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技术的生态形塑

2014-03-30

当代教师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教师

杨 小 秋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教学技术的生态形塑

杨 小 秋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为建设教育生态文明,提高教学工作的“含金量”,需要以生态理念对教学技术进行“雕形塑心”,建构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环境内在和谐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生态理念形塑的教学技术是惯例普适下的异例创生技术、人性化取向下的真善美技术、生本理念下的顺性而为技术、脱域境遇下的情境技术、专业标准规约下的合法技术、循证实践下的证实技术,是一种全方位与利“生”性的关联的教学技术。

教学技术;生态;形塑

“生态”理念的出现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开始的,后延伸到许多领域,并用来修饰、描述、定义各种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等。以生态理念对教学技术进行“雕形塑心”,建构教学的动态生成与教学环境内在和谐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是一种全方位与利“生”(学生)性的关联的教学技术,是建设教育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教学技术的生态性,意味着绿色、健康,回归自然和生命,遵循学科特点、返璞归真的教学技术;意味着尊重、和谐,营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形成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教学技术;意味着科学、优质,流淌挚爱和真情,唤醒师生人性和灵性的教学技术。生态性教学技术是教师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1]极具“含金量”。

一、惯例普适下的异例创生技术

惯例的教学技术预知性、典范性、贯通性、经济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存在大量“不生态”的教学技术的惯例;异例,不同、破例、不走“寻常路”,是一种例外状态下的例外行为。如同“翻转课堂”的教学技术,异例更多地表现为实践的困难、实践与理论的差异,而未必是理论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黄光国认为,“异例就是在逻辑上与理论不一致的经验事实。”[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何种方法、手段,运用何种技术,进行怎样的过程控制,由惯常的做法走向创生的体验,使得个体教师教学实践脱离公共实践领域而寻求与众不同发展之路,从而建构一个“自我”实践、异例的教学技术世界。强调动态生成,在惯例技术与异例技术的转换与交互作用中实现生态性教学理念,惯例与异例贯穿在整个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彰显在教学技术行为中。

惯例技术与异例技术在累积效应下是动态改变的。当教师刻板地坚持某一惯例,努力强迫自己保持同一教学技术行为方式,始终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原地不动可能使教学去生态化。当教师放弃坚守而以生态化的理念化解和重组教学技术,创生异例技术,这标志着教师升华了教学技术。惯例与异例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生态和不生态的特性,善于进行转换的教师,才能保持教学理性秩序与教学复杂性的互动发展。对于积极的惯例教学技术,应该继续维持其惯性持续存在并成为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对于消极的惯例教学技术,必须用生态的教育思想、理念进行冲击、改变,进而促其退出教师的教学生活。对于积极的异例教学技术,因具有纠错、改正、升华作用,将其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中,使之转变为教师参与教育生活的一种习惯,以此来巩固、强化并充分释放其实践效能,“例外终将成为规则”。生态化教学是允许“剑走偏锋”、“旁逸斜出”的,把异例教学技术升华为教师创生课堂的原创性教学技术。而对于消极的异例教学技术,没有存在的意义,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识别,在它还没有形成惯性之前,促使其自然地消退。[3]

惯例技术与异例技术有时是一种互为背景、相互摄入的关系。生态化教学技术是惯例与异例共生、共在的产物,表现为教学技术的运用不是随性而为的,不是完全自由状态的,而呈现为半自由的特征。个体教师的教学惯例技术是基于某种学科特点、教育哲学而自主建构起来的自己教学模式,是普遍化的教学技术习惯与个人教学理念的叠加。教学惯例技术是规范着教师的行动,在从众、随大流中又彰显教师专业教学行为的“底色”。教师个体专业“底色”不是任意涂抹而成的,它会摄入教师面临教学困境时进行教学决策的各种创生性的异例技术。同时,这些异例技术一旦产生,它们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教学惯例技术的运用,从而引发教师教育生活样式的重构与再生,建设良好的生态专业生活。

