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4-03-31于战明

关键词:党务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于战明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广州510405)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生党建肩负的责任、使命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等方面,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的认识,但缺乏从高校学生党建主体及社会的角度对学生党建价值生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本文拟从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机制之视角,探讨学生党建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因素,以期开拓学生党建价值研究的新思路,并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学生党建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高校学生党建、高校学生党建价值和动力机制的涵义

(一)高校学生党建概念的界定

高校学生党建是一项政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教育性取决于高校运行的内在规律;政治性归属于学生党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党的阶级性质和价值取向。学生党建的涵义可以从其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指导原则等视角进行考察。工作内容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工作目标、指导原则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学生党建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培养机智勇敢、高素质的对敌斗争的人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学生党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水平的劳动者。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是培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中坚和栋梁;所以,高校学生党建“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来推进。”[2]

(二)高校学生党建价值

价值是主体性的一种特质,高校学生党建价值概莫能外。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的主体包括高校教师、政工干部(二者简称“党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从党务工作者视角看,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是把学生培养成信仰共产主义、践行党的宗旨,为校园和谐做出积极贡献,为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输送栋梁。从学生党员的视角看,高校学生党建的价值是大学生党员经过党组织的培养,能正确地分析、批判历史和现实,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摆脱世俗欲望的束缚和制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而奋斗。

(三)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机制

马克思主义者立足黑格尔的动力概念,提出事物内部及与其关联的环境之间存在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终极动力。机制,这一概念最早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指机器、机械的结构及构成的原理;后来被借用于社会科学,指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因素、规律,对事物的影响以及诸要素的联结方式和运作规律。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机制指促使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党务工作者、学生党员需求的内在动力要素和社会、高校需求的外在动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构成方式。

二、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要素

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因素包括满足党建主体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和以社会需要为圭臬的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与学生党建价值密切联系的力量,是大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源动力;外在动力是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外部力量,是大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外部因素。

(一)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内在正向动力

1.党务工作者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岗位任务的需要 对党务工作者而言,学生党建作为职业,主要按照党员发展的程序和标准,结合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对申请入党学生、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等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而成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这是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确证和肯定。这会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同时他们会对彼此的能力、素质进行比较,进而产生竞争态势。这种竞争会促使他们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进而使他们超越自身原有能力和素质。同时,为了教育和考察学生党员,党务工作者往往要求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表率、榜样作用。经过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在外界对自身党员角色的期待下,用高标准自我要求,在潜移默化中使优秀的规范内化为习惯,沉淀为良好的素质。

2.党务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探索人生意义的需要 对党务工作者而言,学生党建作为一项事业,首先是育人。要把学生党员由对党认识的懵懂状态,引导到掌握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能分析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党务工作者不仅满怀兴趣、热情和希望,而且以独立人格的主体自我要求,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生的成长进步,使他们体验到辛勤付出换来的收获,产生了成就感。这种体验不仅是对人本质的确证,而且是对工具价值的超越,反映了党务工作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党务工作者怀着为民族、国家的未来,为党的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的抱负,以期实现党长期顺利执政的战略,从而使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得以保障。这不仅仅是做好一份工作,也是把个人工作的成效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党务工作者对生存需求和功利需求的超越,对人生进行反思、批判,对人生意义探索和追问得出的完美答案。理性平和的职业心态使他们平衡规范和欲望的内在张力,迈向更有价值的生活,从中体会到幸福和心灵的宁静。

3.大学生党员满足自尊心、荣誉感,成就事业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争胜好强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其对自尊心和荣誉感的珍视。据相关调查,自尊心和荣誉感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占居主导地位。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所在班级、团组织的推荐或选拔,成为积极分子后,一般要经过1年的考察,其中接受群众、团组织监督,党组织培养、教育,再次选拔,才能成为发展对象。大浪淘沙,经过这种层层选拔和严格考验机制,促使了学生党员素质的提升;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增强了他们的批判精神,有助于创新素质的生成。物以稀为贵的心理效应,更凸显了学生党员头上的光环。较高的素质提升了他们的底气,加上环绕在他们头顶的光环,更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别人羡慕抑或嫉妒的眼光或评论,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和荣誉感作为孪生兄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成就感源于主体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大学生看来,成就事业的前提是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工作是他们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是自身价值实现的载体。学生党员这种政治身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优秀的符号,这意味着他们在求职竞争中具有潜在优势。加之现在“90后”大学生求职“稳”字当先,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成为首选,而党员的身份是考取相关职位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所以,为了将来事业的成功,大学生争取入党成为他们在大学时代的必要选择。

4.大学生党员超越纯粹世界,树立人生信仰的需要 纯粹世界,使主体陷入物欲,任由外物摆布,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看不清自我的价值,迷失生活的方向。大学生党员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警醒被物欲遮蔽的心灵,发现“人生活的应然性或生成性”多彩而非单一;不仅有物质生活、而且有精神生活;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丰富的关系之中;人本质具有立体性和丰富性。他们只有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质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方能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从而个人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信仰之于大学生不可或缺,因为没有信仰会使人失去生命活力,“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3]在党员教育和管理中,通过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可接受性的特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4],从而使大学生党员能结合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分析,自觉探索、总结和自我反省,逐步形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进而摆脱个体和“类”的抽象对立,超越工具理性的思维,实现对人本身的回归;发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把目光投向彼岸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奋斗。

