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政治神话及其美学效应
2014-03-31吴光正
吴光正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文学与文化研究·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神话及其美学效应
吴光正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2)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三国演义》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政治神话;谶纬神学;宗教叙事;美学效应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预测和神示而展开,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比如,熊笃就把这些现象定性为谶纬神学,并从观天象、察地物、析谣谶、占梦兆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清理[1]。这些政治神话作为叙事策略,对文本的美学效应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对创作意图的发掘也十分关键。清理这些政治神话的叙事特性、叙事功能、叙事效果,有助于我们对《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刻理解,对其进行还原解读。
一、《三国演义》中的政治神话略论
谶纬之学渊源已久,从秦至汉,再到南北朝,直至唐宋,与政治事件相联系,谶纬的脉络从未中断,作为现象表现的谶语、符瑞、异兆等屡屡现诸史籍。《汉书》、《后汉书》中可见帝王感生、天相预灾等,《晋书》中亦常见谣谶之说。史籍中的谶纬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神话学,它具有某种叙事规律,遵循一些政治规则,也传达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的政治神话,实际上是谶纬之学的文学体现。
《三国演义》中的政治神话就其内容的性质而言,包括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五个部分。星象占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宗教描写,主要体现为行星占和恒星占;其气象占描写主要包括望气、风角、虹占、光占等;其物象描写包括灾异和祥瑞两部分;其人象占则主要包括相术和梦占两部分。这些政治神话具有强烈的叙事特征,又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
《三国演义》还描绘了许多精通易理的王者之师形象,其中最杰出者如诸葛亮、司马懿,其他还有蔡邕、李伏、许芝、孔明、谯周、张昭、管辂、许芝等人。《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和情节都有历史依据可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其中的一些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晋书·天文志上》谈分野州郡躔次时列出了诸葛亮、谯周的名字。唐代李淳风的天文—星占学著作《乙巳占》将历代著名“传天数者”分为十二类,其中“沉思通幽,曲穷情状,缘枝返干,寻源达流”一类中就有谯周、管辂。由此可知,这些参与政治神话运作的帝王之师及其历史渊源。
《三国演义》的这类政治神话描写和神魔小说的神异描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神圣叙述,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的政治生活,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彖·贲》)[2]124“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2]30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2]312“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2]341这套理论后来成为天文——谶纬神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对人间政治运作进行褒贬、对人间吉凶祸福尤其是政权更替进行警示与预测。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这类政治神话,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三国演义》便是其中的一大典型文本。
二、《三国演义》政治神话描写的叙事策略与美学效应
《三国演义》以政治神话为手段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言政治及人物命运,渗透历史价值观念。其中的政治神话对三国政治得失和军事成败所做的警示与预测,往往会给读者带来特殊的阅读感受。清代的毛宗岗就曾指出:“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曹丕篡汉在八十回,青云紫云之祥,而早于三十三回之前伏下一笔;孙权僭号在八十五回后,而吴夫人梦日之兆,早于三十八回中伏下一笔。司马篡魏在一百一十九回,而曹操梦马之兆,早于五十七回中伏下一笔。”[3]15对全书的政治神话进行考察后,我们发现,这些政治神话在悬念设计、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和哲理表达上都有着特殊的美学效应。
