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汉语篇认知空缺及其消除策略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语意图语篇

武 晨

(西安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把教授语法和词汇当作主要内容,认为语篇能力是随着听、说、读和一定词汇的积累就能自然而然掌握的技能,不需要系统、专门地训练。而对学生语篇范畴上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也常常局限在字、词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上。这导致学习者将母语文化习惯,甚至是其它外语学习经验负迁移到目的语语篇交际中,从而导致由于篇章知识空缺而产生文化干扰,甚至“文化错误”。本文拟从篇章构成角度探讨中德语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策略。

一、语篇空缺产生的原因

在长期的德语教学工作中笔者研究发现,德语学习者在写作时的问题与困难与德语及汉语语篇知识的空缺紧密相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汉语篇交际意图的认知空缺

我们写文章都有目的,或记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或议事论理。Brinker认为,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写作意图给文章语体归类,能够使学生认清论证、描写与文艺类文章的各种不同结构。

然而,东西方同一语篇类型的交际意图虽大体相同,但叙述方式和表达重点却不尽相同。刘齐生在对比中德学生对交通事故的叙述时发现,德国叙述者在叙述时有一个共同的视点,即“碰撞”过程,围绕着这个视点组织、安排语篇的结构,层次递进关系清晰一致。而中国学生在叙述交通事故时视点却各有不同,有的把“碰撞”视为叙述的焦点,有的则更多的强调事故造成的不幸后果,甚至花大量篇幅描述事故发生后的和解行为。又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对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报道(berichten),然而一些学生写出的文章与德文范文截然不同。中国学生对事情经过进行了生动地讲述,文章富于悬念,起伏跌荡,然而却并不符合德语“报道”的要求。德语报道的写作意图主要在于提供信息,因此文章应对事件作客观、概括地说明,而不需要详尽地叙述,更不要制造悬念,抒发感慨。中国学生还喜欢在叙事中加入一些自身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动辄喜欢引用成语、名言等句。这和汉语的修辞规范和审美情趣以及中国学生汉语习作所受的训练有关。

在“人物描写”这一文体中,中德写作意图的差异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德语写作教材》上有一篇中国学生写的中国式人物描写。文中不仅涉及到老师的外貌、姓名、年龄等私隐信息,还对老师的性格及家人做了评判式介绍:如他很和蔼可亲、博学、开朗、让人有好感。他结婚了,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他太太称他为“小汉斯”,而不是汉斯等等。这些描述在汉语人物描写中可以使文章增色,但对于德语人物描写来说,就未免画蛇添足了。原因在于,德语人物描写的写作意图是提供信息、描写说明,而中文人物描写则是提供信息与文艺消遣的混合体,甚至还包括议论。由此看来,写作意图的不同造成了写作内容的差异。

2.语篇结构认知空缺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的语篇组织规则。美国语言学家Kalan曾用图表表示集中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他指出,西方语言的语段典型修辞结构呈线性,而东方语言语段典型修辞结构则是圆式思维。德语的直线式思维使得德语文章经常用开门见山式的起笔方式,作者在文章开篇即点明主题,既文章涉及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观点。而汉语文章的开头往往先介绍大背景、大环境,然后再慢慢引出主题,作者也并不急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中国学生往往会把中国文化特定的修辞规范和谋篇成文的策略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到德语里去,从而导致语篇交际的失败。

比如在写议论文时,汉语文章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说理方式,即从原因谈到结果。而德语文章则往往采用演绎式的说理方式,即先说明自己的论点,再列举支持其论点的论据。在写德语驳论文时,要先阐述作者不赞同的观点,第二部分再引出作者赞同的观点。在驳论时,论据顺序应由强到弱,立论时由弱到强,构成对应的“沙漏”形。这是因为德语中有“信息右倾原则”,即最重要的信息最晚出现。这一点在议论文写作中也同样适用。由弱到强的排列则能更为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论点。而且立论部分的论据表述最好与驳论部分针锋相对,这就大大削弱了反方观点而巩固了自己的论点。另外,要使论点站得注脚,至少要有三个论据和例子支持论点。

又如要写一封德语感谢信,不仅要对送礼物或给予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还应进一步说明其行为对自己的意义;而要写一篇德文的文学分析,则首先要对内容进行客观地介绍,并同时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然后进行论证性的分析,包括文体、修辞、语言、含义等方面,最后再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证实自己的推测,表明自己的观点。

