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尊女卑”性别观对女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调查

2014-03-3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男尊女卑大学生

张 平 杨 慧

(扬州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一 引 言

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女生和男生比例接近,她们刻苦勤奋、聪慧亮丽、独立自强,甚至有不少女大学生拒绝男性话语,以比男性更自信张扬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成为性别意识驾凌于男性之上的高傲一族。时至今日,我国的性别文明已获得了相当发展,我国的法律法规也早已明确规定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领域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而女性的性别平等意识也日臻凸显。但是“男尊女卑”思想对女大学生是否已真的没有影响了?她们内心里对未来的自我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担忧?男大学生对她们有着怎样的评价?她们又该如何自觉地摆脱传统性别意识的羁绊,完善人格从而达到“自我和谐”,进而追求“性别和谐”呢?

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就“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对女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开展了调查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工作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在校女大学生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同时也了解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这个阶段工作自2012年9月起,到2013年4月结束。第二阶段是问卷调查。自2013年4月起,笔者组织学生力量对江苏、安徽、河南等20个省在读的研究生、本科生随机抽取样本进行纸质或电子版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辅之以开放式问题。2013年6月完成数据收集。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766份,有效回收率为95.8%。被调查的同学中,女生占60%,男生占40%。

二 “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对女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关于现在的社会是否“男还尊女还卑”,女大学生的认同感十分明显

本次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认为现在我们社会上男女地位孰高孰低?”这一问题时,认为男性仍然较女性地位要高的男生占参加调查男生总数的55%,认为女性地位较高的有15%,赞同一样高的是30%。而其中女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选择结果分别是59%、12%、29%。从中可见,竟然有高达59%的女大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仍然是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以上的比例说明,大学生们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在回答“您认为‘女性’这个性别是否会制约女性的发展?”这一问题时,女大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有45%,而在回答“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观今天对您还有影响吗?”38%的女大学生认为还有影响。这表明虽然女大学生在校园里处处表现得朝气、进取、自信,但她们对未来和男性在同一个社会环境里竞争发展总体而言其实并不那么充满信心。

(二)“男尊”的优越感在男生心中显然存在,但“女卑”的情结在女生心中有明显改观

本次调查中,男女大学生们在回答“您认为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吗?”这一问题时,持认可观点的男生占30%、反对的占47%、认为没想过的有23%,而女生选择的结果分别是11%、77%和12%。不难发现,有近80%的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比男性能力差,不会为这个性别感到自卑。说明在现代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男生们显然还保持着“男尊”的优越感,但女生们并不甘如此,她们自小培养的主体意识使“女卑”的情结已有明显改观。在回答“您支持‘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吗?”这一问题时,男生选择支持的是55%,选择不支持的是45%,而女生选择支持的是27%,选择不支持的是73%;在回答“您认为当今社会女性读书到哪个阶段合适?”这一问题时,男生选择专科及以下的8%,选择本科的70%,选择研究生及以上的达22%。而女生的调查结果分别是6%、64%、30%。男女生在女性追求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层面表现出趋同的显性特征,但女大学生对高文凭女性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也即说明女生寻求独立上进的愿望比较彰显。

(三)在男大学生的价值观里,女大学生应更具现代女性气质

本次统计数据发现,男女生均有超过90%的人认为容貌对女性的发展有影响,可见性别特征不能被忽视。比如在回答“您认为容貌对女性的发展有影响吗?”认为有很大影响的男生占44%、认为有一点影响的48%、没有6%、没想过2%,而女生对应的选择比例分别是29%、64%、2%和5%。男性对女性的价值期待,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回答“您支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吗?”这个问题时,赞成的男生有33%,反对的有54%,没想过的占13%。而女生的选择结果分别是13%、72%和15%。笔者在访谈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及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就发现,男大学生对女大学生的期望依次是温柔、漂亮、独立、大方、不做作、不拜金,同时他们也希望她们充分利用好女性的细致、敏感、亲和的优势,摆脱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束缚,成为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的新女性。

