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韧性人格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14-03-31霞综述周兰姝审校

护理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坚韧性研究者人格

潘 菁,万 霞综述;周兰姝审校

(1.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医院,甘肃 武威 733040;3.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兴起,心理健康的研究模式逐步转向对应激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积极心理反应的研究。坚韧性人格(hardiness)因其强调个体在高强度的应激环境下,表现出使自己免于疾病困扰的正性行为,而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其结合人格特质学 (personality trait)、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应激心理学(stress psychology)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笔者从坚韧性人格的概念与内涵、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在特殊人群中的研究概况等角度进行综述。

1 概述

1.1 坚韧性人格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978年,Kobasa与其同事[1]在美国某电话公司进行为期3年有关应激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在高度压力的情境下,由于保持一定的态度而较少出现心理和身体的疾病症状。次年,该研究者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坚韧性人格(hardiness,hardy personality)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体验高度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但由于表现出一系列积极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困扰的个体。随后,Lee等[2]归纳了坚韧性人格必须具备4个特质,即承受力(心理或生理上的可持续的承受能力)、控制力(行使权力或施加影响的能力)、勇敢(大胆、冒险的品质)和力量(抵御暴力、应激和困难的能力)。Costantini[3]还提出,认知和行为的灵活性、成功实施计划的动机、对应激的忍耐力等,都应该是坚韧性人格的特质。由于护理人员的职责是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坚韧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引起了护理人员的极大兴趣。此后,护理研究者Pollock[4]提出了“健康相关性坚韧性(healthrelate hardiness,HRH)”的概念,即个体在疾病、意外损伤等情况下抵抗压力的资源,是通过特殊的作用,缓解与长期患病有关的负性应激效应的一种个性特征。

1.2 坚韧性人格的内涵 Maddi指出,坚韧性人格的内涵应包括 3个维度:承诺(commitment)、控制(control)和挑战(challenge)[5],该理论目前最为国内外研究者所认同。因为承诺、控制和挑战这3个英文单词都以“C”开头,故被称为坚韧性的“3C”结构。承诺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生活、工作意义的态度与认知,是全身心积极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并在其中不断发觉兴趣;控制是指在周围环境对自身不利的情况下,个体有信心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逆境,并在这种信念指导下采取行动,努力应对生活事件而不是被动接受;挑战是指个体能从过往各种正面或负面的经历中总结经验,认为人生中总是会不断的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会促进个体成长,并不是对安全的威胁。因此,高坚韧性的个体希望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变化和挑战,这更有利于他们在其中发现事情的意义和乐趣,并且相信能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改变事情,克服困难进而最终完成任务[5]。

1.3 坚韧性人格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Maddi等[6]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个复杂的坚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应用最广且最有影响力。该模型指出,当生活中突发一些事件,开始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而当各方面压力持续增加时,机体的疲劳感也随之加强,这会不断耗尽个体的应对资源,若此时没有有效的应对策略,则个体最终产生心理倦怠、行为应对无效,从而对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坚韧性人格分别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健康习惯等方面,对个体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激状态产生有效的调节,从而改变其对健康的影响。该模型中,坚韧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皆为健康的保护因素,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连锁保护系统,使得个体能够更好的抵御外界各种压力对健康的攻击。在这个系统中,坚韧性的态度和社会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应对和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且积极的应对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又能够巩固个体的坚韧性态度和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此模型已在多数国外研究者的研究中作为理论基础使用,国内研究者也在对我国护士、教师、大学生等人群中验证了该模型[7-10]。

2 坚韧性人格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2.1 常用的坚韧性人格测量工具

2.1.1 健康相关坚韧性量表(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cale,HRHS)Pollock和其同事以Kobasa的坚韧性概念为基础,编制了健康相关坚韧性量表(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cale,HRH)[11],用以测量坚韧性对于个体实际健康问题的影响,是目前测量健康坚韧性最常用的量表。该量表由控制、承担、挑战3个维度组成,共34个条目,量表信度系数为0.91。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74~0.78。该量表是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使用。台湾研究者Wang[12]将英文版和中文版的HRHS分别运用于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护士,研究显示坚韧性这一概念具有其文化属性。该研究的结论还是证实了HRHS具有较好的跨文化适应性。

