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来”类关联词的形成理据分析

2014-03-31张言军

关键词:序数关联词数词

张言军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语言琢玉】

“X来”类关联词的形成理据分析

张言军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些文献把关联词“X来”看作是由同形的动词短语固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存在诸多难以解释的现象。在对历史文献重新认识发现,关联词“X来”的历史来源应是数词和语气词“来”的句法组合,在高频使用及词汇双音化的促动下,“X来”的内部结构关系渐渐模糊并最终发展成为关系更为紧密的复合词。

关联词;X来;复合词来源

一、问题的由来

现代汉语中,当要分条叙述某结论或观点的原因或结果时,常用“X来”作为引导词。如:

(1)我就喜欢在闲暇时读一些书,一来这是我的爱好,二来也想给自己充充电,免遭堕入花瓶之列。

(2)义工说这是老人最期待的时间,因为一来有好吃的点心,二来吃完点心就快“放学”回家了。

(3)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4)大夫也乐于接受,一来可以再多拿点,二来如此也不影响同志间的关系。

观察上面例句可以看出,“一来、二来”等“X来”类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关联词,它们既可以引导原因分句(如例1-2),也可以引导目的分句(如例3-4)。对于表达中“一来、二来、三来”等“X来”词语的性质,目前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定它是一个用于表达并列关系的连词;①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06页);周刚《连词及相关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马鲁《“一来”的虚化及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曹炜《〈醒世言〉虚词的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98页)。另一种则认为“一来”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组合,“一、二、三”是数词,“来”是一个助词。②具体可参见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1页);朱景松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邢福义《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辨证》(《语言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0页)。

为了下文讨论的方便,我们暂且把“一来、二来”等词语称之为关联词。就目前搜集的文献看,学界对于“X来”类关联词的研究多侧重于语法意义、语用功能等方面的描写和分析,至于“X来”类关联词的来源问题却还未有深入的讨论。而从前面学界的分歧看,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对“X来”类关联词的来源及形成理据还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蒋绍愚指出:“现代汉语是由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不研究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问题就说不清楚,或者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蒋先生的论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于“X来”类关联词而言,理清它的历史来源及发展脉络,不仅能对它的语法属性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且能更好地梳理它的各种语用功能。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马鲁在其硕士论文中尝试对关联词“一来”(她在文中称之为“连词”,为了避免分歧,本文统一称之为关联词)的形成作了一些讨论,其观点主要如下: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连词“一来”也是由动词短语“一来”发展而来,但与助词“一来”相比,有着不同的发展的轨迹。我们整理得出,动词短语“一来”发展至宋元时期,“一”由于表示基数逐渐虚化成表示序数的“第一”,而“来”的谓词性进一步弱化直至完全消失,与表“序”的“一”凝固,最终形成连词“一来”,起到连接一个或多个原因的分句的功能。[2]33

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从动词短语“一来”到连词“一来”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和作者能力的有限,我们没有发现其中有明显的过渡形式,不过,因为宋元时期,连词“一来”基本都出现于话本之中,我们猜测,这种新用法最初可能产生于某一地区的白话之中,作为民间流传的口语使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被作为一种通常的用法被社会普遍接受。[2]34

马鲁的文章是目前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对关联词“X来”的来源作出探讨的一篇文献,文章的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将关联词“一来”看作是由同形的动词短语演化而来的,会带来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困惑:

其一,马鲁的分析指出,连词“一来”是突然出现的,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并没有发现能作为中间过渡用法的材料。这一现象使我们很怀疑关联词“X来”的语源到底是不是动词短语,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在众多的历史材料中肯定会留下演变的痕迹。然而现在在已经足够庞大的文献材料中却不能找到一例可以证明过渡用法的材料(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包含了从周到民国时期的经史子集各类材料),这种现象在已有的语法化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对于“X来”类关联词来说,“一来”作为动词短语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宋元时期关联词“X来”才出现,在这中间,“一来”都只能作为动词短语来理解,“一”没有理解为序数的可能性,“来”也只能理解为位移动词,没有任何可供重新分析或理解的用例。然而到了宋元白话小说中,关联词“X来”却突然出现,而且在前后并没有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而是突然出现之后便迅速在通俗文学作品中流行开来,这也很不符合一般词语扩大使用范围的规律。因此,在以上种种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要证明关联词“X来”来源于同形的动词短语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其二,如果说关联词“一来”来源于动词短语“一来”,那么“二来、三来、四来”呢?它们也都是由同形的动词短语固化而来吗?可问题是“二来”在宋元之前的材料中就很少出现,“三来、四来”几乎没有同形的动词短语,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我们可以解释为是从关联词“一来”类推而来,但使用“类推”来解释这一现象,必须有充足的数据能说明前者在使用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彼此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间隔。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关联词“二来、三来”跟“一来”是同时产生的,并没有时间上的间隔,这就无法证明“二来、三来”必然是从“一来”类推而来的,因为缺乏基本的条件;同时,“X来”类关联词在使用中基本不能单用,必须两个或三个连用才可以,因此说在使用数量上它们几乎是均衡的,那也就很难说后者一定是由前者类推而来的。

