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别语之语用模式探析

2014-03-31周筱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拜拜道别礼貌

周筱娟

(江汉大学 武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礼貌道别“再见、晚安、明天见、拜拜、拜、一路平安、欢迎您再来哈”等言语,一直为人们所习用、乐用,也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探析和研究,只是与礼貌道别休戚相关的许多根本性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明确一致的,大家或学界共同认可的答案。因为“有关礼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礼貌是什么? 礼貌的本质是什么?礼貌究竟是属于社会文化问题,还是属于语用问题,还是属于认知问题,还是各方面兼而有之?礼貌到底应该怎么研究?很多问题众说纷纭,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1]更何况礼貌“道别”的本体、认识和方法等问题。譬如,礼貌道别言语的定义问题。2012年2月至5月的调研[2]表明,大学生们常常会困惑——对于是用“告别语”还是“道别语”称说“再见、拜、慢走”等日常礼貌语言类问题。况且,这类问题也会让大众犹豫不决,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应用这“双”类名的认知共性,忽略其认知域、认知原型及实际应用的差异性,从而出现术语非单一情形。调研探析后认为,以“道别语”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礼貌语言为宜[2]。

日常生活中,与人道别,言语丰富,形式多样:日常与人分手说“再见”;晚上道别说“晚安”;交谈中分手说“失陪了,我先走一步呀”;表示答谢之道别说“谢谢!谢谢呀”;随意的道别可以说“OK!”等等。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单双音节“再见、晚安、bye、88”等道别语,探析其认知语用模式。

“认知模式意味着本质的信息、假定和认识。借助于某种认知模式的引导,我们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和见解。例如,地球是一个球体,以这种共识为基础设计出的地图和模型,都会反映出地球的球体特征,这种共识就是基本的认知模式。”[3]我们对大学生运用“再见、Good bye、Bye、Bye-bye”“保重、晚安、安”“慢走、走好”“88、8、886、86”等道别语的认知语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在描写大学生道别语运用规律的同时,探索大学生礼貌言语、礼貌信息的组合传递过程,了解当下道别语的实际运用状况,为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而且,对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立足于2012年2月至7月的交流访谈、问卷调查和语料库查询等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运用汉语、英语或数字双单音节道别语的认知语用模式大致有:母语首要模式、英语外来模式和网络信息模式。

一、母语首要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界定母语时说:‘母语通常包含如下内涵:首先学会的语言;自己认同的语言或被他人认为是该语言的母语使用者;自己最为熟悉的语言和使用最多的语言。母语亦可以称为‘首要语言’或‘第一语言’。”[4]一个人自幼习得的母语,在其思维与交流中,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会自然而然地传承母语精神。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崇尚礼仪之传统,与人道别时,会关心地说“慢走!”“走好!”“路上小心!”“你到了来个信哈!”等言语。通常,这些充溢着关怀和友爱之情的道别语,已经融化于人们的无意识中。它们总是在自然、顺畅、习惯性的母语场景中表达,特别是“再见”道别语,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更是习以为常。入校,与家人朋友分别时说“再见”,在校,课后、会后与老师同学道别说“再见”,毕业,离校与老师同学,更要与母校说声“再见”。可以说,“再见”伴随着大学生们的学程。不过,大多数同学还提出,“慢走呀。”“别慌呀。”“慢慢的啊。”等纯本土类道别语,更能体现熟人情、亲人爱、友人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它们那强于“再见”的口语性、关切性等特性,使其同根、同源、同境的本土精神,更加深刻地烙在了我们的母语里。

调研中,大多数同学表达了学习方言道别语的热情。方言道别词汇大多与普通话的相同,相近的往往主要是语音上的大同小异,如,武汉方言的“慢走”“再见”等言语;有的方言道别语则与普通话相异,如粤语的“早唞!”与普通话“晚安!”等。对于后者,有些同学表示将来可能会去粤语地区工作、学习,而与人道别应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会向来自于粤语区或会粤语的同学学习粤语道别语,以便将来能较快进入粤语本土语言生活圈。对于汉语方言母语本土模式之道别语,我们会另文考察分析。

