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末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研究**
2014-03-30林培英饶悦榕
林培英 饶悦榕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
我国清末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研究**
林培英 饶悦榕
(首都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100048)
清末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反映当时西方近代地理学对我国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影响以及我国地理教科书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变;在系统地理方面,大致为数理地理、地文学和政治地理的结构;在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方面,以乡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结构为主;既遵循清政府的学堂章程,借鉴国外经验,又融入编者个人观点;有发展初期的无序和庞杂之嫌,也有多样化和善于吸收他人先进经验的特点。
清末;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
学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反映教科书编者对该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认识,也反映教科书编者对学科教学基本原理和学科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仍以教科书为最重要教学用书的背景下,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以及相关认知结构的形成。因此在教科书的研究中,内容结构一直是研究者和使用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地理教科书研究的部分内容,目的是对清末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问题进行探讨,为研究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历史基础。
清末是具有近代意义的地理教科书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时期,[1]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现存版本为主要研究素材,选择其中19套保存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进行重点分析。分析时以各套地理教科书的目录为基本研究对象,同时参考作者的编纂说明。
研究的视角来自当代学者提出的问题。1998年,褚亚平等学者曾在《地理学科教育学》一书中系统讨论过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和教科书内容结构的问题,涉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组合、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安排的先后顺序、系统地理内部材料的组织安排、区域地理内部材料的组织安排、区域地理的分区等方面。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存在的各种不同意见和做法[2],实际上是提出了研究学校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的视角,即从课程主题之间的各种排列关系入手。本文将从这个视角切入,通过对清末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的研究,试图找到当今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及争议问题形成的根源,并获得对当今地理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一、清末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分析
1.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之间的排列关系
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内容,是小学和中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在笔者研究的教科书中,有6套同时包括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内容,其中童世高编《小学地理教科书》将世界地理排在中国地理前面,[3]其余5套均为中国地理在前,世界地理在后,可见当时“先中国,后世界”是比较普遍的结构,这与今天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科书“先世界、后中国”的编排正好相反。从教科书目录看,童氏的教科书体系比较完整,分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大部分。在排列上,从全球自然地理陆界、水界进入讲述世界大洲、大洋,似乎更顺理成章。其他教科书,除有一套资料不够详细外,中学的两套均以世界地理为主,中国地理都只有一章,作为世界区域的一部分放在“总论”之后、“世界地理”之前。小学的两套教科书《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4]和《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5]则没有总论,直接是“先中国,后世界”。
2.“中国地理”内部各主题之间的排列关系
分析中国区域地理的内容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面是中国地理总论与分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分区方法和各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层面是区域内部诸要素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前两个层面。
在重点分析的10套含有中国地理的教科书中,有7套区分出总论和分区,有2套仅有分区无总论,另有1套仅有总论无分区。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总论-分区”,即“总-分”的方式,教科书的前若干单元介绍中国地理的概况,后面再介绍分区地理。采用这种排列方法的有《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本国地理教科书》、《中国地理学教科书》。第二种是“总论-分区-总论”,即“总-分-总”的方式,教科书的前若干单元和最后几个单元介绍中国地理概况,中间则为分区内容。采用这种排列方法的有小学用《简明中国地理教科书》、《绘图中国白话地理》、《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中国地舆志略》。此外,大部分教科书的分论内容分量要远远大于总论,表明分区地理在当时地理教科书中更加重要。
在分区的方法和区域的排列组合的研究方面,本文先对有分区的9套地理教科书的分区及区域排列情况做了梳理。仅从教科书目录看,我们可以将教科书中中国地理分区方法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直接讲分省地理,如《绘图中国白话地理》[6]、《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这两套书省区的先后顺序基本一致,都是从东北三省开始,先讲北方各省,然后是南方各省,最后是西南、西北各区和蒙古。
第二类是“大片+省”的划分方法。如《简明中国地理教科书》、《中国地理学教科书》、《中国地舆志略》。三套书虽然大的结构相同,但“大片”的划分各有思路。《简明中国地理教科书》除了京师外,按“本部”、边界地区和外国租借地划分中国区域;[7]《中国地理学教科书》的划分可以归纳为大江流域、关东三省、西域、外藩部落。[8]《中国地舆志略》的内容结构层次稍多,第一层分为中国北境、中国中境、中国南境和海滨疆域;中国北、中、南境的标题下又分别划分出黄河上游境域、黄河中游境域、黄河下游及白河流域;扬子上游境域、扬子中游境域、扬子下游境域;西江上游各省、西江中游下游流域、滨海境域,这为第二层;第三层才是各省地理。海滨疆域下则直接是沿海滨域。各大片的顺序均是自北向南讲述。[9]
