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2014-03-31张颖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工学素质教育思政

张颖帅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需求,真正把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所有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社会需要的、有着专业技能的、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面临观念、心理及职业道德素养的重大调整。

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升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面临着就业方向的问题,基于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品德修养、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将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主动性、敬业精神等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基本要素放在了知识、技能之前。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学有所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开展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不仅仅是在学校的教育,还有在企业实践期间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提升。只有这两方面兼顾起来,才能真正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有的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囿于简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通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为主,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存在各自为政、不够协调的情况,而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容易被视为“失败者”,他们中很多人感觉自己既然不受重视便自暴自弃,放弃自我,这样使得自己更得不到重视。即使是受重视学习好的学生,也有一部分人心理脆弱,受不得失败和挫折。进入学校后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教育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有限,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在校外顶岗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生活的不适应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学生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学生从原来的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突然踏入社会、突然由学生转变为劳动者的身份的变化、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衔接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其自信心。此外,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暴露出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缺陷,如缺乏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服从敬业的精神,以及无法处理职业生涯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都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职学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落实迫在眉睫。

三、应对策略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要从校内的教育引导和校外的监督管理两方面考虑,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思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校内教育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为此,思政课程改革对于落实思政教育实效性至关重要;而校外思政教育主要应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思考,以企业和学校共管来实现。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 校内方面:将思政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范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性更强的特点,学校、学生对专业课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较高,而作为公共课程的思政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就导致思政课的改革往往落后于专业课程的改革。而思政课其实起着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形势下要提高思政课在育人中的作用与效果,就必须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程新体系。

1.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学生思政工作效果。素质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明确以德育人是根本,结合学生的专业内容、教学进度,将学生所学科目分为理论教育课程、实践实训课程、企业实习课程三大类分别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三类的比例为1:1:1,在三大类课程制定过程中分为能力和理论知识两部分,分别给予相应学分,思政课程教育贯穿整个三部分内容。如学生不能完成相应学分,则无法得到该部分的分数。以此提升学生积极学习课程的积极性,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2.以学校思政部门为主体,形成学院相关部门联动的学生综合考评机制。学生的思政工作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必须由学校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由思政部门牵头,建立学生的综合考评机制,把原有的“一考”定分数改为平时成绩(30%)+课堂成绩(50%)+班级评议(2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次数和积极性,由学生管理部门给出测评;课堂成绩由教师控制,但重在平时,而不是只看重考试结果;班级评议由班级和班主任给出,根据学生的班级表现给出,这样的考评方式,改变了原有模式,在学生去企业实习后,平时成绩(30%)改为在企业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真正的考评作用。

3.把思政课授课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在各个模块中强调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师持一本教材讲到头的模式,改为专题模块教学,即大学入学教育、道德品质提升、法律意识培养、形势政策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初期思想学习、新时期建设思想学习几个模块,由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专题讲解。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际工作要求,把与企业密切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设计内容贯穿其中,提升学生的直观认识。

4.思政课程中加强实践性环节,提升学生思想理论认识水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和考察、体验,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切身体验学习,加深他们对党的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他们对国情的认识,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改变他们原有的错误认识,促使他们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感受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感情。

5.建设校园文化工程,实现师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升华。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硬件”也有“软件”建设,即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社团等的建设可以有机融合。在对学生做好工学结合内涵宣传的同时,每年学院都举行大学生技能大赛,奖励先进,起到榜样示范性作用;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主题团课、党团活动,举办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广泛参与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与引导,使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具有很强地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 校外方面:与企业密切配合,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认识水平

1.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汇,起到提升学生思想认识的效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品牌形象、企业声誉等的载体。学院系统的整合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将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使知识灌输与岗位体验融为一体,增强工学结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与实效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企业行为文化的渗透,加深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使他们能够熟练过渡到企业生存环境之中。

2.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由学校和企业文化共同承担思政教育工作。“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约有一年的时间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出现无法监管之处,对此,应当做好学生顶岗实习之前的思想动员工作,把学校的管理方法与企业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建立联合管理机制,设立由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实习管理人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共管机构,明确责任,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档案管理和监督制度,充分凝聚班主任、辅导员、实习指导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共管机构,经常交流沟通,在充分了解各方面信息和学生心声的基础上,双方共同育人。由于这两方面思政教育环境明显不同,具体执行过程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又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只有如此,才能将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发展的要求,使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永海.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83~84+87.

[2]陈国梁,刘星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59~6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 194~223.

[4]闵建杰,谷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1~72.

[5]夏果平.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99.

猜你喜欢

工学素质教育思政
盐工学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盐工学人
——沈 妉
思政课“需求侧”
盐工学人
——李 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