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4-03-30刘冬晔
刘冬晔
(河北经贸大学 学科学位办,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本文试从河北省各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潜在作用为着眼点,探寻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使高校人才资源融入社会,服务大众文化,进而大力推动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
一、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潜在作用
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具体实施者,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资源。人才队伍数量的多少、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的品质与成效。高校作为传播、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培养出的文化艺术人才作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具有一定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加快推动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保证。
1.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可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基层业余文化队伍、民间艺人,更离不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是整个基层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场所,聚集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培育出了大量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他们熟悉所在基层的文化建设进程,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趋向,清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能够利用自身先进的思想文化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他们可作为中坚力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进程。
2.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动力来源。目前关于高校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指出:“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植根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之中,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他们是基层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来源。
3.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可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大幅的提高。但在目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和社会多元化的冲击,基层文化市场中仍存在愚昧消极、封建迷信、奢侈腐化、低级趣味等现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大力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高校的责任。高校拥有相对雄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所培养的文化艺术人才可以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利用专业知识传承、创新先进的思想文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文化研发基地,有效带动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摒弃不良习俗,引领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他们可以作为地域文化挖掘、研究的核心力量,为基层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有利保障。
二、河北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北省各高校通过“三下乡”、网络传播、实践基地等形式和开展文艺辅导、演出等活动,加大了服务力度,拓宽了社会舞台,把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基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基层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在目前的基层文化建设中,省内大部分高校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使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如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开展的“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且持久性不强。另外,为基层输送的文化艺术人才,由于工作环境、物质待遇、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不能持久地工作在基层,跳槽现象十分普遍,这对基层文化建设可谓雪上加霜。
1.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除了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头羊”作用,更要认识到高校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长期以来,省内部分高校在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种种偏差,首先表现在服务基层文化发展的意识不强,许多高校仍沿用原有的办学模式和套路,在学科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规模、层次,在教学科研方面不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缺乏实践经验和具体工作能力,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地应用于基层。其次,各高校不注重对学生基层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吃苦意识、耐挫折能力差,求职观念又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误导,期望值过高,不愿下基层。
2.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机制建立不够完善。目前,河北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文化程度较低,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基层文化干部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任务不明确,兼职工作过多,无法保证充足的时间从事文化工作。首先,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跟踪管理不够完善、服务不够到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选人、用人渠道过于单一,范围欠广,制约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人才使用制度方面不够灵活,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终身制,导致人才流动不畅,制约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不够均衡,制约了基层文化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各高校在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职能确定不够清晰,社会文化服务组织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对是否服务基层、如何服务基层等问题导向模糊。
3.服务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基层文化建设,须具备必要的设备、资金支持。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普遍不足,缺乏必要资金和设备的供给,在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基层调研等方面投入更为薄弱,这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基层文化服务的基础性障碍,从而制约了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用的发挥。如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文艺团体,也有大量成熟、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但在节目排练、送文化下乡的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文化专项经费较少,尤其是用于扶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的项目经费更是寥寥无几,且高校在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方面缺少权威、缺乏财力,因而也勉为其难。
三、河北省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特色优势。因而只有创新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机制,协调政府、高校、基层之间的关系,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基层的认识和能力,最终才能使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有效地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
1.强化服务意识,实现重心下移。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智囊团,要发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首先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所担负的责任,树立主动融入基层、服务基层的反哺意识。要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坚持深入基层,问需于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个层面汇集民意,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文化鉴别能力,量身打造真正符合群众意愿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把先进的思想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传播到基层广大群众中去,真正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2.完善机制、提升积极性。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发展空间,确保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地位、待遇和工作的专门性;在人员配备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根据需要,实行竞争上岗,逐步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确保选用到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吸引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到基层参与文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实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要创新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精神、物质奖励的双重激励作用,对基层文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予以表彰,给予重奖。各高校要加大力度、创新制度,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活血、输血、造血,积极正确地引导和鼓励文化艺术人才到基层参与文化建设,并制定以文化服务数量、质量、成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广大师生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3.整合资源,提高业务水平。目前,从事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县、乡(镇)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但人数较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另一类是农村文化管理员,这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日益复杂的基层文化建设新任务,不利于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因而,高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的重任,顺应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基层文化建设所急需的专门型人才;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使高校各领域专家、学者直接深入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一线,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4.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应结合自身优势,根据实际需要,组建文化宣传服务队、周末文化工作队、假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基层文化建设夏令营、志愿者小分队等,通过宣传读本、文艺演出、科技文化展览、现场咨询、培训辅导等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言语,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建立基层文化阵地,培养文化骨干,提高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丰富和提升民间文化,整合、盘活基层文化资源。
5.增加投入,保障基层文化建设。要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高校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优势才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才能确保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应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尤其应向高校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其次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和毕业生积极投身到基层文化建设中去。高校也要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广大师生到基层进行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创新研究,服务基层文化建设。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如何有效实现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与基层文化建设接轨,服务大众文化,是本文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承载者,他们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因而,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大众文化,对推进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大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柳敏和.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理论意蕴与政策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胡守勇.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王玉,李超.关于文化艺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5,(2).
[4]郑萍.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与对策[J].艺苑,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