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偏向面孔群体

唐 乐

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

唐 乐

(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是指个体对内群体成员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外群体成员面孔,认知和社会心理学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实了该效应存在的稳定性。关于该效应主要有知觉经验假说、社会分类假说和分类——个体化模型三种理论解释,但围绕其心理机制仍然存在争议。今后的研究应采用多种手段更全面地考察影响内群体偏向的相关因素。

面孔识别;内群体偏向;知觉经验假说;社会分类假说;分类——个体化模型

面孔识别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指个体能够正确识别面孔及正确辨认面孔表情的能力。准确记住并区分不同面孔是人们社交中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它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面孔的种族、年龄、性别等一系列社会信息。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诸多因素会影响个体对面孔识别的准确性,例如种族、年龄、性别等。与外群体(outgroup)成员相比,人们能够更好识别其自身所在群体(ingroup)的成员面孔,这一系列面孔再认中的特殊现象被统称为内群体偏向(own-group bias)。其中主要包括本族偏向(own-race bias)——个体对本族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异族面孔;同龄偏向(own-age bias)——识别与自身年龄相仿的面孔成绩好于异龄面孔以及同性别偏向(own -sex bias)——人们对同性别面孔的识别好于异性面孔。

一、内群体偏向的理论假说

对于面孔识别中的内群体偏向,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假说,如早期的种族态度理论、侧重编码和表征的知觉经验假说、侧重社会认知的社会分类假说以及新近提出的分类——个体化模型等。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知觉经验假说和社会分类假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此外,分类——个体化模型作为近年来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框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知觉经验假说

知觉经验假说(perceptual expertise hypothesis)又称接触假说。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内外群体面孔的知觉经验存在差异,较少的外群体接触使得人们对外群成员面孔的知觉经验较少,而区分和编码内群成员面孔的经验更为丰富,这是造成个体对内群面孔再认成绩更好的原因。知觉经验假说在一些本族偏向和同龄偏向的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有研究采用知觉辨别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两个面孔的异同,结果发现被试对本族面孔有更好的辨别力。Harrison和Hole(2009)选取幼儿教师为被试,学习儿童和成人面孔,随后进行再认测验。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组并未对同龄面孔表现出再认优势。

2.社会分类假说

尽管有上述支持证据,然而近年来也有一些现象并不符合知觉经验假说的预期,这使得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认知因素尤其是社会分类过程对于内群体偏向的影响。

(1)特征选择假说

Levin(1996)提出特征选择假说(feature-selection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知觉外群面孔时注意资源主要分配在面孔的群体特征上(如种族、年龄),容易忽视这些面孔携带的个人信息。与此相对,知觉内群面孔时通常更倾向于关注不同面孔的个人化特征。由于编码的差异,使得个体在再认阶段更容易正确区分出内群面孔。

(2)认知忽视模型

与特征选择模型类似,Rodin提出了认知忽视模型(cognitive disregard model)。该理论认为,人们见到陌生人时通常会根据一些线索判断是否与对方进行更进一步的接触,进而只在这些线索上加工面孔,忽视了对面孔个体特征的加工。这种线索被称为认知忽视线索,例如“性别”、“年龄”、“吸引力”等。内群体偏向可能是由于个体在知觉外群面孔时,只注意群体特征,而忽视了对面孔个体特征的加工。有研究者要求被试编码时更多关注面孔的个人化(如鼻子、嘴巴、眼睛)特征,结果表明被试的本族偏向大大降低。

(3)内群/外群模型

Sporer将上述两种理论观点进行整合,提出了面孔加工的内群/外群模型(IOM)。该模型认为,个体在知觉内群面孔时具有对面孔个人化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倾向,而知觉外群面孔时注意资源则更多分配于面孔的群体特征(如种族、年龄、性别),这些群体特征变成了认知忽视线索,导致对其他个人化特征的忽视。

根据社会分类假说推测,如果有意要求被试加工外群面孔的个人化信息,有可能减弱或消除内群体偏向。有研究者在探讨本族偏向时要求被试仔细观察和学习异族面孔的个人化信息,结果发现本族偏向消失。另有研究者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实验室环境中根据某种人为标准将面孔划分为内群和外群两类,即可出现本族偏向。该实验结果更加直接地证实了社会分类对于内群体偏向的作用。

