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转型
2014-03-30徐贵香
徐贵香
(河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诚信缺失”现象,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不少人撰文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现有的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局限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背景之中进行的,尚不够深刻和透彻。本文在借鉴既有见解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尝试对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转型问题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转型的时代背景
诚信作为人类共同的美德与操守,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常识性的道理。但是,自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的近十年之后,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要求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随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从整体社会环境中寻求答案。另外,诚信教育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层面,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其中将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大学生应当“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①笔者认为,当前诚信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关系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性方向和全局性规划,为此,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在理念和内容上要实现转型,以适应当今时代更新更高的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念转型
所谓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是指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宗旨、目标的观念。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主导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具体内容。应对上述时代背景的新要求,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在理念上及时地予以转型,即由目前的客观化的功利性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愈来愈受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重视,但其实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理念上的原因,笔者以为,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客观化的功利性教育理念。这种诚信教育理念把本应属于主观性与客观性紧密融合的诚信教育简化为单一的客观化的知识教育,使之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试考查的客观知识,只要学生上了有关的课程并通过相应的考试,即可判定为该学生所接受的诚信教育达到了要求,即使该学生是以不诚信的方式通过考试的。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工作所赖以成为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那些工作,被单纯‘尽义务’的想法所取代。人们不再寻求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对据说是有用的材料的死记硬背取代了教育对个人的全面改造。人们不再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忠贞不渝地捍卫某种既定的教育理念,而只是一门心思地生吞活剥可以现学现卖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考试过关,而考试过关,在一些人看来就可以证明一个人受过了教育。”②这种客观化的功利性教育理念除了使学生与老师在通过考试上达成目标一致外,很难真正实现其内心的德性共鸣与思想境界上的共同提升。也就是说,目前的诚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之光的开掘与引导,老师更多地是在完成其课程任务,对于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往往无暇顾及,由此便将诚信教育的鲜活而颇具主观性的内涵搁置撂荒了。“对教育功利性价值的追求是必要的,然而当人们仅仅追求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而忽视它的非功利性价值的时候,教育问题自然也就出现了。”③这种撂荒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逃课、爽约等不诚信现象的出现,更不能有效解释和回应社会上发生的具有重大诚信影响的事件。不少大学生的德性潜能未能被开启,反而被内心的诸多困惑所困扰和抑制。
据此,笔者以为,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大学教育的要求,应转向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诚信教育。这种新的诚信教育秉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紧密融合的诚信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其内心深处的主观性感受,不仅要宣讲有关诚信的知识,而且要围绕发生在身边的诚信事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展开切实的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到诚信的强大感染力与德性的迷人魅力,由此真正体现出大学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有效实现诚信教育的伦理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④具体而言,诚信是人们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也是和谐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表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是形成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正是依赖彼此之间的诚实信用,人们才对经济交易、契约行为、未来规划等有合理的预期和信心,才能摆脱社会关系中的偶然性、任意性因素的困扰而从容地进行交往活动,才能不断增进友爱、促进合作。诚信也是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互相认同、彼此理解、宽容和信任,才能保持恒久的和谐。我们应当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赋予诚信以时代内涵,建立健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诚信制度和全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诚信教育理念的转型意味着我们在对大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直面当前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和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思考诸如“诚信与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诚信缺失的思想根源到底在哪里?”“诚信在人生价值追求中的地位是什么?”等问题,进而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诚信的根据与价值,诚信不仅是为人做事之基本原则,不仅事关个人的品性修养和人生价值,而且事关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和谐,事关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事关政治文明的程度与法治建设的水平。
这种诚信教育理念的转型还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层次,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空间。一方面,不能满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完成课程要求的功利性层次,要引导大学生向更高的精神性层次迈进。不仅使大学生做到自己讲诚信,而且逐步学会欣赏诚信的人格魅力,向具有高度诚信力的道德模范进行自觉学习,以塑造自身的德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有关诚信教育的课程上,要将其扩展到所有的课程中和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做到为人诚实、智性诚实、学术诚信。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转型
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的转型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的转型上。这种内容转型可具体分为:由侧重表面的形式化活动转向侧重实质的实效性活动;由注重诚信的知识性灌输转向注重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其一,由侧重表面的形式化活动转向侧重实质的实效性活动。目前一些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比如办有关的讲座、举行诚信考试、杜绝作弊的宣誓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但实际效果往往与其表面上所展示出来的轰动场面以及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存有一定的差距。而我们对于此种差距并不会计较,尽管举办这类活动的初衷未必在于其形式上的效果,而非其实质性的效果。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由侧重表面的形式化活动转向侧重实质的实效性活动,不仅需要教育管理者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予以有效干预与引导,而且需要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调整考试的方式与内容。唯有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才可能取得形式效果与实质效果的统一,实现举办诚信教育活动的初衷。
其二,由注重诚信的知识性灌输转向注重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不仅是当前时代背景的迫切要求,而且也契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互动性与内化式。所谓互动性,是指基于大学生日渐成熟的心智状态,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师生之间就诚信问题所进行的对话与互动。
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比较注重向学生进行有关诚信的知识性灌输,向学生开展单向度的诚信宣讲,学生在整个诚信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即使在接受的时候遇到了困惑与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给老师,由此,其实际效果就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灌输式的诚信教育完全无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缺乏基本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己对老师所灌输诚信知识的认同与接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排斥等负面心理反应。这也正是造成长期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为适应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点与时代背景的要求,目前的灌输式诚信教育需要转向注重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诚信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诚信知识和观念,而且在于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开放而自由的思维方式。⑤根据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的能力。⑥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批判性思维是人们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和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重要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倡导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注重培养清晰性、准确性、一致性、合理性以及理性的公正、谦逊、真诚和执著等思维品质和习惯。”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必须进行强化训练的思维基本功。诚信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正好需要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引入。面对当前社会中的一些诚信缺失现象,接触到身边的不诚信事情,作为大学生该如何来进行判断和做出自己的选择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他不仅需要与老师、同学、家长等进行沟通与交流,交换看法与意见,从中对此问题获得较为深入全面的理解,从而审视其逻辑前提、实质性指向、合理性与正当性,形成有效的批判性思维;而且他还必须面对心中的诚信知识与观念的拷问,究竟自己认同的是何种意义的诚信,此种诚信与眼前的问题思考是否一致,自己遇到此类情形该如何行动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无论在做什么决定的时候都能反躬自省,引导其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责任观念。⑧只有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经历了思想上的互动交流与心灵上的内化省思,其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能得以锻炼,诚信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是与对大学生有关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欠缺有着很大的干系。可以说,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深化离不开注重诚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注释:
①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2页。
③岳伟:《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④参见李永胜:《诚信价值论》,载于《理论界》2006年第4期。
⑤参见【法】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⑥参见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⑦谷振诣:《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http://www.aisixiang.com/data/40774.html,2011-05-20。
⑧参见[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邱立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