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少年巴比伦》中“救赎”对主题意蕴的凸显
2014-03-30程怡宁
程怡宁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到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青春一直是作家笔下经常涉及的话题,成长与爱情是青春小说的主题。近年来,青春小说在网络空间迅速走红,从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到郭敬明的《小时代》,青春不仅是作家们写不尽的话题,也成为影视作品关注的热门领域。青春题材的作品是作家以追忆的形式对恍若隔世的已逝岁月的生命突破和情感突破,作品的语言多是嬉皮搞怪、狂放洒脱的,初读时感到可笑,然而转身却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通过对青春的回忆和追悔,让读者感同身受: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想的却是自己的人生。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当中,青春情怀在飞快流逝,青春作品承载了人们怀旧的失落情愫,以温情脉脉的笔调重述青春的无奈与苍凉,为人们忙碌的生活和沉重的情感提供释放的出口。
二、作品简介
路内小说《少年巴比伦》的情节结构比较简单,写的是高中毕业后的路小路没有考上大学,在父亲的操作下到糖精厂工作。他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只是碌碌无为地混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白蓝。白蓝的清新脱俗瞬间吸引了他,然后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中他们相识并走到一起。白蓝扮演了路小路生命中姐姐与启蒙导师的角色,最后路小路在白蓝的建议下报考了夜大,白蓝也到上海去读研究生,至此,两个人踏上了属于各自的生命旅途。这是一个不完整的爱情故事,却是一个完整的成长故事。这里“没有英雄传奇,没有生死抉择,它是麻木的,无所事事的,漠然的,然而,这些却都只是外表,路内发掘了这波澜不兴的外表之下那涌动的暗流——渴求与放弃、死亡与新生、热爱和憎恨、反抗和绝望、热烈和冷漠的裂变。对于路小路来说,戴城的糖精厂不仅是他人生道路上空间上的巴比伦,同时也是时间上的巴比伦,它同时为路小路回答‘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曾经历什么?’的问题”[1]。
三、青春的救赎
《少年巴比伦》写出了路小路们成长的无奈,正如上官潇潇在《青春泪流满面》中感叹的那样:“我们的青春万劫不复,我们的未来杳无踪迹,我们的理想烟消云散,我们的爱情飘忽不定。”作品切入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纷繁复杂、山雨欲来的特殊时代。上一代人那种虚无激情的硝烟散尽,只剩下空洞的回忆和年迈的苍凉,路小路的父亲路大全、路小路的师傅老牛逼便是这一代人的主要代表。他们已经人到中年或者暮年,青春、激情早已退潮,麻木的神经与灵魂在机械死板的工厂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得过且过。而路小路们正处于生命的上升阶段,迫切渴望从他们手中接过生活的接力棒,在一腔热血与满腹抱负中实现心中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落后的教育并未为路小路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中的大多数注定与大学无缘,只能在工厂中度过一生。
在父亲的运作下,路小路顺利进入了糖精厂钳工班。钳工班的工作场所是一间大铁皮屋子,工人们的工作状态又非常懒散,路小路在这里根本没有学到一个合格钳工应该具备的工作技术。刚到时的工作是为过冬准备燃料,他扮演了一个捡垃圾的角色,师傅老牛逼来了之后又一直拧螺丝,卸水泵,间或帮着老牛逼照看他的私人修自行车摊位。老牛逼退休后他到了电工班,所做的工作就是换灯泡,很轻松却仍然没有技术含量,最后由于调戏化验室的小姑娘被分到三班制的生产车间。路小路的青春在糖精厂可以说是虚度的,他没有学会成长之路上所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只是在又苦又累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麻木消沉。进糖精厂之前路小路还是有反抗精神的,当父亲因为一件小事揍他时,他敢于和父亲对打,而且打完之后感觉舒服。这是他对封闭青春的一种突围姿态,因为他虽然生活在工人家庭,规矩却比贵族还大:“禁止抽烟,禁止去游戏房,禁止早恋,禁止逃课,禁止打桌球,禁止看课外书,禁止在马路上游荡。”[2](P12)这么多的规矩其实是对青春的压抑,路小路对父亲权威的挑战正是对压抑状态的反抗。然而在糖精厂里,他却淡忘了曾经的那份勇气,在不知不觉中磨平了身上的棱角,成为一颗普通的、会生锈的螺丝钉。作品写出了青春的无奈之感,个人的激情融化到生活的平庸之中,个人的独特埋葬在时代的平淡之中。寻求突破是很困难的,也是很痛苦的,最后的结果会是和路小路一样,发现自己在青春面前没有天赋。
