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籍外译的中国传统学术手段考量——以许渊冲所译《钗头凤》为例
2014-03-30李楠田翠芸
李楠,田翠芸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9)
一、相关文献研究
许渊冲多年从事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外译工作,广为学界关注、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原则,影响突出,而许译《钗头凤》可谓在此译论指导下出现的典型代表。
通过阅读评价许译《钗头凤》的文献,笔者发现,大致可将这些文献分为三类:对 “三美原则”的探讨,如《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高思飞,2010);以某个翻译视角进行分析,如《汉诗英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度”——以“钗头凤”两个译本为例》(宗文,2012);在多译本比较基础上的文学分析,如《再现诗歌之美——评〈钗头凤〉的两种译文》(熊莉,2002)。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许译《钗头凤》的文学性、美学性,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的文章都达到了一个统一:原文分析注重作者情感,译文评价则关切遣词造句,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译文如何全面地体现原文本的意境,从而肯定许译的优秀性,指出其他译本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诸家学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诸家学者也认同许渊冲先生对原文的理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诸家学者并未指出许译与原文语义不符。但诸位学者在原文解析方面,并未从原典出发,取用相应手段来对,对自己的理解加以考证与确认。不难发现,其间存在逻辑漏洞。正是在上述推理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基于语义和语音两个层面,依靠中国传统学术与手段,从训诂、音韵以及吟诵三个视角,分析许氏译文,从而争取填补这一逻辑缺陷。
二、语义层面:训诂学视角
训诂学“偏重于实证,是为了解释文献”(许嘉璐,2010:137)。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篇中说:“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临乡,有训诂则能使估计如暮旦。”作者不仅语言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而且看到了训诂与翻译在语言阐释层面上的内在相关性:前者侧重同一语言下的历时性解释,而后者则侧重不同语言间的共时性转换。虽然汉籍外译以“译”为核心,但其原文本为古典文献,那么在操作过程中则必须借助训诂还原语义。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许氏译文为: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wrong,wrong!
这首词写于陆游与唐婉离别十年后,二者在沈园不期而遇,当时唐已改嫁,陆亦别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这首词不仅饱含了陆游对唐婉的深情爱意,祭奠自己的爱情,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的无奈。
在许氏译文中,“薄”字被翻译成了rare,“错”字被翻译成了wrong。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时,认为“薄”和“错”这两个与它们在现代语境下的含义是相同的。但是结合上述写作背景不难发现,如果认为陆游与唐婉之间的“欢情”并不深厚,认为两位当事人的爱情不正确,明显与作者的原意相违背。
通过查证文献发现,许先生在对原文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对“薄”的理解偏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明言“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伸凡相迫皆曰薄……故引伸为厚薄之薄。曹宪云。”《说文解字》明文记载,“迫,近也”。由此看出在意义层面,薄=迫=近,“薄”字的“不厚”之意,乃引申义,本意为“近”,读音为pò,薄为“不厚”之意时读音为bó。“薄”表示“近”的含义一直在延续,如在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因此“句中的‘薄’只能理解为‘短促’而不能理解为‘微薄’”(万献初,2008:147),而许译为rare,与原意冲突。
对“错”字理解的偏差。通过译文可推知,许氏将原文的“错”理解成了“错误”之错,实际上,“错”原指为琢玉之石,后衍生出“错杂”之意,如《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诗·小雅·采芭》“约辍错衡”。万献初老师认为“此义项出现很晚,用得较少且主要见于口语”,并指出“从词的内容与情势来看,句中‘错’也应是错杂义”,白话可解释成“复杂呀,很复杂呀,错综复杂呀”。(万献初,2008:147)因此,许氏译文为wrong。又出现了偏误。
三、语音层面:音韵学与吟诵视角
普通语言学提出的任意性已广为中国学界所接受,该原则认为语言的语音与语义之间是任意的。尽管这一思潮深刻影响了中国学界,我们依旧不能否认语音与语义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在《章句论》中指出:
