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论语》“少者怀之”句之确诂

2014-03-31刘庆海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事主老者语句

刘庆海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

此句在《论语》中所处的具体篇章为: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颜渊问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

这句话看似简单易解,其实要真正讲清楚这句话准确的文本所指,就须解决句式和词义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此两者,我们分别来加以阐述。

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句式平议

首先对此句的句式给以明确的判断。这里我们引用蒋绍愚先生的说法。②其《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一文说:“我认为受事主语句可分为三大类:a.有标示的被动句;b.意念上的被动句;c.话题——评论式的受事主语句。在《论语》中c类受事主语句有以下几种类型:(1)受事(+施事)+不+动词;(2)受事+不/不可+动词(+宾语);(3)受事(+施事)+动词+之。”[1]P7—10他还说:这种受事主语句(指c类第三种)的特点是:之回指句首的受事主语;受事主语和动词间常常出现施事主语。依据他的意见,则本文所讨论之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当归入受事主语句之(3)小类;本文关于此句的句式,以蒋说为准。

那么,以下诸家之注对该句句式的解读均不甚准确,我们试着来一一平议:③

1.南朝梁皇侃《义疏》:“孔子答愿己为老人必见抚安,朋友必见期信,少者必见思怀也。若老人安己,己必是孝敬故也。朋友信己,己必是无欺故也。少者怀己,己必有慈惠故也。”

按:皇侃误解了句中“之”字指代的是我、孔子本人(注文之“见”、“己”即我义);而这里的“之”字实是分别复指三个主语:老者、朋友、少者。

2.朱熹《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一说: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2]P82—83

按:朱熹将安之、信之和怀之,这三个Va+Np结构解作Vb+Np+以Va结构(Va指原动词,Vb指其替代动词),动词安、信、怀变成了方式状语,新增加另外的动词“与”、“养”以凑成句子,既弄乱了句子的语法,又增字成训。而其所引之“亦通”说,误同皇侃,即误解了之的指代对象。

3.刘宝楠《正义》:“言少者得所养教,归依之若父师也。”

按:刘氏误读了此句句式,误同皇侃义疏。[3]P204—206

4.钱穆《新解》:“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一说……。另一说……。”[4]P134—138

按:钱氏前两句说解极是,而后一句“少者怀之”注则与前两句 格不合。而他对自己所引的“一说”、“另一说”首鼠两端。其实“一说”袭从朱熹,另一说袭从皇侃;误见上文。

5.杨伯峻《译注》:“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怀念我。”并且解释说:译文把信和安、怀一样看做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把它看做一般用法,那这两句便应该如此翻译:对朋友有信任,年青人便关心他。[5]P52—53

按:杨先生解“老者安之”是;而于后两句朋友信之和少者怀之,则误矣。而所引的“如果”说,实袭自皇侃,错读了此句句式。

6.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安之、信之、怀之:皆为使动用法。这一句意为,(我的志向是)使老者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6]P294

按:张说与杨伯峻先生同,故误亦同之。

7.李泽厚《今读》:“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信任,年轻一代关怀。”其记曰:孔子答语特别有名。少者怀之解作关怀年轻一代亦可。[7]P155—156

按:李氏于后两句“朋友”“少者”之释读,句子并不完整,故语焉不详或不知所云,若其意为“朋友,我信任他们”、“年轻一代,我关怀他们”,则与“使老一代安心”无法榫合。若其意是:“朋友信任我”,“年轻一代关怀我”,则误解了句中之的用法!

我们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古今7家的说法,指出了他们在对句子句式方面的误判。④由于误判句式,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又误解了安、信和怀的意思(或者两误无因果之别)。

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词语训释

接着我们再来讨论句中之安、信、怀的意思。

1.安:乐也,安乐、安逸、佚乐。《释名·释言语》:“安,晏也,晏晏然和喜无动惧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孔颖达疏曰:“言小人安乐放恣则其情性日为苟且”(安则安乐也)。《论语·为政》:“察其所安”,朱熹集注曰:“安,所乐也”(所当为衍字)。安者,安乐也,乃历代文言之常见义,例不多举。

2.信:《说文·言部》:“信,诚也。”“诚,信也。”段注:“人言则无不信者。”即真实,不虚伪,守信用。而《论语》信字凡38见,其中作诚实不欺讲的我们认为共有22次。⑤比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言必信(13.20)等。此亦为常训,例亦不多举。

