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子“难养”与救赎之“礼”
——兼论宗周文化的历史转型

2014-03-31甄洪永

关键词:后妃巫术孔子

甄洪永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文学与文化研究·

女子“难养”与救赎之“礼”
——兼论宗周文化的历史转型

甄洪永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宗周文化;孔子;巫术;女子;妬忌;礼

《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188孔子此语可谓家喻户晓;对此语之阐释亦见仁见智。众声虽然喧哗,然而“为尊者讳”的心理仍然存在,根本症结在于用今日男女平等观念阐述,对此语产生的哲学语境缺乏“了解之同情”[2]279。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孔子之生,距今将二千五百载……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2]262因此,重构此语产生的哲学语境成为解读之前提。

一、女子“难养”与巫术文化

应当将孔子之语放置到宗周夫妇伦理中进行考察。1919年鲁迅批评儒家夫妇伦理观念。“夫妇是‘人伦之中’,却说是‘人伦之始’;性交是常事,却认为不净;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3]136性交生育是人类自然属性之表现,但子孙繁衍又与家庭延续、社会发展、政权更迭密切相连。对姬周后宫女子而言,能否获得进御机会,既是满足自然需要的前提,又是完成政治使命的关键。女子“难养”这个话题当然无法摆脱此种哲学语境。然而,选择何种文献建构此语境将直接影响到“难养”的理解。孔子整理《诗经》留下大量诗论名言,旧说《诗大序》为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诗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虽非出自孔子手笔,但受孔子之影响则不容置疑。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与整理又强化了孔子、子夏与《诗经》的关系。然前贤时哲解读女子“难养”时,对此鲜有涉及,用孔子论《诗》文献建构女子“难养”之语境或许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关雎》、《葛覃》、《卷耳》之《小序》可视作儒家夫妇观形象化说明,从中可窥见姬周夫妇伦理的精神内涵。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

“志在于女功之事”指女子提高自身技能。“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指养成勤俭持家、尊重师长之人文品格。前者重行,后者重德,合二为一则为德行兼备。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经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女子德行修养已臻于完美;一旦有机遇化身为后妃就可以辅佐君子共治天下,就可以实现后妃之政治诉求。“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是后妃政治实践。此为家庭道德的国家化,是个体品德在政治领域的延伸渗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雎》是《国风》之始亦为儒家夫妇伦理之最高境界之形象化解读。《葛覃》讲后妃在父母之家加强自我修养;《卷耳》讲后妃出嫁与君子分主内外遵奉夫妇伦理之成法。置《关雎》于《诗经》开篇则有将后妃之德作为榜样予以表彰之意味。

《诗小序》描述的儒家夫妇伦理尽善尽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应回避什么呢?

“《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妬之心焉。”

在男子掌握政治主导权的背景下,繁衍后裔又是女子政治使命之体现。《诗小序》高调颂扬后妃不妬忌美德的同时也在暗示:后妃不妬忌是君子子孙众多之前提。女子妬忌应是夫妇伦理中首先规避的因素。原因何在?

《关雎》孔《疏》:“以后妃不妬忌,可共以事夫,故言宜也。”

后妃惟有不妬忌,众妾才能获得进御机会,周王室子孙满堂之愿望才能得以实现。于是,交合生育就被赋予了政治内涵,这正是鲁迅讥讽“生育也是常事,却以为天大的大功”根源所在。当生育变成荣耀,争取进御机会就成为女子必备本领,后妃不妬忌就成为一种美德。

然而妬忌实为疾病,《山海经》曾提供多种治疗方法。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山海经·南山经》)

通观《山海经》可知,治疗妬忌之药物分兽、鸟、木三种,方式可谓多样;药物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地域,可谓广泛;也可由此推断妬忌流行甚广。《山海经》图文并茂,对兽、鸟、木之描述细致入微便于辨认;若罹此疾皆可按图索骥予以治疗,可见先民对妬忌之用心,屡见于《诗小序》中的谆谆劝诫当为妬忌盛行之反映。男女分属阴阳,故亦不免妬忌之疾。女人尤善妬忌,“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4]24。《山海经》将妬忌视为疾病与今人视妬忌为个人修养之不足大异其趣。疾病当然是常态的对立面,妬忌既然是一种疾病,就必须接受治疗。