二、人性化取向下的真善美技术

教师每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核心只有一个,即教育性。这是生态性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世界中,找到教学的自身的意义。因此教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使教师们必须对技术本身作出伦理上的反省,承认教学技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一种”,因为“教育学力图满足个人和人类的最伟大的需要—满足他们求取人的天性本身完善的愿望”。[4]可见,教师劳动是一种价值支撑的劳动,是一种显著的精神活动和道德活动。教师的教学技术要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要善于从精神需要的层次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追求无功利色彩的人性化的教学生态技术,能使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创造才能和主动性、高尚品质得到充分体现。

教育学是人学,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的终点。教师要成为有道德的教学能手,有精神的教育专家,有灵魂的“生态人”,就应占领真善美的教学技术。生态性教学技术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生存,更影响学生的发展,首先,生态教学技术在简约中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简约教学技术要求教师学会有选择地放弃,针对复杂教学会取舍、细筛选、精提炼,通过真实、朴素的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追求教学内容、方法与环境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化繁就简的启迪学生的心智,减轻学生的负担。简约教学技术返归生态化教学本质,追求的是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即简约而不简单。[5]其次,在不体罚学生的前提下,又能教育好学生,这是彰显善的教学技术的前提。当教师能做到微笑面对学生、多用鼓励的话语评价学生、关注包括角落里的每一个孩子、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时,教师已经做到了善待每个如花的生命,才能让生命之花开得绚丽、芬芳。再次,引用生态美学的观点,从审美视角设计、实施教学技术。生态性美的教学技术超越了世俗的技术,不追求华丽的外在形式,不搞做秀的表演,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觉回归。对自然的尊重与执著,从急功近利的教育观中追求教学纯粹的本质,教学技术美是一种综合美,是一个高度综合、统一的有机整体,由各种美的因子组合而形成,美的教师、美的内容、美的情境、美的过程、美的学生,构成一个臻美的“画面”,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6]当下社会越来越关注教学生态问题,是教育违背其本意并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

三、生本理念下的顺性而为技术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7]根据未成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待他们的态度就是把他们当做儿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其的自然发展顺序施以影响和教育。这正如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有“发现小孩”的耐心、“了解小孩”的诚意、“解放小孩”的智慧、“信仰小孩”的理念和“变成小孩”的行动,才能教育小孩。如果教育打乱了大自然的次序,教育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儿童也就不再像儿童了。对教学技术进行深度反思和还原、走向教育实践的原点,重拾“顺性而为”的生态性教学思想观,就会重新对教学技术进行“塑心”并“雕形”。生态教学观,就是有机的教学观、整体性的教学观,说到底就是生命的教学观,它把儿童看做是鲜活的生命体,把教育、社会看做是生命生长的土壤。“生命有机性”是生态教学的首要选择。[8]生态性教学技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天性真诚的生活,让教育为学生而存在,有效地杜绝如晏阳曾经讲到的“教育误人”、“教育杀人”不良后果的出现。

在生态化教学技术实施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转换教学的权威者、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的角色,而充当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育智慧、构建教育哲学的角色。生态化教学技术给予学生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生态化教学技术培养的不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而是培养机智灵动、从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的整体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建设生态化教学技术,强调“顺势而教”,增强教学的持续性发展,注重创建持续有效的学习性氛围,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态环境中要想、要说、要做;敢想、敢说、敢做;有想、有说、有做;会想、会说、会做;乐想、乐说、乐做,在学生天性得到充分尊重中教师实现了有效教学。

四、常态化下的合理技术

常态化就是趋向正常的状态,也意味着趋近于合情合理。常态化课堂教学应该是合理运用各种教育技术的活动。常态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自然、真实状态下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双边活动过程,它是自然、真实的课堂。自然地带有几分朴实,真实得没有粉饰;它是和谐、欢乐的课堂教学,因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内心真切的体验而幸福快乐;它是劳动后丰实、有效的课堂,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同时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技术的表现只有合宜的判断,没有必然的选择。教学技术,重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中肯客观,又入情入理。教师的表现要适度、质朴自然、恰到好处。所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常行于其当行,止于其不可不止”,如同只有掌握火候才能烹出诱人菜肴的道理,所以,教师应了解、掌握“表现什么”“怎么表现”“什么时候表现”“什么条件下表现”“对象是谁”等一些基本信息和规律。如规范调节的行为以及具有表现力的言辞行为具有丰富的表达特征,这些表达在具体情境中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并且和有效性要求相联系。相反不合宜的专业行为要得到改进,不断纠正失败的尝试,同时要分清偶然的合理性行为,真正做到教学技术合理的思考和行动。

