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王迪
2014-03-31李仕羽刘汪洋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在父母眼中,他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同事眼中,他是天天加班的工作狂人,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居民眼中,他则化身为“最美社区贴心人”,将自己的青春浇灌在基层热土上。他,就是新一社区党委书记王迪。
翻开王迪的工作笔记,第一页工整写着:感知爱,传递爱,奉献爱。而在这九字箴言背后,除了有一位青年干部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稳重的成长轨迹,更见证了一个万人社区的美丽蝶变。
“问题社区”来了位新书记A New Secretary Coming to the“Problem Community”
2007年11月,在大渡口区新山村新一社区,许多居民都听说社区来了一位新书记,而更让大家诧异的是这名社区当家人的年龄,只有24岁。
这名年轻人就是王迪。那一年,他成为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的众多社区干部之一。
当“嘴上无毛”论、“异想天开”论以及“镀金”论等各种说辞如雪花般传遍整个社区,王迪给出了自己的承诺:“首先,我能做到随叫随到;第二,只要是力所能及,我一定会做好。”
就这样,在一片猜测和质疑声中,年轻的社区书记“走马上任”了。
“第一天简直整个人都懵了。”王迪回忆道。虽然之前已经在社区当过一年志愿者,但当面对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工作性质,王迪第一次感到自己肩上的重量压得他有些透不过气来。
由于建成时间早,新一社区是个典型的“问题社区”:社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水电故障频发;环境杂乱无章,社区内数个垃圾堆每逢夏天都会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社区公共用地上,则是各种违法建筑林立,“棚户区”形象深入人心,而且由于社区不属于危旧房范围,一直没有纳入市政改造项目。经过几个月的摸底调查,面对大伙对改善社区环境的迫切渴望,王迪决定“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从社区环境改造烧起。
在向街道以及区政府反映相关情况后,满载居民心声的申请很快得到了大渡口区政府的通过,但由于规划问题,对新一社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必须要在春节前完工。这就意味着,要完成这个上万人口大社区的改造工程,留给王迪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
一面是各种质疑与指责,一面是社区群众的殷切期待,王迪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付重担。从那天开始,时值严冬,新一社区居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出现在工地上。白天,他需要坚守一线,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夜晚,他还要和施工负责人协调第二天的工作,“基本都是晚上十点过后才到家。”
就这样,随着工期推进,以前的“棚户小区”不复存在:楼面粉刷贴砖、地面平整除灰、种植红花绿树、改建违规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新一社区的所有居民亲眼见证了自己家园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觉得王书记一个年轻人,哪里处理得了社区里这些鸡毛蒜皮的麻烦事,现在看来,基层就是需要这样有活力有朝气的青年干部。”走过新建的文化广场,居民王慧高兴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和其他地方来学习的社区干部说。
“幸福社区”共同创造Creating a "Happy Community" Together
对于王迪来说,“一老一小”是他在社区工作中为之困扰许久的难题。
在新一社区,居住着2700多位老人,年龄最大的更是已过百岁。除此之外,在这一群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空巢老人。“他们有的老伴去世,有的子女不在身边,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连解决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王迪决定彻底改变这一窘境。
去年底,经过和同事商议并向街道提出申请,王迪将社区办公场所压缩,腾出150平方米区域,采用“公办民营”的模式开设了全市首家社区食堂,并起名“惜福”,寓意“审己功德、量彼来处,爱物知恩、节用惜福”。从此,社区老人们只需要给付成本价就能吃上营养健康的饭菜。
记者看到,除了三三两两结伴到食堂吃饭的社区老人,这里还吸引不少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以及学生用餐。就职于社区附近一家公司的王艳自从食堂开设始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今天更是带着同事赶来“尝鲜”:“7元钱就能吃到两荤两素套餐,而且分量足,又干净,解决了周围不少人中午吃饭的大难题。”
“一老”问题解决,摆在王迪案上的还有“一小”难题。原来,由于社区人口基数大,许多夫妻忙于上班,下午过早放学的孩子便成了父母心头的“不安定因素”。“现在不少小学下午4点左右就放学,更早的3点多就下课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王迪发现许多孩子放学后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有的在小区附近闲逛,有的长时间逗留在网吧、游戏厅,更有甚者结伴爬山、游泳。“既不利于孩子成长,同时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2011年,在新山村街道支持下,王迪创造性地在社区开办了“放学来吧”,招募大学生为志愿者,下午放学的学生都可以到这里来做作业,受到了许多双职工家庭的欢迎。
如今,小小的“放学来吧”已经被王迪和社区工作人员打造成一个微型少年宫,规模也从一间办公室变成了3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美术室、琴房、科普室无一不全。孩子们不仅可以来这里做作业,更能玩游戏、画画、做手工。“现在不仅是孩子们自己来,一到周末,家长们也来陪孩子学习、做游戏,‘放学来吧’成了开展亲子活动的好地方。”社区文化专干欧阳琳说。
“梦想社区”在路上The "Dream Community" on the Road
掰开指头数数,从毕业后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社区服务再到成为社区党委书记,今年已是王迪深扎基层的第九个年头。而当年同王迪一道下到基层的十多个同学中,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坚守在这片最接地气的社区。
从当上社区书记第一天起,他的电话号码便被张贴到了社区各栋居民楼门口。不论是停电、水管漏水还是下水道堵塞,即便是在下班后,一个电话便能将这位青年干部叫到家中。“手机都是保持24小时开机,居民请你帮忙是信任你的表现。”
3000多个日日夜夜中,王迪已经记不清曾经多少次质疑过自己的抉择,也记不清自己曾经多少次为了变动工作和家人赌气,如今千思万虑早已汇成一句简单不过的内心独白:“我从不后悔。”
今年9月,王迪成为中宣部表彰授予的全国十大“最美社区人”之一,也是重庆市首位获得该殊荣的社区工作人员。在莫大的荣誉面前,王迪却表现得淡然而谦虚,“和那些扎根社区几十年的前辈相比,我做的根本不算什么。”
在颁奖典礼上,面对央视镜头,王迪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为有了党和国家的鼓励支持,有了广大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作为一名最基层社区工作者,今天的我已不再孤单。”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新一社区建设成为一个人人都爱、人人都想来的“梦想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