政治神话对政治事件和军事行动的神示和预测在具体的场景中往往能产生悬念。刘备取西川,刘璋令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点五万大军,星夜前往雒县抵御刘备。刘璝等人向锦屏山紫虚上人请教凶吉,紫虚上人写下八句谶语:“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紫虚上人还告诉刘(王贵)等人,这是定数,在劫难逃。对于这一谶语,刘璝等人反应不一:刘璝认为仙人之言不可不信,张任却指出:“此狂叟也,听之何益。”这就为下文的发展制造了巨大的悬念。钟会、邓艾取西蜀,也是悬念四起。邓艾夜做一梦:“梦见登高山,望汉中,忽于脚下迸出一泉,水势上涌。”护卫爰邵占梦时指出:“将军此行,必然克蜀;但可惜蹇滞不能还。”钟会出师之时,声势浩大,威风凛然,“人皆称羡,惟有相国参军刘寔,微笑不语。太尉王祥见寔冷笑,就马上握其手而问曰:‘钟、邓二人,此去可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但恐皆不得还都耳。’王祥问其故,刘寔但笑而不答,祥遂不复问。”钟会从汉中进攻,路过定军山,夜梦武侯托梦给他,嘱其“万勿妄杀生灵”,暗示蜀国必亡。邓艾从小路偷渡阴平,在摩天岭发现孔明预先题下的谶语:“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一系列政治神话都为此后的情节发展制造了紧张的悬念。卜周易管辂知机一事也是悬念四起。曹操令太史丞许芝卜《易》,许芝却向曹操推荐了管辂,说他“深明《周易》,仰观风角,数学通神,兼善相术”,并向曹操介绍了六件管辂占卜灵验的事迹,极力渲染了管辂的神术。管辂觐见曹操后,为曹操占卜政治、军事大事。当“东吴主亡一大将,西蜀有兵犯界”的预言得到证实后,读者不得不相信“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以及“狮子宫中,以安神位;王道鼎新,子孙极贵”的预言也将成为事实。曹操准备率军迎战蜀兵,管辂却说:“大王未可妄动,来春许都必有火灾。”曹操见管辂屡言累验,不得不留守邺郡,并加强京城警卫,后来果真爆发了耿纪等人发动的政变。这些政治神话一方面强调了天意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则制造了极为紧张的阅读体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迎接不暇。
三国时代的帝王之师运用天文——谶纬神学为政治、军事服务,对政治、军事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关注这类事件,营造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节,制造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矛盾冲突。刘备入川、孔明六出祁山就是其中极为典型的故事。
刘备入西川,刘备阵营内出现了两对矛盾:一是刘备和军师庞统之间的战略矛盾,一是庞统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主要通过政治神话体现出来。诸葛亮派马良送信给刘备:“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刘备于是决定回荆州,庞统却以为孔明害怕自己取西川建大功故意阻挡,于是建言:“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大军议取雒城,刘备和庞统为行军路线发生争执,刘备不让庞统走小路,理由是自己:“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并再次抬出孔明的书信,建议庞统守涪关。庞统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庞统座下马再次出现异兆,刘备担心凶兆成真,将自己的坐骑送给庞统,没想到落凤坡前的敌军以为骑主是刘备,箭如飞蝗般射向庞统。孔明在荆州仰观天象,得知庞统落难,为刘备丧失一肱股大哭不已。在政治神话的参与下,这些描写矛盾冲突四起,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孔明六出祁山,敌我双方都预测到了孔明必然败亡的结局,并利用星象展开了一系列行动。谯周认为境内灾异四现,“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司马懿观察天象,指出“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可是,战争一开始,曹军就陷入了困境,司马氏父子甚至受困上方谷;不久情节急转直下,孔明扶病仰观天文,发现自己的将星不明,姜维建议孔明禳星;司马懿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吾当乘势击之。’”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没想到却被魏延扑灭主灯。司马懿“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认为孔明已死,下令追赶,但又担心孔明用六丁六甲之法诈死,引诱自己出战,返身回营,只令夏侯霸暗引数十骑前往五丈原山僻哨探消息。孔明临死前嘱托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司马懿果然中计,还演了一出死诸葛退生仲达的喜剧。孔明和司马懿的这场决斗,是一场知己知彼的决斗。这是一场心理战,从心理上来说,司马懿输了。这还是一场战略决斗,从战略上说,司马懿赢了,因为他以不战而胜的方式把孔明拖死了。作者用政治神话来为这场战斗赋彩,将双方的心理活动和战略决策写得悬念四起,趣味横生。
在古代政治神话氛围中,政治人物面对种种神示和预兆总会做出种种不同的反应。《三国演义》利用政治神话进行人物塑造,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帝主、权臣和统帅形象系列。