《少年巴比伦》写的不是路小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代人的青春。这里有厌倦工厂生活时刻准备着冲破牢笼的长脚,但他的人生道路显然有许多羁绊。因为不会围棋,长脚成了管工班中最忙碌的一个,也是最受大家欺负的一个,因为别人要下围棋,活只有他一个人干。当长脚要考夜大,希望以此改变命运时,又遭到管工班成员的讽刺与捉弄,最后复习资料也被烧毁了。他未泯的理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他追梦的行动成为别人眼中的骨刺,而且他的性格又是温顺驯良的,所以他青春之路上的无奈与苍凉是地久天长的。另外,还有路小路的师姐,她因性格的强势和相貌的丑陋而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包括爱情。当她和方根的爱情最后无疾而终时,她出人意料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污水处理间里,这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无奈与苍凉。还有小噘嘴,因为没有关系而从劳资科被发配到生产车间,最后又在调到水务局的前一天,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烧成重伤。青春就是这样的残酷,有时候刚刚发现了它的可爱就迅速在下一个站口幻灭。路小路们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寻找着人生的方向,他们在空泛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最后一个个头破血流,用一曲无奈的悲歌祭奠了青春的荒谬。正如路内自己所说:“那个年代的青春,是一个很长的时代的末尾,可以直接说它是末代青春……后面再紧跟的就是全新的东西了。这样的青春记忆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神经,你很及时地拥有了一个消逝的东西,既没有被它伤害,也不曾依靠它上位。它包含的荒谬和隐含的苍凉,很可能会成为历史注脚,或者是当下的反讽。”[3]
小说最后,白蓝离开了戴城,路小路也追随着白蓝的旅程走向远方。长脚、小李和小噘嘴虽然留下来了,却离开了糖精厂。青春散去之后,大家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青春的无助、彷徨、失落也在之后平静的生活中烟消云散,成为风前之尘埃。然而青春的记忆却注定成为永恒,在人们有限的生命里,一次次放下,一次次又重新拾起,因为青春的甜蜜与伤痛来自人们身体最深的地方,早已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青春的飘然而来,又倏忽而去,就像小说中的白蓝一样,她在路小路的生命中毫无预约地着一袭新衣踏浪而来,又在悄无声息中默然离去,人们身在其中时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青春真面目,而一旦意识到了,却是永远地错过。然而,当他“独自踏上旅程,走向想象中的世界。由于本人的性情,往往在旅程中会遭遇一系列的不幸,在选择友谊、爱情和工作时处处碰壁,但同时又绝处逢生,往往会认识不同种类的引领人和建议者,最后经过对自己多方面的调节和完善,终于适应了特定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要求,找到了自己的定位”[4]。
四、女性的救赎
青春作品中女性改变男性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张贤亮《绿化树》中马缨花对章永璘困难生活的救赎,叶辛《蹉跎岁月》中邵玉蓉对柯碧舟失落灵魂的帮助,以及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田小霞对孙少平悲惨境遇的鼓励,等等。作家们把无私的爱给了男性,把无私的奉献给了女性。这些作品中的男性均在青春岁月中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磨难与压力,又最终在充满母性光辉的女性那里找到了生的希望与活的勇气,最终精神得到解脱,灵魂得到解放,顺利地冲破了青春的失落与苍凉,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少年巴比伦》是这类主题的延续,而路内关注的问题从救赎转向启蒙,因为章永璘、孙少平们的青春苦难主要是物质方面的,精神贫困也与物质贫困有很大的关系,路小路们显然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前者的青春失落在于政治压力的束缚,后者主要体现在个人的迷茫与无助,所以路内舍弃了救赎而采用启蒙,而启蒙就是新时期的救赎。
如果说路小路这株生命之花注定要在工厂中凋落的话,那么他显然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白蓝,这个在他生命中像姐姐一样的女性给他即将沉沦的灵魂重新注入了活力和激情,让他在污浊腐朽的环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这个白衣飘飘的女孩一出现便令路小路眼前一亮,从而激发他情感的萌动,这种萌动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彻心彻骨的迷恋。在一次卸水泵时,路小路受伤被送到了医务室,他在这里又邂逅了白蓝,这一次,白蓝的形象更加清晰了,她在路小路心中的地位也更加明晰了。路小路在白蓝身上找到了一种心灵的皈依,她对路小路表现出的既关心又严厉的态度正是路小路青春启蒙过程中所必须的。随后,在送德卵去救治的三轮车上,路小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白蓝,恋爱是与青春相伴而生的命题,恋爱也是启蒙青春最有力的方法。在熟悉之后,白蓝不止一次地劝说路小路去读书,也正是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路小路最终报考了夜大。白蓝的目光是敏锐的,她不希望看到路小路在工厂十年如一日地这样老去,希望路小路通过读书寻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是她对路小路青春启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这个,路小路最后恐怕也不会毅然决然地辞职,到远方寻找自己的人生。