道别语的母语首要模式,不仅存在于汉语里,也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里。譬如,央视国际2013年9月28日《新闻30分》节目播出“奥巴马与鲁哈尼通电话,双方互用母语道别”,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美国总统奥巴马27号就美国外交和经济问题在白宫举行发布会的时候表示,当天他和伊朗总统鲁哈尼通了电话,两人就伊核问题进行了讨论。奥巴马表示,虽然未来还有很多障碍,但是相信双方可以找到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鲁哈尼则表明了伊朗将永不发展核武器的主张。

另据伊朗媒体报道,鲁哈尼是在乘车前往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路上接到奥巴马电话的。结束通话的时候鲁哈尼用英语“祝你愉快”,向奥巴马道别,而奥巴马则用波斯语向鲁哈尼道别。这次通话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领导人首次直接对话,这也预示着美伊关系正出现转机。[5]

两国总统道别时,都运用对方母语,以“母语首要模式”体现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两国领导人首次直接对话”的和谐融洽,关系的改进和完善。同时,充分体现了母语本土道别语的民族性和全人类性。可以说,母语道别语既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也具有人类同享共用的、独特的、难以替代的语用价值。

显然,母语首要模式是全人类重要的道别认知语用模式。因为发生在话语双方的道别语可以是相同的“再见。”“再会。”等言语,也可以是你言我语的“走好。”“不送。”“保重。”“常来。”“慢点。”“好的。”等话语,还可以是用对方母语相互告别的道别语——留学生们道“再见”,汉语老师说“bye”类交际和谐语。

二、英语强势模式

母语首要模式的汉语道别语“慢走。”“再见。”“回去了。”“别送了。”等,足以让人关切顺畅随意地道别。可是,调研发现,大学生使用更多的是“拜拜”。《现代汉语倒序词典》指出:[拜拜]旧时妇女行礼,就是万福。[6]《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拜拜]客套话,用于分手时,相当于“再见”。[7]只是相当于“再见”的“拜拜”为什么会成为大学生,实际上,当下几乎整个汉语社交圈的流行道别语呢?曲卫国,陈流芳(2005)就这个问题,向不同的人群做了调查,并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拜拜”之所以能引进成为一个汉语的告别语,这是因为在汉语的告别语体系中缺少属于一个表示亲密、语气随便语体的直接告别语,也就是告别语系统中有个语体缺环。[8]

我们认为,“拜拜(bye-bye)”道别语采用的是英语强势模式。调查显示,英语道别语“bye-bye”,在英语学习日益普及,英语全球化,英语负载信息、传递信息能力最强的当下,不仅大学生们乐于说“bye-bye”,中学生、小学生也爱说,小朋友几乎只会说“bye-bye(bye)”,而且,中老年朋友同样喜欢说“bye-bye(拜拜)”。那为什么用“拜拜”汉字呢?可以说,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因“拜拜”汉字之语义心理激活;二是因“bye-bye(拜拜)”音译之语音心理激活。

汉字“拜”包含着汉民族的“礼”,“拜拜”蕴含着汉民族的“礼”。“隐喻的作用是在人们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想象极其丰富的联系。这不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是而生。它是难以用规则描写的。”[9]“Bye-bye”之汉语音译“拜拜”正好激活了汉民族“叩拜、拜谢、拜辞、拜别、礼拜”等语义内涵。

汉语之英语强势模式的道别语“拜拜”“拜”等,恰好适当地将语音心理激活和语义心理激活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使“bye-bye”“bye”在汉语世界流行、升华。“依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我们还不能对‘拜’和‘拜拜’的语体区别做明确的判断,但我们的调查似乎暗示‘拜’没有‘拜拜’来得亲切,但比‘再见’要随意。一种可能的排列是‘拜拜’为最随意和亲近,‘拜’居中,‘再见’相对正式。不过汉语口语语体的相对不固定使这种排列仅仅成为一种可能。”[8]

2012年以来的调研表明,谙熟“拜”“拜拜”道别语的大学生们,还会应用“Good bye.”“So long.(再见。)”“Farewell.(再会。)”“See you(later.)(回头见。)”“See you tomorrow (next week, on Monday, etc.)[明天(下星期、下星期一……)见。]”以及“Take care.(保重。)”“Later.(回头见。)”“Until we meet again (next time.)(下次见。)”等英语道别语,这些英语道别语在汉语中会如何发展?会不会在语音、语义心理激活上产生相对应的汉语模式?能不能像“拜拜”与“bye-bye”那样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其中的“Good bye.”)?等等问题,都有待于大学生们英语或其他语言生活汉语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有待于英语在汉语社会圈的扩展,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和探究。

