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2014-03-31牛振喜任远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牛振喜,任远

(河北工程大学 体育部,河北 邯郸 056038)

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牛振喜,任远

(河北工程大学 体育部,河北 邯郸 05603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了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因应对策。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制约因素;对策

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创办高水平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推动高校群众性体育工作开展、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及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到来,如何使他们在科学地接受运动技能教育、保持较高的竞技技术水平与竞技能力的同时,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一直是各相关高校主管领导及体育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在着力探索与解决的一个紧要问题。因此,分析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和探索促进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具体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努力学习、扎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对“试招高水平运动员、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以下简称“试招”、“试办”)工作重要性及作用认识的逐步加强,正使愈来愈多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跻身于“试招”与“试办”工作的行列,同时,也使愈来愈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被具有“试招”与“试办”资格的高校以“单独招生、单独考试”和“统一考试、适度降分”的方式所录取。这些高水平的运动员虽然竞技技术水平较高或运动成绩较优异,但是,其进入大学后,不仅是一名高水平的在训运动员,而且还是一名普通的在校大学生,既要接受科学的运动技能教育,又要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具有“特殊”的身份角色[1],肩负并面临着“双重”的责任与任务。因此,求学期间,努力学习、扎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修完教育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内容并顺利毕业是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二、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基础文化知识较差

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数是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正规的专项运动训练的。常年坚持不懈的“高强度、大负荷”的专项运动训练,一方面挤占了其大量、宝贵的业余时间,使其难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系统、扎实地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一方面也耗费了其巨大的精力与体力,使其难以用更充沛的精力与体力来静心、高效地投入到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之中,致使其中学阶段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其他同龄者。正是由于其基础文化知识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面对众多“高、精、难”的课程及其严格的考核,常常出现头痛、烦躁、郁闷的症状,甚至产生厌学、逃课、作弊的现象,极易步入“跟不上就不学、越不学就越跟不上”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制约高水平运动员系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重视程度不够

“特殊”的身份角色决定着高水平运动员肩负并面临着“双重”的责任与任务。刻苦训练、勇创佳绩是其作为一名高水平运动员对学校应尽的基本义务;努力学习、完成学业是学校对其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由于对其“特殊”的身份角色和所肩负并面临着的“双重”责任与任务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恃竞技技术水平较高或运动成绩较优异,只要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或竞技能力,在省(部)级及全国性重大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优异的比赛名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从而在对待文化知识学习的态度、热情及行为上都远远不及对待运动训练那么认真、那么高涨、那么主动,“重视训练而轻视学习”的思想较为突出、“愿意训练而不愿意学习”的现象相当普遍,是制约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又一主要因素。

(三)外出比赛频度较高

比赛是检验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效果、展示其竞技技术水平与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不可否认,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比赛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毕竟不同于职业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叱诧风云、展示风采、独领风骚”仅仅是其求学期间肩负并面临的主要责任与任务之一。从我校三支高水平运动队年平均(固定)外出比赛的频度看,除了共同备战两年一次的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外,男子篮球队、田径队和健美操队还分别面临着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预赛、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和一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等,在校运动员年平均(固定)外出比赛的频度为1.5次。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友谊赛与16强后的CUBA决赛及“夏(冬)令营”(篮球)、省级或单项协会组织的定向越野赛及邀请赛(田径个别项目和健美操)。如此高的年平均外出比赛频度自然意味着集训次数的增多和大负荷训练时间的延长,而集训次数的增多和大负荷训练时间的延长势必会挤占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消耗更大的精力与体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水平运动员既要高质量地完成训练指标又要高效地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不切实际、难以实现,是制约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学科专业课程较难

不同的学科专业其未来市场就业的前景差异较大。受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及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严酷现实的影响,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往往不顾自身的客观实际而热衷于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市场就业前景的学科专业。以2014年新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为例,有近三分之二的运动员选择诸如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一本”学科专业。殊不知,这些“一本”学科专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市场就业前景,但是其教育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却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对于基础文化知识本来就差的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而言,众多“深奥、难学”的学科专业课程犹如“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他们的身上并使其明显喘不过气来,也是制约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较多

一方面,系统、扎实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是高水平运动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严格、科学地接受运动技能教育,保持较高的竞技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推卸的任务。然而,与普通生毫无二致的“一刀切”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及其“主干与非主干”课程设置,不太符合高水平运动员的“特殊”身份角色,尤其是在外出比赛频度较高的“双数年”,繁重的文化学习任务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引起的身心疲惫及压力,不但无法保证其有更有充沛的精力、体力与时间去努力提高专项训练的质量,而且也难以保证其有更充沛的精力、体力与时间来切实保障文化知识学习的效果,是制约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六)学习管理办法滞后

