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专科化发展之路的思考
2014-03-30单亚维高尚谦综述郝玉芳审校
单亚维,高尚谦,乔 雪 综述;郝玉芳 审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北京100102)
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专科化已成为全球临床护理发展的策略和方向。20世纪初,美国专科护理以 “specialties in nursing”[1]一文最先进入公众视野,其后的专科护理发展如雨后春笋,其护理专科设立(recognition)、授权许可(licensure),专科认证(accreditation),专科注册(certification)以及教育机制(education)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专科护理实践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专科护理理论、技能和职能。我国的专科护理抓住全球专科护理发展契机,于2001年在中山大学开办中国内地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其后,北京市率先开展“ICU专科护理培训”。2005年,卫生部颁发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理”[2],此后,我国的专科护理进入规模化探索阶段[3]。2007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4],在全国开展急诊急救、糖尿病、ICU等众多专科护理培训。在国内专科护理乘势发展的同时,中医领域学者提出“中医护理专科化”。为明确国内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剖析中医专科护士培养的相关研究,并参照美国《专科护理设立认证标准 (Recognition of a Nursing Specialty,Approval of a Specialty Nursing Scope of Practice Statement,and Acknowledgement of Specialty Nursing Statement of Practice)》(以下简称《标准》)[5],对比当前中医护理专科发展条件,明确中医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强势和不足,以供借鉴和参考。
1 中国专科护理发展现存问题
1.1 专科护理发展不足概述 由于我国的正规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科地位、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尽管在全球趋势、政策刺激、行业推动下,我国的专科护理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但其在学员选拔、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培训基地、资格认证、注册标准、专科护士岗位设置和职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等方面均无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专科护理质量及其专科发展。
1.2 专科发展突出问题解析 在众多问题中,首当其冲便是专科护理冠名问题和概念上的界定不清问题,尤其是初级专科护士(specialty nurse,SN)与高级实践注册护士(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APRN)的区别。前者指具备某一专科护理领域的实践经验,并接受一定时间的专科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资格认定的注册护士[6];后者包括高级麻醉护士(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CRNA)、 高级助产护士(certified nurse-midwife, CNM)、 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 开业护士(certified nurse practitioner,CNP)。美国国家护理委员会对APRN的内涵界定是:获得APRN某一专科领域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通过国家APRN注册考试并持有相应证书,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广博精湛的临床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进行深层次全面数据整合并直接、独立进行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教育,护理评估与诊断、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等高级临床实践[7]。目前,我国专科护士培养基本都以继续教育的形式,强调某一专科领域的工作经验,大多都对学历无特殊要求。由前述美国相关定义可见,我国的情况基本属于初级专科护士。然而,冠名却仅以“专科护士”命名,缺乏严格的区分和概念界定。当然,结合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状况、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需求,初级专科护理模式的确是我国护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但这一冠名和内涵的界定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我国专科护士的定位、培养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 推行“中医专科护理”的尝试及必要性分析
2.1 中医专科护理实践和教育现状 中医护理学科,确切而言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等措施,对患者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8]。目前,各大中医医院开展的所谓中医专科护理,基本为某一中医专科科室或门诊的中医护理,例如:糖尿病中医专科护理门诊[9],其服务内容为中西医糖尿病管理,即在西医糖尿病专科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护理理念和操作。
中医护理专科教育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前者包括本科及硕士中医护理方向培养,但“中医通科护士”与“中医专科护士”并没有做明确的定义,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能体现专于哪科,将所有中医理论和技能进行传授,又难免冠以“通科”之名;非学历教育基本为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中医理论、中医护理常规等科目[10],实际上为通科培训,且该种模式的教育,完全由医院组织,缺乏系统的教育机制,规范性和权威性不足,培训的中医护理专科护士质量难以保证。
2.2 发展中医专科护理的必要性 尽管目前的中医专科护理实践与培养处于低层次零星探索阶段,对该专科的内涵界定尚无统一权威的标准、没有统一规范的专科护理教育培训标准、没有配套的专科护士设岗规范、缺乏专科继续教育机制、没有考核评价措施,更谈不上权威的专业认证机构和注册机制。但是,自始以来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学分工不清、理论同源、操作重合,以及护士操作胜任力及医嘱限制,中医护理实践步履维艰,而专科护士拥有在健康评估、健康检查、治疗、急慢性病管理、药物处方等方面的初步诊疗的独立决策权[7],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中医护理的现状。所以,发展专科的总体理念是正确的,但是何时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哪方面,人员如何选拔,需要谨慎权衡和严格实施,绝不可仓促开展。
3 结合美国专科护理标准分析中医护理专科化现存问题
针对“中医护理专科化”这一热点,笔者认为,促进中医护理专科化,只有全面掌握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和动向,了解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内涵,熟悉专科设置认证标准,明确中医护理发展强势和不足,才能推动中医护理的良性发展。