面对种种神示和预兆尤其是称王称帝的神示和预兆,曹操和刘备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昭示出了曹操和刘备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太史令根据天象先后向宗正刘艾和献帝报告,认为“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荀彧也认为许都“他日必有兴者”,曹操于是决定迁都许昌。但是,曹操一直试图隐瞒自己应谶迁都的真相。他一方面使人告诉王立:“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另一方面又巧立迁都理由:“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曹操攻打冀州,听到土人告以黄星见于楚、宋分野、兆民可望太平的预兆,心中暗喜,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之罪!”曹操极力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连自己的亲信谋士荀彧也无法觉察。他的这种策略,对于赢得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巨大好处的。曹操掘得铜雀,令人建造铜雀台,显示曹操将继续贯彻这一策略而将取代汉朝政权的使命遗留给儿子的心态。曹操图伐江南,仰观天文,发现“南方旺气灿然”,觉得江南“恐未可图也”。赤壁之战后,曹操卷土重来,却梦见天有三日,醒来和孙权接战后,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于是心生退兵之意。这些描写反映了曹操审时度势、重视实际的性格特征。
刘备的政治神话则更多地为刘备的道德品性赋彩。刘备“携民渡江”的故事中,“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的台词,这是在为刘备的民本思想赋彩,彰显的是得民心者必得天下。当司马徽向刘备指出“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的童谣将在刘备身上应验时,刘备的第一反应便是:“备安敢当此!”当孔明、谯周以种种祥瑞上表请刘备称帝时,刘备更是认为此举大逆不道:“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孤岂效逆贼所为!”可见,曹操夺取政权,靠的是实力,却审时度势,时时不忘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刘备屈分守时,以道德为旗帜,以退守为进。
董卓、诸葛恪、孙綝等权臣的死亡均有大量的预兆出现,这些权臣的反应也彰显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董卓老谋深算结果却被王允所算,而王允杀董卓的得力助手却是董卓的两个最为得力的干将——吕布与心腹李肃。面对种种异兆,董卓居然没有警觉。一是董卓过于自信,二则利令智昏。李肃假传受禅令,董卓以为一龙罩身的梦兆应验了,母亲心惊肉跳的异兆在他看来也是做国母的预兆,于是不断地向周边人员许以官爵之位,李肃迎合其心理,以喜释凶,以致车折轮,马断辔,狂风骤起,童谣四布,道人示谶,种种凶兆都不能惊醒董卓。三是用人不当。他之所以欣然入朝,是因为太相信李肃和吕布,临死前还呼唤吕布前来营救自己。吕布和李肃之所以投靠董卓,为的是利益,李肃卖力地劝吕布投靠董卓为的是官爵,功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口出怨言,董卓却浑然不觉,而王允却以高官厚禄诱使其杀董卓。诸葛恪临死前也有种种凶兆显现,诸葛恪所做出的反应彰显了这个权臣的刚愎自用和残暴不仁。诸葛恪率军北伐中原,临行前,忽见白气窜起,遮断三军,蒋延认为“此气乃白虹也,主丧兵之兆”,建议罢兵。诸葛恪大怒不听,欲斩蒋延;后果然兵败。诸葛恪兵败回到家里,见一人穿麻挂孝走入中堂,守门军士却说无一人进府。这本是一种凶兆的显现,可诸葛恪仍置之不理,却杀数十守门军士。紧接着,房梁折断、水变臭、黄犬衔衣、白虹冲天等凶兆接连而来,腹将领张约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可是诸葛恪却依然前往宫中,结果身首异处。
《三国演义》中的军事统帅在各种神异征兆面前的表现也各具特色。孙坚兵围襄阳,“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韩当曰:‘此非吉兆,可暂班师。’坚曰:‘吾屡战屡胜,取襄阳只在旦夕;岂可因风折旗竿,遽尔罢兵!’遂不听韩当之言,攻城愈急。”孙坚最后被刘表设计射杀。这是轻敌所致。沮授被袁绍锁禁军中,却时刻关注官渡之战的进展,“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后,建议袁绍提防曹军偷袭乌巢粮草,可是袁绍一方面怒斥沮授:“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一面怒斥监押官:“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并把监押官斩了。袁绍的昏庸最后断送了乌巢粮草,也断送了自己和沮授。孔明和司马懿均深谙天文地理,因此两人对阵时均能够做出准确的军事部署。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进攻蜀国,孔明只令张嶷、王平引一千兵在陈仓古道抵挡魏兵,两人畏惧不敢前行,孔明对他们说:“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吾将大军皆在汉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吾十万之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司马懿也注意到了这一天象,向曹真建议:不可轻进。理由是:“我夜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若深入重地,常胜则可。倘有疏虞,人马受苦,要退则难。且宜在城中搭起窝铺驻扎,以防阴雨。”
