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野下离退休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探析
2014-03-31关伟贤王存喜
关伟贤,王存喜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 东燕郊 101601)
关于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的定义,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一定标准对社会群体进行阶级、职业、收入、权力、地位、心理等方面的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的排列。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客观地描述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因拥有各种资源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差别,提示资源配置、地位获得的社会机制,分析人与要差异的社会影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这种差别所应有的价值判断,并为社会面对这种差别而应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1]。
国外有关社会分层的经典研究:国外有关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和研究很多,如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分层思想和迪尔凯姆(涂尔干)的分层理论都是经典的传统社会分层理论;经过对传统社会分层理论的继承逐步形成了如新马克思主义分层理论、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新涂尔干主义理论等新理论。
国内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借鉴国外关于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实际状况,国内许多研究者对中国社会分层的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并形成各自对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比较典型的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如下:陆学艺阐释中国社会如何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十大阶层;李强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的重大变迁以及新世纪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刘祖云等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转型期的社会分层进行研究;戴洁则从结合数据进行阶层分化、阶层关系及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边燕杰等收入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刘娟利用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研究老年群体的社会不平等问题[2];刘庚常等结合老年人口的社会、经济、身体特性以及我国社会实际状况,采用多种社会分层指标,既按收入财富分层,也按地位身份分层,还按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分层,将我国老年人口划分为:老干部阶层、老年知识分子阶层、老年工人阶层、老年农民阶层、老年妇女阶层和需长期照料老人阶层;蒲新微指出了老年人的层级结构属于战斗机结构。
结合上述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我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口分层可以划分成:老干部阶层、老年知识分子阶层、老年工人阶层和需要长期照料老人阶层。
离退休人员作为老年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被看作弱势群体受到关注,但是他们在离退休前分别处于不相同的等级结构,同时,由于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原因,他们的心理需求层次也不同。通过对不同分层的离退休人员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和采取干预措施,进而为不同需求层次老同志根据心理需求提供不同的精神慰籍和服务内容,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要求。
1 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老同志在离退休之后,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受到其他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情绪波动,加上生活中一些不顺心的事,他们的心理就可能会出问题。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如下心理:孤独心理、怀旧心理、急躁心理、牵挂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有些人还会有抑郁、焦虑、多疑、侥幸和忧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的出现会使离退休老人产生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落悲观:由于一些老同志在离退休之前处于领导或单位重要位置,原来的生活比较充实,相应的职业岗位失去后,一些老同志感到空虚、无聊,无所事事。随着人际关系的逐渐淡化,使他们认为受人尊重的地位已失去,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子女们的孝敬,他们就会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表现出失落悲观的伤感情绪。
2)抑郁牢骚:离退休后由于权力失落,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改变,有的老同志产生抑郁情绪;有的同志则“牢骚满腹”埋怨物价、社会分配及秩序、腐败等问题,还有的埋怨单位“人走茶凉”。对生活待遇如工资级别、住房、子女和孙子女的安排等等更是“牢骚满腹”。
3)急躁焦虑:随着环境的变迁,有些老同志的孤独感、自卑感在作怪,自控能力差,脾气急躁,动不动就发脾气。稍不顺心,便“拍案而起”;有的人则以老自居,听不得半句冤枉话和批评话;有的则把“人不尊我,我自尊”这种强烈的自尊感推向极点,导致家庭、社会关系紧张,烦恼丛生[3]。
4)多疑冷漠:有些老同志在退休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较少,于是对组织、他人、社会不够信任。处处生疑。认为现在“假的太多,真的太少”,以“看破红尘”自居;有的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僵化,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经验、新成就、新问题反映冷淡。
5)忧虑恐惧:常见于身体有疾病的老人。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和他人病痛的暗示而产生恐惧心理,谈病色变。稍有不适便四处求医问药。甚至认为已经风烛残年,在世之日屈指可数,忧虑恐惧情绪油然而生。
2 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人的心理及其表现是对所认知的客观现实做出的反映。部分离退休人员出现心理问题,决不只是这些老同志本身的过错,它有着客观和主观、现实和历史的诸多原因[4]。