在美国专科设立认证中,美国护理学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NA)通过其广泛的社会职能,在专科设立认证中提供协助指导、审核审批等重要工作[5]。根据ANA出台的《标准》,专科的建立,应由专科护理机构 (Specialty Nursing Organization,SNO)向ANA提交专科设立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应的专科护理实践申明和实践标准,该 “申明和标准”必须清晰阐明且完全满足14项专科设立认证条款[5]。
然而,由于国内专科护理发展的不足,尚未出台符合国情的专科护理设置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也无权威机构负责认证工作,目前国内开展的护理专科,在国外均较成熟。故新的专科的提出,普遍暴露出认识不全面、准备不齐全、行事过于仓促的现象。以下,笔者将结合美国《标准》,分析中医护理专科发展的差距或存在的问题。
3.1 专科范畴和职能界定宽泛 《标准》提出,申请建立的专科必须属于“护理专业范畴”,“体现护理专业的所有目的和职能”[5]。中医护理是按照现代护理模式,从中医学中分离而来的。它继承了中医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在吸收、整合现代西医护理理论、成果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范畴、目的和职能的初步界定。其内涵包括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技能;服务面向所有生命阶段的整体人群;服务场所涉及医院、家庭、社区;服务领域包括临床各科专科护理、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学科任务包括临床、管理、教育及科研[11]。
在明确其专科范畴的基础上,应认识到专科化是以护理的某一特殊领域为中心开展的[12]。按照美国高级实践注册护士共识,其专科领域按人群划分,如家庭、老年人、新生儿、儿科、两性、精神心理科等,并可在上述人群中再进行亚专科分类[7]。对比目前中医护理的目的和职能,及其临床实践领域拓展现状,显然其面向的是整个人群的所有病种,以这种层面看,属于全科护理,若要中医护理专科化,专哪一科、如何专还有待慎重考虑。
3.2 独立理论和理论创新欠缺 《标准》提出,申请建立的专科必须“被明确定义”,“有针对该专科领域的护理实践的理论基础”[5]。1958年,自《中医护病学》出版以来,中医护理的定义不断明确,其定义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理念,及其优势特色[13],整体观与现代医学中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而辨证施护也体现了评判性思维。
然而,中医护理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发展、理论和学术根源。尽管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发展,但目前中医护理的理论研究,集中于中医理论的整理和归纳,在现今护理理论与技能百家争鸣的形势下,缺乏理论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护理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受医护不分的中医医疗模式影响,其既属于护理学范畴,又基于中医学的理论,学科定位不清是目前存在最根本的问题[14]。
3.3 专科关注和社会需求不足 《标准》提出所申请设立的专科需“在护理学科领域受到关注”,并“对于该专科有可鉴定的需求量”[5]。《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出台后,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2],中医药管理局、各省市中医医院响应号召,规范《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但未对在西医医院推行中医护理做出具体规划。
目前,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领域基本分布于中医优势病种,由于治未病和养生康复理念,近年来在社区的运用也发展起来。然而,目前居民对中医护理的认知度偏低,需求片面[15-16]。在中医护理操作方面,由于医院风险意识的增强,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情况下进行[17],导致多数中医操作由医生执行[18]。操作项目的一再减少,护理人员操作自主性低,即使在社会需求扩大的背景下,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开展困难重重。而中医护理人员学历与能力限制,已造成医院及群众的信任度差,专科的社会需求,是该专科存在及发展的动力和必要条件,没有充足的社会认同和市场刺激,将对其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且其专科关注度和后续发展推动力还有待增强。
3.4 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欠缺 《标准》要求设立的专科应 “坚持贯彻所有专业证书授予和教育要求”,“已有专科培养和学位授予的教育准则”,“有该专科领域的继续教育体制”,并且对“该专科实践有明确的胜任力鉴定”[5]。目前,中医护理的学历教育主要为本科及硕士中西医结合教育,但前者缺乏针对性强的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且多数院校未通过国家护理专业认证;后者课程以方法学为主,缺乏中医护理特色,教育认证体系也尚未出台。而相应的学位授予纷杂,缺乏规范的授予机制。在目前的专业教育现状下,虽然有学者提出“中医专科护理”,并进行培养方案研制,考虑到教育标准和规范尚属缺失,要满足专科设立中证书授予、认证、注册及教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
继续教育方面,由于中医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学识水平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开展中医护理领域新理论、新技术的终身教育[19]是专科发展的前提之一。目前,中医护理领域的继续教育基本为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其理论和技术创新的局限,继续教育内容较为狭窄。教育的目的是达到能力的胜任,美国《临床护理专家核心能力》对CNS胜任力做了明确规定[20]。在我国,不少研究者也提出基于国情的西医专科护士核心能力[21]。而中医护理本科与硕士培养计划中,虽有与中医护理相关的培养目标,但主要强调培养具有中医辨证施护思维,基本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其目标过于简单笼统。
3.5 知识传播和临床实践局限 《标准》要求:“设立的专科,已有针对该专科科研成果的支持、审查以及传播机制,以巩固理论基础及促进循证实践”,并且“于国内或国际上实践”,“有数量可观的护理工作者从事在该领域”。近10年来,中医护理论文数不断增长,但科研论文所占比例小,多数为经验总结或传统综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护理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不足[22];在现今循证医学成为临床实践准则的形势下,中医因其经验主义而一度遭受科学性质疑[23],其方法学严谨性低,严重削弱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专科发展承托上,亟需专业组织进行规划、指导、实施和评估;学术期刊作为学科发展的标志[24],是专业信息创新、认证、传播、交流、检验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医护理学发展至今,一直未创立专业学术期刊。
临床实践方面,国内中医护理实践主要分布于全国各中医院和部分社区,因中医辨证论治的博大精深,而中医护理人员素质水平局限,对中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困难。中医护理人员临床实践自主性低,缺乏相应的护理实践立法,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中医护理总体开展情况不容乐观[25]。在国际上,部分国家已认可针灸、拔罐等中医操作,但均由医师实施,护理人员操作受到严重限制。