3.怀:诸家对少者怀之,或者注为:“少年人,我要使他们怀念我”,或者注为“少年人,我要关怀他们”(略见上文之列举),他们除了误解句式外,多解怀字为怀念或者关怀,其实对词义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少者怀之”之怀当解作顺服、顺良、温良、安良类意思。试作如下考论。

我们选取了“怀+名词性宾语”结构(按:都是使动词),来看一看诸家对“怀”的注解。⑥

例1 《周礼·夏官·序官》:“怀方氏”,郑玄注:“怀,来也。”

例2 《礼记·学记》:“而远者怀之”,郑玄注:“怀,来也,安也。”

例3 《礼记·中庸》:“怀诸侯而天下畏之”,孔颖达疏:“怀,安抚也。”

例4 《吕氏春秋·音律》:“以怀远方”,高诱注:“怀,柔也。”

例5 《汉书·食货志》:“怀敌附远”,颜师古注:“怀,来也,安也”。

例6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怀远以德”,颜师古注:“怀,来也。”

例7 《周颂·时迈》:“怀柔百神”,毛傅:“怀,来也。”

例8 《后汉书·明帝纪》:“怀柔百神”,李贤注:“怀,安也”。

例9 《汉书·谷永传》:“怀保小人”,颜师古注:“怀,和也。”

例10 班固《典引》:“怀保鳏寡之惠浃”,蔡邕注:“怀,安也。”

仔细考察发现:第一,同是“怀+名词性宾语”结构,而释词就有“和也”、“来也”、“来也、安也”、“归也”、“安也”、“柔也”、“安抚也”等不下7个;第二,同是“怀+名词性宾语”结构,而同一个注释家却注解不同,如郑玄、颜师古。而同一语句,不同注家所注又不同,如“怀柔百神”句。第三,由此可见诸家对动词“怀”都是随文释义。其实这7个不同的释词意思相近。确切地讲,这些句子的怀都是和顺、顺服、安良的意思,都用如使动词,也就是使顺服、使温顺,即使之老老实实、不闹事、不反叛、不犯上作乱之类义。

按:古籍中“怀+名词性宾语”结构,这个名词性宾语分为两类:我方(神、民、小人等);敌方(敌、远、远方、匈奴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有句可作为旁证:“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吴人不能越淮沔而进取中国,中国不能陵长江以争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倾也。夫残彼而利我,未若利我而无残;振武以惧物,未若德广而民怀。匹夫犹不可以力服,而况一国乎?力服犹不如以德来,而况不制乎?”句中怀、服、来三词乃同义词也,即“怀、来,服也。”而《后汉书》里则大量使用这7个释词和怀构成的同义连文的复合词语则更可证之,其同义连文形式的复合使役动词有:怀柔(4次),招怀(7次),怀来(2次),怀辑(1次),怀服(2次),怀抚(1次)。

再看“怀”一词不同于使动词用法的两例:

例11 《汉书·叙传下》:“保此怀民”,颜师古注:“怀民,怀德之民。”李善注:“怀,归也。”

例12 《逸周书·成开第四十七》:“政治民怀”,孔晁注:“怀犹归之。”

此两例“怀”均为形容词,一作定语,一作谓语。三家的随文释义似不准确,其实这里的怀就是我们所分析而得的顺服温顺义。“怀民”,顺民也,良民也,顺服之民,温良之民。保此怀民,言安抚此顺民也。而“民怀”,百姓顺服也;政治民怀,言政治清明人民顺良也。

按:此句属《成开》五典之五。一言父有“百姓若敬”句,二显父有“则信民宁”句,四机父有“官无不敬”句。节末则有“内则顺意,外则顺敬,内外不爽,是曰明王”句,前后对文分析则怀之顺良顺服义显然灼现。

《后汉书》是最早较多出现怀的同义复合词现象的古籍。而像例12类的形容词怀做谓语的例子在《后汉书》里共出现3次:⑦

例14 伏惟将军国富政修,士兵怀附。(《窦融列传》)

例15 以疾致仕,侧身里巷,处约思纯,进退有度,百僚景式,海内归怀。(《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只不过是怀与附、和、归同义连文而已凝固为同义联合式复合词怀附、归怀、怀和,而三词都是顺服,归顺意。

