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操教育价值的文化思考
2014-03-31刘志明
刘志明 ,袁 鑫
(1.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2.通化兴华教育集团 通钢一中,吉林 长春 130118)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已经连续25年呈现下滑趋势,目前青少年体质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深感忧虑的问题,如何遏制这种下滑趋势,成为体育学界尤其是学校体育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体操是一种徒手或者是利用器械使用特定的器材进行身体练习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目的性和控制性身体练习,以此发展身体机能、塑造体态、增进自信、展现人体的力与美。尤其是在青少年发育成长期间,具有提高身体素质、磨砺心智和毅力、培养勇气、增进胆量的作用。体操曾作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运动,一度在学校体育中全面开展,大幅度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深入发展,学校体育中的体操教育出现了弱化趋势,这也使得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作用大幅下降,因此,学校体操教育的兴衰发展研究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身心素质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一、体操的起源和发展
1.国外体操起源和发展
2.国内体操起源和发展
“体操”一词正式登录我国是在19世纪初期,在此之前我国已经有体操的相关运动项目,如:八段锦、五禽戏等身体练习方法,但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内涵,体操在登录我国初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现代体操项目进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学堂,当时体操并未受到重视,到了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到了民主、人权、科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教育课程标准中设立了体操这门课程,受国家民族大意“就国存亡”运动的号召,无论是维新改革派的学堂还是资产阶级新式学校,体操都成为了必须习练的一门课程。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体操运动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入我国,以其独特的力量、协调平衡、动态美感,在我国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迅速在学校传播开来,成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体操一度成为校园第一运动,体操教育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制定了体操教育的基本大纲、基本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推动了体操的普及和发展。改革开放后高考的地位被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课程为高考让路,使得学校体育地位下降,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操也被冷落。
二、体操运动具有促进青少年发展的价值
1.体操运动符合青少年生理发展规律
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认为,人体在12岁之前主要是发展身体的灵活度和灵敏性,在这期间人体对空感的认知分析能力快速形成,体操动作中存在大量的身体延展拉伸、空间翻滚、跳跃等动作,这对早期身体空间感的认知分析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反应速度的形成发展最佳时期是在12岁左右,体操中的单杠、双杠、吊环、平衡木等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反应速率的要求极高,体操动作连贯性强,要求一气呵成,长时间的练习体操,将大幅度提高机体的反应灵敏度。肌肉力量素质的完善男子在30岁,女子在20岁左右,但是肌肉用力的分化能力,却出现在15岁左右,体操运动是一项力与美的运动项目,动作的完成需要肌肉力量的支撑,这当中既有大肌肉群体的练习,同时也有小肌肉群体的练习,既能锻炼到肌肉的耐力性,也能提高肌肉的爆发性,在青少年时期练习体操运动,能够强化肌肉的用力分化,充分调动机体每一部分机体肌肉组织,为成年时期机体肌肉力量的达成提供支撑。机体柔韧性完善是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体操的美感源于其对机体柔韧度的促进作用,体操练习中有大量的动作是需要拉伸机体的韧带,而韧带的柔韧度和弹力应激性与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呈现正比关系,随着机体的年龄的增长,运动强度的下降,对韧带外界刺激应激能力减弱, 长时间练习体操,能够使机体的韧带得到大量的刺激,有利于韧带的发展。青少年时期依据人体生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体操练习,有利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2.体操运动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认识能力、概括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日趋成熟,青少年参加体操练习,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体操练习过程中有大量的非正常体位的动作,如:倒立悬垂、空中大回环、前滚翻、后空翻、侧手翻等,这些动作在练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倒置,打破正常机体平衡与协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练习者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长时间练习体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克服恐惧的能力,体操的动作需要大量重复练习,本身就是对学生坚毅品质磨砺的最好方法。青少年的自我抑制能力相对薄弱,容易产生冲动,体操运动在完成每一个练习动作前都需要运动员平心静气,这对青少年的自我调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的行为果断能力在青春期强化出现发展,体操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短时间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动作,因此,这对练习者的果敢判断能力要求极高,想好一个动作过程后,坚定信心,一鼓作气直至成功,如果在完成初期或过程中出现犹豫的心理状况,不仅不能达成既定的动作目标,还会增加运动的危险性,甚至是损伤。因此,体操的练习对青少年的果敢判断力和执行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参加体操运动的青少年明显要比未参加体操运动的青少年在勇气、果敢度上高出不少。