在学科择业上,目前,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每年本科护理毕业生在7 000人左右,主要就业流向为临床、教学、接受研究生教育,也存在转岗和转业现象[26],但就业于中医类医院的学生仅占28%[27],能胜任临床中医护理实践的人员比例相对更低。
3.6 申请机构和技术支持缺乏 《标准》要求所设立专科的 “认证申请需由国家或国际专业机构或子机构组织并提交”。目前,中医护理由中华护理学会及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分管,而提出中医护理专科化理念的仅为个人或个人所在中医药院校,相比由权威机构执行专科认证的筹备工作,客观性、严谨性、全面性难以保证;尚且没有专业权力机构执行专科认证审批程序,缺乏权威机构的规范、指导、评估、实施和评价是导致目前中医护理专科化内涵不清,实施零散、操作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4 结论
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护理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亟待完善和创新,应明确界定专业定义和专业范畴,建立专业实践立法机制,保证专业实践的合法性;在探索教育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应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中医护理专科化的提出,需在掌握发展全局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专科护理核心能力要求”、“专科护理教育及管理授权机构”、“专科护理继续教育体系”、“专科护理学术阵地”等一系列配套体系,应严谨开展,切不可迫切行事,导致日后的专科工作捉襟见肘。
[1]Witt K D.Specialties in Nursing[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999(1):14-17.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EB/OL].(2005-07-20)[2013-08-14].http://www.moh.gov.cn/uploadfile/2005819308833.doc
[3]杨 敏.美国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9:117.
[4]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EB/OL].(2007-06-13)[2013-08-14].http://www.moh.gov.cn/open/web_edit_file/2007060 8185025.doc
[5]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Recognition of a Nursing Specialty,Approval of A Specialty Nursing Scope of Practice Statement, and Acknowledgement of Specialty Nursing Statement of Practice [EB/OL](2010-09-01)[2013-06-05].http://www.nursingworld.org/MainMenuCategories/ThePracticeofProfessionalNursing/NursingStandards/3-S-Booklet.aspx
[6]American Nursing Credentialing Center.Specialty Certifications.[2014-03-06].http://www.nursecredentialing.org/Certification.aspx
[7]American Nursing Association.Consensus Model for APRN Regulation: Licensure, Accreditation, Certification&Education[EB/OL].(2008-07-07)[2013-06-05].http://www.aacn.nche.edu/education-resources/APRNReport.pdf
[8]郝玉芳,陈 峰.中医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9]陈树芬.设立中医专科护理门诊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79-80.
[10]张广清,庄 平,邱定荣,等.中医医院专科护士的培训方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3):48-49.
[11]韩丽沙,郝玉芳.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7,26(5):73-75.
[12]College and Association of Registered Nurses of Alberta.Standard for the Use of the Title “Specialist” in Registered Nurse Practice[EB/OL].(2006-04-01)[2009-04-16].http://www.nurses.ab.ca/Carna-Admin/Uploads/Use%20of%20the%20Title%20Specialist.pdf
[13]郝玉芳,王 伟,牛慧君,等.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2(3):73-75.
[14]丁富平.中医护理学科体系的形成、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5]黄李双,董钊扬,杨筱多.广州某社区居民对中医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分析[J].新中医,2013,45(3):115-116.
[16]肖雯晖,马小琴.杭州市社区居民中医护理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612-614.
[1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8]朱正刚,陈 燕,蒋新军,等.长沙市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操作认知现状调查[J].中医药导报,2013,19(2):121-123.
[19]张伟远.继续教育是一种全面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20]The National CNS Competency Task Force.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ore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2006-2008[EB/OL].(2010-01-10)[2013-08-14].http://nursingcertifica tion.org/pdf/Exec%20Summary%20-%20Core%20CNS%20Competencies.pdf
[2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9-180.
[22]叶 然.我国中医护理科研发展状况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3]郝先中.近代中医废除之争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4]王晓冰,简福爱,王 妤,等.中医护理文献在中文医学期刊中的分布[J].医学信息学,2006,19(11):1158-1159.
[25]沈 勤,孙秋华.浙江省中医护理工作开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2):215-218.
[26]王冬梅,穆 欣,任 蓁,等.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57-59.
[27]王晓冰,潘伟增,简福爱,等.某校中医护理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的比较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