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探析

2014-03-30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融合

徐 峥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通 226010)

一、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成功的校企合作绝然不是肤浅的物质硬件对接式的合作,而是在共同的、融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之上由内而外的融合,即校企文化的融合。文化交织与融合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不竭动力,文化上的包容与吸纳是校企合作更为极致的价值追求。因此,要破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植入中的瓶颈问题,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以上文化和意识上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引领校企合作的新型高职院校学校文化。校企文化融合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在需求,能够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高效运行。

(二)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业、企业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必然的供求与合作关系,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企业培养学生,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依存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校企文化的融合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个新取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知识、技能上与企业要求对接,而且要在文化上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在学生管理中引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满足企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文化价值观有效地注入高职文化体系中,对高职学生提前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较快认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适应企业管理方法,自然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缩短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同时,以校企文化融合为特征的新型高职院校学校文化,能够培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现代职业人,这种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企业,使得高职院校以优秀毕业生为介质,提高大学生职业文化素养的同时,又能将优秀高职文化带入企业,对企业文化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有利于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使得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发挥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使高职教育包含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关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现学校教育输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全方位、无缝链接。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学校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道德观。认识社会、认识企业及未来人生发展规划的方向,炼就过硬的职业技能,突出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目标

(一)丰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内涵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应的高职文化建设也还未见雏形,仍在实践和摸索中前行,高职文化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尤其是缺乏高职特色文化,同质化严重。目前,高职院校师生对高职文化的认同度和适应性不够,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但高职院校的历史成因决定了高职教育缺乏文化共识,这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意识。高职院校文化的觉醒需要外界环境的动力因子形成合力。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新形势下,借力于优秀的企业文化资源,通过引进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构建引领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形成特色高职文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文化的成长。

(二)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涵

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注入活力以及校企文化的接轨与融合,使得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同设置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高职院校文化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民主公平为原则的制度文化等帮助企业营造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使得高职生在走进高职院校时,就能接触、感悟和理解企业文化理念,吸收企业文化中优秀的核心价值观,较早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自豪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建立新型高职院校文化体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缩短职业人的磨合期,这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地充实到企业,必然会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同时,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品质得到保障,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三)提升校企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1997年在北京大学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概念。校企文化冲突激发高职院校与企业对自身文化与异文化的思考与判断,在没有文化参照物时,校企双方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身文化的存在,会有着不同程度的优越性,也不会深入思考自身文化的特征性质,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主动思考,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文化自觉。具备校企文化融合特征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既需要学校领导层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更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接受认同和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变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才能够获得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四)形成新的文化结构、文化秩序、文化力

理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经营管理的创新最终都归结于文化的创新。建立新型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文化融合的目的就是要优化成份、改良结构和改进功能。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得高职院校文化在整体功能上强于原有的文化整体,并强于文化各部分之和,形成新的文化结构、文化秩序,创新出引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高职院校文化,产生新的文化力。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培育人才,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培养人才,企业在人才使用中发展人才。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形成合力,建设和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用高品位、职业化、现代化的文化塑造和培育大学生,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原则

(一)需要校企主体的理性、宽容与智慧

校企双方需要理性对待校企文化冲突并建设性地解决和处理校企文化冲突,最终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尽管校企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是校企双方主体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人们对待冲突的态度和解决冲突的途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企文化冲突持续的时间与结果。

先进的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校企文化融合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主体克服文化惰性。高职院校与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自身的文化,并为校企双方各自主体接受并延续,文化的僵化与惰性会倾向于维持原有文化,对异文化都会本能排斥。任何一种变革在起初都会令人不安与恐慌,遭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抵触,因为它威胁着传统的标准。这种文化惰性主要干预文化融合,引起不必要的、更多地冲突与矛盾。因而,在校企文化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主体需要用理性、宽容与智慧来面对这种文化的选择与调整。校企双方应尊重各方的文化差异,允许保留各自的优秀文化体系,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高职教育文化必须有包容汇通、开放协作的精神,要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有选择地、智慧地吸收优秀企业文化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先进的内容,积极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汇通,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企业长期效益的关键所在,借鉴先进学校文化,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双方在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吸收对方文化中的有利因子,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二)以就业为纽带,顺应人才培养规律

“处于基础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其文化具有从普通学校文化过渡到企业文化的性质,从整体上讲就是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因而,在校企文化融合中,高职院校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必须在尊重与吸收优秀企业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坚持自身育人原则与标准,让高职生学习、工作、生活在相应的职业文化氛围中,从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入手,通过指导和服务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职业要求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与素质,促进高职生的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需要顺应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兼顾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就业服务,维护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保护学生的健康与安全。要针对大学生不同个体的不同职业发展方向和个性需求,分段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职业意识特点分段开展。

(三)循序渐进,分段实施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校企双方需要统筹规划校企文化融合,充分认识校企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高职院校切忌急功近利,首先可以选择同行业、近区域、文化先进的企业进行文化融合,这样可以减少跨行业、跨区域的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降低融合难度,提高校企文化主体适应性。此外,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可以首先选择重点合作项目,例如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兼职教师等合作规模较大、周期长的合作项目,以此为切入点,分段推进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四)主动选择,稳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不是校企文化趋同,两种文化融合中需要取长补短,不能生搬硬抄,不能全盘移植,需要互相吸收对方的有利因子,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文化模式。文化具有多样性,学校文化各不相同,企业文化更是不拘一格。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总体规划,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在自身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中融入校企文化理念。另一方面要继承本校的传统文化,注重社会效益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不能一味地迎合企业的利益需求,要对企业文化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要着眼于选择重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合作,选择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和谐的先进企业,不断探索校企文化深层结构和内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和结合点,整体优化,稳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骆潇,曾珠,王雪娇.产业文化引领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变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负责人谈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对接[J].职业,2013,(2):4-7.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