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14-03-31宋成鑫李晓芬
宋成鑫+李晓芬
摘 要: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深层动力和根本目标。当前形势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利益问题:利益观念的变化引起利益矛盾,干群关系紧张损害群体利益,利益协调机制急需完善等等。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利益协调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从多方面进行利益协调,才能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利益协调 和谐社会 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31-03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形形色色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纷争日益增多,这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正确理解当下的利益矛盾问题,多方面进行利益协调,化解利益矛盾和冲突,充分调动起广大利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利益关系。马克思认为每一既定的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利益是人们一切生产活动的动因,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既然奋斗的动因是为了利益,那么我们每个人所争取的利益关系也是不同的。利益还是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所以,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首先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层动力
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有效的利益协调能够解决矛盾、避免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利益协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有利益矛盾、冲突的双方或方方面面都满意,实现利益大体均衡。因为只有在相对均衡的状态下,社会组织的各机能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推动社会建设呈现螺旋向上趋势。而这动力的来源取决于利益主体诉求被满足的状态。所以利益协调要以惠及大多数人利益为目标,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十八大报告指出:“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利益协调这一关键问题, 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利益协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正如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涉及到社会的多重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而要构建这样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和谐社会,免不了发生利益关系的冲突。正视现存的利益冲突并不断研究其中的利益矛盾,使之达到相对合理的利益协调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利益协调才能达到最后的社会和谐,进而实现最终的目标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利益新问题
纵观当前国内,形势喜忧参半:免征农业税、医疗保险建设、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民生工程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我们还要意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利益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出现了新的利益问题。
(一)利益观念的变化引起利益矛盾
消费异化带来道德失范。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更是视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重要手段。深挖内需、消费驱动更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点。但在当今社会,消费与社会责任背道而驰的“消费异化”现象正悄然侵蚀着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成果:破坏型消费、即抛型消费、炫富型消费等。这些消费异化不仅无视生态环境资源约束、还盲目攀比即买即抛、更甚者是为了满足个人炫耀欲望。社会若被异化的消费所充斥,那么不仅人们的情感、尊严、道德会发生扭曲,还会造成社会心态变异、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将遭受冲击。
食品安全监管不当。当下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有作为时期,相应的食品业也由过去的保障食品供应转变到当下的保障食品安全。不断的食品安全负面新闻反映出我国当前监管体制的缺陷、执法问责的不严、监管能力的不足。食品安全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政府监管要承担起重要职责,失去民心,也就失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既不符合全社会的群体利益协调,更不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安稳力量。
可持续发展遭遇新困境。“十一五”以来,全国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初步建成,但是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引发了人们对PM2.5的关注和探讨。2012年全国“两会”上,PM2.5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折射出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严峻性。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利益的驱动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当前。同时环境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统筹协调、统一监督职能缺失,职能管理的混乱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之下。十八大以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的新形势建设,这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我国可持续发展遭遇到了瓶颈。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
(二)干群关系紧张损害群体利益
只有靠优良的作风才能把人民凝聚起来,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当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主要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改革的阵痛时期,历史表明这时期往往是问题最严峻、最艰巨、最复杂。“四风”出现的主因是利益的诱惑,面对社会和他人财富增长,一些党员干部心理失衡,陷入脱离群众的局面。在这样心态下,一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好大喜功、趋于浮夸。其次,一些地方部门对干部的权力监督存在缺位和弱化现象,难以在工作中做到贴近群众、为民所想。这些要不得的现象,损害的不仅是群体利益,还会削弱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更是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前进的步伐,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利益协调机制急需完善
利益协调机制,主要体现在利益诉求、利益分配、利益约束。当前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差距、获取途径等关系呈现复杂化,近些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反映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型利益协调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一直在不断摸索中,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效果不显著。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通,未普及化;利益分配机制产生的结果得不到民众全面理解;利益约束上缺少合理化合法化的法制约束等,加上道德协调的模范作用没全面多方位开展,因而当前社会不满情绪增多,对政府部门失去信心,阻碍了新时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利益协调的基本思路
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利益协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系有新的要求,讲和谐则要求同存异,是不同利益主体达到包容的基础。利益协调是社会建设的首要因素,只有相对有序的、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大化发挥其功能。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实现利益共享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还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从而才能实现群体利益协调的最大化。
(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还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党的核心领导力度,进而促进利益协调。
1.现实维度: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建设这样的执政党首先要做是如何认识和协调好改革关键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以新的方式方法最大化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更多的利益。面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利益矛盾,我们党要做的是必须认识到利益群体的多样性、复杂化,认识到现今人们利益矛盾的激化,而这些不仅是单一的像过去强制以集体主义利益为先要求人们压制自我的利益诉求,这涉及到的新型道德失范,需要我们党在承认其差异性基础上,有效采用新颖手段去解决。
2.价值维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于公共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突出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近年来,党群干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冲突日渐增多,政府机关不合理的“三公”消费,一些党员干部私欲膨胀、滥权腐败等等,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前进步伐。而党群干群关系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过去我们强调作为管理部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道路上的前行者,要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但是在当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很难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中间找到平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防治慵懒腐奢依靠事前预防胜过“秋后算账”。对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控制问题在于内部和外部,不仅要严格控制其权力行政责任的行使,还要坚持法治建设和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培训,杜绝极端的个人利益追逐。此外,借鉴国外优秀的廉政建设成果是必须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要求公职人员面临利益冲突首先要以最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方式来处理冲突,公职人员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强调个人责任与表率作用利于提高行政中的透明与审慎。
3.目标维度: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党员目标责任考核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民觉醒、全民参与的国民行动,更是执政党要发挥主导作用的长远工程,不仅响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利益诉求,更体现了执政党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执政党首先要转变以GDP衡量政绩的传统方式,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制,真正做到把环境质量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警红线,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成正比趋势,同时各地党政部门要适时公布环境建设进展,参与民众的监督与批评。
(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1.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政党和政府获得公众的认可程度与群众的利益诉求被满足的程度直接相关。利益实现到维护到共享是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众所周知当前出现的利益矛盾根源在于政府的现代社会管理意识淡薄,政府与公众应该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而不是忽视了公众在公共事务中的知情权、话语权等参与性权利;E·博登海默曾说过当一个社会经历了经济与技术变化,当他获得了与这些变化过程相关的态度时,就会出现导向更高程度利益表达的倾向和行动手段。我国公众对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提供了公众表达权利意识的即时条件。而能够在法律公正范围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立场和建议,畅所欲言,为建设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这是我国平稳建设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2.利益分配改革机制。收入分配改革关乎每个人的利益,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到制度化,2013年春节前夕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是工作的导航灯。一切的分配制度改革以其为蓝本。其次,做好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市救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系统以及建立新型农村保障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深入治理商业行贿、官商勾结的权钱交易等,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小金库”查惩,切断党员干部的灰色收入。
3.利益监管约束机制。为政之道,在于安民,权为民所用,心为民之所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执政党要与时俱进,采用新型的利益监管约束机制,实现社会管理网络化、民情传递信息化、服务群众制度化、督查督办自动化。政府微办公时代已经到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探索运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这对于增进政府服务形象、拉近干群关系、应对突发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群众对政府办公的新型监督。同时,现代信息手段的群众工作更需要第三方的约束监管,政务的高度公开化,为媒体监督提供了客观平台,行政部门有义务向媒体界提供政府活动的信息以便媒体监督。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DL13CC07)和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利益矛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54404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2] 人民出版社编著.《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新华出版社编著.《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 人民出版社编著.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