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研究
2014-03-31吴长青蔡锴慧白阳明
吴长青,蔡锴慧,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梭罗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之一。其最主要的文学作品《瓦尔登湖》、《河上一周》、《缅因森林》和《科德角》等都表达了梭罗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体现出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梭罗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同时,梭罗还是美国环境主义的先锋者,其生态思想对现代环境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梭罗关于自然描写的文学作品,研究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及哲学意义,思考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是一种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平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持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者推崇的是自然中心主义,反对者则持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伦理学的两大流派。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与之相对的自然中心主义则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和其他生物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并没有掠夺和破坏其他生物的权力。
综上可以看出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缺陷,强调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的道德规范扩展到生态领域,凸现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对人的活动的制约作用,强调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这种“自然中心主义”已然从单纯的生态领域延伸到生态文学领域,美国生态文学史上的梭罗正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拥护者和倡导者。生活在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阶段的梭罗,坚持反对牺牲自然生态系统来追求物质文明。梭罗不仅超越了超验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精神化、道德化的思想,还以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亲身体会,将超验主义的思想发展成为自己的生态主义思想,形成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梭罗崇尚自然,迷恋自然,并通过亲身经历和体会写下了《瓦尔登湖》、《河上一周》、《缅因森林》和《科德角》等著作。这些作品记录了其一生与自然最淳朴、最直接的接触,体现了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
2 梭罗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内容及体现
2.1 万物有灵
梭罗认为,万物有灵,自然万物都有生命,人类只有走进荒野,亲近大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力量,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追求到真正的生命意义。梭罗的生态观超越了超验主义,强调自然是一种生命的存在,让自然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也更真实。在梭罗眼中,自然像人一样有感情,有判断,而这些感情和判断总是宽容的,正如他在《河上一周》里写的:“她允许人们在天气宜人的夏日释放心情,并不会严声厉斥人们的所行所为;她对所有染上恶习的人宽容而开明,当然也不会拒绝宽恕他们”[1]19。在梭罗看来,自然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她只是一个简单的存在,并且充满了人性的亲和与温暖,对人类满含悲悯情怀。“如果任何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悲伤,整个大自然都会被打动,太阳的光辉会暗淡,风会同情地叹息,云会洒下雷雨,树林会在仲夏落掉叶子穿上丧父”[2]139。梭罗总能轻而易举地在大自然中寻找到最甜蜜、最率真和令人鼓舞的伙伴,“大自然的难以言表的纯洁和恩泽,——太阳、风和雨,夏季和冬季,——永远赐予我们这样多的健康,这样多的快乐!”[2]134即使是在他人不堪忍受的凄风苦雨,梭罗都依然能够陶醉其中,尽情享受他的幸福时光。在梭罗眼中,湖泊是自然景色中最美也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部分,“它是地球的眼睛,凝视湖中,人能够衡量出自己本性的深度。湖边生长的水生树木是它的周围纤细的睫毛,四周树木苍郁的群山和山崖是突出于其上的眉毛”[2]188。在缅因森林中,梭罗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一只孤独的潜鸟像一朵鲜活的浪花一样生机勃勃地点缀在湖面上,它欢快地嬉戏着,伸展着它的长腿,非常有趣”[2]22,所有这些野生生命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的可爱、鲜活,各自有着自己的乐趣。
