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4-03-30孙芳芳

当代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体系专业

○孙芳芳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孙芳芳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以提高基本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要以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比例,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和个性化。

应用型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2013年,教育部批准三十二所本科高校为应用科技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标志着地方高校正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向转型。同时,我国的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影响到了就业,当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由理论学习能力转向应用实践能力的竞争,应用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一、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着力构建“平台+模块”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即在课程结构上形成横向“普通教育+专业”、“必修+选修”的平台化架构,综向形成“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的模块化培养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一是按类设置学科基础模块,构建共同的普通教育平台。该平台主要由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基础理论必修课程组成,这类课程一般结合专业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教学。主要功能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因此,该平台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开设普通教育选修课,广泛开设文化素质系列课程、职业基础技能课程,允许其他专业学生作为公共选修课自由选修,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二是优化专业课程平台。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出发,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精简课程内容。构建较为独立、内在统一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预留充足的学分学时。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减、整合传统课程和重复度高的课程,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更新。开发和开设新理论、新科技、新工艺的全新课程。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建立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精选、重组和充实课程群,使整个课程群结构和内容优化,有利于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课程平台中除了专业主干课程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即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外,可以增设若干衔接专业核心课程,与本行业先进应用技术密切联系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选修,可以让学生紧贴行业和企业需要,串连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构建系统的专业综合技能理论知识。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实践为主线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注重的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针对学科(专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作为建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实验、应用实践和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贯穿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开放式的体系。在层次上,从应用型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能力培养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可以分为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层处于最下面的一层,通过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实验和实训,使学生掌握最基本实验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层处于中间,通过综合性实验和实践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工程(项目)设计的思想,提高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层处于体系顶层,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参加科研、创新大赛和创新项目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协作完成课题的能力。这种多层次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让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开放式的,体现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融合贯通,能促进学科渗透、交融。积极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开放范围上,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还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在开放时间上,除了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实验课时间外,还要延长开放时间,学生可以申请随时进入实验室;在开放内容上,除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可以设计创新性实验,丰富开放内容。通过提高实验室开放覆盖面,为学生实践学习和自主创新提供良好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通过课内教学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通过课外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开放性也表明该体系不是静止的,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科技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

三、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为突破口,开展校内实践教学

一是跨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课程,构建综合性实验课程。在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上,改变以往实验课依附于某一理论课的现象,以某一专业课程为背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打破课际界限,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和资源,开展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按照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这种实验活动建立在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的基础上,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高校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化实践场地内涵建设,建立实习实训教学新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除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外,还要强化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打破现有教学场地和条件制约,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需加强投入,强化实践场地的内涵建设,吸引企业进驻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实体公司等校内实践基地,形成前校后企的形式,采用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有效连通课堂和基地,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之前在理论课堂上完成认知,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强化实践和训练,彻底改变以往一般高校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实训各成体系,互相分离的状况。这一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环境,感受职业岗位工作,同时又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结合,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技能,为更加顺利的就业提供保障。例如,为保证学生能够真枪实战地练兵,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验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还探索实施“毕业生强化训练营”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等封闭式强化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实践教学内涵。

三是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优化重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有助于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应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用性,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问题真题真做,通过毕业实习收集信息与素材,使毕业设计(论文)更切合实际;创造条件选择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课题,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实现师资资源、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资源的优化。企业命题,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成果由企业鉴定,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较好适应工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实践训练载体,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空间。通过创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等创新实践载体,开展学科竞赛等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实践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平台。实施“以赛促学”工程。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技术技能大赛。如黄河科技学院近五年来,各类竞赛经费和奖励金额达300万元,每年受益学生达12600人次。学校学科竞赛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重点支持与生产实践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和训练项目,所有项目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成团队参加,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团队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还有大学生创新团队等,这些优质载体以自主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为特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促进了师生融合、专业交融、学生合作。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大学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素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教学实习有所不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模式。因此,高校要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努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走上社会,到职业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参观考察,现场了解人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高校要结合社会实践的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指引,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或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高校与市场接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达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共识下,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该模式也有效完善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因此应当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于所需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真实需求,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积极邀请聘请来自政府、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在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切实的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校企双方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实现高校的专业设置真正地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高校与企业进行对接之后,应共同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让学生从校园走出去,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市场行情,进行实地训练,使学生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就业机会。例如黄河科技学院与苏宁电器集团、宇通集团、河南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用人订单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订单单位就业。

三是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资源互补,达到双赢效果。第一,聘请企业一线专家到校举办讲座和研讨,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实习实训教师(导师),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第三,与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联合培养学生,高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第四,学校利用自己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承担工程开发和设计性课题,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问题。

通过构建课内外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一步交叉融合,促进研究性教学和自主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实现良好就业“架桥铺路”。

[1]万庆生、王英、李友善、宋颖: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2).

[2]郭志平:基于就业视角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3).

[3]张互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0(3).

胡冬梅)

猜你喜欢

应用型体系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