综上所述,以往的一些研究对关联词“X来”形成所作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我们认为还有待商榷。“X来”类关联词为什么会在宋元时期出现,它们的形成理据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关联词“一来”的形成作些新的分析。

三、“X来”类关联词的语体分布及语言特点

“X来”关联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话本小说中,但大规模的运用是到了元明时期,下面略举几例:

(5)奴家去则不妨,一来怕没福,二来要问村前李大婆,它肯时,奴便去。(南宋无名氏《张协状元》转引自向熹2010)

(6)小人欺得王生一来是虚心病的,二来与吕大只见得一面,况且当日天色昏了,灯光之下……

(7)一来要奉承胡生喜欢,二来要引动门氏情性。

(8)张都官说道:“这事全非小人之能,一来主人福荫,二来遇个恩星,得有今日……”

以往的讨论往往只关注关联词“X来”的形成时间,却未深入考察这一类关联词所出现的场合。通过对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并认真观察语料的来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X来”类关联词只出现在通俗性文学作品中,如话本小说、戏曲等,在正式的、较为严肃的正史文献中并未出现。以下是“X来”类关联词出现较多的作品目录: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粉妆楼》《封神演义》《话本小说》《金瓶梅》《警世通言》《明珠缘》《牡丹亭》《琵琶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西游记》《醒世恒言》《醒世姻缘》《喻世明言》《儿女英雄传》《风流悟》《官场现形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对于宋元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龙潜庵先生在《宋元语言词典》(序言)中的一段话很有启发意义,现摘录如下:

由于宋元时代的俗文学作品是根据口语写成的,这样,它的“语”和“文”的本身,有好些是比较特殊的。在语言方面,大量的语助词的出现,即为一例。有些词语是语尾的附缀:“老”,作为身体一部分的附缀,如“爪老”、“渌老”之类;“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尔当”之类。好些词语是无义的衬词,如“兀良”、“也波”之类均是。文字方面,由于口语大都是记音,因此,同音字的异文就非常普遍,这在戏曲中最常见到。至于俗体字的出现,也很常见,好些还是字书未经收录的。[3]“在语言方面,大量的语助词的出现,即为一例”这句话对我们探讨连词“一来”的来源尤为珍贵。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关联词“X来”并不是从动词短语语法化而来的,它是从数词和语气词“来”组合而来的。在汉语双音化的影响下,“一来”“二来”等正好构成一个标准音步,又加之后来语气词“来”在官话系统中的衰落,使人们难以看懂它们的构造理据,语言使用者受“组块(chunking)”心理的影响,就有可能把它们看成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而不再对其结构作分析。这样就使得二者之间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或消失,最终导致双音词“一来”“二来”从旧有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三来、四来”则因为使用频率较低(“三来”的出现频率极低,而“四来”在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没有用作关联词的用例,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检索到2条),制约了它们词汇化的进程。

周刚将汉语连词的产生方式概括为六种,即实词虚化、虚词转化、短语词化、同义复合、邻词粘合以及附加后缀。[4]171-174对于“X来”类关联词的产生方式,我们认为基本上可以归入第五种,即邻词粘合。所谓邻词粘合是指一个语言结构中两个位置相邻但不是直接成分的词,由于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其中某一个词的语法功能逐渐虚化,最终成为一个语素,与另一个词粘合为一个新词。[4]173

四、“X来”的形成理据分析

上文分析认为关联词“X来”等来源于数词和语气词的组合,为了证明上述观点,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分析:一是“来”在古汉语中确有语气词的用法,二是基数词可以表示序数的用法,三是其他同类现象的间接证明。

