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择业预期与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
2014-03-31李光明潘明明
李光明+潘明明
摘要: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文章在701份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就业能力和择业预期对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能力中的务工技能、语言沟通、务工风险态度、就业机会识别能力、清真饮食是否在意以及择业预期中的地域选择、务工距离、务工时间和工资收入对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有显著影响,而身体素质、文化知识、工种选择、外出渠道以及对宗教和居住条件是否在意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就业能力;择业预期;维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2-0030-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2.004
收稿日期:2013-07-17;修订日期:2013-11-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就业问题研究”(10YJB840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农村维族人口就业和外出务工情况调查研究”(11BSH02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和社会支持研究”(11XMZ038);新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XJGRI2013055)。
作者简介:李光明,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教授;潘明明,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Employability, Career Expectations and Migrant Wishes of Uighur Rural Laborers
LI Guangming, PAN Mingming
(School of Business, Shihezi University, Wujiaqu 831300, China)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Xinjiang Uighur rural surplus labor is a particularly critical problem. This paper used Probit Regression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ability, career expectation and migrant wishes of Uighur rural laborers based on 701 questionnaires of Xinjiang Uighur rural lab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ork skills, language, risk attitudes, recognition ability, halal diet in employability and local choice, migrant distance, migrant time, wage income in career expect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migrant wishes. The effect of physical fitness, cultural knowledge, migrant channels, relig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not significant.
Keywords:employability; career expectations; Uighur rural laborers; migrant wishes; Probit model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1]。舒尔茨指出,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和边际投资递减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农业成为一个低利润弱质产业。除非实现规模经营或集约化生产,否则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一般较低[2]。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或集约化生产,必须考虑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问题,外出务工就是一条重要途径。从新疆的情况看,占据新疆比重最大的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已严重影响到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进而造成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冲突。因此,推动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外出务工,不仅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与和谐。当前,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强烈的外出务工意愿,但较少付诸行动[3]。与汉族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相比,新疆维吾尔族集聚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机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在众多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因素中,就业能力是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和质量的关键[4]。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具体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务工技能、城镇适应能力等方面[5]。斯蒂芬(Bojnec Stefan)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文化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农民越愿意流向城市[6]。程名望等指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脏、乱、差、累、苦、险的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好的农民工更容易找到工作,就业风险较低[7]。李劲松等认为拥有务工经验和技能的农民,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务工收入相对较高,务工意愿也更强烈[8]。尼尔森(Nielsen)等认为城镇适应能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也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9]。择业预期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决策也有显著影响[10]。黄四海等认为扩大收入来源仍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首要原因[11]。何军等认为务工距离越短,一次务工时间越长,务工成本越低,务工信心越强,务工意愿也越强[12]。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①就业能力与外出务工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群体共性的就业能力上,而针对维吾尔族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语言沟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注较少。②择业预期与外出务工关系的研究多以描述性为主,运用实证分析的相对较少。③择业预期是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就业能力自信程度的心理反应,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已有的研究一般将二者割裂开,成果缺乏系统性,也不够全面。基于此,本研究从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特殊性出发,在充分考虑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务工技能、务工经验、机会识别、城镇适应能力等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与维吾尔族就业群体密切相关的语言沟通能力、清真饮食、宗教信仰、风险态度以及择业预期对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特征