2.1.2 最新版个人观念调查量表 修订版个人观念调查表IIIR(Personality Views Survey-ⅢR,PVS-ⅢR),英文版包括18个项目,正向表述与反向表述的项目相等,项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0~3表示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量表包括3个维度:承诺、控制和挑战,每个维度有6个条目,量表总分为18个条目的分数之和,维度分数为各维度的项目分之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0.81[6]。

2.2 在国外军人中的研究 Drive等[13]对200名加拿大军人进行研究,这些军人皆为入选特殊作战部队的候选者。该研究首先对坚韧性人格在军队具有的特质,与普通的坚韧性人格进行了区别,并就具有军队坚韧性特质与军人生活满意度、健康体征、训练满意度和训练应激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发现,具有军队特色的坚韧性特质是军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并且,具有军队特色的坚韧性人格特质,比普通坚韧性人格特质更能预测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998年,King L A和King D W等[14]采用自编的坚韧性问卷和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经历越战的部分军人进行研究,结果证实了坚韧性对于战后应激创伤的主效应,此外坚韧性还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会支持情况,而影响战后应激创伤。1999年,Bartone等[15]研究的结果与此研究观点极相似。他们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显示:坚韧性水平低的个体,最有可能受到来自战斗、训练等各项压力所带来的应激反应,以及海外军事任务所带来的文化冲击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上的倦怠、崩溃和身体的疾病症状,如焦虑、抑郁和外伤后应激障碍等。此外,Amy等[16]对629名美国军人的研究也显示,具有军队特色的坚韧性,是心理健康坚韧性在特定情境下的衍生,坚韧性可缓解军队上级下达部署命令后的消极影响,缓冲部署任务后产生的应激对战士健康的影响。由上可见,国外诸多研究者非常重视坚韧性人格在军队中的研究与探索,而在我国尚未见此类的报道,其与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值得在我国军人中展开深入研究。

2.3 在护士、教师等高压人群中的研究 Judkins等[17]以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坚韧性人格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坚韧性高的护士更有可能感知到她们对应激性情境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投入到工作情境中,经历较少的倦怠,且辞职的可能性明显减少。另有研究发现,坚韧性还可作为预测护士工作倦怠的工具。我国研究者也有多人对护士人群进行坚韧性人格的研究。如郑川燕等[8]对629名心内科护士的坚韧性人格及自我概念进行研究显示:心内科护士坚韧性人格状况较好(这与贺玲玲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坚韧性人格能有效地预测心内科护士的自我概念。但也有我国研究者梁冠冕等[18]对杭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的护士研究显示:其坚韧性人格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包括用工性质、年龄、科室、学历、现从事职位等。由此可见,护士人群由于其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琐碎繁重等特点,在坚韧性人格的研究领域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此外,林初锐等[7]以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考察了我国部分地区教师的健康坚韧性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健康坚韧性状况整体上比较理想,教龄、性别、婚姻状况、学校层次和学历水平是影响教师健康坚韧性的重要因素。

2.4 在特殊疾病患者中的研究 大多数坚韧性人格的研究都与疾病有关[19-21]。Carson和Green[22]在对100例艾滋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加强坚韧性训练,可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使患者更易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Newton等[23]以230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了其在回归工作后坚韧性及个人取向之间的关系,发现坚韧性与个人取向呈正相关,且高坚韧性患者返回工作岗位的概率更高。Stockstill和Callahan[24]对颞下额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坚韧性水平各维度之间有不同差异,控制和承诺维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是两组研究对象在挑战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s[20]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研究了坚韧性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提出坚韧性与依从性呈正相关,即糖尿病患者的坚韧性程度越高,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越好。Lambert等[25]对患风湿性关节炎女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坚韧性和晨僵的时间长度是良好心理状态的最好预测者。Pollock等[4]研究发现,坚韧性是唯一一个既能够反映身体状态,又能反映心理状态的指标。以上大量研究均表明,坚韧性能够缓冲应激事件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坚韧性越高,面对应激情景时,个体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小,坚韧性越低,个体疾病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3 展望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坚韧性人格均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探讨我国特殊人群的坚韧性人格现状,如对军人、企业高管等高压人群的研究;探索特殊疾病患者坚韧性人格的影响因素,为进行后期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Kobasa S C.Stressful Life Events,Personality and Health: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J].J Pers Soc Psychol,1979,37(1):1-11.