梭罗提倡人与自然对话,强调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那段时间,梭罗和林间的野兽为邻,与虫鸟对话,把自然万物当成朋友,认为他们和自已一样,需要交流,需要尊重,因为生命是平等的,是需要尊重和珍爱的。并且,通过交流,人类可以认知世间万物,而通过与大自然对话,人类还可以认知自己。作为一个爱观察又爱思考的人,梭罗总会驻足观察和思考吸引自己的事物,“齐文鱼,这种鱼的鱼鳞柔软、银亮,体态优美典雅,似有学者风度,英国书本的内文插图里常常出现它们美丽的身影。它偏爱湍急的河流和沙质的河底,总是漫不经心地啃咬着鱼饵”[1]15。这些细致的描绘体现出梭罗对大自然的观察入微,体现出他与大自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自然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既然要与自然交流,当然还应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作为一个与自然的对话者,梭罗有着一双善于倾听的敏锐的耳朵,他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大自然的声音,“一切声音在传到可能的最远处时都产生一个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宇宙竖琴的颤动声,仿佛远处的山脉,由于介于其间的大气的作用,被涂上了一抹天蓝色,看去极富情趣,被空气过滤后的钟声的旋律,和森林中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松针交流过的旋律,被大自然的力量接纳了的这部分声音,在经过调整后回荡在山谷之间”[2]124。这种对大自然声音的描写体现出梭罗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热爱,更体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
2.2 回归自然
梭罗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阶段,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美国人民过上舒适的生活,而这种安逸的生活是以牺牲大自然、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得来的。自然资源被肆意掠夺和开发,无辜的河流被污染。在这样的背景下,梭罗勇敢地站了出来,大声痛斥工业文明的罪行。梭罗认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大自然变幻迷离,雄奇瑰丽,充满神秘与梦想。梭罗笔下的人类和自然万物相处得那么融洽、和谐,自然赋予人类梦想和希望,人类只有在自然里才能自由翱翔。然而,现实却是原始的、简陋的小木屋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河边的苍郁已消失得无影踪,取而代之的是坚硬的厂房和烟囱,大片大片的树木倒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千上万的锯木厂。“当国家希望出钱修建学院和大学时,国家就理所当然地把一片森林大地规划出来:一锯下去,一个学院出来了;一大锯下去,一座大学成立了……伐木工赞扬一棵松树时,他往往是告诉你他砍伐的那棵树有多巨大,根茬上能站立两头拉轭的公牛;仿佛松树长得如此巨大,就是为了两头公牛站在它的根茬上,给公牛做脚蹬。”[4]55在大多数人眼里,森林的价值仅仅是用来做木材或是做脚蹬。梭罗为此感到无比悲哀,他认为森林的价值不应仅仅如此,森林应该具有更神秘深远的内涵,人类应该发自内心地去热爱森林,去敬畏每一株大树,欣赏他们,爱护他们,不让其受到伤害。
梭罗鼓励人们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提倡人们将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踯躅徘徊的时间用来品味思想的醇美、体味生命的真谛,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3]1。梭罗回归大自然的亲身体验以及《瓦尔登湖》、《河上一周》、《缅因森林》和《科德角》等文学作品都是其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实践。梭罗所倡导的回归更倾向于精神的回归,或者说是他试图找到一条人性回归自然的道路,企图找回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关系,回复人性本来所有的自然因素。无论是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那一周难忘的航程,还是瓦尔登湖那离群索居的宁静生活;无论是科德角海岸上海风的吟唱,还是缅因森林中白松的低吟,人们仿佛能够跟随着梭罗的文字远离喧嚣与浮躁,在一片思想的净土上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伴着日升月落、朝露夕晖,展开一次次心灵的漫步,沐浴生命那温柔的光华。梭罗呼吁人们应该简单地生活,坚持人应该回归自然,尤其是那些每天穿梭于各种灯红酒绿、身心疲惫的城市人,他们应该远离喧嚣,回到大自然去聆听鸟儿歌唱,倾听溪水诉说,与古老的大树攀谈,从而纯洁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精神。
2.3 自然之子
梭罗还认为,人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不能主宰一切,不能对大自然为所欲为。相反,人对自然的依赖证明了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骨骼系统大概就是水里所沉淀的硅质,而我们的肌肉纤维或细胞组织则是更精细的泥土和有机质。人是什么?难道不是一团融解的粘土?人的手指足趾的关节只不过是凝结了的一滴。手指和足趾从身体这团泥土中流出,流到了他们的极限。在更有利的环境之中,谁知道人的身体会扩张和流到如何的程度呢?手掌,可不也像一张张开的有叶片和叶脉的棕榈叶吗?”[6]286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梭罗认为自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幸福和自由。大自然中的每样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人类没有资格和权力掠夺和破坏自然中的一切,如果人类不打破自身的狂妄自大,不放弃征服自然的奢望,最终将受到自然的报复。
在去缅因森林的探险过程中,梭罗同当地居民一起体验了较为原始的、简单的人类生活,例如伐木工所住的房子,“它们是非常适合的森林中的房子,把树干收集在一起,围绕着人堆积起来,以挡风雨,——房子由活的绿原木造成,木头上挂着青苔地衣和黄桦树皮的卷须和毛缘,还滴着新鲜而潮湿的树脂,散发着沼泽的气味,木头周围的伞菌甚至暗示着活力和长生。”[5]606看得出来,梭罗不仅没有丝毫埋怨房屋的简陋,反而在心底生出一种敬意,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更是梭罗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的体现。梭罗认为,自然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森林、动物、草木虫鱼和人类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人类需要森林、动物、草木虫鱼的存在,正是在自然阳光的照耀下,万物形成了秩序。而任何一个秩序被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人类也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梭罗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一样平等,与其他生物相比没有任何优越性,都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员。人类没有权利也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人类最终只会招致毁灭。这体现了梭罗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