1. 数据来源与分布
为了对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与制约因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011年7月28至8月17日,课题组对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进行实地调查,调查选取了喀什的叶城县、疏附县、巴楚县、疏勒县,和田的墨玉县、和田县,阿克苏的拜城县、库车县,伊犁的察布查尔县,柯尔克孜的阿克陶县和吐鲁番的托克逊县。每个县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户,每户调查1位农村劳动力,共计发放问卷860份。回收730份,剔除无效问卷29份,形成701份有效调查问卷。
2.样本描述性统计
在701个调查样本中,男性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为441人,占总数的59.3%,女性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为303人,占总人数的40.7%。从文化水平来看,小学以下、小学、初中文化、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所占比重分别为1.9%、32.3%、49.9%、7.2%、8.7%。从年龄结构来看,20岁以下的为132人,18.8%,20~30岁之间的为393人,占56.0%,
30~40岁间的为125人,占17.5%,
40~50岁间的为41人,占5.8%,50岁以上的为10人,占1.9%。调查对象主要是维吾尔族青壮年劳动力。从样本对象的外出务工意愿看,愿意在新疆城镇就业的为583人,占81.5%,愿意到内地城镇就业的为118人,占16.5%。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在新疆本土城镇工作。从外出务工行业倾向看,加工制造业占40.1%,建筑和房地产业占23.9%,商贸运输业占9.5%,住宿餐饮娱乐业占19.2%,科教文卫及其他行业为5.4%。工业和建筑业是外出务工的主要选择。从外出务工渠道选择看,选择自己进城务工的为254人,占35.5%,选择政府组织或中介机构组织外出务工的为447人,占62.5%。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倾向于选择政府或中介组织的形式。从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看,选择30天以内、30~60天、60~90天、90~120天以及120天以上的劳动力分别占19.9%、31.5%、28.7%、9.1%和10.9%。从外出务工工资收入预期看,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工资预期的平均值为1640元,女性为1109元,女性外出务工工资的预期低于男性。
三、 研究假说与模型选择
1. 研究假说
(1)就业能力。
第一,身体素质。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从事脏、乱、差、累、苦、险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较大,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身体素质好的劳动力在城市更容易找到工作,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外出务工。
第二,文化知识。受教育程度越高, 获得工作信息能力越强, 所承担找不到工作的风险越低,外出务工的成本也就越低。同时,受教育程度越高, 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外出务工的收益也相对提高。
第三,务工经验和务工技能。拥有一定非农就业务工经验和技能的农民,就业机会更多,务工收入也相对较高,外出务工的增收效用更加凸显。
第四,城镇适应能力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对陌生城镇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城镇适应能力突出表现在语言沟通能力、对清真饮食的在意程度、对宗教活动能否按时参加的在意程度和对城镇居住条件四个方面。维吾尔族的语言沟通能力衡量他们在外出就业和工作中与他人交流的顺畅程度,与他人语言交流存在障碍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更难找到工作,他们外出务工的意愿也更弱;清真饮食和宗教活动按时参加在意程度衡量维吾尔族的民族属性、文化传统、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通常对清真饮食和宗教活动能否按时参加越在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意愿越差。居住条件在意程度反映劳动力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居住条件比较在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较弱。
第五,对外出务工风险的态度和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对外出务工风险的态度和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衡量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找到工作的自信程度和对城镇就业门槛的把握程度,一般认为,城镇务工风险小和对自身就业机会识别能力评价很高的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
(2)择业预期。
第一,工种选择预期。工种选择预期反映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可胜任工作种类的宽窄,那些能胜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工种的劳动力,其就业风险更低,务工收益更高,外出务工的意愿也更强烈。
第二,务工地域选择预期。务工地域选择对外出务工意愿也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选择在亲戚朋友较多的新疆本地城镇务工,有亲戚朋友照应,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企业一般也不敢拖欠工资,就业风险会明显降低,外出务工意愿也会显著提高。
第三,家庭距务工地最远距离预期和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家庭距务工地最远距离预期和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对外出务工费用支出的在意程度。作为“理性经济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距离家庭越近,一次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外出务工的费用支出就会越低,务工的意愿也就越强。
第四,外出务工收入预期。新疆维吾尔族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外出务工会显著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意愿。
第五,务工渠道选择预期。政府和就业中介在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一般会与用工企业达成协议,提供较完善的工作生活条件,通常受到有外出务工倾向者的青睐。
2. 模型选择——有序Probit模型
Probit模型是计量经济学非线性分析中的重要模型之一,常被应用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13~15]。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为顺序关系,Yi为有序变量,非常适合运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分析。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是一种受限因变量模型(Limited Dependentvariable Model),它运用可观测的有序反映数据建立模型来研究不可观测的潜变量(Latentvariable)的变化规律。如本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即为一种潜变量,其结构线性形式如下:
Y=X′iβ+εi i=1,2,3,…,N(1)
式(1)中i为样本序号,β为参数向量,是待求的一组参数,Xi是自变量矢量,表示可能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一组解释变量的观测值,εi为随机误差项。Y表示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潜变量,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通过可观测的Yi与Y之间的关系来代表。可观测变量Yi与被解释变量Y存在的关系如下:
Yi=
3. 变量选择
(1)因变量。根据调查数据特征,被解释变量选取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外出务工成效可以从外出务工意愿程度上得以反映。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非常不愿意外出务工”、“不愿意外出务工”、“一般”、“愿意外出务工”、“非常愿意外出务工”,并赋值为“1”、“2”、“3”、“4”、“5”,代表外出务工意愿逐渐增强。农村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外出务工意愿”进行评价。
(2)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引入身体素质、文化知识、务工技能、务工经验、城镇适应能力、外出务工风险态度、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七个指标进行考察,其中城镇适应能力选取“对清真饮食习惯的在意程度”、“对宗教活动能否按时参加的在意程度”、“对城镇居住条件的在意程度”和“语言沟通能力”四个指标进行替代。
(3)择业预期。择业预期选择“工种选择预期”、“地域选择预期”、“家庭距打工地最大距离预期”、“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外出务工渠道选择预期”和“务工收入预期”六个指标进行衡量。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和模型2都比较好地通过了异方差、方程显著性等基本的计量经济学检验。进一步分析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就业能力
务工技能(X1)、语言沟通能力(X5)和就业机会识别能力(X10)在模型1和模型2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并且务工技能和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系数较大。即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务工技能越强,对城镇就业机会把握越准确,外出务工的信心就越强,外出务工的意愿也就越强烈。这表明务工技能水平和城镇稳定就业预期是他们最看重的,这一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方向一致,符合岗位技能水平决定个人发展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语言沟通尽管方向为正,回归系数偏低,表明维吾尔族外出者清楚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但苦于短期内对提高交流能力的担心,略显信心不足。而“干中学”理论表明,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最佳,因此,更多的外出机会正是解决语言交流瓶颈的最佳方法。对清真饮食的在意程度(X6)在两个模型中,也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负向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意愿。这与客观实际吻合。因此,能克服清真饮食习惯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出务工,对是否能吃到绝对清真食物很在意的劳动力倾向于留在农村少数民族集聚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16]。
知识文化(X2)和务工经验(X4)对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不显著。这与程名望、李劲松等的研究结果[17~18]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对职业层次的选择要求不高,知识文化和务工经验对他们外出务工从事一般性的工作影响相对微弱。同时由于大多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没有外出务工的经历,对务工经验与外出务工之间的密切关系缺乏体会,以至于轻视务工经验的作用。
对宗教活动能否按时参加的在意程度(X5)的影响系数不显著,外出务工风险的态度(X6)在模型1中系数显著,而在模型2中,系数变为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大多数倾向于在新疆本地城镇务工,并且选择亲戚朋友较多的城镇,因而具备参加宗教活动的条件。此外,由于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倾向于在疆内打工,新疆用工单位受民族政策的引领,就业风险对他们的影响相对有限。而选择到内地城镇务工的劳动力,普遍选择政府组织的形式,政府在集中组织群体劳动力外出务工时,与用工企业达成了协议,提供了较完善的工作生活条件,基本不存在就业风险及宗教信仰困难。对务工居住条件的在意程度(X8)不显著,表明有意愿外出务工的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更看重增收的机会。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才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关注的首要因素依然是务工收入问题,对外出务工的居住条件一般不太在意。然而从务工居住条件的影响系数为正可以发现,改善农民工居住设施,优化工作和居住环境,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产生积极影响。
身体素质(X1)在模型1中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有外出务工意愿的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普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有信心。但在优化后的模型中,影响系数变为不显著。这一方面与参与本次调查的对象有关,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好,外出务工时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相比其他与外出务工相关的因素,身体素质对于从事非农工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2. 择业预期
外出务工收入预期(X16)在模型1和模型2中,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系数为0.147206。务工收入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必要条件,收入越高,对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帮助越大,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也越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也越强烈。外出务工地域选择预期(X12)、家庭距务工地的最大距离预期(X13)和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X14)在模型1和模型2中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地域选择预期和家庭距务工地最大距离预期影响系数为负,一次外出务工最长时间预期影响系数为正,这与何军等[1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农村劳动力一般认为,选择在家乡附近的新疆本土城镇长期工作,一方面有亲戚朋友照应,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会降低往返途中的差旅费用和重新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择业费用。
