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预警机制研究
2014-03-31苏天佑贾冀南张琦
苏天佑,贾冀南,张琦
(河北工程大学 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38)
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预警机制研究
苏天佑,贾冀南,张琦
(河北工程大学 教务处,河北 邯郸 056038)
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是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脱节。首先梳理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深入探讨了河北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顺畅对接的路径选择。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产业需求;预警机制
目前,河北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直接影响了产业对于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河北省原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不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更延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因此,如何建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预警机制就非常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本文将以河北省高校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为视角,从制度保障层面进一步解决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构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监测预警系统,将其发展变化置于可监测可预警的范围,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视域下研究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建立供需平衡的预警机制体系。通过分析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环境,研究高校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对接的状况,从整体上挖掘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预警机制的不足,从而获得优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关系的研究综述
Bates.J.M.Granger (1962)研究指出劳动力结构是衡量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标准,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科专业结构的状态[1]。Neville Bennett(1999)认为搭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平台,不仅能够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还能够带动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赵生龙(2006)提出产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原动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始终引导并带动着高校人才教育的发展[3]。王怡民(2008)探讨了高校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指出产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引擎,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郑爱花、陈爱文(2009)认为人才培养体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吻合,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大化[5]。汪长柳(2012)认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相互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为高校教育水平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6]。张爱邦(2013)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既要符合就业结构的需求,又要适应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7]。
(二)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存在问题所致原因的研究综述
Wassily W.Leontief(1986)认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体现在人才规模增量与产业需求增量对接不合理,主要是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弱导致的[8]。Albert N.Link (1990)认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未在企业和高校间起到平衡作用[9]。余珊珊(2008)认为高校相关的预警观念薄弱,没有形成预警体系,不能及时解决人才培养对产业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10]。林辉(2009)指出高校与产业和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不能切合实际的根据产业的调整做出及时的改变,高校人才培养与目前产业结构的需求大相径庭[11]。肖鹏燕(2011)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造成了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人力资源需求脱节和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需求脱节,从而加深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供需矛盾[12]。刘华凤、何显辉(2012)认为高校未能根据产业需求做出调整,盲目开设专业是造成行业人才过剩的最主要原因,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合理[13]。王健(2014)认为河北省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结构不合理,滞后于产业结构,加上比邻京津,人才政策缺乏吸引力,造成河北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从而加深了河北省产业人才需求供不应求的状况[14]。
(三)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路径优化的研究综述
The Odore.W.Schultz(1960)认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的必要手
段,应依据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信息,对所收集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并提出监测报告[15]。Neville ennett(1999)认为通过加强政府对产业人才规模的预测和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引导,对人才供需平衡起着推动作用[2]。李强、吴中元(2009)认为预警机构的建立为高校及时有效的调整人才培养数量和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16]。王建强(2009)认为应从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专业进行着手,进一步优化高等院校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17]。曹晓丽、杨震(2011)认为通过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结构是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的最有效办法[18]。温晓慧、丁三青(2012)认为高校以产业布局为依据,重点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开展专业培训、创新专业技术、培育专业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专业改革[19]。许荣花(2013)认为应根据专业的特殊性,针对性地拨付专项扶持经费,从而为校企联合培养急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20]。
二、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存在问题分析
(一)宏观调控力度较弱
在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新医药及都市工业等新兴产业将是河北省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上述领域的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大增长。上述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预测体系尚不健全,人才需求宏观方面的宏观调控力度也较弱。还不能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对河北省产业人需求预测,从而使河北省无法通过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高校获得产业人才需求相关数据有难度,无法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从而难以对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作为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资助体系有待完善
资助体系的建立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权力保障[21]。由于在资金和政策上无法形成系统的资助体系,加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的矛盾,阻碍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性。由于高校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一方面不能满足高校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高校中专业群建设,加剧了专业设置“过冷过热”的现象。目前,对于高校资助的具体内容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措施,高校资助体系中各资助项目之间的整合度不高,其资助效果的反馈机制有待实践上的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不尽科学
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趋势严重,部分专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一些社会急需的人才产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相关产业的需求。例如,现代物流、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都市工业等仅局限于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几所工科院校,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主要集中在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院校。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也造成了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供大于求,甚至出现了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原有专业也有一些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四)高校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尚不健全
建立高校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22]。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面临着升级的重要历史机遇,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迎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需要,必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对河北省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河北省产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变化,对河北省人才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适时调整河北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一是河北省的高校还没有构建一套比较成熟的专业评估和预警机制指标体系,因缺乏系统而无法建立准确的衡量依据;二是目前仅一些民间机构在做毕业生质量跟踪及评价,大部分高校未建立相应的评估和预警机构,无法从宏观层面具体的、有效的落实预警评估工作;三是高校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改革意识,仅是在增学时、加课程方面做一些“细微”工作,还没有认识到评估和预警是手段,建设才是目的。目前,河北省高校还未建立起系统的高校专业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缺乏对产业人才需求的科学预见,缺乏对高校专业设置的评估与监管,造成了河北省高校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河北省高校建立完善的高校专业评估与预警机制是当务之急。