第三类是在目录上将省、市并列编排,无明显层次,如《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新教科书》、《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和《本国地理教科书》。但若仔细分析,也可发现其中是有设计的。如《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新教科书》[10]《初等地理教科书》[11]和《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12]基本的排序都是大致沿海一线、南方一片和北方一片。各片及内部省、市的编排则难以归纳出某种顺序,似乎比较随意。
总之,清末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地理分区内容结构的编排并无明显的规则,有简单分省的结构,有“大片-省市”的结构,也有省、市并列的结构。但各套地理教科书也有比较一致的地方,一是都有分省地理,二是大部分取自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从“本部”向“外藩”的顺序。
3.“世界地理”内部各主题之间的排列关系
清末地理教科书中世界地理的内容较中国地理要少。对有6套含有世界地理内容的教科书进行分析,也仅涉及世界地理总论与分区之间的关系和分区方法及各区之间的排列关系两个方面。
6套含有世界地理的教科书均可分出总论和分区两部分,但排列的方式略有不同。其中5套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另外一套采用的是“分-总”的结构。同中国地理相比,世界地理教科书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不大。
世界地理的分区也比中国地理清晰,大都是“大洲-国家”的结构,还没有出现“地区”的层次。在大洲的先后顺序上,均以中国所在的亚洲开始,排在最后的大洲或是美洲,或是大洋洲,无大的差别。世界地理的教科书大多有大洲总论,这样的编排弥补了世界总论的不足,也便于学生掌握大洲的特点。
4.“系统地理”教科书主题的排列关系
系统地理包括数理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政治地理)三大部分。在清末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中,系统地理有两种不同的安排。一种是与区域地理安排在同一套书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如童氏的《小学地理教科书》,系统地理就是其中的第一章;[13]再如《绘图中国白话地理》,第一册和第二册的前一章为系统地理。[14]另一种是独立的系统地理教科书,如张国维的《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张相文的《新撰地文学》等。在有系统地理的教科书中,主题的编排方法基本上都是“数理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政治地理)”,但并非每种地理教科书都安排有三个主题。比较特殊的是张相文编《初等地理教科书》,全书虽然讲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但因教科书编写以“出游”为体例,致全书并无明显的学科系统结构。[15]总体看,系统地理主题的排列比较一致,这与我国近代地理学体系主要借鉴国外有关。此外,当时有不只一本独立的地文学,但没有见到独立的人文地理或政治地理教科书,综合主题中的数理地理和自然地理内容也多于人文地理,反映了近代地理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清末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特点和启示
1.中西合璧,有明显的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特征
引入西方近代地理学科体系的划分和日本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是清末地理教科书编撰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清末是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国家富强倡导学习西方的时代。1900年之前,我国已经开始翻译或编译地理教科书,如南洋公学翻译了《蒙学课本》,被视为晚清最早由国人自编的新式教科书。“虽名为‘自编’,实际上‘大半译自西书,略加点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理、卫生、饮食等各个方面。”[16]但当时很多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教科书编撰成果都是“转道”日本由留日中国学生引进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施新式教育,是在日本及其他国家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得益于日本之处颇多。”[17]地理教科书的编撰也不例外。反映在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上,首先体现出西方近代地理学科体系的划分。除了区域地理划分为乡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外,还增加了一般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采用的体系大致为数理地理(天文、地球运动等)、地文学(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人文地理)。“数理、自然、政治是19世纪初期西方地理学著作中最常见的三分法,中国地理教科书编纂者,根据本国地理的叙述要求,略作变通,在各本中都隐约可见此种分类痕迹。”[18]在地文学的教科书中,其内容分类也是当时西方近代地文学的通用分类,大致为地质、地貌、水、大气、生物等。虽然教科书之间会有差别,但大体上是一致的。日本地理教科书的影响,还反映在地理教科书的框架结构上,有研究认为,日本地理教科书“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成熟的框架结构和表述方法,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教科书编写体例。这种体例与中国传统的地志完全不同……。”[19]西方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已有很多著述,本文略加引述,是为了说明有关清末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的形成主要并非中国人的原创,而是国外已有内容结构的引进和改造所成。
2.遵循学堂章程,但也有独立体系,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依据学堂章程设计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也是清末许多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方面的共性。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这些章程规定地理为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并且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要义、内容、课时分配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五年均开设地理课,其内容为:第一、二学年讲授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第三年讲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中国地理之大概;第四年讲中国地理幅员大势及名山大川之梗概;第五年授中国幅员与外国毗连之大概名山大川都会之位置。在该章程的指导下编写的初等小学地理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各地方自行编制的乡土教材,供初等小学的第一、二学年使用,内容主要包括本土的先贤祠墓、近处山水、物产交通等。另一类为各印书馆、学堂等编制的讲述中国地理的教材,供初等小学第三、四、五学年使用。也有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编有世界地理内容,如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的《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第四卷为世界地理。[20]《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在四年中讲授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之大要。在此背景下编撰的小学地理教科书,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其内容结构可大致描述为“乡土地理——地理基础——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等小学的教科书有些增加了地球基本知识内容,如姚明辉编《本国地理教科书》,第一章为“地球”,其下内容依次为“地球的形状”、“地球运动”、“方位”、“经纬线(度)”、“四季”、“昼夜”、“五带”、“大洲”、“大洋”。[21]
