-61.

[3]临潭县志[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777.

[4]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志[M]. 兰州:民族出版社,1999:990.

猜你喜欢

回民甘南回族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去甘南》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