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山里的“薯光”—看彭水甘薯产业怎样壮大

2014-03-31冉隆国

今日重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彭水县彭水强县

□文/本刊记者 冉隆国

10月11日—14日,全国丘陵山区甘薯产业发展与扶贫推进会暨全国甘薯特色产品展销会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召开。

国庆前夕,从重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这个消息,令很多人惊讶:一个国字号会议,怎么落户地处渝东南生态涵养保护区域“苗山”深处的彭水县?

“薯光”绽放全中国

大山深处有“薯光”。

这次全国甘薯产业的盛会,紧扣丘陵山区甘薯产业发展和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两个主题,现场观摩彭水甘薯产业化建设,集中展示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集成技术和全国甘薯特色商品,研讨推进丘陵山区甘薯产业扶贫工作,研究部署重庆市甘薯产业发展。会议的规格可谓“高大上”—由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扶贫办主办,彭水县人民政府承办,预计近500余人参会。

“彭水出产的紫薯粉丝在香港供不应求,仅香港需求量每年就达到2000吨以上,每斤价格达48元。”新闻发布会后,这样的新闻在全国各类媒体上频频高调出现。

彭水县委副书记朱高云表示,随着甘薯淀粉在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市场需求日益增大,产品销往至日本、英国及中国港台地区。

2014年,彭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品种改良18万亩,预计产鲜薯46万吨、薯农收入4亿元以上。

继2013年全市甘薯产业推进会在彭水召开后,彭水县为进一步加快甘薯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其甘薯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经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扶贫办及县政府共同研究并报经重庆市政府同意,“全国丘陵山区甘薯产业发展与扶贫推进会议”终于花落彭水。

人们仍然非常好奇:彭水一只小小的甘薯,是怎么大放异彩的呢?

荒坡坡上“点薯成金”

金秋十月,彭水郁山镇大坝村的甘薯已大获丰收。数百亩坡地上,甘薯叶呈现出一片深绿,与周围大山的颜色相互映衬。今年,郁山镇甘薯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在当地苕粉特色加工产业链带动下,昔日贱卖的甘薯,如今销售收入可上1亿元。

这片曾经的“荒坡坡”上,正在精彩上演“点薯成金”术。

彭水是重庆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5°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8%,土层厚度30厘米以下的有30%左右,全县贫困面达27.8%,贫困率为20.34%。然而,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彭水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民生经济,努力实现政府创产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农民收入增加。如今像郁山甘薯产业这样,因地制宜,依靠特色产业给“靠山吃山”带来新注解的例子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甘薯因其对土壤极强的适应性,被视作“烂贱”之物。山多地贫的彭水,种植甘薯便是靠山吃山的结果,出产的甘薯不仅个头大,而且品质极佳。近年来,在当地传统的手工甘薯粉丝工艺发展及其特色产业体系的带动,这“烂贱”之物有了新的价值,更让当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全镇高淀粉甘薯种植产量可达5万吨以上。”郁山镇负责人说,通过“龙头企业+村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模式,高淀粉甘薯的种植和加工已成为郁山的支柱产业,全镇超过一半的人口,都靠甘薯种植或其加工产业实现了增收。

郁山镇大坝村村民董世权2012年从广州打工回来,承包了200余亩土地种甘薯,“我们两口子之前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挣四五万元,去年在家单靠甘薯就卖了7万多元。”董世权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当地整个甘薯产业体系的带动。当地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并按照高淀粉甘薯0.8元/公斤,紫蕊薯1.4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甘薯种植直接带动5000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如今,“郁山”晶丝苕粉已占领了重庆市场同类产品20%的份额,并远销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英国等地市场,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800余万元。因此,彭水县已成为重庆市甘薯产业基地示范县,郁山镇(郁山晶丝苕粉)也因此荣获国家农业部评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土掉渣”变身“明星薯”

如今,无论在超市、机场或农贸市场上,随处可见彭水自治县的品牌甘薯产品。“郁山龙须”、“蔡大哥”、“纯真”、“百业兴”等系列品牌的薯产品,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薯”。

其中,“郁山牌”晶丝薯粉已经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龙须”牌晶丝薯粉已经获得出口经营权。彭水甘薯、郁山晶丝苕粉地理商标、绿色食品认证也在2013年获批。

此外,彭水县还每年举办乌江流域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暨美食节,以加强“农商对接”、“农超对接”,采取品看结合,让消费者自己来评其优劣长短,鼓励各大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争取将更多彭水甘薯搬进超市、带入机场、运出国门。

目前,部分甘薯产品已经远销日本、英国及港台地区,尤其是紫薯粉丝在香港地区供不应求,仅香港伤心酸辣粉连锁店年需求量就达2000吨以上。

“这种用薯做成的粉丝真是美味,我要带一些回国去。”一位在香港旅游的英国游客口中含着粉丝还不忘竖起大拇指对彭水甘薯大加赞叹。

以“郁山”牌晶丝苕粉为代表的品牌薯产品已经被市内外所认可,并获得重庆市著名品牌称号,彭水甘薯地理商标已经获批。彭水甘薯在全国以及国际上走红,“郁山苕粉,百年工艺,手工制作,生态食品”更是有口皆碑、口口相传。为彭水成为中华薯业强县带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仅2013年,彭水甘薯的单项产值就达6亿元。

小小甘薯演绎大产业

“自2010年全县首次将甘薯产业提升至全县主导产业的战略地位以来,彭水县积极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努力把甘薯产业建设成骨干支柱产业。”彭水县县长刘峰说。

彭水县耕地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全县耕地面积10.2万公顷,均适宜种植甘薯。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天然地区,为建立薯类加工企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目前,彭水县已形成“玉米—薯套种、油菜—薯轮作”基本耕作制度。

接下来,彭水县将以建设中华薯业强县的总体目标,提升甘薯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把甘薯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骨干支柱产业,把彭水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甘薯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和最具影响力的甘薯种源繁育供给基地、甘薯产品加工基地;到2017年鲜薯总产量达到55万吨以上,甘薯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率均达到50%以上,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为此,彭水县每年整合投入2000万元,重点支持甘薯产业化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甘薯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推广及产业化研究,强化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带动,基本形成晶丝苕粉、膨化食品、食用紫薯、食用蔬菜薯等薯类产品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彭水甘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有规模、有效益、有龙头、有市场、有品牌、有影响的“六有”势头。该县规划至2017年,全县薯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品种改良率达80%以上,鲜薯总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薯类加工企业达到20家以上、加工专业大户达到500家以上,甘薯加工转化率和商品化率均达到50%以上,产值突破10亿元。

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表示,下步发展中,彭水将立足生态涵养保护区的功能定位,以抓“三场”(良种繁育场、加工工场、产品市场)、突“三品”(品种改良、品牌培育、品质提升)、促“两增”(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线,不断提升甘薯产业化经营水平,持之以恒地把甘薯作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把彭水建成为中华薯业强县和武陵山区最具影响力的甘薯种薯繁育供应基地。

猜你喜欢

彭水县彭水强县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重庆彭水县:土特产线上“赶场”
彭水县黑洞河水库施工导流方案比较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多措并举显成效 脱贫攻坚见真章——重庆市彭水县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南县稻虾产业富民强县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