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文化使命若干问题论析*
2014-03-31陈睦富万小平
陈睦富 ,万小平
(1.湖北科技学院 党委组织部,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思政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理应成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高的场所,理应成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主要引领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起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时也势也:高校党建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世界历史的风云际会,真正的大国、强国,最终表现在文化上。政治上的决定力,经济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威慑力,制度上的被信赖与文化上的被向往,这五大要素的集合,才造就大国与强国。因此,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通过教育。
当今社会,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已是当今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决胜负、定成败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利用湖北高校校园文化资源优势,使民族优秀文化更好地渗透和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借助文化强国、强省的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党建工作的内涵和境界为构建文明中国、文明湖北,建设中部战略支点发挥更大的作用。
1.势所必然:文化中国之梦之于高校党建的文化使命
当今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构件,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由于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存在着互激作用,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政治,都迫切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这是一个曾经落后挨打、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图自强、谋发展的热切愿望。“中国梦”是文化中国之梦。“中国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一种历史性体现,是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性新诠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要完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因此,无论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还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融合,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树立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文明中国”的国际形象。毫无疑问,一个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接受的“文明中国”,将会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最具体、最亲切可感的一面,这是在经济上日益现代化的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博大浩瀚的文化蕴含、开放进取的文化品格,以及崇尚和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理想,在国际舞台上建构中国文化话语权的由衷愿望。
现在,建设“文明中国”作为中国形象在文化层面的反映,意味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在21世纪的传承和拓展,意味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味着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话与交流广采博纳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树立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中国形象。不难想象,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对话交往愈来愈发达的今天,一个新的“文明中国”必定是一个统一但同时又充满魅力的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中国,必定是一个热爱和平、尊重人类所有文化价值的中国。可以说,一个热爱和平、富于创新、豁达、开放、理性的“文明中国”,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信赖与尊重,也必将早日实现和平发展的民族理想。
解决我国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不能只靠政治和经济手段,还要重视文化的独特功能。中国文化的“和为贵”、“和而不同”、“讲信修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梦对世界与社会构想的思想来源之一。这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世界全球化与人类社会发展赋予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如何面对矛盾与冲突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先进文化创造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构成共同理想、信念、道德的文明基石;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先进文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催生社会和谐。
历史地看,党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党建工作千条万绪,归根到底是要服务好“中国梦”这个最大的政治,必须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而党建工作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凝聚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达成价值认同,重在发挥优秀文化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作用,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净化灵魂、提倡美德、崇尚科学、创造和谐,这应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现实立足点。
2.理所当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之于党建工作深度和广度的现实需要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摆在2700多所高校面前。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培养千百万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高校领导班子要把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潜心办学,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提高治校办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中国大学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而如何跨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层层标杆,是又一次严峻而重大的考验。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当前形势下为教育改革提供机制体制保障,通过适当的机制来确保形成“学术自由,学术探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环境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用现代大学制度确保大学的科学发展的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充分吸纳西方大学制度的精髓,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既要保留西方大学制度的优点,又要确保在我国的“土壤”中能够焕发出生命力。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特殊国际大环境,决定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既不能脱离现行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又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传统,既要承担起大学参与社会变革、推动时代进步和文明演进的历史重任,又要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毋庸置疑,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创新的活水、真理的福地、文化的酵母、知识的源泉、道德的高地、良心的堡垒,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文化建设之于建构现代大学制度是理所当然,独立的大学精神,自由的学术思想,求实的学术环境,纯净的学术心态,追梦的学术素养,这些都是文化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和精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尤其要以文化建设为依托促进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将先进的显性大学制度转化为影响更为深远的思想理念,形成文化的力量,促进大学精神的复归。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依托,也是其终极目标所在。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党建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从高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求出发,“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理性反思大学文化的现状,追寻大学理性之魂,回归大学本位,从而担当起为社会创造优质的先进文化,探索引领社会文明道路,塑造社会人格榜样作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之责任,以其文化高地之地位发挥引领社会发展之功能等文化使命。
3.正当其时:文明湖北建设和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明程度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文明湖北建设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培育现代文明,是富民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文明湖北是“文明中国”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文明湖北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努力建设文明湖北”,湖北要在构建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大成就,就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和生态承载力,为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幸福湖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生态保障。
“中央赋予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光荣使命。战略支点必须以一定的实力来承担、来体现,其中既要有经济总量和规模的硬支撑,又要有精神、文化和影响力的软支撑。战略支点必须同时是文化的支点、文化的高地。”[1]湖北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比投资、比项目,更要比精神状态,比文明程度;不仅要提升硬实力,更要打造软实力,成为文化的支点,生态的支点。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湖北建设,以坚实的精神支撑、智力支撑、生态支撑来夯实支点、强化支点。“自然资源是基础,历史文化是动力,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湖北要赶超,须志存高远,立足前沿,发力强劲,实现‘弯道超越’”。[2]因而湖北高校党建工作在“文明中国”建设中当有重要作为,更是文明湖北建设中的文化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义不容辞:高校党建的文化使命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我国社会制度文化决定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党组织在一切工作中都处于一个领导核心地位,无论是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办学思想,还是办学目的,无一不受社会制度文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高校党建的文化使命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与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制度文化保持和谐。观瞻世情,立足于民族文化深邃的历史纵轴与文化全球化交互激荡的横轴交汇点,历史赋予中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把文化传承作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高校主动承担把中华民族文化变为世界所向往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更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
1.构筑“精神高地”:发挥高校传承文化的高地和创新文化的“孵化器”功能