2.1 社会分层角色变化的影响
由于社会分层角色的变化,离退休人员由工作者变成了休息者,在社会、单位以及家庭中的地位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都与以前不尽相同。自然规律的作用使他们从“社会大主角”变成了“家庭小配角”,特别是从紧张的、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向松散的,慢节奏的退休生活,他们长期习惯的生活模式被打破,而新的生活模式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失落和情绪。
2.2 社会、单位、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离退休人员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们仍是长者、是前辈,他们更需要家庭、单位和社会的关心、照顾和尊重。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淡漠了中华民族传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在有些家庭,有些子女不孝敬父母,老同志感受不到应有的温暖,在社会和单位里,一些在职的年轻人对他们也失去了在职时那样的热情,导致一些老同志受到冷落。其心灵受到创伤,进而出现心理问题。
2.3 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影响
从生理角度来讲,老年人身体的机能正在逐步衰退,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疾病。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慢性病,有些老同志会因为身体的某些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会因为身体的健康问题感到忧虑和恐惧[5]。
2.4 老年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离退休人员在所走过的岁月里,都有过各自的人生辉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他们对人、对事、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定式。这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在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固定,就会与社会脱节。有的老同志长久不能改变思维定式,导致自己的心情不舒畅从而产生抑郁牢骚的情绪。
2.5 社会管理和服务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社区组织和单位对离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服务与管理,总认为老同志的觉悟高,思想好,自觉性强,放松了对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引导。有些单位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导致许多老同志长期关闭自己的感情闸门,怨气积郁,产生了心理问题。
3 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如何帮助老同志克服心理问题,走出情绪低谷,笔者认为必须从社会、组织、家庭、自我等方面进行综合调适[6]。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干预。
3.1 进行退休前适应性培训
借鉴国外做法,对准退休人员时行适应培训,旨在使即将离退的人员能够在在职期间从身心方面做好准备,以利于他们退休后积极地生活。培训目的是重新发现今后获得生命的成就感的生活方式,培训主题是“赋予人生新价值”;培训内容和体系包括离退休后的人生设计与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健康问题、家庭问题、能力再开发、再就业问题,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诸如退休金的使用,社会保险金的利用和纳税等。如有的单位对不满一个聘期即将退休的在职人员不再顶岗,而是辅助新上岗人员进行工作.本人就开始提前适应准退休生活。
3.2 建立离退休老同志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双向反馈、沟通机制
建立离退休老同志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双向反馈、沟通机制,目的是保证离退休人员需求的实时性和服务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出台政策、监管方向的针对性。要依托企、事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组织、社区老年管理服务组织,建立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双向反馈、沟通机制,将离退休老人对服务的需求、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等信息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监管和业务指导职能部门[7]。通过这样的机制,及时掌握离退休老同志的身心健康、生活需求,及时了解提供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需求信息,提出服务要求、制定服务标准,出台政府鼓励、引导政策。
3.3 对离退休老同志实行动态化分层分类,并根据分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
根据离退休老同志健康程度和所属分层需求的不同,满足老同志需求的供给能力,提供福利性与自购性相结合,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高层次、个性化的服务是大众化基础服务的提升。对所有的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大众化基础服务,搭建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实感、成就感和亲和感。
对于老干部阶层的离退休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在职时经验,让他们感到老有所为,产生成就感。为发挥老同志“老管老、老教老、老帮老”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如参政议政,充当义务分组(分片)联络员,反映老人意见,为服务管理建设出谋划策,充当义务调解员,处理离退休老人之间的争议;充当义务心理服务员,对离退休老同志进行心理调适。对于老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老同志要让他们要发挥自己知识专长的平台,发掘并拓宽文化养老模式,如成立书画社、文学社团、技术专长组、让他们发表作品、相互切磋、共同学习;老年工人阶层要发挥技能;需要长期照料老人阶层,要重点关注失能和失智老人所需的特殊服务内容,强化精神慰藉的服务。注重康复护理、心理调适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
4 自我调整,顺应角色变化,树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机制
4.1 作为离退休老同志,要顺应社会分层角色的变化,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的角色中去,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增加与社会接触以及与人的交往的频率。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社会、单位、社区、家庭、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多接触新事物、新知识,开拓新视野;根据身体状况和兴趣受好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从各种活动中吸取积极向上的东西,在丰富、充实自己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乐趣,促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如有的离退休服务部门通过让老同志们参与采访、编辑、审定和印发如老年文化的刊物,加强与老同志的联系。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的老同志采取邮寄自办的方式,让老同志都能看到自己的刊物。
