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语言输入的英语写作效度研究
2014-10-10李学晋
李学晋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随着扩招迅速增长,大批90后开始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受益者。而高校可利用的软件和硬件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着语言教学的发展。对新教学理论、新方法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促进了语言教学的发展。近几年,一种全新的多模态输入理论受到关注,开始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如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阮瑾(2012)等分别做了研究和实践,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阮瑾等学者从阅读效果方面研究了多模态输入的影响,对多模态输入加之于英语写作的研究还不多见。
模态(mode)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原本应用于大气科学。根据现有资料,把模态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始于Kress(2001),国内研究者多从多模态理论和听、说、读的关系以及多模态在外语教学中建构角度出发来研究模态,把多模态输入应用于英语写作的研究和实践尚没有发现。本文将从多模态语言输入的角度探讨英语写作的认知机制以及多模态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多模态是基于单模态而言的,单模态话语是指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而多模态话语则是指使用两种及以上的话语进行交际。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写作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涉及信息收集、加工和输出的整体系统。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写作属于加工、输出型技能。写作能力能够反映一个人在语言书面应用上的能力,是判定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数码技术、网络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语言教学朝着个性化、多模态、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教学模式在技术上应体现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使语言交际能力在多模态环境中有效提高。Bachmann(1990)提出了语言交际能力模式,把语言能力分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组织能力又分为语法能力、词汇、词法、句法等和语篇建构、词语连结、修辞结构;语用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控制能力、想象能力等和社会语言能力、对语域差异的语感、对社会文化或比喻的理解能力等。写作作为一种以有机文字组合形式反映主客观世界的显性表达手段,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又涉及语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强弱,和写作教学中的语言输入密切相关。
语言输入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首要环节。接受型语言输入加工过程一般包括:解码(decoding)和理解(comprehension),解码是指接收声音、图像和动作后将其加工为基本的语言单位;理解是指学习者利用解码信息和已有知识建构语言意义的整个过程(Danks 1980)。语言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没有语言输出的任何输入都将没有意义。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Swain 1995),语言输出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写作就是语言输出的主要途径之一。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11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单模态话语输入的方法,将多模态话语输入引入英语写作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既注重语言的语法、词汇、语块等基本知识的训练,更注重依托英语文化的句群、篇章构建等训练。
二、研究方法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输入方法主要是听觉输入(教师课堂讲授),视觉输入(阅读指定材料和自选材料),视觉输入(光盘、PPT、电视电影片段)。目前听觉输入为主要输入方法,其他两种为辅助。听觉输入主要是从词、短语、短句、语法开始,逐步到长句、段落、结构和文章主题构思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探讨基于多模态输入理论的大学英语写作内容、方式和结果等,尝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阐述该理论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驱动作用和开展多模态输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工科大学的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第三学期的116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本次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比组,实验组采用多模态输入教学,对比组采用单模态输入教学。为了提高研究效率,各组分别为58名,写作时间均为30分钟。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写作能力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是: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或者能书写日常应用文,能书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借助参考资料书写出与本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和论文,能描写各种图表,能就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据调查发现,理工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于文科的学生略显不足,在分析、综合、推理、思考、辨析和判断上能力不足,这就是所谓的思辨缺席。其实不惟理工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同程度存在思辨缺席。思辨的缺席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人的素质,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思辨缺席症”,在思辨能力培养上实现突破。基于这个现状,本研究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以验证多模态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和假设
本研究旨在考察多模态输入理论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为了了解作为自变量的写作过程,笔者于实验前在某大学选取三个学院作为调查对象,涉及文、理、工三个不同的学科。发放问卷1 05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有效率为93.42%,其中男生653人,占66.56%,女生328人,占33.44%。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包括:(1)完全不一致;(2)通常不一致;(3)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4)通常一致;(5)完全一致(见表 1)。
表1 学生写作前的准备情况 单位:%
从问卷来看,写作前完全打草稿的比率仅为16.8%,完全不打草稿的则占了25.1%,综合中间的比率,不打草稿的比率超过50%,事后询问得知,不打草稿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打草稿的习惯,时间紧,没有多余时间打草稿;在查阅文献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倾向于查阅文献,事后询问得知,查阅文献主要是获知相关背景知识;在写作前和写作时与同学讨论交流方面,有36.5%的学生完全不和同学讨论交流,完全和同学讨论交流的仅占16.1%。这些数据为以后的实验提供了参考。
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多模态语言输入和英语写作的关系是什么?(2)不同的输入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是什么?(3)多模态语言输入是否比单模态输入产生的写作效果更有效?