没有经过文章结构训练的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对德语文章谋篇布局,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文章东拉一句,西扯一句,语义不连贯,读者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而明白了德语篇章结构的特点,学生写作就有法可依,写出的文章结构更符合德语的表达习惯。

3.语句衔接的认知空缺

词汇衔接在语篇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赋予话语篇章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起着组织篇章结构的作用。词汇衔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重复、同义衔接和搭配组合。根据苗慧(2002)的统计,在英语语篇中,“重复”的使用率为52.67%,在汉语语篇中则为85.07%。英语比较重视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因此词汇衔接中比汉语更多使用同义衔接手段,而汉语则比较习惯于使用重复这一手段。德语同英语一样,段落之间、句子之间多衔接手段(如表示因果、对比、附加、强调、让步、对照等),因此句子衔接紧凑。而汉语则更多靠语气和意合法连接句子,因此句子关系较为松散。

了解了语句衔接手段上的不同,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学生在语句衔接上的问题。下面我们举几个学生作文中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学生在语句衔接上存在的问题:(1)Ein weiteres Argument der Pro-Gruppe ist der Mangel an Studienplaetzen an der Uni.Wegen der geringen Studienplaetze an der Uni.haben viele Studenten keine Chance,an der Uni zu studieren.Nur die Entstehung der privaten Universitaeten kann solche Probleme loesen.(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士所持的另一个证据是,大学缺少学习名额。因为缺少学习名额,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到大学学习。只有建立私立学校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整个句子拖沓累赘,不必要地重复“缺少学习名额”这一短语。如果将wegen der geringen Studienplaetze an der Uni 短语改为副词deswegen(表示:正因为如此),句子就精炼多了。Ein weiteres Argument der Pro-Gruppe ist der Mangel an Studienplaetzen an der Uni.Deswegen haben viele Studenten keine Chance,an der Uni zu studieren.Nur die Entstehung der privaten Universitaeten kann solche Probleme loesen.(2)Den Apparat fand ich sehr gut,er ist so klein,ich konnte ihn sogar in meine Jackentasche stecken.(我觉得那个仪器很好,它很小,我甚至可以把它放进夹克衫口袋里。)这句话因果逻辑关系不够清楚,可加用表示原因的连词weil,并调整句子顺序,改为:Weil er so klein war,dass ich ihn sogar in meine Jackentasche stecken konnte,fand ich den Apparat sehr gut.(因为它很小,我可以把它放进夹克衫口袋里,所以我觉得它非常好。)(3)Ich habe in den Ferien als Reiseleiter gearbeitet,jetzt habe ich 1000 Yuan gespart,meine Eltern brauchen mir diesen Monat kein Geld zu schicken.(我假期打工当导游,现在我存了1000元,我父母这个月不用给我寄钱了。)这个句子衔接较为松散,如果使用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副词,语义之间的联系就紧密了。Ich habe in den Ferien als Reiseleiter gearbeitet,so habe ich jetzt 1 000 Yuan gespart,deshalb brauchen meine Eltern mir diesen Monat kein Geld zu schicken.(我假期打工当导游,所以现在存了1 000元,这样我父母这个月不用给我寄钱了。)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将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原词重复、语气意合等迁移到德语表达中。虽然句子中没有语法表达错误,但语句之间的衔接过于松散,不符合德语逻辑性强的语言特点。

二、语篇空缺消除策略

在分析了中德文交际意图、语篇结构和语句衔接上的差异后,笔者认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以提高学生德语语篇跨文化交际能力。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跨文化语言交际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和德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交际敏感性。针对中德文同一文体却有不同交际意图的现象,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分析其异同。又如,针对中德文语篇结构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德语范文与中文代表性文章,达到认识差异的目的。还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习作进行讨论,分析其写作意图、结构和句子衔接手段是否符合德文表达习惯,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德文语篇差异,避免空缺产生。

2.循序渐进的练习与任务安排

练习(Uebung)与任务(Aufgabe)的区分基于过程教学法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新观点。Piepho 和Haeussermann是这样区分两者的:练习涉及的是语言本身和语言手段的具体使用与选择,而任务则强调思维工作,它注重语言行为。任务与练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动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把针对具体语法及词汇学习的针对性练习作为任务的基础,而不作为学习目的本身。所以应该注意练习与任务的结合,它们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练习,学习者就无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没有任务,写作的语言交际目的就无法实现。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德语邀请信的内容要素和语篇结构,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练习和任务:

