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教学的五个关注
2014-03-30曾东槐
曾东槐
“大问题”教学提倡以“板块式”结构组织教学,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梳理带有共性的“大问题”进行聚焦,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实现师生的生命对话和成长。它能让学生经历更多独立思考、表达与质疑、展示与分享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深度参与教学活动。
一、“大问题”教学关注教学目标的生命体验
在“大问题”教学视域内,教学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可以使以往相对凝静的知识在个体心灵深处被激活或催化,并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和再创造,从而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产生更强烈、更深刻、更高妙的生命力。
例如,游戏公平一课中,在“如何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一大问题的引领下,分析“石头、剪刀、布”游戏。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到“假设我和老师玩‘石头、剪子、布,当我出石头时,老师也出石头,我们就打平;老师出剪子,我就赢;老师出布,我就输。我和老师分别只有一种输和一种赢的可能。同样道理,我出剪子和布时,双方也只有一种输和赢的可能。所以,这样的游戏是公平的。”“石头、剪刀、布”是平时学生常用的游戏,但是很少关注它的公平性,对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可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它、应用它、进而享受它。
二、“大问题”教学关注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大问题”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仅仅是事先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性知识”,而且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包含了一定的师生共同建构的“不确定性知识”。教学過程就是教学资源持续生成与转化,知识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内容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例如,“垂直”一课,教材中呈现的概念是:“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如何更好地关注这一概念的意义建构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大问题”教学关注教学过程的回环往复
在大问题教学视域内,教学不是呈线性的,序列的、积累的特征,而是呈现出越来越有深度、越来越丰富的、层层递进且回环往复的特征,每一个环节所建构的意义既是教学的终点,又是教学的起点。在这一复杂而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伟大的设计”,视具体情境而定。因此,程序化、技术化的授课方式被打破,学生等待的心态被消除。这样,不仅创建了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而且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从而绘成了多维的教学图景。
四、“大问题”教学关注教学主体的互联关系
在大问题教学视域内,学生是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正在成长的生命体而存在着的,而非可预测的、朝着固态或恒态运作的机器,师生关系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识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由于教学主体间的互联关系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从对方身上认识自我,必须对他人持完全开放的态度,而不能把自己封闭于预先确定的身份里,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不断去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
例如对于“精打细算”一课,学习11.5 ÷ 2竖式计算的方法时,让学生上台当课堂“小先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学生当课堂“小先生”的方式进行展示,真正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获得研究“大问题”的时空,获得自主表达、与他人对话、交流的机会,教师和学生不断从对方、他人身上获取知识,认识自我。
五、“大问题”教学关注教学评价的个性反应
“大问题”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个性化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问题做出不同形式的解答,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学生的自主建构,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非千篇一律产品化教育。教师不带任何偏见地走进教室,并睁大眼睛看学生,让学生尽可能自由地发展。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直径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上台写下对直径的理解。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