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初探

2014-03-31陈海滨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陈海滨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初探

陈海滨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志愿服务在弘扬人类道德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是当前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高,志愿服务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较低的原因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供借鉴。

大学生;志愿服务;服务意识;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作为现代社会文明标志之一的志愿服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和参与,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集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于一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各大高校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志愿服务现状并不十分理想。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亮相,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得到蓬勃发展,大学生作为全社会最有朝气、接受新鲜事物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最坚实的力量。

1.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到不同社会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信仰迷失、诚信缺失、功利取向等问题。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素质,通过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可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多地了解社会。

2.志愿服务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主体都是年轻人,形式特别新颖多样,且特别注重实际,使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和重要抓手。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真正落到了实处。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思想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能实现。

3.志愿服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求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特别对一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的关心,可以在社会中广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增强社会民众的民族精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整个服务的现状还不是很理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不高

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奉献社会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锻炼思想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缺少应有的认识,没有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没有强有力的机构组织保障,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更多是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为的是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同感,但是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收获不大或没有什么收获,这就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觉得自愿服务与自己的学习相冲突,进而不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造成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2.缺乏一定的志愿服务技能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志愿者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缺乏相应的服务技能,使得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价值没有充分地体现,更不能很好地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大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自愿服务中来,但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关的工作能力及经验,对服务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了解,也不懂得很好地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常常不知如何应对,志愿服务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慢慢降低下来。

3.志愿服务项目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一些需要专门知识的服务基本没有,更多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体力服务,使得志愿服务的方式缺乏吸引力。志愿服务项目没有经过认真地设计,通常是在一些纪念日大规模开展,从而造成志愿服务扎堆的现象,如有个报道讲到,某个敬老院在学雷锋纪念日当天接到5批志愿者服务,实际上并没那么多活让志愿者做。大学生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化,缺乏一些常态化的活动,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并不太受欢迎,有的甚至遭到服务对象的误解和不信任,再加上碰到个别服务对象态度不好的,还发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冲突的事件。

4.志愿者由于归属感不强,流失严重

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往往被放在首位,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服务,是无私奉献的一种表现,不用考虑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志愿服务停留在漂亮的口号和空洞的说教,没有考虑实际服务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很多服务是服务主体强加到客体中,不注重客体对主体的反馈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对志愿服务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但是由于缺乏相应能力没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对志愿者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既可让志愿服务工作更好地开展,也可满足个体自我学习进步的需要,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但在现在的条件下,许多高校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服务中收获很小,因此退出志愿活动,从而造成志愿者的流失。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提升的建议

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造成整个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水平并不高,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大学生主观需求为前提,提升服务意识,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向前。

1.加强正面引导,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高的最大原因是不了解志愿服务的性质,造成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国家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我们在整个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上还不完善。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承担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通过志愿服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加强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等形式树立典型、弘扬先进;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志愿服务精神,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宗旨。同时,大力开展各项志愿导向活动,调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让更多大学生自觉、自愿、积极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2.加强有效学习,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

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志愿者缺乏高水平的志愿服务能力。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和近些年国内志愿服务的推进都表明,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唯一途径,高水平的服务队伍都是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理论指导,丰富活动的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手段加以推进:一是加强志愿者培训。根据不同志愿服务的需求,邀请相关专家在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前进行相应的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二是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等方面完成志愿服务的同时,学校在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上,设立专项供学生申报,让学生做志愿服务有项目可依,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3.结合专业知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归属感

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志愿服务。专业学习是大学生阶段的首要任务,但大学生学习更多是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能让大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合到志愿服务当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更好的服务队伍,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各式各样的专业服务。同时,缺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志愿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成为专业实践的有效载体。专业型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社会、高校、学生三者的共赢。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大大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可使得志愿服务更为高效可行。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志愿服务也逐渐突出自身的特色,满足自愿服务多元化和专业化的保证。

4.搭建宣传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劝服、引导、批判等多种功能,其基本功能是劝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对志愿者的认可。一方面,可利用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让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这个大环境中,塑造全员志愿服务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利用高效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加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在宣传的基础上,还要对志愿服务进行后期的追踪,充分利用开展活动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改进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建设,把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结合。

[1]成双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途径研究——以志愿服务促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J].文史博览(理论),2011,(9):70~72.

[2]刘伟.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模式初探[J].社会观察,2011,(10):151~153.

[3]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2):259~261,265.

[4]王晓斌,宋喆,胡凤飞.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2011,(29):155~156.

[5]林迎熹.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9~172.

G641

A

2095-4654(2014)08-0173-02

2014-04-17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