3.体操运动中的众多技术具有生活使用价值
体操运动是一项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一项运动。体操运动中有大量的荡、越、蹬、滚等动作,这些动作能够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尤其是持器械和在器械场地上的各种身法,极大提高了应激反应,青少年掌握了这些基本身法与技能,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帮助他人。
在第一、二课时,学生自读文本自查资料自行提问,之后小组有效学习探讨解决问题,徐老师跟进梳理有效问题作为课堂上探讨的论点,学生得到了适当的、充分的思维开发。最终在徐老师不断地激励引导下,生生之间答疑解惑,解决问题中再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尽可能地释放了潜能,彰显了他们独到的本体个性。
三、当代我国体操教育的变化
1.我国体操教育地位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国家级的体育锻炼标准,其中明确取消了诸多体操测试项目,使得体操教育地位有所下滑,21世纪初期,针对我国和国际发展的需求提出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出现了诸多理论概念,新的思潮和举措,如:快乐体育、休闲余暇体育、阳光运动、绿色体育、蓝色体育、终生体育,我国的体育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状况,伴随这一空前繁荣现象,由前苏联引入我国的体操教育,开始受到了冷遇,在体育教育中地位明显下降,很多地区和学校基本已经停止了体操教育。
2.我国体操教育内容的变化
素质教育实施后,体操教学大纲对体操教育的评价要求明显降低,尤其是对体操教材的使用明显被忽略,体操教育内容明显有难度弱化,练习量明显减少,这与青少年体育练习安全伤害有密切关系。由于体操教育内容的减少,学生在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四、振兴我国体操教育
据相关调查得知,现阶段学校体育中的体操教育份额逐渐处于下降,几乎是空白。可想而知,体操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的尴尬境地。没有了体操教育,体操文化的作用与价值也就随着消失,体操对于习练者身体和精神的塑造,体操所提倡的那种坚毅、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正确衡量自我、积极面对自我、由于挑战自我身体极限的品质也就没了教育的载体。近些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与体操教学的缺失既存在一定的偶然,又存在一定的必然。体操教育的文化特征和教育价值也正是新世纪中国青少年缺失的品质。因此,为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了光大体操文化和体操教育的价值、为了继承和发扬体操运动,复兴我国体操教育特别是学校体操教育势在必行。
1.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体操,了解体操的练习方法和练习安全措施,认识到体操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借助我国体操运动位于世界体操的前列的影响力,大力宣传体操练习内容与其他项目练习具有同样的安全系数,但锻炼价值却不可替代。只有正确的引导普及,才能使大众正确认识体操,参与其中的练习。
2.完善体操教学的内容
组织体操专家编订适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体操教材,引入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将原有教材中的单纯的双杠、单杠、跳箱等传统项目加以丰富,融入舞蹈、极限、音乐等现代元素,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严格的执行,保证课时。
3.加强对体操教师的培养
传统体操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主导地位的角色,采用师徒制方法,通常是师父讲授完毕体操知识,进行动作示范后,学生照搬全收,进行模仿练习,往往教学枯燥单一,毫无乐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乐趣,制定不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练习体操的兴趣,从单纯的师徒模仿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不再单纯的注重体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练习者的体操能力转变。
4.加大对体操教学设施的投资
体操教学需要在一定的场地利用一定的器械,进行身体练习的运动,因此体操教学对场地的要求较高,这也是体操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体育教育是国家投入,因此在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得体操教学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体操的后备人才断层与匮乏。应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加强体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 中国体操运动史[M]. 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0.591~599.
[2]李佐惠. 中美学校体操教育发展历程比较[J]. 体育学刊,2006, 13(4): 98~101.
[3]尚莹, 马飞, 何幸光. 我国竞技体操50年发展历程[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4): 87~90.
[4]张予南.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