3 梭罗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哲学意义
梭罗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是受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超验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运动,爱默生是其最重要的代言人。在爱默生看来,世界是对最高的普遍存在的反映,因而具备精神性。人要认识上帝就必须敞开心扉和上帝进行交流,而自然是人与上帝之间沟通的媒介。爱默生在其被视为超验主义宣言书的《论自然》中论述了自然对人的功用。其一,自然是精神存在的产物,反映了精神的存在,能够传达关于上帝的知识。“站在空旷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清新的空气里,思想被提升到无限的空间中,所有卑下的自私都消失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是一个‘无’。我看到了一切。普遍存在之流在我周身运行。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6]42爱默生的这段文字描写了人的精神在自然中升华并与上帝合一的体验。其二,自然是人的象征。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延伸。“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自然中的每个现象都和某种心灵状态相对应,而这种心灵状态只有把自然现象当成自己的画像时才能被描述”[6]20。爱默生对自然的理解是建立在其和人的精神的联系之上的,自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其对人的精神的作用。因而爱默生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其三,由统一的普遍精神创造的自然是统一的。总之,爱默生认为自然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而他所热爱的自然不是荒野,不是缅因森林,而是树林、小溪、晨风、晚霞。爱默生把自然过于虚幻化,这一点,梭罗的生态思想及生态观与其不同。
梭罗的生态思想来源于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却又超越了超验主义哲学。梭罗并没有像爱默生一样认为自然的存在仅仅是为满足人类精神的需要,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梭罗走进荒野,以其亲身实践表达和证明其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点。梭罗追求简单生活,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来到缅因森林,渐渐爱上了美丽的大自然,但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田园隐士。梭罗跨域了人类中心主义来到自然中心主义,不认为人类有任何超越自然的权力。科学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灾难。梭罗生活的时代正是工业革命诞生与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对自然进行大肆掠夺与破坏,让梭罗感到痛心不已。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文明的时候迷失了自我。因此,梭罗独自走入荒野,与树木、虫鸟作伴。在梭罗看来,人类和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渺小而卑微的。梭罗所强调的精神世界是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和自然接触、与自然对话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成为更健全、更有精神的人,能够让人的存在更有意义和价值。
4 结论
梭罗一生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物质追求,他推崇去大自然寻找真正有价值、有目标的生活。万物有灵,自然具有健康和朴素的天性,作为自然之子,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健康又高尚的生活目标,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不再成为物质的奴隶。梭罗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生态思想及其所体现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对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类有着极大的警醒作用。现如今,有的人为生计而奔波,有的人为虚荣而忙碌,还有的人甚至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不惜铤而走险,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自然为人所用,为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如果人类可以如梭罗所说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生活,亲近大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与自然来一次精神上的对话,便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追求变得更加高尚和更有意义。
[1] 梭 罗.河上一周[M].宇 岭,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2] 梭 罗.瓦尔登湖[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11.
[3] 梭 罗.缅因森林[M].戴亚杰,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4] 梭 罗.梭罗散文[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 Henry David Thoreau.The Maine Woods[M].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Inc.,1985.
[6] Emerson R W.Nature[A].Ralph Waldo Emerson.Essays&Lectures[M].The Library of America,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