工种选择预期(X11)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从事建筑、餐饮、生产制造等低附加值、低工资的体力劳动成为他们的无奈之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对推动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性。外出务工渠道选择预期(X15)对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也不显著,但影响系数为正。调查中发现,目前依然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自己外出务工,这与当地政府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数量不能满足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上来看,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择业预期对其外出务工均有显著影响,是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必须重点关注的因素。而从Rsquared值发现,回归结果中的Rsquared 的值相对偏小,表明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本文所选变量并不能对维吾尔族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做出全面解释,只能有针对性地对可与汉族差异化比较的因素先行进行探讨,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五、结论性评述
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新疆少数民族集聚区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一般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以推进工业化为重要手段,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但中国的国情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农民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像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其脆弱的城镇体系承受不了巨大的转移压力。加之城镇非农就业的技能要求,也不是短时间内农村的劳动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引导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外出务工的基础,择业预期作为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就业能力自信程度的心理反应,对外出务工意愿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从就业能力上看,能客观对待城镇就业风险和具有较强的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外出务工,能克服清真饮食和宗教信仰不便利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较强,有务工经验和务工技能、身体素质好的农民对外出务工更有信心。文化知识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就择业预期而言,务工收入依然是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时关注的首要因素,预期外出务工收入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务工地域、距离务工地的远近和一次外出时间反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心程度,目前农村劳动力对家庭依然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他们一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城镇工作,并且一次外出时间较短,希望可以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工种选择预期影响不显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不高和择业范围狭窄的无奈,大量农村劳动力自己外出务工折射出政府在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很难完全满足需求。可见,总体上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意愿,但付诸行动的人离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为此,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大文化知识重要性的宣传与引导基础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其他技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起点,并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是要加强维吾尔族聚集区的基础教育,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改善农村教育设施与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总体素质。二是要重视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能继续升学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可根据他们的就业意愿,提供其感兴趣的职业技术教育机会,增强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城镇就业风险。
其次,有效开展维吾尔族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城镇非农就业适应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应积极合作,建立流动培训基地,使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同步,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建筑、加工制造类等农民工聚集量较大的行业,要特别注重强制企业组织在岗培训。对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可给予相应奖励,激发维吾尔族农民工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语言交流方面,可配备相应的双语教师,并开设汉语学习专业课程,从而形成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语言强化+组织管理”的外出务工模式,增强他们在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再次,县域政府应积极与务工输入地政府接洽,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性工作。一来可降低农村劳动力找工作的成本压力,二来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外出务工风险。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集中外出务工就业,也非常有利于在务工集中区解决清真饮食及宗教信仰问题,如配备清真师傅,组织管理干部加强服务。
最后,充分利用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企业在本地落户,推动县域内城镇化发展,增加本地非农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进厂就业。同时广泛开展本地创业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利用当地优势旅游资源、特色手工艺技术,将本土有潜力的项目发展壮大,实现项目带动、人才成长、多业并举的新型小城镇持续发展格局,持续稳定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为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奠定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
[2] 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 李光明,马雪鸿,潘明明.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及障碍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
[4] 杨金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与外出动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 (3).
