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中的音乐特色
2014-03-31李花梅
李花梅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音乐特色
李花梅
(广东培正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把音乐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物的情感变化,气氛的烘托都是通过音乐手法表现的,最后通过音乐手法揭露了苔丝的悲剧命运。小说中的人物都喜爱唱歌,他们唱的歌属于客观性音乐,自然界的声响也被音乐化了,这些客观性音乐和自然界音响组成了哈代的音乐艺术。哈代围绕着苔丝的悲剧命运,将这些音乐和声响关联起来,由轻快向沉重转变,这个由悲剧性的文字构成的曲式结构形成了小说的文字音乐系统。
苔丝;客观音乐;自然音响;音乐系统
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是部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且发扬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优秀传统。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构思都别具一格,叙事与写景方面也别出心裁。对音乐手法的运用尤其独具匠心,气氛的烘托,情感的表达以及人物悲剧命运的展现都离不开音乐手法。音乐手法为作品增色不少,不应忽略,因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音乐文字是重要特色,它刻画了人物,烘托了气氛,体现了苔丝悲剧命运,从而阐发了主题。
哈代自幼热爱音乐和舞蹈,也常常通过作品创作把音乐的优美魅力呈现给读者。他小说中的音乐特色与他的音乐天赋密不可分。4岁时,哈代就对音乐特别着迷,每当父亲演奏舞曲时,他就随着这些舞曲的拍子跳舞,小小年纪,就常常被舞曲感动得流泪。
哈代的作品表现了哈代对音乐的热爱与痴迷,其许多诗作源于音乐,小说创作中音乐的运用使其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正是由于哈代的小说充满了音乐,充满了诗意,才被称为“音乐化小说”和“诗画小说”。哈代将音乐艺术赋予文学作品,使其巧妙结合,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不少,又以此作为重要手段,刻画人物,表达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把音乐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物的情感变化,气氛的烘托都是通过音乐手法表现的,最后通过音乐手法揭露了苔丝的悲剧命运。小说中的人物都喜爱唱歌,他们唱的歌属于客观性音乐,自然界的声响也被音乐化了,这些客观性音乐和自然界音响组成了哈代的音乐艺术。哈代围绕着苔丝的悲剧命运,将这些音乐和声响关联起来,由轻快向沉重转变,这个由悲剧性的文字构成的曲式结构形成了小说的文字音乐系统。
一、客观性音乐——表达情绪
哈代对民歌颇有研究,将民歌同小说创作结合起来。在这部小说中,哈代是运用文字的音乐家,他努力把音乐的魅力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哈代用音乐术语来描写人物,增加文字叙述的生动性和可听性。苔丝的眉毛被比作“连音符”,马洛特村民捆麦子时聚拢到一起的动作被比为“跳四对舞”。苔丝被捕,“风发出嗡嗡的音调,好像硕大无朋的单弦琴发出的调子”。这些文字音乐,使小说具有浓郁的音乐之美。
哈代对于音乐的热爱在这部小说中有丰富的体现,小说中,几乎每个人物都热爱音乐,他们用音乐表达情感,歌声和乐声贯穿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小说刚一开始,崇干牧师“一路信口哼着小调儿,迎面而来”。在五朔节游行会上,“在这青山环绕的山谷里,那轻渺的铜管乐声,就是唯一能听到的人籁”.苔丝的妈妈德北太太总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哼着她心爱的《花牛曲》。
安吉对民谣也有很高的热情,并且经常弹竖琴,甚至他的声音和他所说的话,对苔丝都有很深的影响。首先吸引苔丝的是他的声音,在马洛村的舞会上,安吉匆匆离去后,苔丝虽能有很多的舞伴,可是她觉得安吉说话的声音最受听。几个月后,在塔布篱,苔丝再一次被安吉的声音吸引。在他们分开的日子里,苔丝用他喜爱的民谣来安抚自己。
小说主人公苔丝也热爱音乐,并且具有天赋。苔丝天生热爱唱歌,和她母亲一样,即使最简单的音乐,对她都有一种力量,能使她全身心地陶醉。当她兴致高的时候,微风的声音都很悦耳,鸟儿的叫声仿佛快乐的歌唱。对音乐的敏锐感知使得苔丝具有诗一般的气质,令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多面,不是单纯的乡村姑娘形象。苔丝具有诗一般的激情,敢爱敢恨,像诗中的人物一样,这就注定了她短暂而悲情的一生。
说到苔丝对音乐的热爱,必须要提到的情景是,六月里一个典型的夏季黄昏,苔丝被安吉的琴声吸引。苔丝全身心地投入到竖琴的旋律之中,视觉听觉交织,大自然与音乐融为一体,她自己也与这旋律融为一体。这段通感描写,把苔丝对安吉琴声的着迷刻画得淋漓尽致,为她对安吉醇厚的爱做好了铺垫。
这些客观性音乐的描写绘声绘色,渲染了环境气氛,描述了人物情绪变化。
二、自然音响—气氛渲染