[2]Lee H J.Analysis of a Concept Hardiness[J].Oncol Nurs Forum,1983,10(4):32-35.

[3]Costantini A,Solano L,Di Napoli R,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ardiness and Risk of Burnout in a Sample of 92 Nurses Working in Oncology and AIDS Wards[J].Psychother Psychosom,1997,66(2):78-82.

[4]Pollock S E.Human Responses Chronic Illness:Physiologic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J].Nurs Res,1986,35(2):90-95.

[5]Maddi S R.Comments on Trends in Hardiness Research and Theorizing[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51(2):67-71.

[6]Maddi S R.The Story of Hardiness: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Research,and Practice[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2002,54(3):175-185.

[7]贺玲玲,张 平.护士坚韧性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0,17(2A):7-9.

[8]郑川燕,郑淑梅,杨 茜,等.心内科护士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55-57.

[9]林初锐,胡 瑜.中小学教师健康坚韧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969-971.

[10]张信勇,卞小华.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健康坚韧性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8,16(5):547-549.

[11]Pollock S E.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cale: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Analysis[J].Holist Nurs Pract,1990,39 (4):218-222.

[12]Wang J F.Verifieation of the Health-Related Hardiness Seale:Cross-Cultural Analysis[J].Holist Nurs Pract,1999, 13(3):44-52.

[13]Skomorovsky A,Sudom K A.Role of Hardiness i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anadian Forces Officer Candidates[J].Military Medicine,2011,176(1):7-12.

[14]Kingl A,King D W,Fairbank J A,et al.Resilience-Recovery Factor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Female and Male Vietnam Veterans: Hardiness, Postwar Social Support,and Additional Stress Life Events[J].J Pers Soc Psychol,1998,74(2):420-434.

[15]Bartone P T,Hardiness Protect Against War-Related Stress in Army Reserve Force[J].Consulting Psychologyc:Practice and Research,1999,51(2):72-82.

[16]Amy B,Adler.Military Hardiness As a Buffer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n Return form Deployment[J].Mil Med, 2006,171(2):93-98.

[17]Judkins S K.Hardiness Training among Nurse Managers:Building a Healthy Workplace[J].J Contin Educ Nurs,2006, 37(5):202-207.

[18]梁冠冕.杭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坚韧性人格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5A):22-25.

[19]Maddi S R,Khoshabam D M.Hardiness and Mental Health [J].J Pers Assess,1994,63(2):265-274.

[20]Ross M E.Hardiness and Complianc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Educ,1991,7(5):372-375.

[21]Soderstrom M,Dolbier C,Leiferman J,et a1.The 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Perceived Stress to Symptoms of Illness[J].J Behav Med,2000,23(3):311-327. [22]Carson V B,Green H.Spiritual Well-Being:Apredictor of Hardinees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Immunode Ficiency Syndrome[J].J Prof Nurs,1992,8(4):209-220.

[23]Newton S E.Relationship of Hardiness and Sense of Coherence to Post-Liver Transplant Return to Work[J].Holist Nurs Pract,1999,3(3):71-79.

[24]Stockstill J W,Callahan C D.Personality Hardiness,Anxiety,and Depression As Constructs of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J Craniomandib Disord, 1991,5(2):129-134.

[25]Lambert V A,Lambert C E,Klipple G L,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Hardiness,Social Support,Severity of Illn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Health Care Women Int,1990,11(2):159-173.

猜你喜欢

坚韧性研究者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研究:结构模型、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
某部参演官兵坚韧性人格水平现况及影响因素*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心理资本、心理安全感与失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