然而《山海经》所列疗妒方充满巫术色彩。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5]2397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3]21。《南山经》所载食用“类”兽治疗妬忌之方与巫术思维暗合。“类”之特征是“自为牝牡”一身兼阴阳二性,故其可以逃脱“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妬忌”之约束。《列子》:“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6],其生育后代也不受阴阳交媾之局限。《本草纲目》名之为“灵猫”,“香狸有四外肾,则自能牝牡者,或由此也。……类即灵狸无疑矣。”[7]1879食用牝牡同体的动物就可以祛除因阴阳情欲引起的妬忌,这契合巫术原理中的“相似律”。弗雷泽曾将交感巫术的原理分为“相似律”和“接触律”。“两者都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可以远距离地相互作用,通过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以太’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8]《诗经》用螽斯之不妬忌而多子以喻后妃众妾不妬忌而多子的愿望,这与弗雷泽所说的“相似律”精神内涵一致。《芣苢》孔《疏》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其子治妇人难产。”[4]62芣苢入药治疗无子之疾,这也许是先民经验,并无神秘巫术可言。然而《芣苢》多次出现的“采采芣苢”已被研究者证实为巫术活动。“初民以采摘芣苢作为咒术行为,旨在通过语音上的类似达到怀孕产子的目的。……为法术思维的类比联想产物。”[9]巫医不分的哲学语境使疾病治疗难脱巫术色彩。

《诗小序》建构了一个“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对周王室而言,“无子”则是妬忌的衍生物;治疗妬忌的方法则充满巫术色彩。孔子之所以感叹女子“难养”乃是针对女子善于嫉妒而言,而处于“君子”对立面的“小人”则同女子一样善于嫉妒。

二、孔子“圣之时者”与巫术反思

殷周鼎革,思想文化为之一变;周公制作,奠定宗周文化之大纲。章学诚称:“集大成者,周公所独也。”[10]王国维胪列“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人者”的四项制度并称许周公之功:“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11]王国维描述了殷周文化之差异,在殷周文化研究史上其功甚伟;后继者却将其结论发挥到极致以至于走向偏颇。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政治变革必然带来思想剧变的定式思维,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被有意地遮蔽也是此种情况。

实际上,与政治变革的轰轰烈烈不同,殷周文化嬗变呈现渐变性特征,这尤其体现在宗周文化的制定者周公仍然大量使用巫术之上。周公所操巫术有两个作用:一是治疗武王、成王疾病。周武王有疾弗豫,“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5]89此事又见于《尚书·金縢》,出土文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今本《金縢》作“公归,乃纳册与金縢之匮中。”[12]397清华简作“周公乃纳其所为功自以代王之敚于金縢之匮”[13]。何为“敚”?罗新慧称:“‘敚’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祓除灾害的一种方法……即使是深受礼乐熏染的贵族阶层,在遭逢人生诸种不虞之灾时,会自然乞灵于超现实、超理性的力量”[14]。清华简与今本《尚书》相互印证。二是巩固周公思想权威地位。武王卒后三叔流言,周公居东二年,“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12]400。直到成王悔过上帝再次彰显其神奇,“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12]401如此神异之事当为姬周初年思想信仰之实录。据《诗经·大雅·生民》小序所述,周之始祖姜嫄亦患有“无子之疾”,是神的眷顾使其祛除了疾病。杨向奎称:“周公怀疑天,提出敬德,但世界仍然大部分掌握在鬼神手中,它们是世界的主宰,人要为他们服务,所以人殉人牲自原始社会一直到春秋时代始终存在。”[15]426可见无论在精神信仰层面,还是在政治技巧的操作层面,巫术在周初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就连孔子本人对巫术文化也有深刻的了解。47岁的孔子曾探讨木、水、土三怪。“木石之怪夔、罔阆。”[5]1498“罔阆”又作“魍魉”。《史记·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裴矩《西域记》:“曾有人于碛内时闻人唤声,不见形,亦有歌哭声,数失人,瞬息之间不知所在,由此数有死亡。盖魑魅魍魉也。”[15]2394魍魉贻害苍生,尤善惊吓小儿。《通典》:“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虎〔虐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蜮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庾〕,善惊人小儿。”[16]“魍魉好食亡者肝,故驱之。其性畏虎、柏,故墓上树石虎,植柏。”[7]1911“魍魉”可食亡者肝脑,故有大傩之仪,《周礼》所载方相氏专司驱除之职。魍魉被视为鬼怪之物,而用柏木插其首以魇之的祛除方法仍充满巫术色彩。孔子在58岁时曾探讨山川守之神。“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5]1498何谓山川守之神?郑杰文称:“山川守国此‘神’之职守,亦即弗雷泽所谓的‘群体巫术’向‘个体’巫术过渡时期的部落首领的职责。他们御敌的方法,不主要靠武士作战,而主要靠‘神’亦即部落首领向所奉神主祈祷、对敌方诅咒,来阻止、惩治敌人。”[17]可见,直到春秋末年,部分文化区域(例如吴国)对巫术文化仍抱有极大兴趣。