1.“来”的语气词用法

虽然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属性里已经没有语气词这一用法,但在历史上“来”确实是存在语气词用法的,而且今天还多有保留在各地的方言中。研究成果表明,语气词“来”产生于初唐,唐代已有大量使用。[5]学界对于“来”在汉语史上存在语气词用法基本上是形成共识的,这一点在研究汉语史以及方言的学者的论文中多有论述,如向熹、俞光中、裴学海、何乐士、太田辰夫、罗骥、林立芳等。①具体可参见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750页);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0-421页);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第二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15页);何乐士主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359页);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81页);林立芳《梅县方言的“来”》(《语文研究》1997年第2期)。目前学界的分歧是语气词“来”的来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语气词“来”是自先秦就出现并沿用下来的,也有学者认为语气词“来”是由动词“来”逐渐语法化而来的,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是在唐代由事态助词“来”进一步演化而来的,跟先秦时期的语气词“来”并无渊源关系。虽然学界对语气词“来”的来源暂无定论,但这都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因为分歧的背后都共同认可一点,即“来”曾经存在语气词的用法。

据太田辰夫先生的考察,唐五代至明代时期,语气词“来”的用法是比较活跃的,进入清代,这一功能开始衰落,并被“来着”所替代。[6]358-359从这一发展历程看,把在南宋时期出现的“一来、二来”等关联词看作是数词和语气词的组合是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的。

2.基数词的序数用法

现代汉语中,序数的表示并不一定要依靠“初、第”等外在词汇手段,单独的数词也可以表示序数。如:

(9)他家住一楼,我家住二楼

这里的“一”和“二”就不能理解为基数,而是表示序数“第一”和“第二”的意思。上古汉语中,序数的表达并不需要借助于“第、初”等前缀成分,因为那个时期“基数和序数在形式上没有区别”,[7]8“第、初”等前缀成分是到了中古时期才出现的,而且它们的使用并不具有强制性,在适当的语境中,基数词“一、二、三”单独就可以表达序数。因此,对于“一来、二来”等关联词而言,并不是动词短语“一来”发展至宋元时期,“一”由于表示基数逐渐虚化成表示序数的“第一”,而是从上古汉语开始,基数词本身就具有的一个常规功能。因此,“一来、二来”中数词“一、二”表示序数的概念也就不足为怪。

3.同类现象的间接证据

上面我们分析了基数词在历时和共时层面都可以单独表达序数的用法,同时“来”在汉语史中确实也具有语气词的用法,但这只能说明“一来”有可能是由它们构成的,或者这种组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还不能排除来源于其他形式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证明“X来”类关联词是由数词和语气词的组合,下面将从其他材料入手来尝试解释这一问题。

当下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法跟“X来”相近的其他表示方式,或许从它们的身上能找到一些突破口。

(10)老高,我看你去军部一趟,一呢,汇报一下这块碑的落实情况;二呢,摸一下突然提范英明的背景。

(11)一呢,龙龙和丫丫也有个伴;二呢,自从你娘住下后,我爸对治疗也积极……

(12)实际上在购物里边呢,我发现还是跟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第一呢,就是大家说什么最重要?时间距离最重要。多少?大家对期望的距离……

“一呢”、“二呢”的构成很清晰,也很直观。它是由数词“一”和语气词“呢”所组成的一个组合,“一”表示的就是序数“第一”的意思,“二”也是表示的序数“第二”。虽然汉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献,但是仍会有一些语言现象不能完整地在历史资料中得到全面反映。但我们有理由假定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应跟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事实也证明汉语的诸多规则是符合人类语言的共性的。进一步推导,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古代汉语跟后来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根据现代汉语中“一呢、二呢”等关联词语的构词理据来重构古代汉语中关联词语“一来、二来”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得起多方验证的。

如果以上分析正确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来、二来”的形成也是由数词和语气词组合而成的,它们在表达风格上也是很相近的,上述语句中“一呢、二呢”替换为“一来、二来”后不仅句法上能成立,而且在表意上也没有明显改变,都表现出很强的口语化特征,有舒缓语气的功能。

