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的地域性特色
2014-03-31牛丽彦
牛丽彦
论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的地域性特色
牛丽彦
(武夷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是福建和闽北苏区“红色首府”、闽浙赣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武夷山红旅资源分散、管理松懈,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处于非盈利的尴尬境地。因此,建议整合“红色资源”,以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设计为切入点,并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吸纳武夷山当地的旅游及文化元素,全面凸显闽北的区域特性。
革命历史纪念馆;武夷山;山水旅游
2004年8月12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历经10年发展,红色旅游工程除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才是红色旅游的核心价值,而这无法估量附加值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就是革命历史纪念馆。
一、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历史展望
近年来各地纷纷兴建纪念馆,一时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互相借鉴、互相抄袭的结果就是除了展示的主题内容不同,其他设计几乎相近或相仿,此处恍若他处。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武夷山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注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突出历史特色、尽最大力量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模糊真实的时间概念,穿越“第四空间”的限制,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用所有的事物、声光色、情景来暗示观者所处的历史纪念馆是不同于你以往所看的任何一处,这里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单纯的他处的再现。
国外对于“革命历史人物纪念馆”设计几乎没有较成熟的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而国内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应首推设计大师齐康教授的金坛市华罗庚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这座纪念馆不同于许多纪念性建筑的是它不是以具体的形象来引起观者的思考从而引发深入联想,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纪念性与象征性,纪念华罗庚取得的卓越成就,但更铭记他的人生与人格,这种象征性的铭记需要人们从建筑中去细细体会和品味,因而显得更加意味深长。纪念性建筑因为其所传达得特定的意义而特殊,特别是位于风景区中更有其复杂性,因为除了纪念性建筑本身的特色外更要注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关系的处理。济南战役革命历史纪念馆就是这样的例子。通过分析其周边环境和设计要求,提出设计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通过相应的设计措施得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顾孟潮在《纪念性建筑》的文章中结合中外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哲学的角度论述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演变、类型及显著特征等,指出我国纪念性建筑设计上的主要问题——把握纪念性建筑环境的直觉、经验、先验及移情,是创作纪念性建筑的关键。而“淮安市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则以一个典型地段更新的实际工程为例,利用综合的分析评价手段,深度解析空间与人,空间与社会,空间与文化的关系,并结合多种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历史建筑为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成果,几位建筑大家或是以要展示的“人物”本身的气质作为设计的切点,或是以“风景区中的建筑”为论点,或是以“建筑哲学”为出发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风景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外精神的体现、还有特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
二、武夷山现存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对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设计研究中涉及与当地风景区旅游路线相结合的可供参考的成熟理论依据甚少,虽然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难免要自行摸索,但是创新带来的快感也有前所未有的。因此设在旅游城市里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怎样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具有当地文化内涵,以人为本,合情合理将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武夷山是福建和闽北苏区“红色首府”、闽浙赣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新四军主要诞生地之一、福建解放第一村,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革命事件波澜壮阔、革命遗迹遗址多达94处、重要党史人物数不胜数,解放后评定的革命烈士就将近4000人。武夷山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是该区实现旅游整体竞争优势、加快全区旅游一体化进程、开拓旅游市场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武夷山有革命旧址遗迹和纪念性建筑两大主类。例如列宁公园里的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地处武夷山市中心公园,地理位置较好,但此处仅有一座碑没有配套的叙事型纪念馆设计,显得既空洞又单调毫无观赏性更加谈不上引起观者共鸣。另一处为坐落于洋庄乡大安村苏维埃政权革命遗址,该遗址在原有基础上经过2008年的翻修扩建已经初具规模,相对完善并且也对外开放了。但是宣传不足、交通不便利、混杂在居民区中标识不明确都是此处纪念馆的硬伤;第三处为刚刚落成的赤石暴动纪念馆,此次项目武夷山市政府投入约1260万元人民币建造了烈士陵园牌坊1座、纪念亭1座、赤石暴动纪念馆等目前已完工尚未对外开放。
这些红旅地点分散、管理松懈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资源,处于非盈利的尴尬境地,并且部分资源单体损毁较为严重,政府的总体开发力度不足,利用程度不高,存在着景区分散、规模偏小,景点文化和内涵提炼、整理不够,硬件设施不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与现代旅游资源、“绿色资源”的融合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协调,实现“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互补双赢,并在“一景二展”的红色旅游资源整体框架下有序地进行开发。