《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第一年讲地理总论及亚洲总论和中国地理;第二年讲中国地理;第三、四年讲外国地理;第五年授地文学。据此编撰的中学地理教科书明显地分为了地文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个部分。地文学教科书则包括地球星学、水圈、陆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这几方面内容。例如,屠寄编的《中国地理学教科书》“凡例”说明:“钦定中学堂章程五年卒业,因普通科学授业时间之配置,地理学一科,五年内得授业四百时间,就中一半属本国地理部授业之时间,一半属外国地理部授课之时间,此编即依此规定。”[22]从学堂章程规定和教科书与学堂章程的联系上,当时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可大致描述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文学”。
学堂章程虽然是教科书的编写指南,但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和切入角上也各有不同,故在内容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别,形成了多种内容结构共存的局面。地理基础知识和地文学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比较相近。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大都按照“洲-国家”的结构编撰。但区域地理总论与分论的关系上以及中国地理分区的排列上,教科书之间差异则明显增大。在总论与分论的关系上,存在“总-分-总”、“总-分”、“分-总”,甚至只有总论和只有分论的结构;在分区的内容结构上,存在中国地理分省、大片-省、无规则排列等多种结构。在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关系上,大部分是“先中国,后世界”,但也有“先世界,后中国”的结构。这种现象除了与借鉴国外教科书结构有关外,也与我国自己的近代地理教科书发展刚刚起步、尚无理论研究和充分的实践有关,内容结构的设置因此难免存在“无序”现象。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时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还可以算得上是多样化,这是值得肯定的。
3.教科书内容结构努力体现学生认知规律
清末地理教科书的编纂还没有明确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在借鉴国外教科书内容结构和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共同作用下,当时的地理教科书仍表现出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努力。从小学到中学,当时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结构有“螺旋式上升”的现象: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重复出现,逐渐加深;系统地理部分则从作为区域地理教科书的一部分逐渐上升到独立的地文学,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前述内容结构上“似乎没有‘章法’”的《初等地理教科书》,其实采用的是更接近儿童学习地理的游记式结构,也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100多年前近代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刚刚问世时,当代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设置遇到的各种主题排列问题大都已经随教科书出现。现在有些内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关系,清末时,区域地理“先中国,后世界”是比较普遍的结构;如今,绝大部分区域地理教科书都是采用“先世界、后中国”的编排。这种变化除了国人对世界认识的程度发生变化外,也与对学生学习地理心理、学习地理规律和教学适宜性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在当时的背景下,教科书编撰者无疑是会把本国的事情作为重中之重。而现在很多人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认为先从世界地理学起更易于学生接受。在区域地理分区的方法和分区顺序上,因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有些内容结构则变化不大,如中国地理总论与分区部分的组合,现在的地理教科书多数仍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对清末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梳理获得的另一点启示是,清末地理教科书的多样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未必是理想状态,在地理教科书编写理论和技术都更为先进的今天,教科书的数量大大减少,其内容结构设置无序的现象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我们要面对的另外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如何保持不同版本地理教科书内容结构的多样化和不断吸收更先进的经验来保持地理教科书的活力。在这方面,100年前的地理教科书,也有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
[1]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07-414.
[2] 褚亚平等. 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4-110..
[3][13] 童世高.小学地理教科书[M].上海:昌明公司,1907,“目录”.
[4][20]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目录”.
[5] 谢洪赉.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目录”.
[6][15] (作者不详).绘图中国白话地理(第一册)[M].上海:彪蒙书室,1905,“目录”.
[7] 谢观.简明中国地理教科书(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目录”.
[8] 屠寄.中国地理学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目录”.
[9] 徐汇.中国地舆志略[M].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06,“目录”.
[10] 管圻.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新教科书(上册)[M].上海:乐群书局,1907,“目录”.
[11][16] 张相文.初等地理教科书[M].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1906.
[12][17] 唐欣玉.“得尺得寸,为旱年一溉之计”—南洋公学译书院的翻译出版活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06-110.
[18] 徐冰.中国近代教科书与日本[J].日本学刊, 1998,(05):108-115.
[14][19] 倪文君.近代学科形成过程中的晚清地理教科书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12-117.
[21] 姚明辉.本国地理教科书(卷一)[M].(出版地不详)澄衷学堂,1906,“目录”.
[22] 屠寄.中国地理学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凡例”.
(责任编校:缪鑫)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0&ZD095,首席专家:徐岩)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