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驱动的地理师资研究型能力培养**

2014-03-30钟业喜

地理教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成果驱动

钟业喜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基于项目驱动的地理师资研究型能力培养**

钟业喜

(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从研究型师资需求出发,探讨了地理师资研究型能力要求,构建了项目驱动教学的内涵与操作原则,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两个层面建构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结合案例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认为成果的良好出处是激励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面。

项目驱动;师资培养;研究性学习;地理

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地理科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不小的震动。然而,地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充满曲折,地理曾一度被取消高考,中学地理教育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白光润认为是中学地理教育缺少对比分析和理性分析,过多地叙述“哪里有什么”,对“为什么”探究不够,导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地理学缺乏学科魅力[1]。面对中学地理的教育困境,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2003年全面实施《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均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科和社会层面来讲,这两份教育部文件的实施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地理学科社会形象的塑造。

为了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地理教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2012年(首届)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从报名情况来看,只收到全国11个省市区的39项研究性学习项目申请,说明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从研究成果来看,部分课题存在问题不够明确、逻辑思路不够清晰、课题设计科学性不足、地理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挖掘意识欠缺等现象[2]。笔者认为,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研究型学习师资指导力量的缺乏,这种缺乏不仅体现在指导老师的积极性方面,同时体现在指导老师的能力方面。因此,基于项目驱动的地理师资研究型能力培养,对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师资研究性能力要求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更好地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命运[3]。因此,地理师资研究性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储备,并能及时更新地理学科专业前沿和获得多元的知识结构,这就对地理师资的学习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研究型地理师资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将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水平。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问题意识,努力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凝练出科学的有价值的问题,避免学生进行无意义的工作,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识别和遴选科学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通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通过文献检索、野外调研、信息技术等方法或平台获取资料和素材的能力,从而掌握资料获取的常用手段及使用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4.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的合作完成,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尊重他人的想法和创意,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遵循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能以教师的权威或偏执打击学生的创新,通过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务实合作的科学态度,以行为示范的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项目驱动教学的内涵及操作原则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4]。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认为该内涵可拓展为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即:以项目为中心,以研究为主线,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形成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实现团队成员共同受益的教学方法。其操作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驱动原则

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研究项目的形成应围绕能够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具有应用前景或决策意义来进行。

2.成果多元原则

项目驱动教学法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达到培养团队成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最终成果可以多元化。

3.专业聚焦原则

项目的选择要围绕专业,鼓励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运用,避免选题空泛而导致的专业思想方法的不足。

4.团队合作原则

在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完成过程中,均由团队协作讨论,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作用。

5.共同受益原则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指导活动过程中总结和完善一些理论成果,或为科研服务,或为教学提供案例支撑。

三、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建构

1.面向师范生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但并未列入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当中。高师毕业生作为中学师资的主要来源,其能否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是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因此,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过程当中,应强化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并贯穿在课程教学当中。

面向师范生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包含五个步骤。

第一步,项目遴选。项目来源应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所归纳和总结的项目选题,这部分是基础;另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由学生结合对课程学习的理解及生活经验所提出来的选题。教师选题是保障,学生选题是补充,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二步,项目分组。在选题多样性的基础上,原则上3-5人一组,由学生根据选题爱好自由组合,保证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第三步,操作指导。这部分很关键,具体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指导,即教师对每一个组的选题该如何完成进行指导,提出实施建议,其它组同学也可发表意见,共同规划操作程序。二是网络远程指导,即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对每个组进行现场指导可能性不大。因此,可发挥QQ群的同步指导功能和群空间的异步指导功能。QQ群和群空间的讨论和指导过程实现全面开放,让不同小组均能在这个过程中讨论和受益。

第四步,项目总结。项目完成后,由小组派员面向全体同学汇报项目成果,并在共同讨论修改建议后完成5000字左右的项目论文,并让成果进行共享。教师则可对成果进行整理,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

第五步,成果应用。成果形成后,教师对成果进行择优推荐发表、申报学生课题、参加各类竞赛等等,通过示范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2.面向在职教师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从而中学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在职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方面是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扩大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领域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地理新课程的整合能力,组织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及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等。因此,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在职教师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和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面向在职教师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包含三个步骤。

第一步,项目遴选与课题申报。组建高校和中学联合团队,结合当前地理教育前沿和热点问题共同遴选项目,形成申报课题。这种组合可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前沿优势和中学教师的实践操作优势。

