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长效机制,助推西部高校发展
——基于浙江大学十年对口支援工作实践的实证性研究
2014-03-30朱原,傅强,李纯,叶民
朱 原,傅 强,李 纯,叶 民
(1.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浙江杭州 300071;2.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浙江杭州 310027;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4.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探索长效机制,助推西部高校发展
——基于浙江大学十年对口支援工作实践的实证性研究
朱 原1,傅 强2,李 纯3,叶 民4
(1.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浙江杭州 300071;2.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浙江杭州 310027;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7;4.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近年来,浙江大学响应国家政策,先后承担了对口支援贵州大学,学科帮扶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团队支援塔里木大学等任务。10多年来,学校切实发挥自身学科综合优势,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了各受援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期间涌现了一批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学校也荣获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十周年对口支援工作典型经验集体等荣誉称号。在综合分析浙江大学十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长效机制建设上若干好的工作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学校自身和兄弟高校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提供借鉴。
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浙江大学
一、高校对口支援概述
高校对口支援是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时为支持某一区域的高等教育而形成的结对关系,使双方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谢能重提到,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中所指的对口支援则特指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对西部不发达地区高校的支援,双方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自教育部于2001年6月印发《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在教育部的支持和领导下,全国高校积极参与,通过十多年对口支援工作,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政策为支撑,以支援与受援高校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体系。截至2012年底,据统计,全国参与对口支援的东部支援高校73所,西部受援高校已经达到99所,覆盖全国18个直辖市、省、自治区及新疆建设兵团。
就目前形势而言,全国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成果颇丰,应该总结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将高校对口支援工作逐步体系化、专业化、制度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该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有其内在相对稳定性,同时也随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必须以“四个显著提升”作为指导思想,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学校管理水平。同时从组织建设、经费支撑、教学与管理体系、科研与学科发展、政策与制度保障、社会服务精神等几方面对该长效机制加以建设。
二、浙江大学对口支援长效机制构建
十多年来,浙江大学根据教育部有关对口支援的具体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对口支援机制,有效依托学校综合实力,组织落实对口支援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为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及对口支援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成绩。
所谓机制是指一定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2]在机制整体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配置方式及调节功能不同,则机制运行过程和特点也不同。一般而言,机制体系包括目标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在高校对口支援的背景下,运行机制应当特指的是教育对口支援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管理环节以及各种有形、无形要素,按照其内在规律彼此联系,分工合作,形成特定的(支援)功能,并完成设定目标。[3]而长效机制是指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体系,具有规范、稳定、配套的规章,并且随时间、对口支援双方的条件变化而不断丰富。建立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必须以“四个显著提升”作为指导思想,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学校管理水平,同时从组织建设、经费支撑、教学与管理体系、科研与学科发展、政策与制度保障、社会服务精神等几方面对该长效机制加以建设。
对口支援各高校要进一步按照中央“协同创新”工作要求,围绕对口支援工作总目标,立足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以及西部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充分依托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技术、人才支撑,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对口支援新思路,重点围绕西部高校自身特色学科发展,凝聚西部各受援高校优势力量,结合西部地区独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利用东部高校,特别是综合型高校的学科齐全、人才汇聚及国际交流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和教育协同合作体制机制,认真做好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篇文章,在帮助提升其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为东部高校拓展相应学科发展谋求新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双方在其合作交流过程中,既要正视双方之间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实差异,但更要善于挖掘双方发展过程中的类似点或者深入合作的切入点,这才是粘连剂、催化剂和增效剂。
(一)组织建设
浙江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坚持把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中,作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实现重心下移,相关部门和学科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从而使对口支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健全领导机制
为推进对口支援各项工作,浙江大学先后成立了“对口支援贵州大学合作领导小组”、“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工作小组”等校内协调机构,基本形成了“主管领导主管、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统筹”的领导机制。一方面,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率领有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与专家教授到各对口支援高校开展访问调研,检查落实对口支援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受援高校领导也受邀来学校交流讲学,共同商议有关工作推进和落实。
2.完善工作体系