(四)大学生们的性别观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们的父辈的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源,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在回答“您的父母谁更具话语权”这一问题时,大学生认为父亲更具话语权的占30%,选择母亲的占16%,认为平等的占54%;而在回答“您的父母谁承担更多的家务?”这一问题时,选择母亲的竟然占了64%,父亲的占11%,认为相同多的为25%。此数据容易让我们误解成是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女同志以家务劳动为主,但是在回答“您的父母选择的是‘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分工模式吗?”这一问题时,认为是和不是的比例分别是49%、51%。这些数据明显说明,有一半的受访者的母亲是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参与社会劳动的,但是同时却需要承担更多家务劳动的母亲人数竟是父亲的5倍之多。应该来说,女性从隐没于家庭生活的状态到大规模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这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但她们的家庭劳动负担并没有伴随着她们承载的社会工作重担的同时而相应减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性别观奴役束缚了女性毕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父母辈自古沿袭的“男尊女卑”、“男主女次”、“南外女内”的性别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现实影响。

(五)大学生受父母性别观念的影响,但同时女大学生的平等意识明显加强

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传承于父辈性别文化的影子,又能够发现异于父辈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向。比如,在回答“您期望您自己未来的家庭谁更具话语权”这一问题时,有8%的女生认可丈夫这个选项,另有8%的女生认可妻子,赞同平等的则高达84%。而男大学生选择的结果分别是16%、7%、和77%。在回答“您期望您的家庭谁承担更多的家务”这一问题时,认为期待丈夫应当承担更多家务的女大学生占14%,认为是妻子的占11%,赞成夫妻应平摊家务的占31%,而认为业余时间多的一方应该多承担家务者占44%;其中男大学生与女生对应的选择结果分别是11%、16%、26%和47%;而在回答“您支持‘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一问题时,选择支持的男生占38%,选择不支持的是62%。而女大学生认可“男主外女主内”的比例则为27%,而持否定态度的女生却高达73%。由此可见,女大学生比男生追求性别平等的意识更加强烈,她们甚至在做家务的问题上出现了抵制的倾向,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社会分工模式也明确表示出不满。在传统的性别观念面前,女大学生群体已形成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并能够自主地对传统性别模式进行一定的否定和抗争,相信这能够成为她们与男性开展平等竞争的强大动力。

三 女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建议

按照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女性人格特征应逐渐从历史上消失,更替为男女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性别和谐状态。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里畸形的“男主女从”、“夫为妻纲”的性别关系对女性的奴役却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女性人格负面影响的根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好愿景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制度政策的完善、社会文化的进步,但更离不开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其中女性自身的觉醒是主要的力量。“性别和谐是社会性别关系的理想境界,是基于一种‘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双重理念基础上的注重性别个性的权利尊严和自由发展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女大学生作为知识传承的半壁力量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问题,勇敢地克服传统性别观对她们的束缚,不断进行自我人格完善,以期达到自我和谐,进而实现性别和谐。

(一)正确认识传统性别文化

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在东西方情形相仿。西方社会《圣经·创世纪》里夏娃和亚当的故事告诉我们,夏娃是从亚当“多余的骨头”中取出来的,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的,女人不被看作一个自主的存在。按理说,女性因为延续了人类的种族,应该受到很好的尊重。但在历史上,她们却经历了荒谬的非人的待见。随着男权制社会的形成,她们的地位逐渐从最初的神变为人,再到女人。父权制社会环境里,女人的活动往往局限于私人领域,而男人活动在公共领域,从而严重束缚了女性能力的发展,“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协调关系、“男高女低”的不平等地位从而形成。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秩序,又把这种父权制文化演变到极致,以至今日“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训诫之声尚没有完全在现代文明里消失。近代,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经过艰苦卓越的女权运动,女人才重新被看作人。而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了数百年,才使得女性的生存状况有了巨大的改观,但人类距离男女完全的平等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传统既外化为我们身外的制度、社会,更深刻地蕴含于我们每个人身内的意识潜意识中,它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的那方土地,是我们每个人须臾不可或离的空气。”所以,女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个体成长影响的深刻性,在文明的道路上接受教育,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用“自觉”的姿态争取女性解放。正如五四女性思潮中文化解放论者代表周作人在其文《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所强调的,“中国妇女运动只不发达是由于女子之缺少自觉”,建立在妇女个体观念上的“自觉”,是妇女摆脱男性束缚的第一步。