(四)研究设计
对比组:采用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法,以单一的语言输入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操作,不刻意进行语法、词汇在具体语境使用的讲解。
实验组: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输入,激发受试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强化语法、词汇在句子使用中准确产出率,进而实现句群和段落的产出性训练,最后使受试学生完成一篇单词、语法较为准确,句子和段落以至全文富有逻辑性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体裁语篇的结构特点,提高体裁意识,针对不同的作文题材,老师将不同的写作模式介绍给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常见英语谚语、俗语、俚语、名人引语等分门别类,以句群甚至短段落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文字或口头输出。同时,在课后准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对文字和文章构造的意识。阅读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语言输入来源,读写不分家,Writing is often learned from reading,学生可以从经典的文章中学习句子、句群和整个文章的写作布局,同时了解不同于自己的异域文化,提高认知能力。通过范文学习、模仿写作、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到完全独立写作。范文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相关体裁的认知,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模仿写作不是简单套写范文,而是通过模仿将范文的写作特点,结构特征和语言风格化为学生的知识,加深理解语篇结构;同学互评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三到四人,对对方作文进行评解;教师点评则是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作文,有优有劣,进行集中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SPSS11.5软件(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多模态语言输入和英语写作的关系、不同的输入模式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以及开展多模态语言输入是否比单模态输入产生的写作效果更有效等。
(六)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写作试验前,告诉学生写作限定时间为30分钟,字数限定在120~150词,分值30分,独立完成,不允许查阅词典,当场完成并收回。经批改后,数据输入电脑,笔者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组和比较组的问卷调查和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对。实验发现绝大多数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120~150词的英文文章。
三、研究发现
(一)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写作关于男女生都熟悉的校园生活方面的话题时,男女生比较接近,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话题上男女生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关于家庭生活的话题上,男女生有一定的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
表2 试验前实验组和对比组认知效果测试结果
表3 对比组、实验组知识熟悉程度和兴趣在写作上体现的差异
表3显示,对比组和实验组在兴趣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知识方面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在熟悉度方面有一定差异,实验组略高于对比组,说明多模态输入对学生的兴趣、知识和熟悉度方面可以施加很好的影响。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就是把众多的原始变量重新组构,归为几个有代表性的因子,对高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来描述许多指标和因素之间的联系。根据因子分析的目的,可以将其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贺莉,2012)。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试因子与相对应的测度项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研究者所设计的理论关系。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考察多模态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后,在语法、词汇上各出30道题,每题1分;10个句子,每个3分,共30分,然后布置一篇30分的作文,30分钟内完成,评分标准参照CET-4的作文评分标准,并做了相应调整: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得5分;语法正确,得5分;句子句型丰富,得5分;词汇应用得当,得5分;内容切题、表达连贯、富有逻辑性,得5分。
为减少计算量和降低分析问题的复杂性,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成绩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因子中信息可以用特征根来表示,有特征根大于1这个规则,所以保留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应用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的KMO(Kaiser-Meyer-Olkin)测度值为0.877,对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表5。
表4、表5显示,对比组、实验组各抽取五个因子,第一个因子包括语法和词汇,语法和词汇既属于记忆范畴,也属于应用范畴,对比组在这个因子上的可解释总方差为27.96%,实验组占28.56%;第二个因子包括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均为语言的产出和连贯表达,属于写作中的综合能力应用范畴,对比组占16.05%,实验组占19.87%。由方差分析得出,语法、词汇和句子、段落之间有交互效应(P<0.01,F=4.59;P<0.01,F=5.45)。全距是一组分数中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容易受到两端极端分数的影响,故而只能看作差异量的粗略指标。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最高分和最低分离散度的重要指标,主要显示一组分数距离平均分的大小。一般来说,如果标准差越大,分数的离散度就越大,分数越分散。对比组篇章写作的标准差是5.26,而实验组为2.06,说明对比组的分数离散度较大,而实验组则较为集中,差别不大。
研究发现,学生对整体篇章的把握还有待提高,学生要花较多的时间在句子和段落的解码上,导致语篇建构上所呈现信息出现重复。正如Hulstin和Bossers(1992)所发现的那样,初级语篇理解更多涉及到与二语基础知识如语法、词汇,高级语篇理解更多涉及到一语语言理解能力。所以,愈是高水平的二语写作,对二语基础知识的依赖就愈大,所承载的信息负荷就愈大,无形中扩大了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之间的差距。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语法、词汇、单个句子这些基础信息输出而言,篇章文本构建更容易受到信息输出的限制,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写作教学中多模态语言输入要比单模态输入对学生的认知负荷大。从表5来看,实验组的整个写作篇章所得分数的离散度大大小于对比组,对比组、实验组在写作篇章上的成绩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异要小于对比组,t=-0.736,实验组学生语言产出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对比组,说明多模态语言输出教学效果要优于单模态语言输出教学。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表4 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总方差分析结果
表5 试验后实验组和对比组写作效果综合测试结果
四、分析和讨论