(二)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内在逆向动力

1.党务工作者的工具性思维 工具性思维是工具理性在主体行为背后认知中的表征,而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5]。工具性思维促使主体把行为的结果具备可量化性,使主体重视达到目的之方式和手段的选择,而往往忽视行为本身的终极意义。对党务工作者而言,他们若把学生党建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非一项事业,他们在按照程序发展党员以及在学生党员、积极分子中开展理论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就可能只重视完成工作的“量”,把学生党员视为客体,进行单向度的灌输,而不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需要;而非着眼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遑论关切他们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这实质上是以党建的手段代替党建的目的,工作重点停留在党建的形式上,使党建的终极内容虚无化,从而制约学生党建价值的生成。

2.学生党员“经济人”的价值倾向 所谓“经济人”,指主体具有尽可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愿望,理性、自利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6]。学生党员“经济人”的价值倾向使他们在入党的过程中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首先是党员身份带来的象征资本。象征资本通过礼仪活动、声誉的积累策略等象征性现象体现出来,可以增加他人对场域行为者的信任度[7]。对高校场域中的学生而言,对学生党员这一重要政治身份的争夺,本质上是对象征资本的争夺。如果学生拥有这一荣誉,不仅提高了其在同学中的人气和威望,而且获得了炫耀自身能力的资本,更重要的是自身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悦。其次是党员身份带来的经济资本。短期内,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为预备党员会在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得到相应权重的加分,从而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奖学金、助学金或励志奖学金回报。将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生党员的光环会增加他们面试成功的筹码。虽然二者对于学生党员而言是不期而遇的收获,但是“经济人”的价值倾向使他们若一味追逐上述资本,则与党的宗旨和原则形成对立。这将使他们陷入感性世界不能自拔,难以树立超越的崇高理想。

(三)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外在动力

1.高校完成历史使命的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信仰社会主义之建设栋梁的重任。首先,学生党建可以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网络的普及带来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由此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误导,出现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苗头。对学生党员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可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8]。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使他们成为践行“三个代表”的表率,从而在学生中自觉发挥感召和示范作用,为其他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正能量。其次,学生党建可以为高校文化传承和创新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党建培养的大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遍布于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社团、同乡会和班级),有利于及时摸清和掌握学生中的思想和心理动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暂时问题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及时化解矛盾、消除潜在影响稳定的因素于萌芽状态,为校园稳定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结合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务实、创新的育人氛围,从而促进高校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开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提高[9]。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示范效应、优秀的品格、为同学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同学,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置身不同的班级、社团的学生党员刻苦学习,带头钻研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必然会带动其他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优化整体学风。

2.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学生党建的成功推进为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从高校的特殊地位看,高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争取青年的重要阵地。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始终不会改变,企图把颠覆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1989年的政治风波给了我们深刻教训,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党建,把优秀大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来,对他们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以理服人,用历史事实说话,使敌对势力的歪理邪说不攻自破,从而教育出信仰共产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优秀接班人;进而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8],从而确保国内政局的稳定。其次,学生党建为改革向纵深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因为我国改革路径的确定、改革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相关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些不仅需要新鲜力量提供智力支持,而且需要大批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青年去切实贯彻执行。学生党员的特点使他们具备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的功能。一方面,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先进分子,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加上他们接受了党的理论、知识教育,了解国情,使他们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优势。另一方面,学生党员没有经济基础,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阶级,但它是各阶级的“锁链”,他们能联结各阶层,为国家建设提供力量[10];作为“种子”党员,他们毕业后分散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发挥积极作用,可以为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以及化解矛盾、危机做出积极贡献。

三、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机制

在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要素中,根据对学生党建价值生成影响效果的不同,推动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内在动力,可以划分为正向动力和逆向动力。学生党建主体的需要在学生党建价值生成中起推动作用,属于内在正向动力。而党务工作者的工具思维和大学生党员“经济人”的价值倾向是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内在逆向动力。党务工作者的工具思维会影响到学生党员需要的实现,同时学生党员“经济人”的价值倾向则制约党务工作者目的之达成,这二者又会阻碍学生党建价值的生成。

从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外在动力视之,国家需要的方向决定高校学生党建的中心内容,高校学生党建育人的诉求则会影响国家学生党建顶层设计的逻辑。而国家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学生党建政策,高校打造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并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生党建工作之体制、机制,又为高校学生党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学生党建外在动力搭建的平台上,党务工作者倾心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使他们的党性修养得到提高;学生党员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党的宗旨,提高自我修养。同时党建主体的需要又影响到国家高校学生党建政策的执行力度与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高校学生党建体制、机制的建构。

综上,对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动力要素分析可知,学生党建价值生成的内在正向动力要素与逆向动力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与外在动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内在正向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有机结合。我们要发挥学生党建内在动力要素与外在动力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的良性机能,降低内在逆向动力的消极影响,从而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价值的生成。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2] 吴晶.习近平在北京高校调研时强调:高校党建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正确指导原则[N].人民日报,2012-06-2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48.

[4] 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与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81(5):88-91.

[5]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6] 倪秋菊倪星.政府官员的“经济人”角色及其行为模式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2):260-267.

[7] 童志坚高校德育场域学生资本分析[J].江苏高教,2013(4):101-103.

[8] 殷占兵.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李海燕.谈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25-26.

[10] 周良书.学生、政党与国家:近代中国发展的特殊逻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4):395-398.

猜你喜欢

党务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市政府召开党务会议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大力推进地方党组织党务公开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