五、对相关现象的进一步说明

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连词“一来”的来源和形成作了重新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对于连词“一来”来源于动词短语的看法,我们认为缺乏必要的文献材料的支持,从汉语史的文献资料里找不出两者之间引申、过渡的证据。动词短语“一来”在先秦汉语中既已出现,在一千多年的使用中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为何会突然在元代的白话小说中演变出一个连词来?如果真是从动词短语演变而来的,在庞大的汉语史的材料中必定会留下演变的痕迹,但现在汉语史的材料并不支持这一假设。所以我们认为动词短语来源说并不可信。

从对现代汉语“一呢、二呢”的构成来看,它们都是数词和语气词的构成。“一来、二来”应该也有相似的构成来源,即数词+语气词。一种观点不仅可以更好地说明“一来、二来”的来源问题,并能对其他相关问题作出解释。

其一,可以解释为什么是在宋元时期出现了这种组合,而不是别的时期。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白话文学作品的特点,因为它们基本是面向底层大众写作的,与正史为大人物立传的内容不同,它们大多写的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所以基本用口语写成,因此那些书面性强的词语一般是较难出现在白话文学作品中的。据刁晏斌的研究,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出现了两例“一则、二则”等用于列举的关联词。[8]如:

(13)金人方自以不报师期,恐王师定燕之后守把关口,彼不得岁入金币,故遣使通议,一则接续和议,以邀岁币,二则使来窥我动作趋向。

(14)且贼所忌者有四,所幸者有三:一则忌郭药师下常胜军勇于战阵。二则忌河东、河北两路坚城可守,卒不能攻。三则忌各敛民兵城守养锐不轻出战。四则忌选择兵将,头项递相照应,待其退后,前邀后掩。

但很显然,上面两例是很难为“一来、二来”所替换的,因为《三朝北盟会编》是一部编年体史料性著作,虽然也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口语材料,但毕竟属于较正式的文体,对于“一来、二来”等口语性较强的成分也就自然会排斥。

在更早的正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一则、二则”的用例:

(15)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隋书·卷三十七》

而口语性较强的语气词“呢”此时还未形成。向熹指出“‘呢’字不见于宋元话本,元曲里开始用于疑问句,数量不多”。[7]747这时在唐代已经基本形成的语气词“来”则有可能成为首选的对象。

其二,在现代汉语中“一来、二来”后面还可以形成停顿,有时还会有语气词“呢”来标记这一停顿。如:

(16)开头我没被揪出来。一来呢,我一直老实改造,不惹他们注意;二来呢,有“两厂一校”毛主席批示的经验,说我这种留职留薪的“右派”属于原地改造,要区别对待,不遣送回乡。

(17)好吧,一来呢,是为了灾区人民。二来呢,是为还你那顿午饭的情儿。

既然“来”本身是语气词,为什么“来”的后面还可以出现语气词“呢”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理解,前文我们提到,语气词“来”进入清代开始衰落,进入到现代汉语后,“来”的语气词功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一来、二来”等关联词的认识就有可能发生重新理解。从本质上看,“重新理解”是由于普通人对某个语言形式历史意义、用法的不了解而造成的一种“普遍误解”,是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结果不同的一个反映。[9]所以当“一来、二来”被众人重新理解为一个整体,内部的构造理据不可识解的时候,为了凸显口语的随意性、非正式性,同时为了标志后面的信息是话语的焦点,就会出现“一来呢、二来呢”等组合形式。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

[2]马鲁.“一来”的虚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序言[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3.

[4]周刚.连词及相关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M].成都:巴蜀书社,2003:81.

[6]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修订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刁晏斌.《三朝北盟会编》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103.

[9]储泽祥、王寅.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2009,(3):20-26.

An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ve“X lai(X来)”Formation

ZHANG Yan-Jun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n assumption in some studies that a correlative“X lai(X来)”shares the same form with its relevant verbal phrases is hardly explained inmany aspects.After literature review,this essay proposes that the correlative“X lai(X来)”is originally formed by a numeral and amodal“lai(来)”.The highly frequent use and bisyllablization give rise to the ambiguity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X lai”,which finally develops into a compound word.

correlative;X lai(X来);origin of compound words

H146.2

:A

:1672-3910(2014)01-0060-05

2013-09-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36);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515)

张言军(1981-),男,河南新乡人,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

猜你喜欢

序数关联词数词
高中挚友情谊长
Your high school friends are your lifelong friends
有序数方块
数词
生活中的有序数对
关联词的秘密
关联词的秘密
『基数』和『序数』
有序数方块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