适宜的学习管理办法对于规范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行为、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其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采用的由其所在的学院“单独”负责的学习管理办法,虽然简便、易操作,但是却受制于各学院学生人数较多、日常事务繁杂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文化学习管理的力度及效果不尽人意。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才使高水平运动员上课迟到、早退或旷课及考试作弊等的现象增多,也是制约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促进我校高水平运动员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具体对策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水平运动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进入大学后所具有的“特殊”身份角色和所肩负并面临着的“双重”责任与任务的认识,从思想上既要高度重视运动训练,又要高度重视文化知识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接受运动技能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为“健康成长、快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不管是以“单独招生、单独考试”还是以“统一考试、适度降分”哪种方式所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其基础文化知识普遍较差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其基础文化知识的底子往往越薄。20多年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的实践表明,“单一”的“插班跟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看来,加快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为此,除了灵活地调整学制或适当地延长修业年限如办“预科班”[2]和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3]外,还可以在正常的学制或修业年限内积极尝试:一是对于已经确认达到本省“特招”录取分数线并已与我校签订拟录取协议的高水平运动员,采用暑假“提前到校、先期补习”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全面突击补习与大学低年级学科专业骨干课程“关联度高”的基础课程知识,为顺利向大学阶段文化知识学习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对于已经进入正常教学阶段的低年级高水平运动员,采用周六日或寒暑假“边补习、边复习、边学习”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在进一步补习与学科专业骨干课程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重点温习“在学”课程知识点、突破“在学”课程知识难点或关键环节、巩固与提高“在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

——适度参与外出比赛。学习与训练是高水平运动员求学期间面临着的两大主要任务。较高频度的外出比赛和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所致的巨大的时间、体力与精力“透支”是导致其身心极度疲惫、学习敷衍应付的主要原因。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角度看,适当地降低外出比赛的频度及集训的次数不失为妥善处理学习与训练关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一方面,要适度地删减一些次要的或级别较低的比赛如邀请赛、友谊赛等,着力备战那些对于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及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与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有重要影响的比赛;一方面,要适当地减少集训的次数及参赛的人数,挑选部分“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传统项目”优先发展和“特色项目”历史性突破,从而保障高水平运动员有更充裕的时间、体力与精力来系统、扎实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合理选择学科专业。作为一项吸引高水平运动员踊跃报考我校的激励性的重要招生举措,尽可能地满足其对市场就业前景比较乐观的“一本”学科专业需求的愿望,着实发挥着不言而喻的积极作用,但也由此埋下了不容忽视的“学习隐患”。面对教育教学计划中为“一本”学科专业所设置的众多难学课程,一时“虚荣心”与“面子”的满足却使其背负起沉重的学习负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为使高水平运动员“健康成长、快速成才”,除了要积极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外,还必须对“一本”学科专业的选择加以必要的实际控制分数线,达不到规定的实际控制分数线者不能选择相关的“一本”学科专业,从根本上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其学习负担,保障其学习效果。

——适当删免部分学科专业课程。“特殊”的身份角色和肩负并面临的“双重”责任与任务使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时间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外出比赛频度较高的“双数年”,学习与训练时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尤为严重。面对与普通生毫无二致的“一刀切”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奢望其取得“鹿茸与熊掌”兼得的效果不太切合实际。要兼顾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并使学习与训练的效果“最大化”,就应当合理调整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适当删免部分学科专业“非主干或关联度较小”的课程,灵活安排学科专业教学进度,以便以充沛的时间、精力与体力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积极尝试“三位一体化”的学习管理办法。针对过去由所在学院“单独”负责学习管理办法的不足,尝试由“二级学院、体育部、教务处”三方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化”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办法。二级学院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其学习态度及行为的管理、体育部教练员主要负责其学习出勤情况的抽查与监督、教务处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其学习课程的设置、外出比赛课程的调(停)与考试。既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碰头与交流”,对于发现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切实保障管理效果。

[1]牛振喜,任远.制约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7-8.

[2]牛振喜.如何做好特招运动员的管理工作[J].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4):32-34.

[3]陈瑞梅.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4):54-55.

[责任编辑陶爱新]

Factors restricted our school high level athletes to receive cultur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NIU Zhen-xi, REN Yu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 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restrict our school high level athletes to receive cultur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proposes its countermeasure.

university; high level athlete; cultural knowledge education; restriction factor; countermeasure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4.002

G807.4

A

1673-9477(2014)04-006-04

[投稿日期]2014-10-21

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研究

牛振喜(1963-),男,河北邢台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及管理。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