三、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构思
1.优势点:首先建在风景区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本身的优势非常突出。作为地处福建闽北革命老区的武夷山同时更是世界双遗产地,其扬名天下的朱子理学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越。其次,武夷山又是国际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整体自然环境优雅宜人,每年的游客可以达到290万人次,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景区空间的分配也日益合理趋向多元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场所精神——环境空间的纪念性,利于保护城市旧址历史文脉。一个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设计要想在全国众多的馆群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积极做好景区的建设规划,还要复原好所辖的旧址、遗址,尽力不破坏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这样说革命历史纪念馆之所以具有教育意义,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古旧建筑本身的存在感和年代感的,这是任何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建筑所不能取代的。
2.必要点:坑口和大安的革命历史馆都是在原有闽北古民居旧址基础上改建的,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建筑的特色,又将革命历史纪念馆这一时代的纪念物赋予了武夷山独有的烙印。当然,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已经非常迅速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历史人物的许多生活情境都已不复存在,因此革命历史纪念馆理应以凸现出局部环境(场所)的历史感和纪念性,从而实现其和整体城市环境、老建筑空间环境、新兴建筑空间环境等的一系列对话。如何解决新老城区和新老建筑的不协调感,从而使得“老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新的城市规划能够和谐共处是做好设计的必要和关键点。武夷山的红色遗址都分布在相对偏远的村落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原有的革命遗址、遗迹的保存还是相对完整的,并且城市化的进程慢,整体上建筑风格破坏不严重,因此复原遗址遗迹的重点工作落在了突出局部环境的再营造上。这一工作首要注意的是“形神兼备”,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史实视为“保神”、注重建筑物沧桑感视为“保形”。
3.先进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潮交叉融汇。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武夷山革命遗址遗迹,弘扬特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武夷山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应该充分利用革命遗址遗迹开展红色旅游。将武夷山自然景观地貌优势与当年革命老区的辉煌历史相结合,不仅使游客,更让本土居民了解武夷山不但有朱子理学的深厚底蕴,更有近现代革命奋斗的红色文化,从而构建具有武夷山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另外地区文化在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的渗透作用,以及映衬出的如何运用人性化设计元素的表现手法是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的关键。武夷山有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是武夷山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精神财富。再现这种精神榜样,尊重当地原住民的风土人情,是设计的依据和成立的前提。
4.计划点:建成一条叙事性红色旅游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群,利用纪念馆将武夷山的革命历史以叙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这样既增加了旅游景点的层次,又以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刺激了旅游者的观赏情绪,从而使得纪念馆之间的奔走显得合情合理且不易厌倦,这就需要认真梳理下武夷山整个革命的近代史,按照事件的年代顺序排列观展路线。节奏是观展的骨架,一个成功的纪念馆设计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它总是快慢相宜、高低结合、流畅优美,因此根据表达的需要,以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为纵向,适当的纵横结合,将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馆作为重点亮点予以突出,力求高潮迭起、节奏分明。在此基础上将武夷山大安、坑口、上梅等村原革命遗址、苏维埃革命政权基地以现有民居为基础,加以改建,构建武夷特色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系列。以坑口村遗留的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为分析基础,与武夷山双遗文化发展脉络相结合整理出具有武夷山特色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
四、结束语
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设是一个城市近代史的发展过程的展示、标志。同时一个大型的完善的纪念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准,革命历史纪念馆作为终身学习教育的场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信息表现手段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与参与性要求的提高使得纪念馆已经不再用初期单纯以文物陈列为中心的简单方式,而是延伸到内容主题到展示陈列、室内外环境装饰、建筑的一体化策划和设计上,要求既具有地域人文色彩,又须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展示形式,武夷山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在原有的陈列知识体系之上,了解闽北红色根据地坑口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现状,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并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吸纳这些独特的元素,融合武夷山当地的文化元素,全面凸显闽北的区域特性,是有层次地展开革命历史纪念馆系列设计的重要内容。
[1]童亿勤.宁波北仑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30.
[2]吕建东.从空间艺术的处理看建筑创作方法[J].山西建筑,2009,(11):10.
[3]牛丽彦.论闽北新型中心城市艺术风格的塑造[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6
K928.7
A
2095-4654(2014)08-0059-02
2014-04-15
武夷学院校级课题“红色之旅——论武夷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设计的地域性特色”(XQ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