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及路径

2014-03-31李海洋

关键词:通识人文大学生

田 杰,李海洋

(1.河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保定071001;2.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突显,不找工作、找不到工作、频繁换工作的现象突出,这些就业问题已经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当中,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一项重要因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教育界普遍重视的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念,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为中心理念,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沟通意识,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现状,做好高校通识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在高校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中的作用,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通识教育及其国内外开展情况

通识教育在英文中为“general education”,源自欧洲提出的自由教育,成形于美国。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美国高校随其社会发展而提高高校自身适应能力的产物。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对通识教育概念的阐述约50余种,本文中的通识教育是指培养能够积极履行公民职责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大学生的一种教育。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来实现。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是根据通识教育目的和目标开展的课业和进程的总称,泛指除去专业课程之外的课程。一般情况下,通识课程分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大类。其中,正式课程在内容上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3个方面的知识,旨在通过对自然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深入认识自然的同时,懂得在工作和生活中同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培养与社会融洽相处的正确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领会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提升他们的思想品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建立、实现个人理想。此外,通识教育的非正式课程注重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人,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树立适合自己的长远职业目标。总之,通识课程的科学开设,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实现理想就业、创业所需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通识教育开展比较成功的是美国高校。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讲求特色,不同高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来开设通识课程。如哈佛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认为具有较高道德素质、正确价值观的学生才能更好发挥才华、行使社会职责。哈佛大学通过美学阐释、文化信仰、伦理分析等八大科目的通识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批判性反思自己的能力及回应外界的水平。如在美学阐释科目中,通过教学生评析文艺作品、欣赏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使学生善于利用批判理论、美学艺术等理论,具备正确认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学生在工作中所必须的[2]。而波莫纳学院的通识课程则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分析、交流能力为重点,将所设课程同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能力挂钩,只有符合提高学生某种能力要求的课程才会被认定。该校还对学生选修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必须选修批判讨论课、选修至少2门与写作能力相关的课、选修10门与分析交流能力有关的课程等等。

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努力中,通识教育在国内高校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北京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在通识教育的开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北京大学于2002年开展元培计划,对低年级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学习通识选修课,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在该校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低于60%,以增加该校学生选择自由选修课的空间。该校的通识课程以培养具备完整知识结构、领导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必修课和通选课。在必修课的开展中,通过开设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提高学生思政修养、身体素质、沟通技巧。在通选课的开展中,通过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伦理、语言艺术等课程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增强理解力、判断力和执行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尽管如此,教学方式单一、师生间缺乏沟通仍是北京大学乃至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通识课程开展的弊端。由于通识课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相对于美国高校还有一定差距。

二、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较突出地表现出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缺乏创业的素质储备和勇气,没有能力或不敢创业,就业前缺乏准备意识,择业时畏难情绪严重,享乐主义、金钱观念突出,因此出现大学生毕业后在家不找工作、找不到工作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所致。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不足。

(一)缺乏人文素养

大学毕业生在面对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就业时,大部分学生不懂得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规划就业目标,缺少就业准备意识,缺少必需的能力和愿望对影响一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究其原因,与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缺失有很大关系。我国发展的工业化使人们重理轻文、重物质追求轻思想修养,对功利的追求成了许多人唯一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被忽视。更重要的是,作为人才教育核心力量的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局限在专业之中,这使大学生在经历了四年的专业教育后,除了对专业知识有肤浅的了解外,没有动机和能力去思考和解决关乎其生存的问题,没有独立和批判的精神去应对金钱至上社会思潮带给他们的浮躁。可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具备完整的人格。

(二)缺乏成熟心智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难道真的是大学生太多,多得社会需求都饱和了吗?我国大学生与总人口比重相比欧美国家要低很多,但仍存在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专业化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毕业生对稳定工作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缺乏主动、灵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害怕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变化。社会环境是复杂的,社会发展是迅猛的,需要具有成熟心智的、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毕业生,而专业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恰恰缺乏这种智慧和能力。他们只有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的学习,缺少意识去思考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智慧去掌握各学科内的研究奥妙,更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缺乏创新精神

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寥寥无几,学生普遍缺乏创造的兴趣和欲望,缺乏创新动力。从小学到大学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却淡化了他们对探索的追求,家庭和社会的功利思想带给了学生盲目追求高分的浮躁,却磨灭了他们对创造的兴趣和心性。高校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完成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可以想象,一个只懂得专业知识、对专业之外的所有知识毫不关心的人很难处理好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不可能走向成功。社会需要的是能在一定专业领域不断创新的通才,通识教育的开展已经迫在眉睫。

三、通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作用

通识教育主要通过对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培养品德良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3]。

(一)通识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

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包括2部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主要通过专业教育来获得,人文知识主要通过通识教育的课程来获得。高校通过设置通识课程进行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常包括哲、文、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以及理、化、数等自然方面的知识。综合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素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储备就业所需的知识和素养,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通识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能够长远发展的人,通过开展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及各种讲座和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处理各种现实矛盾提供精神动力。帮助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体质,更具备健康的心灵和思想道德品质,以更好应对就业中不良精神诱惑和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

(三)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将文科、理科知识融通,可以增强大学生联想能力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塑造的基础。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实现文科、理科知识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力的重要途径。

四、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以通识教育目的调整专业课程计划

目前,大多数高校把专业课程的作用主要定位于传授专业知识,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习得了孤立的知识片段,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智慧应用,又怎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需要?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道德、理智、生活和谐发展的人,以通识教育目的指导专业课程计划调整,将科学知识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心智训练、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融会贯通各种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物理课程教学中,除去教学生学习重要结论,更要教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物理学的奥妙,培养学生在此学科中独立思考的兴趣并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心智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

(二)以通识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与职业指导的课程,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应是此课的精髓所在,应融通于课程的各章节内容之中。而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主导功能,在授课方式上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使受教育主体的思维活力受限,使学生最终只是记住了课堂上的一些方法、技巧,但在面对实际的就业问题时仍束手无策。通识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可以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授课方式可以在讲解的基础上多加以讨论、演示、实践,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提高大学生价值判断、选择的能力。如可以将荀子思想引入创业认知内容,将荀子人必胜天、做事积极的心态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实际相联系,以帮助学生将荀子思想内化为强大精神力量,使之持之以恒地完成自己的创业路程。

(三)以通识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

目前,高校的“两课”教师及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绝大部分的德育职责。但“两课”有限、枯燥的教育内容远远不能达到高校的德育目标,很难达到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同时,没有其他方面教育的配合,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合力,就业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显著。通识教育内容广泛,包括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如果能利用通识教育的内容充实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然能提高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两课”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为原形,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内容要将这些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同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实习结合起来,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同学生现实的结合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在这一点上,台湾高校开设道德经、周易人生方面的课程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养成的做法值得借鉴。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校园内注重发挥专业教师、领导干部、退休教师的道德引领作用,校园外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培训功能。在这方面,河北农业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该校结合时代要求,施行了领导联系学生班制度、领导联系贫困生制度、退休教师联系学生联谊班制度,在工作中,联系学生的领导干部和退休教师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在为学生解决思想、经济上的实际困难的同时,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4]。

[1] 王生洪.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6(4):5-10.

[2] 夏杉.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对比研究及其启示[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3] 李加美.论通识教育在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2(23):77-78.

[4] 程庆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党史博采,2014(1):37-38.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之歌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