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 抑人欲——跨越千年的思想精髓
2014-03-31何明玲
何明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州市委员会,湖南 永州 425000)
静静地读着《太极图说》,耳边如溪水涓涓的是周敦颐濂溪先生娓娓的声响:“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一切事物运行发展之客观规律。我们不停追寻的道,其外延是天地之道,内涵为人道。天道,宇宙之客观运行规律也,谓之“无极而太极”。四方上下称“宇”,古往今来叫“宙”。没有一个物体有宇那么大,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也没有一个物体有宙那么长,恒古恒今,往来无穷。日月更换,黑白交替,月亮为阴太阳是阳,阳生万物,阴成万物。宇宙在日月交辉、烈日乌云、电闪雷鸣、风霜雨雪中往复循环成为永恒。是为太极。地之道,乃地之厚重,承载万物,泥水为柔,山川为刚,滋生万物,滋养万物。大地在山崩地裂,海啸洪涛,林海悠悠,沙丘茫茫,生死更迭,生生不息中成就自然。亦为太极。人,是宇宙自然万物中之一员,是其中最为灵秀、最具灵性的一员,男为阳刚,女为阴柔,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繁衍生息,延绵不断。人,不是宇宙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宇宙自然的主宰,是居于天地之间的生灵。行走在天地之间的人,生活在一个既矛盾又复杂、周而复始的环境体系中,不可恣意妄为,必以诚为本,与上下左右之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方能“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从而调节和化解个中繁复之局,以立人之道。
天地之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着不可违的运行规律,在天地之间休养生息的人类,是不可能像天要旋、地要转那么恒古恒今、不眠不休、不思不饮的。人是有思想、有思维、有需求的,人的生命个体是有限的。故,人唯以虔诚之态度去敬畏、遵循、顺应、适应天地自然,才是人道之真谛。因而,人道,不会自然天成,是主观的、精神层面的,是需要打磨修炼的。其修炼在于坚持诚为本、努力学、知自省、务实胜、讲规矩、讲公正。
源源流传的古今之人,活着时总会在想要、需要、能要、该要间或犹豫彷徨,或兴奋欣喜,或忧伤癫狂,上天堂下地狱,如过山车般冲上去,落下来。很少有人能看得清楚,想要的很多,需要的有限,能要的随缘,该要的依理。许多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想要”这个欲望的无底洞。欲望越多,肩上的包袱越重,压力越大,日子过得越不快乐、不幸福。什么时候学会了放下,自觉抑制自身不切实际、不符身份地位的欲望,便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幸福美好的安乐窝。人道的修炼,就是不断地将自己“想要”的欲望规范到仁义礼智信的范畴中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是在不断地克服个人私欲以适应社会公德而不断行进,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人道”修炼到最高境界便是“人极”。先生在《太极图说》中表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在《通书》中,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修炼,是可以达“人极”境界的:“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这“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中的“静”,经过《通书》的这一番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主静,则主公,主中正仁义,主无私。无私才能做到无不切之欲。故,无欲则刚、无欲则明、无欲则公,这便是先生提倡“圣人之治”的理论基础。濂溪先生认为:“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也就是说,圣人对自己私欲的抑制要达到无欲的程度,无论是想问题还是作决策,都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的唯一原则,一切从社会责任出发,从国家社稷之大业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能让社会平安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故“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先生认为圣人的人格魅力,便是人极境界,其处事如天地般公正、公道、客观,不偏不倚。有道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民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掩卷难静,一股思绪久久荡漾于脑海,几经碰撞,几番思量,凝结于心的深深感触是,濂溪先生跨越千年的思想精髓:存天理,顺地利,抑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