但是,从孔子了解巫术的客观描述之上,我们并不能推导出孔子欣赏甚至肯定巫术的结论。孔子了解巫术只是一种历史的描述,从吴客对孔子的称赞中只能推导出吴人(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吴人)对巫术充满兴趣的观点。对孔子而言,此种称赞只能说明其博学多识,尚不足以窥出孔子对巫术的真正态度。

面对宗周文化中尚德与巫术并存的特征,孔子主张强化道德伦理,弱化巫术,将姬周文化关注点从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转移到专重人人关系的轨道上来。此种变革可视为孔子对周公制作的修正与发展。“子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18]巫术思维影响下,生命往往变成巫术的牺牲品。公元前589年,宋国“始用殉”[19]801。公元前529年,“(楚)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19]1347。人殉乃是基于巫术而产生的恶劣风俗。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20]孔子用近于诅咒的方式批判了人殉及其背后的巫术思维。公元前489年,楚王患病,却不借助于巫术疗病。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19]1635孔子通过对楚昭王的赞赏表达了自己对巫术的拒绝态度。巫术还是人身伤害的工具。“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21]沿着巫术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巫术一旦流于泛滥必将导致人心惶惶,社会将进入无序混乱状态。孔子对巫术的反思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及对社会秩序的焦虑。

《孔子诗论》同样蕴含了对巫术的反思。上博简《缁衣》:“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亡恒,□□□□□□□□□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猷。’”[22]表达了卜筮不可完全信任的观点。类似表达亦见《论语》。“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139“巫医”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是“恒”,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则是“卜筮”。此间透露出的信息有二:一是宋人“巫医”标准甚高,足见“巫医”仍为其精神之所寄,而宋人正是殷商之后裔;二是针对巫医合一有可能带来的混乱,孔子主张用“恒”之德性予以矫正。对巫术的全面反思应当视为孔子被称为“集大成者”的重要原因。出于巩固姬周政权的现实需要,周公无法摒弃巫术;而孔子恰恰因为缺乏施展政治才能的机遇,所以才能彻底反思殷商巫术。

三、女子“难养”与救赎之“礼”

孔子坚持文化“损益”观,在继承与变革的双重变奏中寻找最为合理的文化发展模式。孔子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1]61,当是基于齐鲁的不同文化走向而言。如果结合孔子对西周巫术文化的扬弃态度,则“道”充满了理性色彩,这是理解孔子解决女人妬忌问题的思想前提。

孔子并不讳言妬忌的大量存在。《诗小序》:“《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24司马迁称:“《国风》好色而不淫。”[5]1901男女相悦,本为人之常情。所谓“好色”乃是历史的说明,并非价值的判断。“孔子曰:‘吾以《葛覃》得初民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吾以《柏舟》得……民性固然。’”[23]52异性相悦乃“民性固然”,孔子论《诗》着眼于人之普遍性情,将个体之感情推而广之并视为“贱民”之通性;这与《论语》中“性相近也”的表述一致。《关雎》孔《疏》:“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4]24众女一夫,妬忌就更容易产生,故君子难以与之相处,此也可视为“民性固然”。治疗妬忌表面上是一种对疾病的治疗,实质却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管理。解决妬忌就是后妃、众妾的后宫管理机制问题。弱化巫术、强化制度规范与社会管理之关系是孔子反思巫术文化的整体思路,对妬忌的处理也遵循此种原则。