小结:经过上述句式和词义两个问题的讨论,那么我们就自然得出此句的确诂:“老年人,我要使他们安逸。朋友,我要使他们诚信。年轻人,我要使他们温顺。”或者:“我要让老年人安逸,让朋友诚信,让年轻人驯良。”⑧

王云路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判断词语的古义与今义,不能以古书多见少见为据,也不能以有注无注为据,而应看这种用法古书中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少见也是古义。”[8]P65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有某个义项,不能以古书多见少见为据,也不能以有注无注为据,而应看这种用法古书中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少见而词语的该义项也是成立的!退一步说,即使怀犹顺服也,不能成为词典义,但仅仅作为语境义,也是应该给予充分注目的。⑨本此两点,敝人甘冒谫陋,草成此篇小文以献芹于高明之家,以祈教我!

注释:

①下两则文字与标点均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至于“衣轻裘”句之衍字和句读问题与本文所论无关,故不及之也。若感兴趣,可参看注③所列之程书及黄书。

②具体可参看浙江大学汉语史中心《汉语史学报》第11辑载蒋氏之《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一文之第一节与第五节。又根据张赪先生在文《唐宋时期指人受事主语句的演变》第一节:“上古汉语指人受事主语句的类型”所论,则“老者安之”句可归入其F类:受事+动词+复指宾语(《汉语学报》2005第一期P82—86)。实蒋、张两先生之论似本大同。

③对传统经典的释读,历来注家多是层积式的集解、集注性质,故为避烦冗,本文只列举论语诸注家所主张的见解、而对其注文中之“一说”、“或曰”、“亦通”等多略去不引。又:本文所引用凡历代至清代诸家于《论语》之训释,多参之于程树德《论语集释》、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与刘宝楠《论语正义》(此以使用频率为序)。而近现代人之训解,各见其人之专著。

④宋代邢 疏:“言已愿老者安,已事之以孝敬也。朋友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按:邢氏对句式的判断极是,不过未指明安信怀为使动词。且怀解归,亦泛泛。

⑤《论语》之故训“信,诚也”,我们总结为共出现22次。具体为“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敬事而信(1.5)、谨而信(1.6)、言而有信(1.7)、主忠信(1.8)&(9.25)、人而无信(2.22)、朋友信之(5.26),必有忠信如丘者(5.28)、文行忠信(7.25)、正颜色斯近信矣(8.4)、而不信(8.16)、主忠信徙义(12.10)、上好信(13.4)、言必信(13.20)、不亿不信(14.31)、言忠信(15.6)、不忠信(15.6)、信以成之(15.18)、恭宽信敏惠(17.6)、信则人任焉(17.6)、好信不好学(17.8)。

⑥所引12个例子,多来自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先生主编《故训汇纂》,特此说明。

⑦以下例子使用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浩瀚全文检索系统(免费版)”所得,网址:http://hanji.sinica.edu.tw/特此致谢!

⑧《论语》中不乏君子、士、年轻人的正面标准的论述:俭(检)、约、恭、敬、谨、慎、守礼、温良恭俭让等等,而也随之有反面的标准:犯上、作乱、诬上、非礼、血气方刚而好斗、争、畔()等等,也可以旁证我们所立的少者怀之之论。但本人学识绵薄,力有不逮,故不详引述。

⑨陈绂先生在《训诂学基础》一书曾表述此种意见。比如17—18页,毛传《诗·小雅·盗》之盗字,陆宗达先生释江淹《别赋》之“光阴”词义。37—46页的“随文而释注释的特点”一节和“两种形似之间的关系”一节。114页—118页“具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一节等等。

[1]蒋绍愚.受事主语句的发展与使役句到被动句的演变[J].汉语史学报,2011,(11):7—1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82—83.

[3]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205—206.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5:134—13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2—53.

[6]张世禄.代汉语教程(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94.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155—156.

[8]王云路.读书杂志方法论浅述[A].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2002:65.

猜你喜欢

事主老者语句
重点:语句衔接
最可爱的老者
老者堪当大任
三男女涉勒索禁錮就逮
港男賭敗搶80萬籌碼被捕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
內地男子遇債主遭毆攬警求救
偷渡客呃賭客30萬
老者之悟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