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心”思想与高校外语教育改革

2014-03-31黄启发黄红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同心外语目标

黄启发,黄红珍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同心”思想的产生及其作用

在2011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中共领导人提出了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这是执政党对多党合作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之后作出的深刻论述。“同心”思想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揭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奥秘和法宝,它不但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理论指导,也是各行各业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

国家的事业需要多党的合力与多人的合作,单位的事业同样需要团队的合力和众人的合作。“思想上同心同德”是一切合作的前提或条件。唯有所有党派、所有参与者对大家所要完成的事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信念,才有可能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即在目标上实现一致性。当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到一个目标上的时候,行动上才有可能实现步伐统一,即所谓的“行动上同心同行”。步伐统一的结果是合力的最大化,合力的最大化带来的必然是合作的成功。因此,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牵涉到多个部门、多名参与者,如要办成就必须在思想上、目标上、行动上保持“同心”。

二、目前高校外语教育现状及其成因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快,国际合作进一步增强。外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相互理解与共同合作的纽带,对外语的忽视就意味着对未来的放弃。作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肩负着专业教育与外语教育的重任。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公共外语教育,另一个是外语专业教育。公共外语教育服务各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合作与竞争力、外向型经济适应力等。外语专业教育主要是以语言教学为主,根据市场需要增设经、管、法类专业课程,培养多科型应用学科类外语人才。

1. 外语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经历了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专业培养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以及整体可持续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应该看到,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各高校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各高校也逐步拓宽了专业领域,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大学实行了弹性学分制,克服了教学管理上过于机械、僵化的缺陷。然而,外语专业教育毕竟不是在真空中生存,它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展的制约,甚至可说,国内和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决定着外语专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和走向。所以,各种因素在变革、融合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衡或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外语专业教育内部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办学形式结构等)的比例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国内高校出现“凡有大学皆有外语专业,凡有外语专业皆有英语专业”的办学格局,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有供大于求的迹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招生虽然还比较乐观,但就业形势已经日渐严峻,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局面。通观国内高校,能引领外语专业教育潮流的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名牌院校,以及国内名老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之外,其他普通院校的外语专业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跟风或仿效的倾向,缺乏市场导向意识,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理念模糊,办学模式缺乏新意。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外语专业教育出现不同程度的重知识与技能、轻过程与方法、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问题,外语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外语学科固有的人文教育功能未能得到挖掘和利用。

2. 公共外语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外语教育曾经进行了多次改革,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然而,笔者最近调查发现,在公共外语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就背后,仍有些老问题悬而未决,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问题之一,公共外语教育目的出现偏差,学生的外语能力无法满足职场的需要。应试教育的“魔棒”依然挥之不去,不少学生仍以追求证书为主要动机强迫自己学习外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言知识和考能上,而关键的说、写、译等输出能力却未能得到足够的操练,结果是分数上去了,交流、交际能力却停滞不前。2010年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全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中记录,84.7%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要求应具备口语交流能力和读写能力。96.3%的被访者认为,今后英语培训应向应用英语发展。在校学生迷信证书效应,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语言实战能力,社会期待英语要学以致用,三方的想法和做法反差巨大。问题之二,教材缺乏个性与实用性。如今的新教材不少,但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不多,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教材定位基本一致,学习内容之间联系较小,与学生个体的知识体系联系较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结果,全国数千所层次不一、专业跨度大的高校只能在少数几种教材中选择,教学内容也基本相同,脱离实际,且无个性可言,与学生的专业也几乎没有联系,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这种情况显然有违创新型人才与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宗旨。问题之三,外语学习成本偏高。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了10年左右的外语,进入大学还要持续2到3年甚至4年的时间,如此多的外语学习时间势必挤压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大学英语为例,学生投入高于平均值的精力学习英语,外语学习成本增加,学习目的一般是为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级英语考试,其结果是除被动词汇增加外,学生的英语能力甚至语法、积极词汇、口语并未超过高中阶段。一旦学生把英语语言学习变成应付考试的技术学习,结果必然是既不精通英语又不精通专业。”

无论是外语专业教育,还是公共外语教育,都存在着发展阶段所无法避免但又必须处理的矛盾,如外语政策制定者与外语教育实施者之间的矛盾,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外语教育目标与市场期待值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与家长不断增高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教师的进步与教材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教法与学法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矛盾的双方在改革问题上无法统一思想、在改革目标上无法达成一致、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方无法做到协调一致造成的。

三、强化“同心”意识——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如上所述,高校外语教育问题林林总总——事与事,事与人,人与人……。但是,贯穿其中的不过是“人”。人始终是改革的核心要素——一切改革为了人,一切改革需要人。既然高校外语教育改革需要人来统筹规划,需要人来制定目标,需要人来落实方案,那么不论这些人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还是同事关系,只要想改革成功,他们就必须“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即坚持所谓的“同心”思想。没有思想上的同心同德,理念不相合,只会各怀心事,无法达成共识,难以谋划出一个清晰的改革路线。没有目标上的同心同向,大家不可能都走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没有行动上的同心同行,便是一盘散沙,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事,劲不能往一处使,合力无从谈起,改革便是一句空话。我们能从历次的外语教育改革得出一个结论:大凡改革取得成功,大都是上下同心同德、里外同心同向、前后同心同行的结果;大凡改革滞后或失败,要么是无心改革、无力应对之过,要么是因为丧失共同的奋斗目标,要么是由于没有同舟共济的胸怀,或者是因为缺乏众志成城的力量。无论那个年代,无论干什么事情,我们从来都不缺乏聪明才智,但是我们的确需要齐心协力、共克难关的精神。由此可见,“同心”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同心”思想之于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实践