孔子将治疗嫉妒的方法从巫术中解放出来,将人的本性纳入“礼”的轨道上来,完成周公制作中巫术成分的救赎。“《关雎》之改……《关雎》以色喻于礼。”[23]39何谓“改”?《关雎》写男女情爱是为“色”。孔子用“礼”去规范“色”,将“色”疏导到周公制作的夫妇伦理中。“色”为人性之固然,“礼”为尊卑等级;“以色喻于礼”,在本性之“色”与道德理性之“礼”中寻求平衡。具体主张有二:

第一,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与认知水平。后妃理应认识到“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又要认识到夫妇之道乃人伦之始须谨慎对待。后妃不嫉妒就能母仪天下,贤人皆愿仕于其国。后妃可以求贤辅佐君子,亦可以抛却妬忌之心,协调众妾之关系。赋予后妃以崇高的责任感,让后妃感受到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周王朝之兴衰有密切联系。从而使后妃在与众妾的相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性,同时又能兼顾众妾心理,给予众妾以进御机会。这是孔子对宗周文化中道德理性的坚持。

第二,用“礼”约束本性。君子当恒念后妃与众妾等女人的自然需求,在“色”与“礼”中寻求平衡。“色”固然为男女相悦之情,为繁衍子嗣考虑,当给予众妾以进御机会。《诗小序》描述了《周南》、《召南》中后妃的高尚道德品质,并称这种良好的素质修养得益于家庭教育。然而,仅仅依靠自身道德修养亦容易导致制度监督的缺席。因此,制定规范化制度与自身修养相辅相成才是防止妬忌的良策。

小 结

《论语》将“女子”与“小人”并举,小人当为男性,既然是男性,就不会产生女子争风吃醋的妒忌可言。可见,这里的妒忌当指一种病态心理,是男性与女性共有的毛病。“女子”与“小人”有一个共同的对立面,就是“君子”。《论语》中的君子当指符合孔子“仁”学思想的人,当然不会有妒忌心理。将“难养”与“妒忌”联系以来,也许是理解此语的一个新角度。治疗妒忌这种心理疾病的手段也发生了从巫术到礼法的转变,这也是宗周文化,从周公到孔子的一次历史转型。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

[7]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21.

[9]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84-85.

[10]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

[11]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32.

[12]孔颖达注,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58.

[14]罗新慧.战国竹简中的“敚”及其信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

[1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6]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1090.

[17]郑杰文.上古两大主导文化系统及其思想影响[J].孔子研究,2001,(2):27.

[18]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33.

[1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9.

[21]李昉.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1100.

[22]马承源.战国楚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98-199.

[23]季旭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Difficulty in Supporting W omen and the Salvation Ceremony—Some Views on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Zongzhou Culture

ZHEN Hong-yong
(Institute of Chinese Opera and Relics,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inear thinking and evolutionary view of history,witchcraft ingredients in Zongzhou culture tend to be obscured,causing exploration into related issues becoming shootingwithout the vector.I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studies on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Women and villains are difficulty to support"almost turned into controversy.The complete reconstruction of Zongzhou philosophical context becomes the key solve the problems.The history of Zongzhou culture ought to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the Duke of Zhou invented ritualmusic,moral and witchcraft coexisted,relationship ofman and God and that ofman and man were equally valued.In the second stage,Confucius reflected on witchcraft and turned to seeking rituals through"benevolence",exploring the human relationship and focuing on man and man relationship.The"Poetry Preface"constructed an inevitable world of"insatiable feminine virtue goes rather full;where there is lust,everyonewill be jealous",whichmay constitute intertextual relationswith the"the Nationality of course"in the Bamboo Slips of Confucius.of Shanghai Museum."Women and villains are difficult to support"should refer to jealousy.In Duke era,witch or witchcraftwas not distinguished from doctor ormedicine.Confucius transferred treatment of jealousy from the witchcraftmethod to the abovemoral self-study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Confucius"Ritual derives from human relationship"converted religious sentiment into ordinary course of ethics;by which accomplished the cultural salvation of the Duke invention.

Zongzhou culture;Confucius;witchcraft;women;jealousy;ceremony

�献标志码:A

1009-1971(2014)02-0115-05

[责任编辑:郑红翠]

2013-10-08

2011年度山西省姚奠中国学基金项目(2011GX05)

甄洪永(1978—),男,山东齐河人,讲师,文学博士,从事先秦两汉文史文献及明清戏曲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后妃巫术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宫闱时尚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宋代后妃与帝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