练习一:练习邀请信的几大要素:被邀请人 (fuer wen),事由 (was),原因 (warum),时间 (wann),地点 (wo),邀请人 (von wem)。

练习二:写作意图的确定。Peter und Mona wollen __________

练习三:关于邀请信的写作顺序、结构和修辞。Welche Saetze gehoeren zusammen? In welcher Reihenfolge wollen Sie die Saetze schreiben? Der Still ist besser,wenn Sie manchmal die Temporal- oder Lokalangabe an den Anfang des Satzes stellen.

以上三个练习针对的都是根据写作邀请信的某一重要方面设计的。练习有明确的要求和步骤,具有明显的准备性练习的特征。

任务一:Am 1.Oktober,am Nationalfeiertag,wollen Sie zwei Studenten einladen.Sie wollen auch zusammen kochen und essen.Schreiben Sie eine Einladung.(你想在十月一日国庆节这天邀请2位同学。你们准备一起做饭、吃饭。请你写一封邀请信。)

任务二:Sie werden 22 Jahre alt.Sie moechten 22 Gaeste einladen.Sie moechten nur eine Einladungskarte schreiben.Aber wie? (你马上要过22岁生日了,想请22位客人来玩。可是你只想写一封邀请信。你该如何写呢?)

我们看到,与前面的练习相比,学生不可能直接根据题目的要求马上解决这两个任务,而是要通过很多步骤才能完成,比如写作目的及前提的判断,内容的组织,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等等。而要完成这个写作目的,前面的练习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任务与练习的区分与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篇结构。

3.篇章衔接的针对性练习

如前文所述,中德语句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因此,有针对性的训练必不可少。《德语写作教程》注意培养学生句子衔接和连贯的能力。譬如,针对中国学生习惯使用逗号,而不是连词来衔接句子的问题,特意设计了改错练习。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会逐步适应德语表达习惯,使语句表达更富逻辑性、衔接更紧密。另外,针对学生缺乏某些语篇的特有表达习惯和短语,教材中每一课都列出适用句型或习惯用语。如用于“内容提要”的用语有:Im Text wird behauptet,dass...; Der Autor meint in dem Text,dass...; Im Text berichtet man von...; In Text werden wir darueber informiert,dass...; Der Autor vertritt die Ansicht...等等。用于议论文中的则有:Als Argument nennen sie...;Vor allem meinen sie...; Sie argumentieren...; Eines ihrer Argument ist...等多种表达。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便会自觉地运用各种语言手段,使文章不仅语义通畅,富于修辞手法,而且更符合德语表达习惯。

4.强调过程教学的作文评判原则

成品教学法将文字表述视为批阅重点,将学生提交的作文成品视为主要目的。至于如何行文,如何完成任务,所交作文应具有何种语篇特征则不被考虑。而过程教学法把写作学习过程作为教学内容,不再把写作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积累的结果,而是对写作目的、要求以及学习过程的认识能力,是运用语言知识和语篇知识完成书面交际目的的驾驭能力。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语言、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不可抹杀,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应在不打消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在对明显的语法及表达错误进行批改或圈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更正。而评语则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如:sehr gut,gut,schon gut,ausreichend,Sie haben sich viel Muehe gegeben。对于一些学生有能力修改的语言和结构错误,应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修改,让学生自行修改。但对于一些典型的错误,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评议,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在修改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技巧也会不断提高。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语篇空缺是语篇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空缺表现在中德同一文体具有不同交际意图、不同的语篇结构和句际衔接手段方面。要有效地消除空缺,则需要有目的地对目的语和母语语篇进行对比和分析,循序渐进地对文章结构及句子衔接做针对性地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写出符合德语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要求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刘齐生.文化对语篇结构的影响——中德日常叙述比较研究[J].现代外语,1999,(4):346~361.

[2]刘越莲.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外语学刊,2008,(2):131~134.

[3]黄莹,曹盛.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4):11~15.

[4]倪仁福.篇章语言学与德语写作[A].篇章语言学研究论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84~111.

猜你喜欢

德语意图语篇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燕山秋意图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