第二步,团队研修和项目实施。一是通过QQ群等信息工具进行课题研讨,二是通过高校教师参与中学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公开课等),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为中学教学提供相关建议;三是中学教师参与到高校的课程教学(如中学地理教学法等),以自身实践为高校课堂提供教学启迪。

第三步,项目总结与成果发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学可形成大量的实践案例和项目作品,高校则可发挥理论优势,对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从而促进成果发表和普及。

四、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笔者承担了《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平常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注重吸收中学在职教师的参与,在提高项目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中学在职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参与者经历了从项目设计到项目完成的整个阶段,不仅有助于他们获得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而且还获得了以下众多的效果。

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单纯的知识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从学生自主提出项目,到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情况调查、资料收集、数理整理和分析、问题的质疑及解决方案等,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在其中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为学生成果的提升起辅助作用。近年来,共有十多位本科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公开发表,他们毕业后也基本都到上海、珠海以及省内重点中学任教,有三位同学被保送为研究生,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提高了学生问题意识

教师经验丰富,能力和水平较高,但也容易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学生虽然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缺乏,但思维活跃,经常能碰撞出全新的观点。教师如果能准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点拨和指导,往往能使一些看似平常的项目做成有影响研究性学习成果,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国务院出台振兴中央苏区指导意见后,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选题当中,要求同学围绕苏区展开研究。最后涉及到的选题包括人口、旅游、交通、经济、城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同学提到稀土盗采问题。这一个闪光点被老师抓住,在老师的指导下特意组织了一个较强的团队(包括几个赣州籍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最终成果“让稀土不再哭泣”获得2013年大学生挑战杯江西赛区特等奖和全国三等奖。而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也经历了从无意识的提出一个问题到确立选题到完成整个项目的整个过程,既鼓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3.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在项目驱动培养模式中,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到资料整理、方案设计、成果完善等多项任务,团队合作便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项目是以团队为单位申请,团队又是由学生自己组合,他们可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以集体的智慧取得创新性成果。如2012年在河南爆出平坟事件后,围绕平坟增加耕地与传统文化冲突得与失方面展开了论争。在老师指导下,项目团队形成了以河南(平原)、赣南(丘陵)两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该如何来审视平坟的得失,并寻找大众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成为了学生的作业。项目组需要跨越两省调研,团队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最终项目成果“那散落在田间的亲人,我该如何怀念你”获得校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有效提高。

4.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驱动教学法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强调学习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调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活动掌握相应技能,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艰辛,并能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参与项目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南昌扬子洲(赣江江心洲,在南昌市内)该如何发展成为了学生的选题之一。学生在充分收集和消化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低碳花园岛的设想。最后该项目以课程作业团队为核心,联合蓝天环保社团,成功申报并获取了2012年第六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项目(10万元),在项目的申请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学生)需要到北京进行答辩,需要组织扬子洲中小学学生开展活动,需要协调扬子洲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农户、学生等不同群体,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项目负责人本科三年级结束,2013年9月就已经成为美国高校研究生。

5.强化了高校与中学的互动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母机”,高师院校的教育有责任了解和熟悉中学的需求,因此,高校与中学的互动应当强化,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共赢。高校与中学通过项目进行互动,既可提高项目研究的质量,又可提高在职中学地理教师研究性能力的培养。这里举两个案例,一个以高校为主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研究”,该项目以高校牵头,为适应中学需求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另一个以中学为主的“信息技术与地理新课程教学整合研究”,以中学为主,强化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第一个项目中学的需求是高校改革的关键,为高校改革提供了导引;第二个项目高校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正是因为高校与中学的互动与合作,前者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者获得省优秀课题。

五、结论与思考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也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项目驱动教学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成果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参与者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将学生或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出处,或发表、或参与竞赛、或申报新的课题、或报奖,等等。因为对于学生有评奖评优考研等的需要,对于教师有考核和职称晋升等的压力,尽可能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促进成果得到良好的应用,以通过示范效果激励更多的同学和教师乐于参与进来,从而又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形成项目驱动研究性教学的良性循环。

[1]白光润.21世纪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方略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地理学会,2002:15.

[2]卢晓旭,史立志.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思路、问题、方法——评2012年全国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成果[J].地理教学,2013,04:62-64.

[3]廖卫华,李浩.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及其师资准备[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2):69-72.

[4]冯林,郑薇薇.“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04:57-59.

(责任编校:朱楠)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XJG-08-2-3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性成果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