三、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路径优化
(一)加强对产业人才需求的宏观预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对河北省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而合理的预测与评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的重要的前提保障。一是通过建立相关的人才预测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预测体系;二是建立河北省产业人才需求的预警模型,对河北省未来人才需求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三是根据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化,动态分析河北省人才需求数量,为河北省高等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数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我们要重视对于市场人才需求的宏观预测,为高校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建立动态的专业发展资助政策体系
优化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考虑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更要考虑到专业设置是否迎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23]。河北省应该明确企业和高校在资助体系下的权利和应尽的责任,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和拓宽自助渠道,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做出调整,使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条件,还能够加强不同高校之间专业群的交流,平衡各专业结构,最终目标是使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无缝对接。
(三)明确高校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方向
高校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基本趋势,坚持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实际需求量作为高校专业改革的重要指标,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改革,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专业设置要保持足够的弹性,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河北工程大学紧紧围绕着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于2011年成立了装备制造学院,新开设了车辆工程等专业,为冀南新区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这无疑是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四)建立健全高校预警机制与专业评估标准
一是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通过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需求信息,对人才需求市场做出科学和合理的预测,以此作为高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是实时收集、观测和分析各学科毕业生数量等变量指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监测预警体系,动态掌握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各产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变化,保障人才培养结构与各产业人才需求供求关系的平衡;三是应全面协调专业结构的整体框架,不定期的对专业进行评估,不仅在专业规模上进行动态监测,而且在专业质量上严格把关。督促各学校参加“专业教育认证”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五)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前置”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拟合前置,是指高校在建立人才培养规划中进行前置拟合[25]。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前置”体系涉及政府、企业和高校。构建供需拟合前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无缝对接,通过产业引导高校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招生规模适时调整,使产业和高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而可以促进高校和产业的双向发展。同时,将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业需求人才预警体系与各产业经济效益、各高校发展规划体系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前置”机制,不仅能够缓解河北省人才供需矛盾,还对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人才需求也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我们要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预警监督机制,就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它的建立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预警监督机制研究内容庞大、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多方积极参与,其研究的内容和涉及学科也十分广泛,它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1]Bates.J.M.Granger C.W.J. Combination of forecasts. Oper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1969(04).
[2]Neville Bennett, Elisabeth Dunne and Clive Carr. Patterns of core and generic skill Provi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eation,1999(1):71-93.
[3]赵生龙,薛惠锋.人才——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6(0l):106—109.
[4]王怡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13-14.
[5]郑爱花,陈爱文.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J].中国就业,2009(3):39-42.
[6]汪长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科协论坛,2012(2):141-142.
[7]张爱邦. CDIO模式下高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思考——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9-12.
[8] Wassily W. Leontief. Input-output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9] Albert N. Link. Firm size, university based research,and the returns to R&D[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 1990(1).
[10]余珊珊. 紧缺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上海市高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林辉.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劳动力市场衔接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6):66-67.
[12]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3]刘华凤,何显辉.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2(17):219-220.
[14]王健,刘艳.河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153-154.
[15]the odore. W. Schultz.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60
[16]李强,吴中元.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机制分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9(10):06-08.
[17]王建强(等),河北省人才发展趋势及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第一资源,2010(1):1-22.
[18]曹晓丽,杨震.市场需求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对接平台建设——以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例[A].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8).
[19]温晓慧,丁三青.论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基于产业结构动态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186-189.
[20]许荣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长江大学,2013.
[21]鹿立.中国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7-74.
[22]王勇.浅论产业转型升级与大学生就业的协调机制[J].科技信息,2011(32):103-105.
[23]雍照章.增强县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基于江苏省泰兴市的调研[J]. 职业技术教育,2011(11):5-9.
[24]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2012〕47号.
[25]靳希斌.《高等教育比较研究》评介[J].教育与经济,2009(1):72.
[26]苏天佑,马成举.河北省城市化对产业集聚作用差异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28.
[责任编辑陶爱新]
Research on warning mechanism about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and industrial demand butt of Hebei province
SU Tian-you, JIA Ji-nan, ZHANG Qi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Talent cultivation abd needs butt are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alleviating employment contradictory. Under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upgrading of hebei industry structure is imminent. Existing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f Hebei province has been unable to satisfy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mand for talent. It has resulted in the gap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dustry.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dustry needs docking. Then it investigates the existing Docking Problem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dustry needs,and proposes the path selection about smooth dock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dustry needs.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industry needs, warning mechanism
10.3969/j.issn.1673-9477.2014.04.003
G646
A
1673-9477(2014)04-009-04
[投稿日期]2014-06-20
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090);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SD131009)
苏天佑(1964-),男,河北邯郸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