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模式的研究
2014-03-31刘剑霞
刘剑霞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5000)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指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2007-2011 年,全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学生 889.67万人,发放贷款金额488.62亿元。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有偿资助措施,帮助了我国千千万万学子圆了大学梦,培养了无数社会主义接班人,这说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已发挥它的政策威力,是我国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有效措施,是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政府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事实证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真实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然而,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成本预算和控制却成为高校助学贷款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贷款规模的越来越大,助学贷款的风险成本就越来越高,部分助学贷款的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还贷观念薄弱,是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控制助学贷款的风险成本,让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得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意识,创新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模式,提升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一、目前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缺失、教育模式单一
高校无疑非常重视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但是往往陷入学生的诚实品质教育为主的局面,对我国的信用体系的构建、信用缺失的社会危害、信用缺失的个人利益实际损害等宣传不够,对助学贷款诚信的益处较少宣传,这可能会导致助学贷款学生缺乏诚信还贷的清晰认识,会削弱学生还贷的风险意识,对诚信缺失无法形成准确的判断,无法实现诚信对学生还贷行为的指引、约束和评价等功能。另外一方面,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续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教师作为教育关系的主体地位,是诚信教育的主导方,用高高在上、单一的教条模式来开展诚信教育,单方面宣传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益处,要学生心存感激,缺乏引导学生多方位进行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中,缺乏引用生动的社会案例和国际案例开展讨论,缺乏引用新媒体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利好和社会对诚信的肯定和要求。这种言之无物且索然寡味的模式会导致学生内心反感诚信教育,影响诚信教育的接受过程和内化效果。教育内容乏味,缺乏时代感的诚信教育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受资助后获取较好的诚信还贷意识。
(二)诚信制度缺失
助学贷款诚信制度分为导向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和跟踪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为我们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当前的助学贷款制度缺乏可量化的奖惩制度,即使出现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大多以口头教育为主,较少以助学贷款相关奖惩制度进行处罚,对于一些守诚信的学生也很少有一定的机制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信守承诺、诚信助贷的行为。高校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机制尚不成熟,基本以主观评价为主,客观评价较少,更加缺乏学生群体参与诚信评价活动。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建档跟踪,也尚未成为常态,从学生入学、在校、实习和毕业的诚信行为尚未能够建立档案,未能为具体个案提供快捷和准确的诚信资料库。
(三)缺乏对高校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研究
助学贷款是一项非常繁杂、细致和谨慎的工作,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工作从不停歇,特别是追贷更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高校的助学贷款部门大多停留在助学贷款的常规琐碎事务,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一般未能进行集中讨论和进行理论研究;工作中一些有益经验尚未能归纳、整理和升华为理论研究的成果。高校的助学贷款研究成为一项基本无法执行的工作责任。
二、创新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模式,推进高校助学贷款工作
(一)创新诚信教育内容
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并具有导向性和多样性。诚信品质的益处以及诚信缺失的社会危害都应该进行教授,同时应该多结合社会诚信的优秀案例、国际诚信教育的突出案例、国际诚信活动规则如WTO诚信准则等开展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案例学习活动当中,适时适当加以引导和强化诚信教育效果。
(二)诚信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发展迅速,作为思维最活跃的大学生是新媒体最大使用群体。大学生每天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获取这个世界的信息,并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新时代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应用新媒体的手段,通过QQ、微信、飞信、微博和博客等多个新媒体手段宣传诚信教育内容;使用这些新媒体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可通过创建诚信教育的话题让助学贷款的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得出结论。
(三)形成稳定、可行的诚信教育机制
“有法可依”是开展诚信教育的关键。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制度、奖惩制度和跟踪制度应建立起来,并严格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威严。应制定客观、可行的量化的评价制度,强化诚信教育的效果,形成固定和随机的评价活动,评价的结果纳入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作为用人单位用人的参考标准;严明奖惩,对优秀的诚信学生进行榜样示范宣传,对恶劣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并登记入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有效、持续执行的跟踪制度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补充,应对大学生从大一直至毕业后都应该保持良好的登记和记录。
(四)大学生的信用档案与社会征信系统结合
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信用档案,收录大学生在校的一切诚信行为,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诚信报告。大学生的信用档案应形成一个严谨和快捷的查询系统,让企业单位合法查询;大学生的信用档案应与社会征信系统结合,通过征信系统查询不但可以了解被查询人的金融诚信行为,同时还可以查询到被查询人的诚信行为记录。这种严厉的诚信查询机制能对失信和违约行为造成极大的威慑和约束。
参考文献:
[1]李敏.试论国家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J].高等农业教育,2013,(6).
[2]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007-2011 年) 摘编[N].光明日报,2012-10-23.
[3]孙晓静.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评析[J]. 高教探索,2006,(4).
[4]王琼.高校贫困生资助评价与对策分析——以浙江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09,(5).
[5]安云初.浅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主要来源及化解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朱美燕.试论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与出路[J]. 高等农业教育,2006,(6).
[7]郑培钢 ,王恒利.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机制刍议[J]. 中国成人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