传统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模式下导致的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已经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成绩型”教师可以理解为“技术理性”下“能干的教书匠”,技术娴熟,但技术上刻板没有创造,凸现“匠气”。要实现教学合理化技术,就是教师力图使自己的教学技术行为与自己的一贯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保持一致性的倾向。这种“一致性”的获得能使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获得了一种“本体性安全感”(吉登斯),使教师的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个体文化就是这种独特、一贯的行为方式在每个教师身体上的凝聚与积淀。教学技术的合理化包括目的合理化、方法和手段合理化、价值合理化,它有助于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智慧来反思教学观念、选择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方式,使其教学行为更合乎惯常的、自然“好”的标准,即更生态。[9]当各类公开课、观摩课、赛课等“秀课”变成了常态化后,沿袭了教师的一贯教学方式和习惯,趋于合理的教学技术,使课堂教学技术由“人造”表演变成了“生态”自然。

五、脱域境遇下的情境技术

教学技术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程序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这种教师在实践中走向教学技术“常规性事项”掌控的一种精炼,是教师摆脱了具体时空的束缚,是一个“脱域”的过程,即摆脱教学过程中情境的规约,从不确定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固化了某些教学行为,是一种固化的了生态。用“套路式”的形式解决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用固化思维进行教学决策。“脱域”技术“习惯性地把教育教学缩减为一种沉闷的、单调的、让人精疲力竭的技术活动。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从适应期的忙乱,到胜任期的忙碌,再到熟练期的习以为常,教师业务虽然逐渐熟练了,但也正是这种熟练,使教师丧失了创造欲望,营造了惯性惰性,纵容了自大自负,”[10]

实施“活”劳动的教师,其工作始终处于“临界状态”,每天的课堂都是新鲜的,每天学生的情况既是波动向前的,又呈现出难以预料的复杂性。正如康德所言:“教育工作是最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新问题、很多新事件、很多新材料,好的教学技术建立在对于可见事实的洞察与不可见变数的预见之上寻求新的组合方式,并能把握教学技术的方向感、操作灵活化和技术的建构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规范技术的流水线,更应是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做出科学有效的判断和决策,是要面对经常性作出选择与决定的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直面每一个具体课堂环境的复杂性、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技术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诸如教师每天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以及做的节奏与速度等,每天、每一节课、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发生多次的瞬时抉择,而且是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都会发生不同的抉择时刻。没有任何课前预设、计划能够规划得很完善或很完美,来符合每一个不同情景的变化需求,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是难以做到十分精致、精巧和精准的。在一间挤满了个性化的学生的教室内,教师要调动和运用全部的能力、情感和智慧,因为一天要做出可能多达8 000次的判断和决策,工作会手忙脚乱、琐事会应接不暇、神经会相当紧张,[11]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生态素质应包括“无所不察”(脑后长眼睛),“多渠道”(能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关注班级中学生群体,也要关注每一人,维持动态变化情境,使课堂活动顺畅进行。