《三国演义》的政治神话中出现了一批隐士、高人、道士、僧人的身影,他们对相关政治事件和军事事件的参与和评论,是智慧老人对芸芸众生的警示和点拨,带有很强的超越色彩,从而使得作品拥有了一种哲理意味。毛宗岗就曾敏锐地指出:“《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如关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内遇普静长老一段文字;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孙策虎踞江东之时,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进爵魏王之时,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顾茅庐之时,忽有遇崔州平席地闲谈一段文字;关公水淹七军之后,忽有玉泉山月下点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蛮而忽逢孟节,陆逊追蜀而忽遇黄承彦,张任临敌而忽问紫虚丈人,昭烈伐吴而忽问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3]14这些政治神话和《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以及结尾的那首古风一起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得失的哲理蕴涵。
三、小 结
政治神话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王者之师利用这一意识形态工具为自己的政治主子服务,即通过预测军事斗争的胜负和政治运作的得失乃至政权的更替,来论证自己所服务的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这是个悠久的历史传统。从远古帝王的感生、异貌神话一直到汉代建立天人合一的意识形态神话,这一传统形成了固定的意识形态话语。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也因此成为官方垄断的学问,并且服从于政治规则。
因与政治相关,《三国演义》中的政治神话有其特定的叙事规则。从宗教叙事的角度考察这些政治神话,我们发现,作为一种神谕,这些政治神话表达了小说的多元叙事意图,彰显了历史和道德之间的内在冲突:揭示了汉代政权衰败和灭亡的种种原因和种种迹象,指出了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的历史必然性;但是又强调了拥刘反曹的道德属性,预示了刘蜀政权的悲剧性命运。
《三国演义》本身是由史传叙事和口头叙事材料整合而成的,前者强调历史必然性而后者则渲染道德性。书中的政治神话是对三国政治、军事命运的预示,这种预示在悬念设计、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和哲理表达上都有着特殊的美学效应。因此,总结这些政治神话的叙事规则,可以为建构中国叙事学提供理论基础;①政治神话作为叙事手段贯彻于明清时期的一些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中,世情小说则以《儒林外史》、《野叟曝言》最具特色。遵循这些政治神话的叙事规则的同时,如果能够同时照顾到《三国演义》文本的多元素性、照顾到《三国演义》的形成语境、文体素性和文化素性的多元性,以往一些关于《三国演义》文本意蕴和人物形象(尤其是曹操和刘备)的研究(尤其是相关论争),注意辨别西方文艺理论主导下产生的伪命题,我们应该是可以达到对作品的还原解读。
[1]熊笃.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J].明清小说研究,2001,(4).
[2]孔颖达.周易正义[G]//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毛宗岗.读三国志法[G]//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Political Legend and Its Aesthetic Effect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U Guang-zh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Religious narrative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in essence a political legend based on ancientastromnomy-Chen-weidivination theology.What prediction and prophecy the Chen-wei divination reveals ismainly revolved around political rises and falls and military victories and defea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igious narrative,astrology divination,weather divination,image divination,portrait divination and ballad divination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not only construct plots,shape characters and foresee the narrative orientation,but is also infiltrated with historical values.The tactical integrating political legends into history novels.
political legend;Chen-wei divination theology;religious narrative;aesthetic effect
A
1009-1971(2014)02-0104-05
[责任编辑:郑红翠]
2013-11-20
吴光正(1969—),男,江西永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宗教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