[5] 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6] Bojnec Stefan, Dries Liesbeth.Causes of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Sloveni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2).
[7] 程名望,潘烜.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
[8] 李劲松,何福萍.非农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9] Nielsen, I., R.Smyth, Q. Zhai.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as Offfarm Migran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0,11(1).
[10] 陈民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宁波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1).
[11] 黄四海.基于Logit模型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2).
[12] 何军,洪秋妹.个人、家庭与制度:苏北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7,(10).
[13] 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2,(5).
[14]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6).
[15]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9).
[16] 同[3].
[17] 同[7].
[18] 同[8].
[19] 同[12].
总体上来看,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择业预期对其外出务工均有显著影响,是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必须重点关注的因素。而从Rsquared值发现,回归结果中的Rsquared 的值相对偏小,表明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本文所选变量并不能对维吾尔族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做出全面解释,只能有针对性地对可与汉族差异化比较的因素先行进行探讨,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五、结论性评述
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新疆少数民族集聚区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一般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以推进工业化为重要手段,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但中国的国情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农民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像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其脆弱的城镇体系承受不了巨大的转移压力。加之城镇非农就业的技能要求,也不是短时间内农村的劳动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引导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外出务工的基础,择业预期作为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就业能力自信程度的心理反应,对外出务工意愿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从就业能力上看,能客观对待城镇就业风险和具有较强的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外出务工,能克服清真饮食和宗教信仰不便利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较强,有务工经验和务工技能、身体素质好的农民对外出务工更有信心。文化知识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就择业预期而言,务工收入依然是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时关注的首要因素,预期外出务工收入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务工地域、距离务工地的远近和一次外出时间反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心程度,目前农村劳动力对家庭依然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他们一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城镇工作,并且一次外出时间较短,希望可以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工种选择预期影响不显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不高和择业范围狭窄的无奈,大量农村劳动力自己外出务工折射出政府在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很难完全满足需求。可见,总体上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意愿,但付诸行动的人离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为此,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大文化知识重要性的宣传与引导基础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其他技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起点,并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是要加强维吾尔族聚集区的基础教育,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改善农村教育设施与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总体素质。二是要重视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能继续升学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可根据他们的就业意愿,提供其感兴趣的职业技术教育机会,增强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城镇就业风险。
其次,有效开展维吾尔族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城镇非农就业适应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应积极合作,建立流动培训基地,使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同步,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建筑、加工制造类等农民工聚集量较大的行业,要特别注重强制企业组织在岗培训。对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可给予相应奖励,激发维吾尔族农民工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语言交流方面,可配备相应的双语教师,并开设汉语学习专业课程,从而形成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语言强化+组织管理”的外出务工模式,增强他们在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再次,县域政府应积极与务工输入地政府接洽,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性工作。一来可降低农村劳动力找工作的成本压力,二来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外出务工风险。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集中外出务工就业,也非常有利于在务工集中区解决清真饮食及宗教信仰问题,如配备清真师傅,组织管理干部加强服务。
最后,充分利用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企业在本地落户,推动县域内城镇化发展,增加本地非农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进厂就业。同时广泛开展本地创业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利用当地优势旅游资源、特色手工艺技术,将本土有潜力的项目发展壮大,实现项目带动、人才成长、多业并举的新型小城镇持续发展格局,持续稳定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为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奠定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
[2] 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 李光明,马雪鸿,潘明明.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及障碍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
[4] 杨金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与外出动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 (3).
[5] 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6] Bojnec Stefan, Dries Liesbeth.Causes of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Sloveni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2).
[7] 程名望,潘烜.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
[8] 李劲松,何福萍.非农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9] Nielsen, I., R.Smyth, Q. Zhai.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as Offfarm Migran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0,11(1).
[10] 陈民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宁波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1).
[11] 黄四海.基于Logit模型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2).
[12] 何军,洪秋妹.个人、家庭与制度:苏北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7,(10).
[13] 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2,(5).