按照“四个显著提升”的要求,2009年开始,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联合成立了“师资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创新”小组具体负责相应工作的落实,并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实践探索、联络协调和督促检查。与此同时,还遴选了昆虫学(动物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民族学、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学科作为重点支持贵州大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实现重心下移,建立健全两校院系层面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部门、院系工作需求,将对口支援专项工作经费切块下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力推动了对口支援向纵深发展。
(二)经费保障
从2001年开始,浙江大学每年从校本级财务拔出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用于对口支援工作。2010年,在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关心与支持下,学校专门设立“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专项经费”,用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2012年贵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学校还通过校内相关部门及校友企业家积极筹集两项捐赠资金各110万元捐赠给贵州大学,专门用于支持与贵州大学开展合作交流及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和有效保障两校合作交流的深入。目前,以学校统筹协调为支撑,以学科支持为主体,以科学管理和长效机制为保障的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这样的工作体系极大地推动双方对口部门、院系和教师团队之间开展各项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随着西部省份大踏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西部高校也处在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身对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发展期望和实际需求。这些需求是自发的、内在的,无疑对于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发展,最后走向双方合作共赢都是极为有益的。而回顾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东部高校充分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经济活力,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应对和解决了许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也自然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成果,这些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发展的西部高校而言,无疑也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显而易见,当这些宝贵的经验与西部高校强烈的内在发展需求相结合,一方面既是引领示范,可以让西部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同时在另一方面更可以提供资源转化,加速其发展和进步。对此,支援高校首先要一起充分挖掘受援高校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受援高校长远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使受援高校步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要充分认识学校发展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关联性,探索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将西部高校所拥有的独特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加以最大化利用,并将东部高校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通过引领和示范,逐步让受援高校在学习借鉴中吸收;最后要将支援高校日趋成熟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思路和工作网络适时引入至西部受援高校,拓宽其国际化视野,在更高的合作层次上促进自身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对口支援工作的帮传带效应进行最有效的放大。
十多年来,浙江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发挥教师干部的聪明才智,针对受援高校的急需和现实条件、社会需要,切实推进对口支援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创新模式提升受援高校的教育管理及育人水平。这些成果的取得,为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工作体系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1.提高管理水平
人才是西部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过程中,根据受援高校发展实际,认真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到西部高校讲学、任职,努力帮助提升其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与对口支援学校共同组织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年轻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提高其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2002年2月,时任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叔平教授受学校推荐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十余年间,陈叔平校长克服种种困难,尽心尽力地履行校长职责,不仅为贵州大学带去了办学新理念,更以实际行动推动贵州大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受到贵州大学师生的充分肯定。2012年6月,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受组织委派,接替陈叔平校长担任贵州大学校长,继续以极大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为贵州大学发展而努力奋斗。学校还先后选派16位优秀干部教师分赴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塔里木大学挂职,分别担任校长助理、副院长或学科带头人等职,参与西部高校的教学、管理,通过帮助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指导本科教学改革、申报重大科研课题和组建科研团队等措施,不仅带去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求是创新精神,提升了受援大学相关学科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2.助推教学质量
十多年来,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共同制订了“百门精品课程的培育计划”,组织专家教授和管理专家到相关高校举办近百场(次)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示范教学和经验交流座谈会,承担了贵州大学18门重点课程的讲授。同时接受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114名相关专业年轻骨干教师来校进修学习和挂职锻炼,优惠录取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西藏大学等四所高校在职博士生34名、硕士生70名,着力为西部高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努力提升西部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2009年起浙江大学每年还接受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的包括一年级和二年级在内的部分优秀本科生来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贵州大学2009至2011年每年30人,2012年根据贵大要求增加到50人;塔里木大学2010至2012年每年6人。每年西部高校本科生来校报到后,学校教务处、相关学院等部门尽己所能,给予充分关心和爱护,努力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跟上学习节奏,同时认真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努力帮助他们与学校的同学共同成长。
(四)聚焦科研与学科协调发展,增强合作内生动力
1.助力学科发展