3.分类——个体化模型

综合知觉经验假说和社会分类假说,Hugenberg等人提出了本族偏向的分类——个体化模型(CIM),并认为该模型能够解释同龄偏向等一系列内群体偏向。

该模型将个体加工和类别加工作为面孔编码的两种基本方式。个体加工指从群体中区分出单个面孔的过程,类别加工则是根据某个相同的群体特征对面孔归类的过程。分类——个体化模型认为影响内群体偏向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为知觉经验、加工方式和个体动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首先,增加对某一类群体面孔的知觉经验有助于更好地识别该类面孔,丰富的知觉经验能够使人们更多关注面孔的个人特征。

其次社会分类会产生知觉同化。当人们识别不同群体的面孔时会自动根据种族、年龄这些群体特征将面孔划分为内群和外群,仅对外群面孔进行类别加工,忽视面孔的个人化信息,降低了对外群面孔的辨别准确性,产生内群体偏向。人们需要识别同一群体的面孔时,分类过程并不影响内群体偏向,而当需要识别的面孔来自不同群体,群体特征就成为一种有效的分类线索,导致人们对内群面孔更容易区分。第三,个体的动机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群体偏向。人们对内群面孔有更好的再认成绩部分原因来自个体更高水平的加工动机。当提高人们区分面孔的动机水平时,个体会更多关注面孔的细节特征,提高辨别力;反之如果区分面孔的动机水平较低,则难以辨别新旧面孔。人们对内群面孔普遍具有更高水平的加工动机,这也是产生内群体偏向的原因之一。

二、内群体偏向的研究趋向

1.内群体偏向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内群体偏向领域逐渐出现了一些ERP和眼动实验研究。有实验表明本族面孔显著激活了大脑右侧梭状回,本族偏向与大脑左侧梭状回、右侧海马及副海马回的激活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张敏(2011)采用ERP技术发现了个体在编码和提取阶段存在对本族面孔的加工优势。

上述研究虽然对本族偏向的脑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后续研究应在行为实验基础上更多采用脑成像、fMRI等技术,重点考察知觉经验、社会分类等因素在内群体偏向中的影响程度。

2.面孔分类标准对内群体偏向的影响

在探讨社会分类对内群体偏向的影响时,已有研究通过将实验面孔划分为内/外群两类,要求被试进行学习和再认。然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对面孔的划分标准可能更加复杂和多变。例如对于中国被试来说,根据国籍,可以将面孔分为中国人和外国人,根据肤色又可划分为黄种人、黑人和白人。被试在多群体情境中学习和再认面孔,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对内群体偏向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社会——人格因素对内群体偏向的影响

人们对内群、外群成员身份的认同、情绪动机等因素也是今后研究应当关注的问题。有研究发现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对异族面孔的再认准确性显著高于负性或中性情绪下的个体。唐乐(2012)对被试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同龄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个体对某类面孔的识别和再认成绩受到其加工动机水平的影响。可以推测,通过实验情境或任务降低个体对内群成员的自我认同感或提高对外群成员的认同感,内群体偏向可能会发生变化。

[1]王丽娟,许新惠.老年人面孔识别衰退的理论探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5~7.

[2]Walker,P.,&Hewstone,M.A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own-race face effect and intergroup experience[J].Journal of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6a,20,461~475.

[3]Harrison,V.,&Hole,G.J.Evidence for a contact-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own-age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09,16(2),264~269.

[4]Hills,P.J.,&Lewis,M.B.Reducing the own-race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 by shifting atten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6,59,996~1002.

[5]Hugenberg,K.,Miller,J.,&Claypool,H.M.Categoriz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the cross-race recognition deficit: Toward a solution to an insidious proble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334~340.

[6]张敏.面孔识别中异族效应的行为与电生理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7]Johnson,K.J.,&Fredrickson,B.L.We all look the same to me:Positive emotion eliminate the own-race bias in face recogn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11),875~881.

[8]唐乐.面孔再认中同龄效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B848

A

2095-4654(2014)08-0025-02

2014-04-15

猜你喜欢

偏向面孔群体
本期面孔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