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名校的成就看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2014-03-30韩俊玲郭石磊李荣美
韩俊玲,郭石磊,李荣美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从美国名校的成就看中美思维模式的差异
韩俊玲,郭石磊,李荣美
(河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通过探讨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美国名校之所以“牛”,分析了中美高校差距的原因不仅是他们拥有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实验室和最精尖的实验设备及最顶级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差异。美国人重理性、标新立异、以人为本、追求精确性、注重目的性和勇于挑战等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高校建设、管理、发展与运作方面更具独到见解、独特优势和强大的贯彻执行力,这些是促成美国名校之所以“牛”的内在驱动力。美国名校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发展并最终跻身于世界强校之列。
美国名校;思维差异;内在驱动;哈佛大学
在2011年世界百强名校排名中,美国高校占了32个席位,中国高校占了2个席位;世界名校前20名中有13所是美国名校,其中,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校位列榜首;中国的两所名校北大和清华分别在百强排名中位居第36和47位。在2013年美国时事周刊《新闻周刊》评选的“世界100强大学”名单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和柏克利加州大学,中国高校则名落孙山。“世界100强大学”是《新闻周刊》通过分析大学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研究性等之后评选出的。主要的评价标准包括刊登在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数,社会科学论文引用指数——SSCI和艺术、人文科学论文引用指数——A&HCI数值,外国教授和外国学生人数,学生对教授的比率以及图书馆藏书量[1]。毋庸置疑,这些名列前茅的美国高校是当之无愧的,对此,惊叹之余,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把他们的荣耀归功于他们政府的支持和强大的经济后盾,也归功于他们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以及他们强大的师资队伍!
我国的名校北大和清华,分别建校于1898年和1911年,都是国内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更是国内学子及家长梦寐以求的顶级名校和学术殿堂。不仅如此,在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和无数智慧,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单单百年高校在我国就有几十所之多,除了北大和清华两所之外,久负盛名的还有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2]。但这些国内名校却始终没能在世界名校排行榜中占有一席之地。高校能否成为世界名校,他们的规模、经济实力、师资力量确实起着重大作用,但更与他们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科学与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赋予了美国名校强烈而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并最终决定了美国名校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地位。
一、美国名校“牛”在何处
以哈佛大学为例,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简介让读到它的人为之感叹。对此,曾有在哈佛大学作过博士后经历的专栏作家刘瑜这样描述: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学生们从中挑选几门作为必修课。对此,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刘瑜进而指出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被分成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而仅“道德判断”这一版块就包括了14门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才好》、《民主与平等》、《国际关系与伦理》、《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自我,自由与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宗教论理》、《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现代政治哲学史》。事实上,仅仅是针对本科生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以及对这些课程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3]。
毋庸置疑,透过哈佛的“核心课程”,哈佛大学乃至其他美国名校传达出的是他们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思维决定态度,进而决定成就和影响力。统计表明,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革命先驱都出自于哈佛大学门下,它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先后诞生了七位美国总统、四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获奖者,它的一举一动决定着美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走向,它还是微软、IBM等许多商业奇迹的缔造者[4]。另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一段极其简单的描述足以让人震撼于它实力的雄厚:它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托马斯摩尔根在这里掀起一场生物界最彻底的革命,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这里拥有美国第一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医学院,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在这里求学。另有被称为“拓荒者和学术脊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占据着学术的前沿阵地,劳伦斯在这里入选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这里诞生了十八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的第一位女性会长也来自于此;伴随硅谷神话的崛起,它更成为顶尖科技的策源地[5]。还有,被称为“理工学科的研发中心”的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查尔斯河畔无数的科学奇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导航系统在这里设计完成,举步月球的四名宇航员在这里起步飞天,它的媒体实验室跨越时空令人惊叹,三极管、集成电路和磁存储器在这里相继问世,从此掀起计算机的革命风暴……[6]此外,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这些响亮的名字无不以其雄厚的实力、卓越的成就和近乎神奇的魅力影响着世界,吸引着全世界的莘莘学子。
因此说美国名校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绝对推动力量,它们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有目共睹。而它们的魅力正是来自于它们博大的人文精神,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以及名校人们追求知识与真理、热爱自然与科学,并为之甘于奉献青春、勇于探索的精神与毅力。
中美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美两国不同的办学理念和高校的管理与运作模式,甚至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并最终决定了他们在世界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7]。比较中美思维差异,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理念和思维方式,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并最终跻身于世界强校之列。
二、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维差异
美国名校以人为本、求真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精神是铸就美国“牛”校的灵魂,这些精神来源于美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中美在这些思维方式上的诸多差异决定了中美高校成就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中美思维方式存在诸多差异:中国人封闭内敛,美国人开放直爽;中国人崇尚中庸调和,美国人崇尚矛盾斗争[8];中国人讲义气,美国人重利益;中国人重感性,美国人重理性;中国人重经验,美国人重理论;中国人求同存异,美国人标新立异;中国人思维带有模糊性,美国人追求精确性;中国人重形式,美国人重内容;中国人自我限制,美国人勇于挑战,中国人重技巧,美国人重以人为本,等等[9]。正是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美各个领域成果和成就的诸多不同,包括他们的高校在世界教育领域的不同地位和影响力。
1.中国人重感性,美国人重理性。中国人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入手,进行东方特色的联想和想象;而美国人习惯于分析问题,挖掘事物的本质,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国从古到今,诗人辈出,却很少出现像欧几里得这样的大数学家,或许这正是中美思维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10]。无疑,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更依赖于理性思维的推动。美国人思维方式中的重理性的倾向使他们更容易潜心钻研、透彻思考和对自然现象及内在规律做深入分析。上文提到的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也是美国人理性思维的一个体现。