浙江大学始终注重借鉴自身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多学科共同发展的优势,积极指导帮助受援高校加强学科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受援高校学科发展,增强学科建设的能力提升。结合双方工作实际和发展现状,以“质量工程”为核心,认真梳理形成一批共同关心、参与度较高的教学及科研合作交流项目,有效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契合度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流机制,在推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双方明晰目标、长远规划、科学部署,共同努力,确保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在贵州大学申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期间,浙江大学领导多次率队赴贵州大学就申报工作举行专题讲座,召开相关座谈会,协助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子项目论证报告、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规划草案等编制工作,并积极选派专家教授为贵州大学申报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提供支持与帮助。贵州大学在结对高校中首家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实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73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等12个领域“零”的突破。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还积极通过带动受援高校参与国际化交流合作,先后启动与贵州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与塔里木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建立了“三兄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帮助提升受援高校相关学科的国际交流水平,拓展国际化视野。
2.加强科研合作,提升科研能力
浙江大学充分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积极带动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等西部高校扎实发展科研事业,协同申报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从而通过项目合作来引领和扶持西部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并最终服务于西部高校的学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有关科研工作发展、科研新方向的拓展。知识经济时代,东西部高校之间的人才、资源和知识流动进入到交互时代,并逐步成为互惠双赢的增值过程。对口支援各高校充分依靠各自资源禀赋、区位特色、学科基础和人才支撑,可以有效形成“1+1>2”的良好合作局面。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应当努力组织和建设一个宏大的知识信息网络和协同创新平台,这对于深化和拓展对口支援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浙大和受援高校都倍加珍惜和利用好对口支援这一历史性机遇。首先,立足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以及西部区域发展现实需求,认真分析西部的资源特色、文化传承优势,瞄准特定的社会及产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合力组织申报独特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其次,双方依托合作平台,努力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双方科研合作交流,促成项目和平台一体化发展。再次,通过加强与西部地区政府之间联动,积极争取上级在工作和项目经费上的支持,共同推动受援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十多年来,学校与贵州大学相继组织相关学科力量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其中申报成功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等。两校共同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高效生产优质牛奶、牛肉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贵州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由浙江大学组织申报,贵州大学作为第一参加单位的“南方稻区稻水象甲的早期快速监测、应急及可持续防控技术集成”被列入科技部“十二五”部农业领域支撑项目库。在新疆,浙江大学与塔里木大学在新疆文物保护及综合利用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两校联合申报的《环塔里木非遗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构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部文化与科技创新工程900万元的经费支持;两校共同策划的《新疆莎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获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支持。
3.携手服务社会
在对口支援工作开展过程中,学校把重视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传递到了西部高校,与贵州大学一起认真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依托两校人才和知识互补优势,努力为贵州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通过共同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项目,实现两校共赢,创造了校校协力合作带动学校与区域共同发展的这一工作特色。近年来,浙江大学与贵州大学一起在湄潭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共同组织实施了联合国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西部推广项目,累计在湄潭县推广示范3.5万亩,每亩为农民增收千元左右,为湄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学校黄祖辉教授牵头帮助湄潭开展农村改革试验25周年成果和经验总结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湄潭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贡献与启示》作为贵州省主办的“纪念农村改革试验25周年大会”的主要交流材料,反响热烈。在省校良好的合作基础上,2012年6月1日,浙江大学与贵州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明确了对口支援贵州大学,支持遵义湄潭地区发展为合作重点,从而从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了对口支援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根据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新一轮三年对口支援工作行动计划正在加紧制订,依托在黔的校友及贵大,在贵州省设立了贵州省技术转移中心、贵州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等各类合作平台,进一步合作共同推进贵州省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
(五)弘扬倡导服务西部精神文化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除了单纯的经费投入和人员交流,更多的是需要感情投入。十多年的交流与合作,无论是支援高校还是受援高校教师、干部都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许多支援高校的教师干部都是带着向善至诚之心投入到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之中。他们远离家人,放弃了东部院校的优越条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对口支援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而浙江大学在抗战期间西迁至贵州办学数年的特殊经历,使得师生们对贵州有着不一般的情感,更带有一种感恩之情在自己的支援工作之中。这十多年来西部受援高校所取得的长足发展,确实与支援高校教师干部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都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辛勤耕耘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注解了奉献西部及服务国家的精神文化,也将个人的发展与对口支援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条路上执着前行,孜孜不倦,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希望国家和双方高校都要对这些先进典型加以积极宣传和表彰并给予更大的支持,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干部投身到对口支援工作。