比之生活启蒙更为重要的显然是情感启蒙。白蓝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不断地为迷茫失落中的路小路指引青春方向,帮助路小路穿过人生的荆棘,将一路尘埃荡涤,在历历往事与依依真情中,圆圆满满地庄严自己的青春岁月。即便是最后白蓝离开了,路小路也不再迷失方向,而是继续沿着白蓝为他启蒙的方向迎着白蓝为他编织的晨光一路向前。青春就像树上的叶子,夏日在枝头沙沙作响,秋天落到地上,踩上去有嘎吱声,沙沙声很美,嘎吱声也很美,而两种声音都是青春的回响。在这里,作品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为这种经历和感情是人类所共有的,不会因为生命个体的不同而消失或隐退。
五、爱情的救赎
小说《少年巴比伦》是一部主打青春期成长与恋爱的小说,其中,路小路和白蓝之间演绎了一段清新、简单的恋爱故事,有感动,有误解,更有悲伤。更重要的是,作品讲述的故事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单纯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青春期成长与恋爱的美好回忆。作品的情节其实比较简单,复制到那个年代许多人身上都成立。我们从青春期走过的时候,都经历过朦朦胧胧的初恋与叛逆,都有过被异性接受或拒绝的庆幸与无奈,有时候碍于周围的环境,我们不方便那么表达,但是,那些鼓足勇气显露出来的,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难忘的记忆、最为隐秘的心跳。作品写的是路小路们的可遇之哀和可求之伤,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怅惘和疼痛却是引起一代又一代人共鸣的普遍感受。在久远而清晰的青春年代,欣喜与无奈构成了当时的基本轮廓。《少年巴比伦》是路内“青春三部曲”的第一部,之后有《追随他的旅程》和《云中人》,后两部作品延续了《少年巴比伦》的青春叙事笔法,三部作品合起来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人的青春做了总体回顾,青春成为横亘在作者生命中,也成为横亘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记,让所有人的回忆都无法绕道而行[5]。
青春小说的作家是在青春已逝的年龄回望走过的青春之路,人们在青春作品中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青春,以别样的收获与往昔干杯。最清醒也最悲哀的一句话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天都有人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有人黯然退场,尽管时代风云突变,“人面不知何处去”,但青春年代的感受却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有着相似的欣喜与无奈。青春期的迷惘、困惑、忧伤、恋爱与叛逆,这些都是人类一种永恒的情感。人类的这些情感,不会因为经济发达程度、观念开放程度而有所消失或减退。人们怀念青春,追忆青春,难忘的不是那时经历的事或爱过的人,而是对自己当时纯真状态的刻骨铭心。甚至多年以后,许多具体的人和事已经模糊了,但仍然忍不住频频回首,因为你回忆的不仅仅是青春时期的别人,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怀念那个纯真透明的自己。之所以说回忆青春能够打动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是因为我们经常会为自己所感动,经常会在纯真的自我面前检讨自己戴着面具、夹杂着功利因素的现在生活。比照那个时代,我们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感到羞愧,这也是成长给我们带来的必然的代价。成熟是随着我们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的产物,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身上累积了一堆令人憎恶的成熟,而这又是摆脱不掉的。所以,当人们有了这种遗憾的时候,对初恋、对青春的回顾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青春题材的作品一直备受大众青睐的重要原因。
[1]葛红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少年巴比伦[J].全国新书目·新书导读,2008(11).
[2]路内.少年巴比伦[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3]袁复生.对话路内[J].晨报周刊,2009(2).
[4]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5]申霞艳.“70后”的成年礼——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