2.中国人求同存异,美国人标新立异。中国人崇尚求同存异,喜欢压抑个性“韬光养晦”,不喜欢张扬,“不敢为天下先”;而美国人对于个人的重视推动了社会的个性解放和对标新立异的追求,促进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创造力的增强。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式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提供针对某一问题的唯一、固定和所谓正确的“答案”。美国人的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美国的教育模式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美国教师往往根本不向学生提供可以用来模仿的知识、素材或技能,他们常常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他们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思想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1]。模仿和求同存异不利于科学和教育的前进和发展,标新立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国各大名校备受推崇,它是美国高校发展和强大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3.中国人重技巧,美国人重以人为本。这种思维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人重形式而美国人重内容的差异。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小学为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思维方式中的一些差异。《一件小事》、《我家的小花狗》、《我最喜欢的人》等,是中国老师经常为孩子布置的作文题目,简单而具体,教师通过这样的作文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相比之下,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却没有那么简单:a.当你乘坐的船沉了,你漂到一个荒岛上时,你将怎样生活?b.你怎么看待人类文化?c.你认为谁应为“二战”负责?d.我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显然通过这样的作文题目,美国的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关心有关人类命运的世界性问题,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意识、想象力、生存能力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思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素体和个体能力的提高。美国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还体现在他们的课堂上,比如,在小学生的“社会学习”课上,教师会这样做:要求学生看地图并在地图上标出某次火灾的分布区;要求学生根据物体的质量及力的原理设计一辆小汽车;引导学生学习疾病的传播方式、病菌的种类和基本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学习食品的营养成分,参观学生的午餐食品厂,要求学生自制小点心,自己制定食谱,等等。这在中国国内小学生的课堂上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内容,且看国内的小学课堂,六七十名小学生整整齐齐坐在教室里,双手背后,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文或竖式计算,如果哪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或与别的孩子说话,他很可能会被老师严厉批评并罚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差异下,中国孩子习得了中规中矩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美国孩子养成了注重自我、发展个性的意识,培养了探索自然与科学的精神、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探索精神是教育发展的恒久推动力,美国高校不乏具有探索精神的投资者、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这些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构成了美国高校成为“牛”校的中坚力量和内在动力。
4.中国人思维带有模糊性,美国人追求精确性。中国人的模糊思维满足于“差不多”,所以会有“差不离”、“三五年”、“五六成”这样的模糊字眼,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培养人们科学严谨的作风和习惯,同时,这种思维容易使人们满足现状,产生不思进取的惰性。在美国,量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家庭用具,服药时、烹调时,甚至洗衣时都会用到,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人对精确和精准的追求。马克思说:“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当它和数学结合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高校是一个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动科学研究的地方,不是发展“差不离”的所在,美国人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为美国名校的成长提供了沃土。1 000多页的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生动的体现了美国人对精确性的追求。
5.中国人注重功利性,美国人注重目的性。这样的思维差异造成了美国比中国拥有更多追求真理、潜心钻研、甘于为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奥秘而奉献的伟大科学家。他们尊重科学,因此在美国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痴如醉、全然忘我而沉浸于科学探索中的偏执狂和科学怪人[12]。这一点不难证实,世界上许多最耗时、最偏远、最艰难、最危险、最枯燥、最不计成本而又最少回报的科学难题的研究都是由美国人解决和完成的。比如,对外太空的探索、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对地球南北两极的勘探、对世界最高峰的征服,以及对世界恶劣环境中濒危物种的观察、研究和保护。这些增加了美国高校的人文积淀[13]。
6.中国人自我限制,美国人勇于挑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肩负着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进步的使命,这一使命需要富于挑战精神的人们来完成。中国人的思维缺陷往往表现为自我限制、固步自封、浅尝辄止、知难而退;而美国人的思维赋予美国人敢于挑战一切的精神、勇气和毅力,美国人勇于承担攻克难题、解开谜团的责任和使命,美国名校正是培养这样为知识与科学不懈追求、努力探索的勇士们的摇篮。
三、结语
教育强则国强。美国实力的雄厚和国力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教育实力的雄厚和强大。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名校,美国名校的“牛”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与之相关的做事方式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惊叹和艳羡于美国名校的国人和国内高校,研究美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借鉴其在科学与教育方面的投入、钻研、一丝不苟与甘于奉献的精神是中国高校想要跻身于世界强校之列要迈出的第一步。
[1] TES Global Ltd.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2015[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4-15/world-ranking,2014-10-30.
[2] 叶信治.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办学思维方式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 (10):68-69.
[3] 刘瑜. 从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看牛校牛在哪里[EB/OL].http://www.koucai.cn/kc/sy/tbce/20100907/21153.html,2014-11-02.
[4] 周璇.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5] 符晓.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多学科视野的培养——美国加州大学(UCLA)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2011(23): 9-10.
[6] 新浪网.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经营之道[EB/OL]. http://www.sina.com.cn,2003-12-24.
[7] 尹忠海,景霞.美国渗透式思想教育方式及对我们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8(1):118-120.
[8] 安蓉泉. 传统“断代”和现代“独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漫谈[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65-66.
[9] 秦培龙.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10] 罗阳佳,赵元超.美国特教专家来华讲学——“从右到左”的思维方式将改变未来[J].上海教育,2011(11): 39.
[11] John P. Walsh. A Review on Technology Transfer System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1(5):71-74.
[12] 吴御生.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及其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3] 张建政,翟玉建,武艳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129-131.
(编辑:王雅娇)
2014-11-20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环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304006);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SQ132032);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影视剧字幕翻译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1302029);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饮食文化外宣英译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直隶官府菜为例”(编号:SK201307-2)。
韩俊玲(1979-),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G647
A
1008-6927(2014)06-0111-04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