高校对口支援是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大学自身公益性使命与责任的体现,是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团结协作传统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积极探索和重要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综上所述,只有在总结过去工作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在教育部、东西部高校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发挥学校师生、干部及校友等各方协同参与的力量,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机制,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从而为促进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最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包括浙江大学在内对口支援各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相对科学而完善的工作机制,但是随着工作的继续推进,面对对口支援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不足。这些问题也可能是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如何充分挖掘受援高校内生动力,如何有效构建对口支援长效工作机制,如何有力推进东西部高校协同创新重大平台建设以及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宣传服务西部精神等。对此,我们建议:
1.做好国家制度激励的“顶层设计”
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口支援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更多地拥有了情感维系和文化理念的融合,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和利益补偿,调动和保障参与各方的工作积极性。
2.充分发掘受援高校的“内生动力”
受援高校通过支援高校的帮助和指导,在自身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要适度调整工作理念,充分发掘内在需求,强化内生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推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确立。
3.推动高校与区域实现“协同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口支援各高校要进一步按照中央“协同创新”工作要求,围绕对口支援工作总目标,立足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目标以及西部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充分依托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的技术、人才支撑,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对口支援新思路,重点围绕西部高校自身特色学科发展,凝聚西部各受援高校优势力量,结合西部地区独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利用东部高校,特别是综合型高校的学科齐全、人才汇聚及国际交流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和教育协同合作体制机制,认真做好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篇文章,在帮助提升其综合实力的同时,也为东部高校拓展相应学科发展谋求新的空间和机遇。
过去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国家区域教育均等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部署,无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工程。我们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互动,利用特色,扬长避短,深度协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口支援工作的集聚和带动效应。
[1] 谢能重.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1:12.
[2]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王达梅,张文礼.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 袁贵仁.创新对口支援 推进新疆高教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09-02(1).
[5] 陈希.在教育部西南片区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提高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0-03-23(1).
[6] 为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详解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八项新政[N].中国教育报,2010-02-25(1).
[7]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8]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实施10年受援高校得实惠[OL].中新网,2011-12-07.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Seeking for Long-term Mechanism and Boosting the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based on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ten-year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ingpractic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ZHU Yuan1,FU Qiang2,LI Chun3,YE Min4
(1.Graduate School,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00071,PRC;2.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7,PRC;3.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7,PRC;4.Xinjiang Agyicultural University,Urumai,Xinjiang,830052,PRC)
In recent years,Zhejiang University,in response to the national policy,has undertaken the counterpart support for Guizhou university,provided the academic support for Shi Hezi university,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and team support for Tarim university,etc.For more than a decade,the univesity has indeed made full use of its comprehensive advantage,made solid advancement in counterpart support programs,promoted the level of the school-running ability of the recipients and the developmental ability of the service areas.During this period,a batch of advanced individuals have sprang up in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The university also has won the Advanced Collective on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the Typical Experienced Collective Honor on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practice of Zhejiang University,the paper sums up a number of refined experi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etter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 for the university itself and brother universities.
Counterpart support work;long-term mechanism;Zhejiang University
2014-05-06
朱原(1964—),男,浙江永嘉人,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处处长,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 642.0
A
1674-5779(2014)03-00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