(二)正确认识性别本质

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家平塚雷鸟在1911年日本历史上第一份由女性创办的纯文艺杂志《青鞜》创刊词《元始:女性是太阳》里写到:元始,女性的确是太阳。是真正的人。现在,女性是月亮。要依靠他人生存,依靠其他光亮而发光,是一个如同病人那样露出苍白面孔的月亮。以一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女权主义运动道路上建立不朽功碑的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名的《第二性》中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从古希腊直到今天,对女人的指控有那么多的共同点;女人的状况经历了表面变化,但仍然是一样的,是它确定了所谓的女人‘特征’:她‘沉溺在内在性中’,她性格矛盾、谨小慎微、平庸无能……在所有这些断言中,有真实的成分。只不过,人们所揭露的行为不是激素给于女人的,也不是在她的大脑机能区域中所能遇见到的:这些行为是由她的处境造成的。”

这些对性别尊卑成因的著名见解虽然提出已经有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之久了,但我们不难发现,柔弱、顺从、屈服等性别特点作为女性的类本质依然不断地被强化,对性别本质的种种错误认识往往成为阻碍女性前进的力量。当然,女性研究界对“男女完全一样”的理论观点从来就没有全盘接受。80年代后期,中国理论界的主流声音趋向于:“妇女的解放,并不是要抹煞女性的特点,并不是要女性不成为其女性,而是要女人既是女人又是人。”

(三)形成“自我和谐”性别观人格特征

女性的自我和谐就是女性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且能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影响女性自我和谐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精神追求、价值需要、思维方式、个性特点、行为方式乃至人生智慧。

当代女大学生首先必须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强化主体意识。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见,有的女大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应该由男生来处理,也经常听到女生抱怨班级男生一点都不关心女生。“在秩序中一直处于底层的中国女性,那被父权、夫权和族权压迫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已那么习惯于依附,以至于即使在面向传统的抗争中,仍会时时不自觉地求助于一个更强的他者的帮助。”女性一旦把自己看成他人的依赖物,自我的个性必然沦丧,永远不能作为主体存在,那么她们也必然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

其次,追求平等权利的同时尽平等的义务。生活中的女性在享受教育、消费等领域享有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甚至消费的欲望与结果高于男性。但是在遇到承担责任的时候,往往又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这是男人的事”这样的说辞,尤其是挣钱养家这个问题。一边是女性想方设法摆脱家务和男性一样融入社会,一面是认定男人就该挣钱养家。这是女性“自我矛盾”的突出体现。权利和义务是平衡对等的关系,作为准知识分子的女大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再次,构建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代社会里人在名利面前的行为表现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状态,人们的价值体系一度混乱。女性在面对权利、金钱、名誉、地位的诱惑时,尤其需要理性才能确保不迷失自己。文学作品里从来就不乏对女性贪婪一面的描写,现实生活里我们亦可见为了追名逐利出卖人格和身体的女性。所以女大学生需要内心提升道德境界,维护人格尊严,成为具备高尚情操的现代知识女性。

最后,发挥性别优势,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于一体和谐发展。顺应自然的需要,人类才有男女两个性别的存在。所以,无论哪一种性别都有其美妙美好的一面。比如各种研究表明,女性在传递爱意表达善意方面更胜一筹,为人处事也更耐心细致。而男性更具冒险和创新的意识,即易冲动易改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能发挥好自身的性别优势,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平和友善环境的建立。所以,女性除了温柔漂亮吸引男性的自然属性外,亦有着与男性相当的社会属性。社会要进步,和谐是关键,而和谐的关键是人,人的关系首先是两性关系,两性的和谐共同发展才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女性生命意识的最高境界。因此说来,女大学生必须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性别本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性别优势,从而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于一体和谐发展,才能建立“自我和谐”性别观的人格特征。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中的周作人女性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肖霞.元始:女性是太阳——青鞜及其女性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男尊女卑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女权主义与当代女性地位的思考
新大学生之歌
杜十娘的悲剧分析
萧红笔下的东北文化图谱
中日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