高校是保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是孕育和创造新知识的摇篮,始终处于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应当突出自身的文化使命,坚持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自觉地站立在追求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前列,成为先进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进程中,高校应当自觉成为传承文化的高地和创新文化的“孵化器”,更应以文化创新提升和引领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当今改革浪潮更加汹涌澎湃,未来十年是湖北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黄金机遇期,高校要通过创新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研究机制、创新服务社会路径,以实现大学的现代职能,从而达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抓住这不可比拟、不可替代和不可复制的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和凝炼历史积淀中的荆楚人文精神和革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先进文化构筑“精神高地”, 发挥先进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为文明湖北凝神铸魂。“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发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厚执著的爱国精神、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文明湖北建设的精神文化资源宝库,也是湖北高校文化建设不竭的源泉。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文化造就人才,人才促进发展,形成人才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湖北文化凝聚力,为实施支点战略,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文化自信自强:自觉强化党建的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自觉实质上是文化主体的自觉。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说:“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而不能从他国移植过来”。[3]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具有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对民族文化的体认感、认同感,产生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锤炼和养成真正的民族精神的公民。这正是高校党建文化使命关键所在,它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分子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理性选择。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党建工作者应勇于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引领者,成为自主、自觉,开放、进步的主体,任何时候都站守在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党员干部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文化方略,紧跟时代、深人实践、服务社会、心怀未来,合规律合价值地行事,只有这样,一个湖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会有真正文化人去实施、扩大和实现。
三、努力探寻高校党建文化使命的路径
高校党的建设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回答:如何在党建中抓好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促进党的建设,从而以先进文化特征的党的先进性,加快促进大学内涵科学发展。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经世济民、悬壶济世,高校所担负的社会历史责任与使命决定了高校党建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弘扬大学精神,孜孜以求地打造文化灯塔,在创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成果、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推动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彰显文化强校,文化育人的特色和优势。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党建的核心地位
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党的建设,提高党委班子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增强院系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觉悟,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高校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由高校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党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倡导者,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这些有利于发挥这部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增强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驾驭能力,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校园文化人积极的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同时,要正确看待党建工作在我国高校工作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克服三种倾向:一是重党建工作轻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甚至以党建工作替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高的看待了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二是片面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党建工作,这是过低的看待了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三是重党建工作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两张皮”,这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开创党建的文化使命实现的重要路径
创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协调和改善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目前,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已基本明确,但具体建设内容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培育和塑造大学最高层次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促进大学精神的复归应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共识。培育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是党的先进性和使命所在,只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将党的教育方针融汇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办学方略的全过程。
其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凸显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一是创新组织设置与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建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确保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彰显文化自强的大学精神。三是组织实施开展诸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支持组建理论学术团体,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其二,挖掘校园文化精神内核,大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灵魂,高校理应将学校精神与爱国情怀在内涵、形式等方面紧密联结起来,培育了青年师生更加广阔的胸襟与视野,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一是加强文化研究,秉承传统,凝心聚力。二是勇担使命,与时俱进弘扬大爱精神。三是服务民生,培养知行合一的合格接班人。
其三,实践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大学校园文化的创造力。学校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激发了校园文化的创造力。一是在完善学校领导体制,优化组织结构,保障民主管理,制定和落实学校章程,推进专业评价中,抓住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建立先进制度文化。二是以开放融合的人才队伍创造自由竞争的学术风气。三是加强优良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等等。
其四,以文化机制营造以人为本、学术自由文化环境。以人为本、学术自由的文化环境建构,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凝聚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发创新精神,提供宽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在价值并重的文化空间,提供宽松的自由的具有文化基因编织而成的制度文化空间,提供宽容的允许失败的机会环境的文化空间,这是党建的文化使命应有之责。
其五,注重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培养师生的大学文化品格。大学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机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可以立足创先争优,引导党员干部亮明身份、展示形象,积极主动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立足主题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坚定信念跟党走;立足骨干培养,选树青年典型。立足分类引导,推进精细服务。同时,积极搭建宣传文化建设新平台,弘扬高雅艺术文化,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社团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
3.在引领和服务社会文化中,探寻高校党建文化使命实现的新平台
构建社会义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化引领。现代大学不仅要推进知识创新,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做出创造性转化的贡献。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观察社会文化的“瞭望塔”,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生力军”。优秀的文化会不断地向外辐射,对社会文化产生引导、净化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深入群众融入生活。
高校理应结合世情、国情,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涵,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人,担负起辐射、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使命,繁荣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创造出富有生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能力,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与精神动力。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现有普通高等院校85所,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12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万人,两院院士50余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57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863”项目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7个,本专科教育居全国第3位,研究生教育居全国第4位,多项科教指标跨入全国前5名。这反映了湖北科教文化的雄厚实力,其中也蕴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湖北高校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实施湖北“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形成“荆楚文化长江系”品牌、实现湖北文化军团建设的新跨越中,借力共赢、借风使船,利用湖北文化特色和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利用文化精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增强湖北文化的辐射力,以彰显高校党建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李鸿忠.奋力推进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J].党建,2011,(11).
[2]冯天瑜.“支点”说的历史文化依据[N].湖北日报,2012-10-29.
[3]转引自[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