三、网络时尚模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交际、思维工具,人们用“慢走”“再见”“拜拜”等道别语传递着亲情、友情和爱情,传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尚礼崇德的精神。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语言工具更是得到了全面发展。道别语不仅在本土模式、外来模式中运用自如,还在网络时尚信息模式中创建了新的家园,获得了无以替代的应用价值。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始终嵌在语言本质之中,正是语言才使人真正可能站入存在物。(海德格尔1997:203;1992:214)语言是人类的家园,而隐喻作为语言构成的基本形式,它又是语言的家园。[10]大学生们将“88”“86”“8”等用于手机短信、QQ短信、电脑邮件、网络聊天等网络文字交流结束时,以表达随和、顺畅、自然、时尚的道别之意。

数字字面语音隐喻信息的“88、86、886”等只是网络时尚模式道别语之一,大学生们还会在网络信息交流方式中,使用具有“表情图画”告别信息的道别语,选择或添加“摇手”“微笑”“呲牙”“调皮”“憨笑”“玫瑰”等认知意向图示,与对方道别;很多大学生还会使用“3Q”之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的方式,直接表心意,间接表道别。

实际语言生活中,“母语首要模式”“英语强势模式”和“网络时尚模式”单双音节道别语相互渗透,特别是日常口语中,“走好。”“再见。”“拜拜。”“3Q。”等道别语,都可以随境而用。我们发现,需要一定条件限制的是特殊口语交流形式,即网络文字口语交流,“88”类的网络书面口语谐音腔,在网络语家园开出了道别语之“花”,譬如,“8”常用于人缘随意、时间紧凑时;“86”“886”表达的是不愿离开;而“888888”等恋恋不舍之情,常在道别时尚“花”语中穿行。调研表明,大学生们在书面语中会自然、恰当、得体地运用本土、外来和媒体模式道别语。

四、结语

“只有考虑到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具体语境等诸多因素的礼貌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描写礼貌。”[1]“大学生运用汉语、英语或数字双单音节道别语的认知、心理和语用研究”课题,简略考察了大学生日常道别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学生运用汉语、英语或数字双单音节道别语的母语首要模式、英语强势模式和网络时尚模式等认知语用模式,可以在描写大学生运用“慢走”“保重”“再见”“晚安”“Bye”“Bye-bye”和“88”“8”等道别语的认知语用模式运用规律的同时,探索大学生礼貌用语现状,分析礼貌信息的组合、传递和接受实际,为大学生实时、恰当、得体地运用道别语,给予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策略建议。

尽管本课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关问题的探析,但是,当前仍存在尚需调查、描写和阐述的道别礼貌关系等问题。课题组将会进一步地关注它们,思考、研究大学生直接道别语、间接道别语、亲情道别语、礼节道别语、主动道别语、被动道别语等礼貌言语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朝群,李冰芸.语言礼貌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7~21.

[2]周筱娟.告别语、道别语“双”类名的认知及应用——从大学生称说“再见、拜拜”类日常语的困惑说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1~124.

[3](美)F·巴特曼.水这样喝可以治病[M].于海生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4]钟启泉.序言三——母语教材研究:意义与价值[A].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新闻30分》12:07.[视频]美伊领导人30多年来首次通话.[ER/OL]CCTV13,新闻.央视网>新闻频道>国际.http://news.cntv.cn/2013/09/28/VIDE1380341521774793.shtml,2013-09-28.12:12.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倒序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3.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

[8]曲卫国,陈流芳.告别语“拜拜”与汉语口语语体的缺环现象[J].修辞学习,2005,(3):25~27.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

[10]王松鹤.隐喻研究的划时代标志——莱考夫和约翰逊[J].外语学刊,2006,(3):109~111.

猜你喜欢

拜拜道别礼貌
言外之意
毕业道别
拜拜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请和不良的说话姿势说“拜拜”
跟熬夜说“拜拜”
礼貌举止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