《苔丝》中的威塞克斯的原型是哈代的家乡多塞特郡,这是一个远离工业文明、保持着宗法制度和农村传统习俗的地方。在那里,哈代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那里有荒原、林地、河流和花丛,哈代在小说中多次描写这些景物。哈代热爱这里的自然景观和这里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哈代尽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并把这种美感融入到他的小说中。在描述自然时,哈代运用了很多音乐手法来描绘自然物的声响,把大自然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渲染了气氛,使读者如临其境。
在哈代艺术特色中,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它有助于人物情绪的描述。正如哈代自己理解的那样,音乐不仅是一种社交、休闲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哈代的小说中,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形成文字音乐,无论是有生命的人和物,还是无生命的自然物,都被哈代赋予了歌唱的天赋,唱出动人的旋律,即连自然声响也被音乐化了。小说中拟声词无数次出现,如:“摇篮噶哒噶哒地响”,“洗衣水从德北太太的胳膊肘儿上滴答滴答地往下直流”,“那个大圆桶里面的牛奶,老是唏哩呼噜地响”。“毒蛇嘶嘶地叫声”是苔丝受辱后痛苦的心声。“水堰潺潺的声音,哗哗的流水声”是苔丝与安吉一起时幸福的伴奏。苔丝在悬石坛避难,石柱中间风吹动发出嗡嗡的声响,警察脚步声在石柱外沙沙震响。苔丝为了避开那个对她说粗蛮话的村夫,来到树林深处,她好像听到一种怪异的声音,“听来有时候好像扑打扑打的乱动,有时好像哆哆嗦嗦地乱颤,有时好像一唞一唞地捯气儿,或者咕噜咕噜地冒泡儿。”这些怪音反映了苔丝当时绝望和无助的处境,自然声响被音乐化了,它们形成文字音乐,气势磅礴,旋律凄楚幽婉,响彻故事时空,激发着读者的感官情绪,读到这里读者都不免为苔丝悲剧的命运叹息。
用音乐来传递情感,音乐围绕着人物的命运展开。从上文可以看出,自然音响是与人物命运协调一致的,人物高兴,音响欢快,人物哀伤,音响沉重。人物内心深处的声音与外界的音响呼应,相辅相成。哈代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人物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刻画地淋漓尽致。
三、曲式结构—从轻快到沉重
以上文字让我们欣赏到《苔丝》中的音乐艺术特色。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乐曲和声响不是独立存在没有关联的。这些音乐和声响对人物描写、气氛的烘托和主题的刻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音乐和声响是随着苔丝命运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音乐和声响伴随人物的悲剧命运,由轻快向沉重转变,这种曲式结构构成了小说的文字音乐系统。
小说一开始描写五朔节上那轻渺的铜管乐声,是唯一能听到的天籁,人们欢快地跳着舞。此时的苔丝是个天真、无辜的少女。
在去纯瑞脊的路上,苔丝觉得树林子里的鸟儿歌唱声音嘹亮。当她受到凌辱回去的时候,她认为“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她的人生观,也因为那一番教训,完全改变了。”
苔丝生下孩子后,她重新鼓起勇气回到田地劳作。在她看来,树木像以前一样青绿,鸟声像以前一样清脆,太阳像以前一样辉煌。在塔布篱的奶厂,苔丝过着全新而又幸福的生活,微风的声音都很悦耳,鸟儿的叫声仿佛快乐的歌唱。
新婚不久,苔丝被安吉抛弃,音乐嘎然停止,仿佛琴弦突然断裂。苔丝为了避开那个对她说粗蛮话的村夫,来到树林深处,她好像听到一种怪异的声音,“听来有时候好像扑打扑打的乱动,有时好像哆哆嗦嗦地乱颤,有时好像一唞一唞地捯气儿,或者咕噜咕噜地冒泡儿”。第二天,苔丝发现发出怪声的是被猎人打中的山鸡,它们华丽的羽毛上,都沾满了血迹,有几只已经死了。这些怪音反映了苔丝当时绝望和无助的处境。读到这里读者都不免为苔丝悲剧的命运叹息。
寒冷的冬天,苔丝在贫瘠的棱窟槐农田劳作,尽管遭受很多痛苦,她仍然唱着安吉最喜欢的小曲《天色刚破晓》。曲中所描述的美好场景和苔丝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再铁石心肠的读者也会被苔丝感动,从而责怪安吉的无情抛弃。
当她举步维艰时,风声象哽咽,赞美诗也成了嘲讽声。苔丝在悬石坛避难,石柱中间风吹动发出嗡嗡的声响,警察脚步声在石柱外沙沙震响,渲染了苔丝被捕时的环境气氛。小说结尾,苔丝在如泣如诉的教堂钟声中登上绞刑架,终止了短暂的一生,悲哀的音乐声中沉重的悲剧得以完成,钟声是结束苔丝生命的最后声音。
读完小说,音乐似乎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小说开始,音乐轻快而欢乐,随着苔丝被凌辱音乐变低沉。当苔丝和安吉相识相恋,欢快的音乐再次听到。当快乐达到顶峰,音乐戛然而止,随后哀伤的音乐响起,且越来越沉重。最后伴随着钟声,音乐结束。音乐的起伏与苔丝的命运相一致,音乐艺术特色贯穿了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大力地渲染了气氛,深刻地刻画了人物,阐发了悲剧主题。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章慧娟.破碎的美丽:《苔丝》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鉴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I054
A
2095-4654(2014)08-0153-02
2014-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