[14]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6).
[15]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9).
[16] 同[3].
[17] 同[7].
[18] 同[8].
[19] 同[12].
总体上来看,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择业预期对其外出务工均有显著影响,是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必须重点关注的因素。而从Rsquared值发现,回归结果中的Rsquared 的值相对偏小,表明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因素比较复杂,本文所选变量并不能对维吾尔族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做出全面解释,只能有针对性地对可与汉族差异化比较的因素先行进行探讨,还有诸多因素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五、结论性评述
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新疆少数民族集聚区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就一般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的提高必然以推进工业化为重要手段,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但中国的国情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农民向城镇转移,特别是像新疆这样的少数民族集中的省份,其脆弱的城镇体系承受不了巨大的转移压力。加之城镇非农就业的技能要求,也不是短时间内农村的劳动力所能达到的。因此,引导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外出务工的基础,择业预期作为农村劳动力对自身就业能力自信程度的心理反应,对外出务工意愿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说来,从就业能力上看,能客观对待城镇就业风险和具有较强的城镇就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外出务工,能克服清真饮食和宗教信仰不便利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较强,有务工经验和务工技能、身体素质好的农民对外出务工更有信心。文化知识目前对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就择业预期而言,务工收入依然是农村劳动力决定是否外出务工时关注的首要因素,预期外出务工收入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出务工;务工地域、距离务工地的远近和一次外出时间反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心程度,目前农村劳动力对家庭依然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他们一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城镇工作,并且一次外出时间较短,希望可以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工种选择预期影响不显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不高和择业范围狭窄的无奈,大量农村劳动力自己外出务工折射出政府在引导和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很难完全满足需求。可见,总体上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有外出务工意愿,但付诸行动的人离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为此,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大文化知识重要性的宣传与引导基础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意义,其他技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起点,并为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是要加强维吾尔族聚集区的基础教育,强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实,改善农村教育设施与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总体素质。二是要重视发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能继续升学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可根据他们的就业意愿,提供其感兴趣的职业技术教育机会,增强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城镇就业风险。
其次,有效开展维吾尔族农民工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城镇非农就业适应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应积极合作,建立流动培训基地,使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同步,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建筑、加工制造类等农民工聚集量较大的行业,要特别注重强制企业组织在岗培训。对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可给予相应奖励,激发维吾尔族农民工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语言交流方面,可配备相应的双语教师,并开设汉语学习专业课程,从而形成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语言强化+组织管理”的外出务工模式,增强他们在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再次,县域政府应积极与务工输入地政府接洽,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稳定性工作。一来可降低农村劳动力找工作的成本压力,二来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外出务工风险。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集中外出务工就业,也非常有利于在务工集中区解决清真饮食及宗教信仰问题,如配备清真师傅,组织管理干部加强服务。
最后,充分利用全国19省市对口支援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企业在本地落户,推动县域内城镇化发展,增加本地非农就业岗位,就近吸纳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进厂就业。同时广泛开展本地创业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利用当地优势旅游资源、特色手工艺技术,将本土有潜力的项目发展壮大,实现项目带动、人才成长、多业并举的新型小城镇持续发展格局,持续稳定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为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奠定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
[2] 史清华.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 李光明,马雪鸿,潘明明.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及障碍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
[4] 杨金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与外出动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山西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 (3).
[5] 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6] Bojnec Stefan, Dries Liesbeth.Causes of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Slovenia[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2).
[7] 程名望,潘烜.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2).
[8] 李劲松,何福萍.非农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9] Nielsen, I., R.Smyth, Q. Zhai.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as Offfarm Migran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0,11(1).
[10] 陈民恳.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宁波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1).
[11] 黄四海.基于Logit模型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2).
[12] 何军,洪秋妹.个人、家庭与制度:苏北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7,(10).
[13] 朱农.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2,(5).
[14]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3,(6).
[15]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9).
[16] 同[3].
[17] 同[7].
[18] 同[8].
[19] 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