4.2 不断拓宽发泄方式,及时疏导“情绪流”
作为社会分层中的一员,不可能没有情绪,俗话说,疏大于堵,必须把情绪发泄出来。如果长期关闭自己的感情闸门,就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关键是如何做好“情绪流”的疏导,实现无害发泄。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发泄方式是很明智的,有人把悲愤发泄于琴弦,有人把情感倾注于诗歌,有人把心血凝结于毫端,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离退休老同志可以借鉴古代名人的抒情方式,实现不良情绪的正确发泄[8]。“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社会文明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4.3 提前做好退休规划、储备“四有”
健康快乐、积极自主的老年生活,“四有”是不可缺少的即老伴、老居、老底、老友。离退休年龄可以说是人生的“乐龄”,这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生阶段,更是在倡导一种生活态度。而要做到这点,就要储备“四有”。一是有个老底: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都要想方设法给自己留个“老底”,以备应急之需,有“老底”你心里踏实,自主,心情就好;二是有个老窝,也就是和子女分开住,既给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又给儿女留出他们的空间,两代人彼此的观念、习惯、水平都可能不同,分开住是互相尊重;三是有个老伴,人老了就要和老伴相依为命,家庭中老伴最了解的性格习惯、相互真心照顾对方的生活起居。相互间其乐融融是健康长寿的促进剂;四是有群老友,人生难得一知己,交一个知友,增加一份精神享受;交一群朋友,拥有一片生活绿洲。通过朋友间的交往,可以互相慰藉,解闷抒怀。
4.4 要按照“学有阵地,乐有载体”的要求,为推进“文化养老”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阵地建设,为“文化养老”搭建好平台。如社会媒体应增加专门为老同志提供服务的载体(开设老年电视频道、老年广播电台等)二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养老”工作深入开展。让“文化养老”成为保鲜老同志高尚品质的生活内容,永葆晚年生活的价值取向。
5 着力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离退休工作人员队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离退休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离退休队伍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离退休人员心理问题会更加复杂,离退休工作的重点将要逐步转移这一课题,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离退休老同志心中,开展调研。
要完成好这一课题,离退休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主体。爱岗敬业是做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基础,要满怀感情地去做离退休工作。热爱这个岗位,从事这份工作。对这个职业感到无尚光荣。只有从思想上尊重老干部,才能真正站在离退休老同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怀着对老同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把老干部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行动上深入,想老同志所想、急老同志所急,积极主动的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建立分层次的养老服务长效培训机制和职业资格制度,多渠道全方位强化素质能力。通过严把“进口”、疏通“出口”的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从而激发离退休工作人员团队活力,增强工作实力,提升整体战斗力。采用工作人员培训计划,拓宽渠道,丰富内容,采取轮训、调训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离退休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6 结语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老年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问题中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问题也是重要课题之一,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实现健康的老龄化,从而实现老年和谐社会。离退休人员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心理健康与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充分利用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相互模式,发挥离退休本人、家庭与邻里、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特别是离退休本人心理调适的作用在当前居家养老的生活模式下最为重要。应及时认识和明确角色的改变,学会自我调节,适时合理宣泄消极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态,逐渐培养和建立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让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融入老年和谐社会。
[1] 李琼英.基于社会分层视野下利益表达问题探析[J].安微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24 -26.
[2] 刘娟.浅谈社会分层与老年人生活[J].黑河学刊,2005,(4):117-119.
[3] 姬利杰.离退休人员心理特征及工作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11,(19):791.
[4] 陈俊傲,陈丹群.改进高校老年人社区照顾:个案管理引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117-121.
[5] 廖红.对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3):65.
[6] 黄晓丽.社会分层视野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探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1,(6):30 -33.
[7] 甘苏.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心理调适[J].科学管理,2010,(24):161.
[8] 袁伟.杨秀春.浅议高校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养老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