六、专业标准规约下的合法技术

教学是基于科学前提下的艺术活动,既有遵循的方法又不存在不能改变的方法。不仅教育学理论早已提出系列基本原则、规律、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化运动背景下的诸多“标准”的生成,但是对于个体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技术、实施怎样的专业行为,还需要具体的规范,体现教师的教学技术的合法性,如教师要按照讲台规范、语言规范、教学规范、仪态规范、师德规范等来实施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等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明确的要求,“带着镣铐跳舞”的教师按照这些要求开展教育教学,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基于专业标准规约下对教学技术的评价,规范了教师教学评价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意义重大。教师个体的教学技术只有建基于主流教育话语之上,其教育行动才可能是有效的、合法的,为社会所认可的,否则,他就难以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教师的职业技术是继承了传统知识、民俗,以及从行内人积累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形成了教师专业的技术性“普遍图式”,成为每一个教师实施有效工作的技术“标杆”。美国国家专业教育水平委员会制定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应该能做什么?》是一个受教师欢迎的教师认证系统,具体指导着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评价过程的实施。英美法德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都有出台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戒律性”条款,在规范的专业标准“约束”下,促使教师的专业行为“惯例化”并不断的“生态化”。技术品质源于专业,教师专业化标准,是技术的风向标,技术标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方式。不断成熟的教师专业标准,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单就某个个体教师而言,个体教师并非规则的制造者而是规则的从属者,是被“潜规则”,因而在融入教师群体后,个体的教学技术被“约定俗成”,“公认的标准”使教师们见惯司空,教师的职业特征导致更多的规范化的行为。一个胜任的教师,其工作包含一些生态的技能因素,如清晰的发音,恰当的调和抑扬顿挫的音调,熟练地语言表达,工整的板书等。

七、循证实践下的证实技术

循证实践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循证医学领域,循证实践运动是一场非常宽泛的观念革命,包括教育在内的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运用形式。循证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奉“证实原则”,证明其事实,这是人类认知活动所遵循的生态原则之一。促进教师教学技术的实践性、生态性,以此获得教学技术特征和重要信息,这是搜寻循证最佳证据以及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这是教学技术运用的基点,循证教学技术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从发现问题到实现学生的发展。循证教学技术的基本实践过程:(1)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情境提出现实的问题;(2)高效率收集解决问题的最好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教师的教学技术问题;(5)对运行的教学技术作出后效评价。

在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受教育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方式,即在生态理念的前提下,寻求提升教育效率的模式、路径和方法,以便使自身从繁重的教育劳动中解放出来,解放自己的劳动力。“能力本位”蕴涵一种“实力主义”,体现一种证实的有效教学技术和高效率的生态要求。在培根科学方法的启发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明确表达了他朴素的或自然主义的教育效率观,他通过他的著作《大教学论》表达了“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12]的生态教学观,由此,夸美纽斯成为第一个试图按照科学的原则制定教学方法的人。但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表现,它关涉的人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简单的技术学分析难以切合实践之需,教学技术的运用中教师要有敏感性,这种敏感性让教师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逗留在这个世界上,为教师提供一种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在技术世界中才能挺立为一个真正的人,避免技术世界的危险,从而生存下去。[13]

[1] 钱爱萍.吸纳生态智慧的课堂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0(8):61-62.

[2] 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

[3] 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3.

[4]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上卷)[M].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

[5] 徐长青.简约教学在返璞归真中见实效.中国教育报[N].2010-05-21(7).

[6] 凌龙华.洗课:让课堂洗尽铅华回归本真[N].中国教育报,2007-04-20(6).

[7] 卢梭.爱弥尔(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1—92.

[8] 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9] 龙宝新. 教师文化:基于生活世界的概念重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5):25-31.

[10] 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

[11] [美]SAM M.INTRATOR.我的教学勇气[M].方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1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

[13] 马克·莱索.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J].蒋开君,译.教育学报,2011(1):3-14.

[责任编辑张淑霞]

EcologicalShapingofTeachingTechnology
YANG Xiao-qiu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ZhaoqingUniversity,Zhaoqing526061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ducational civi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hape teaching techniques based on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to establish the means, method and skills for the generating of dynamical teaching and inherent and harmonious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concept is anomaly creation technology, humanitarian technology, human nature technology, contextualize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ly regulated legitimate technology, recursive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aiming to benefit students.

teaching technology; ecology; shaping

G642

:A

:1674-2087(2014)02-0013-05

2014-03-29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2011JJK442)

杨小秋,女,黑龙江海伦人,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