本实验旨在探讨英语写作方面多模态信息输入与产出的效度关系。从实验数据发现,本实验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任务。实验组和对比组写作效果测试结果对比明显。多模态语言输入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模态语言输入教学。写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输出,它涉及到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涉及到句子、段落和篇章的组织构建,也涉及到写作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多模态信息输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度,从无话可写、错误百出到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一篇文章,多模态的语言输入教学对教学对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多模态语言输入教学在社会性和情境性方面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学习体系,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优势,英语写作者借助多模态语言输入的信息,对要写作的对象进行解码、编码,最终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英文文章。
从实验中可以发现(见表3),兴趣对写作的影响比较大,单一形式的信息输入和多模态信息输入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并无太明显的影响。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女生兴趣和男生有很大的不同,男生比较喜欢写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女生则喜欢记叙性、抒情性和描写性的文章。工科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很难有效地组织起男女生相互影响的学习小组。通过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模态长期反复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生在兴趣方面缩小了差距。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专业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文科学生在社会科学知识方面大大优于理工科学生,而理工科学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面则大大好于文科学生。适当让理工科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英文材料,不仅可以扩大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度,还可以提高模仿写作的兴趣。
Heaton(1991)把写作能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面:mechanical skills,language use,organizational skills,stylistic skills,judgement skills。mechanical skills,language use是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应用,包括语法、词汇等,organizational skills,stylistic skills,judgement skills 则属于较为高级的语言应用,包括文字构思布局、写作风格、写作手段,等等,五项能力相互关联构成有机的写作能力整体。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应用,它不仅涉及语法、词汇等语法要素,也涉及对语言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纠偏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对各种语体的掌握等”。(刘润清、韩宝成,2000)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应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议论文中适当加大比重,拓宽分析性、逻辑性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毕业后在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不至于手足无措。
五、结语和建议
(一)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对多模态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关注性别差异,合理化搭配写作内容、建立不同性别的学习小组。男女生在认知范围、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提醒教师运用多种手段使男女生互相弥补差异,减少性别带来的先天和后天差异,促进沟通进步。
2.写作的难度要渐次增加,逐渐过渡,各种类型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适当加大议论性文章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尽可能提供相对真实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材料,以满足学生交际、学习和以后的工作需要。
尽管如此,多模态语言输入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实验周期较短,仅为一个学期,实验样本也较小,仅为116人。进一步的实验中,将扩大实验对象和专业,尤其是在文理工专业方面的学生将有涉及,以探索多模态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还将对增加实验数据中的变量在全部数据中的考察比重,让结果更科学化。
(三)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进入了超文本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广泛的信息互动,多模态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借助于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和数字化的多种模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转向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处理,从有效的语言输入转为积极的语言输出。从而有效增强多模态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效果,提高英语写作表达的准确和流利度。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思辨意识和思辨能力,对跨文化交流、对走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有积极的作用。
[1]Danks, J.Comprehension in listening and reading:Same or different[C].J.Danks&K.Pezdek.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San Diego,CA:Academic,1984:271-294.
[2]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3]Hustin,J.& B.Bossers.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L2 proficiency as a function of L1 proficiency[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1992,(4):341-353.
[4]Paul R&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5]Swain,M.&Lapkin.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71-391.
[6]高霄,王慧青.基于二语写作的思辨能力研究评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16-19.
[7]贺莉.语言测试构念效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63-68.
[8]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9]李晓媛.输入模式与辅助手段对二语学术语篇理解中认知负荷的影响[J].外语研究,2012,(4):40-47.
[10]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1]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12]邹申.简明语言测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张宗庆.外语教学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