后世文字用韵者少,而古代则极多。今韵易知,古韵难晓。然读古书而不知其韵,不徒不能领略其文字之美,并有不能明其义者。且古书校勘,资于韵者极多。故此号断宜补作也。(吕思勉,1926:47)
虽然吕思勉提出此言论的目的在于针对新式标点提出补充意见,但是“然读古书而不知其韵,不徒不能领略其文字之美,并有不能明其义者”一句便明确指出了汉语语音与语义的密切关系,声韵对中国古典文献诠释的重要意义。诗歌是最高抒情形式,声韵问题――尤其是押韵问题――应为译家所重视。
上文所选《钗头凤》,每小句尾字为恶、薄、绪、索、错,各字反切为:恶,《广韵》乌各切,铎韵入声;薄,《广韵》傍各切,并母铎韵人入声;索,《广韵》苏各切,心母铎韵入声;错,《广韵》仓各切,清母铎韵入声。韵字属铎韵,均为入声。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入声在发声短促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即《康熙字典》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之谓也。也正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胡艳,2011:136)。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皆可吟唱,即吟诵。《全唐诗》共用了7547个汉字,“吟”字的出现频率排在第208位(π范围,2014)。由此可见,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徐健顺,2011:10)。吟诵要求平音要低而长,而仄音(上声、去声、入声)高而短,所谓平仄相间,其音效就是音调时而低,时而高,而音长则时而长,时而短,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之效。那么,“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在舒缓、缠绵的平声后,马上接续了急且促的入声,吟诵效果应为(破折号表示长音,着重号表示入声仄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钗头凤》表达的是作者陆游因痛失爱情的悔恨,陆游开头以委婉的上声入韵,后转入声韵,可见并不是随性之举,而是“有意为之”,诗人的极度悲怨、荡气回肠,大有恸不忍言的情致,把内心深处的感情,表现得炽热如火,喷涌如泉。更值得一提的是,陆游在词尾连用三次入声,且三次为同一字,更是神来之笔。古人崇尚古雅,陆游学识渊博,修建“老学庵”以明志,同时也彰显了他崇古、追求雅正的艺术追求,也正是因此万树评《钗头凤》三叠字“须用得隽雅有味方佳,如此词精丽,非俗手所能”(万献初,2008:147)。
反观译文,许氏创造性地提出了“音美”原则,并通过自己的翻译来实践自己的理论,《钗头凤》也突出地体现“音美”理念。译文的韵脚为aabbb,而且译文最后一句的韵律与陆词最后一句从结构上保持了一致。为了增强译文的音美效果,译者除了押尾韵外,还使用了其他的手段,如头韵can not——confine,thoughts——throng,silk——scarf——soaked;腹韵hands——branded,fine——wine——confine,unfair——rare,throng——long等(李长利,2010:88)。但是设若深入分析许氏译文,将原文的声韵考量在内,便可发现,译文所押尾韵音节为长音,音调“深沉浑厚…… 读起来使人感觉匀称、整齐、平稳”(吴天慧,2009:141)在全词中反复出现,而且虽然能够体现原文本的沉郁,但是却体现了一种模糊消沉之感,而非原文本所体现的抑郁、激愤,感情一泻千里之态。许氏译文并没有意识到诗词入声韵的情感内涵,自然也无法体现原文作者急切、痛苦、悔恨的情感。
四、结 语
本文无意抨击许渊冲先生,因为笔者正是站在许先生的肩膀之上,按图索骥,才提出上述观点。中国文化传播的客观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古典汉籍是汉语的高度凝练,语言不断发展,语义、语音也在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设若仅考虑外文表达,忽略汉语的客观属性和社会语境,不参照中国传统语义研究成果、手段加以考证,无视古典诗文独特的创作、表达方式,则无法真正理解古典诗文的真正含义与情感。
[1]高思飞.从《钗头凤》的三种译文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原则对诗词翻译的指导[J].文教资料,2010(12):33-36.
[2]胡艳.古诗词“入声韵”的声情效果[J].作家,2013(14):136-137.
[3]李长利.“三美论”观照下诗歌翻译实现的艺术效果——以许渊冲《钗头凤》译本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1):87-89.
[4]吕思勉.章句论[M].商务印书馆,1926.万献初.陆游《钗头凤》韵读的音义考析[J].文学遗产,2008(2):145-148.
[5]吴天慧.意美,音美,形美——陆游《钗头凤》英译赏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39-141.
[6]万献初.陆游《钗头凤》韵读的音义考析[J].文学遗产,2008(2):145-148.
[7]熊莉.再现诗歌之美-评《钗头凤》的两种译文[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3):117-120.
[8]许嘉璐.训诂学与经学,文化(一)[J].文史知识,2009(11):137-145.
[9]徐健顺.吟诵——中国式读书法[J].小学语文,2011(11):10-13.
[10]宗文.汉诗英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度"——以"钗头凤"两个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2(4).
[11]π范围.全唐诗词频.http://blog.314g.com/?p=29102014,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