1. 同心同德与改革质量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改革主导者和参与者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当前,外语专业教育内部结构比例已经出现不合理的迹象,具体说来,个别市场行情一般(甚至开始走下坡路)的专业结构比例过高,而一些有潜力的专业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育,致使学校在师资建设、招生规模上陷入被动和盲目的境地。这个时候,如果全校上下统一思想认识,保持信念的一致性,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相关专业的需求状况,科学预测某些专业的潜在发展趋势,然后制定合理的招生政策,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的比例,适当减少衰落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优势或潜力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学校决策层与广大教师如此齐心协力,外语专业教育内部结构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为了把学生塑造成品格高尚的创新型现代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要求关注“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高等教育阶段同样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这些目标。由于部分从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他们对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尽管职前进行过短期培训,但他们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技能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欠缺,其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结构欠丰满、不合理,加上课程进度的外在要求,使得个别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方法和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果,学生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专业能力提高了,可是他们却成了一群没有爱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知识容器或只会工作的机器。要改变这种现状,同样需要每个教师在思想上同心同德,深刻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与实质,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此外,为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双方也应同心同德,为同一个心愿,同一个目的而共同努力。

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源于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发展和进步的共同追求,当这种追求成为所有改革者的普遍共识和一致的信念时,改革实践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的质量才能有所保障。

2. 同心同向与改革成效

同心同向,是指统一的思想,一致的方向或目标。同心是同向的基础,同向是同心的表现或结果。没有同心就不可能有同向,没有同向,同心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公共外语教育的总方针是大力发展外语教育,视实际需要适当开办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的“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中明确地将大学英语教学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是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总方针、总目标、总任务。总的目标和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片、分期、分批完成,因此便产生许多分目标和阶段任务。无论什么时候、什地方法,这些分目标、阶段任务都不能偏离总目标和总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改革才可能获得成效。另一方面,高校外语教育改革首先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然后确立统一的行动目标,最后制定一致的行动路线。以目标为导向的改革是理智而非盲目的,因而其成效是值得期待的。以高校公共外语教育为例,相关的改革依然非常严峻,高投入、低成效是最难突出的矛盾。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可不可以减量增效,到底如何减量才能增效,如何将专业知识融入公共外语形成行业外语,公共外语教学如何与专业课程教学协调并进等等,这些都是改革的难题。即使在同一所高校里,对这些难题看法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只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公共外语课,有的则认为大学四年不应断线,有人认为减量增效对重点院校不是问题,但对于普通地方院校来说就不易实施。关于行业外语课程的开设,更不是仅仅学生自身的愿望所能企及的,它涉及合格外语教师的培养(既有具备专业背景又有外语教学能力)、教材的编写(涉及各个行业的外语)、考核机制(既考虑到专业需要又兼顾外语运用能力)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一个不需要多方达成共识的。实践证明,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在外语教育改革问题上的同心同向,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成效。

3. 同心同行与改革步伐

由于形势所迫,各高校在公共外语教育与专业外语教育方面都有许多改革计划和措施,目标也已明确,经过一番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预期的效果和社会的期待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分析发现,这些差距与改革参与者的行动和步调有关。具体地说,各校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碰到很多不在预想之内的困难,有时候制度优化了,但是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尚未完全进入状态,致使原本很理想、很完美的方案只能部分地获得实施。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通知》精神,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理论上讲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应该取得显著进步。实际上,许多学生依然为考而学,大半学生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根本无法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被动、消极的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发展,综合文化素养也难以提高。这说明,即使有一致的信念和统一的目标,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高校的行动无法协调,学生与老师的改革行动不一致,教师的教法与教材的内容不能同步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能一同进步,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就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最厚实最动听的歌唱是多人的合唱,最大的力量来自众人的合力。“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是不会有至美雄浑的乐章的。高校外语教育改革需要同心同行,同心同行贵在步调统一。

五、坚持“同心”思想与尊重多样性

我们提倡高校外语教育改革需要坚持“同心”思想,是因为这些改革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思想上达到同心同德的至高境界,目标上形成同心同向的高度契合,行动上坚守同心同行的基本准则。胡总书记的这三个“同心”是任何事业改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三者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但是坚持“同心”思想,并非意味着我们压制乃至消灭发展和改革的多样性。我们依然承认差异,鼓励竞争,推动创新,允许冒尖,包容差别。必须承认,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如各校学生来源不一,学生的外语基础有高下之分,各校教师的性别、学历及职称结构同样参差不齐,教学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此情况下要求全国都以同一种模式、同一个标准进行改革是不切实际的。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也应该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以此引领和带动内陆和西部高校的发展。国内名老重点高校有条件先进行改革试验,不断积累经验,为地方普通高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援助。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所有高校的外语教育改革有总体的任务和要求,但应照顾地区的差异性,要尊重各校发展和改革的多样性,所颁布的政策要有一定的弹性,不可一刀切。各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市场需要,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外语教育,以满足不同岗位对外语能力的要求。但是改革并非只是个人行为,它毕竟是一项多人参与、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工程,大凡多人参与、涉及多部门的事情,就有必要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众人的心往一处想,让大伙的劲往一处使,以最大的合力获取最佳的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常秦.外语教育政策指导下的普通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7).

[2]教育部.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同心外语目标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