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地方
——南菁高中文化课堂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

2014-03-30杨培明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命课堂教学文化

杨培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0)

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地方
——南菁高中文化课堂建设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

杨培明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0)

文化课堂是基于对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现代课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提出的课堂建设愿景。南菁高中的文化课堂建设,承载着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价值诉求,凸显“自主为先”的特色,让教学回归到“人”的世界;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以美育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丰富课堂的存在形态,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菁高中追求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人文性、发展性、生命性”价值的实现,课堂建设由模式建构到文化自觉,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地方。

文化课堂;课堂教学;自主为先;以学定教;美育;学习共同体

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引领人的价值追求,提升人的价值素养和培育人实现价值的能力。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老师和学生的交往以及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传递,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中,课堂理应担负起教育的价值承载,让师生在课堂中探索未知世界,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精神的充盈。基于这样的价值追求,南菁高中提出了建设文化课堂的教育主张,让课堂充满文化内涵,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地方。

一、文化课堂提出的背景

文化课堂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对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现代课堂教学价值的多维审视。通过深刻把握教育本质,借鉴国内外课堂研究的最新成果,南菁文化课堂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对理想教育憧憬的统一,寄托着南菁教育的梦想和追求。

1.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南菁书院,江苏学政黄体芳于光绪八年(1882年)在当时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的协助下创办,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胡适先生曾为南菁留下“冲绳岛上话‘南菁’,海浪天风不解听,乞与人间留记录,当年侪辈剩先生”的诗句。一百多年来,南菁饱尝风雨洗礼,但开放包容、自主自由、经世致用的书院文化精神代代相传。

南菁书院在办学理念方面注重博学、包容,强调质疑、反思和互动、辩难,不仅探讨经史子集,也十分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在课程内容上,主张德识并重,涉猎广泛,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从教学风格看,南菁书院的教育非常自由,学生学习也体现出自主的特点,倡导学术创新。当时出现了黄体芳、王先谦、黃以周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大家。自创办之日起,南菁书院创始人黄体芳就重视营造宽松和自主的学习氛围,提倡研讨和辩论,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为书院定下了崇尚勤读,提倡朴学,知行并重,关注社会的独特文化品格。培养出了黄炎培、陆定一、吴文藻、蒋新松、汪曾祺、顾明远、沈鹏等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挖掘、传承和借鉴南菁书院时期的教育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精髓和办学理念精华融入现代教育发展之中,积极致力于文化课堂建设,是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有效途径。

2.课堂教学价值的重新审视

长期延续的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价值观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强调共性、规范和效率,忽视个性、自由和价值。这样的课堂是为升学考试服务的,追求工具价值,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文化气息,学生个性压抑,生命激情黯淡。因此,重新审视课堂价值,必须重视对课堂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其生成性特点而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一线教师,需要有效地解决。”[1]经过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反思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课堂应该是人性化、充满智慧和终极关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得到激发,学习方法应该得到培养,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人生境界得到提升。课堂教学贵在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生命激情的火焰,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与知识进行对话,进而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课堂生活究竟是对未来生活的枯燥准备,还是教师和学生真实生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践效果问题。”[2]137在文化课堂中,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自我存在”,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生命品性和精神境界得到充分的发展。

3.现代性学校建设的内在需要

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的彰显,是对工业化时代教育工具性价值和统一性规范的超越。教育现代性关注人的精神丰富和生命幸福,关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3]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指出的:“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4]现代性学校建设是南菁高中适应时代变革和对教育价值审视下对学校发展取向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其根本出发点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具体包括教育场域中师生的价值观念、公民素养、道德认识、知识结构、精神气质等的蕴含着文化追求的现代性教育内涵。现代性学校建设要求课堂进行现代性的变革,彰显现代性教育对人的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要求,建设生成性、人道性、民主性的文化课堂。

4.借鉴国内外课堂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课堂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代表性的如多勒(Doyle )提出课堂有多层性(multidimensionality)、同时性(simultaneity)、即时性(immediacy)、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le andpublic classroom climate)、历时性(history)五个重要特点。[5]美国学者里德利(Ridley,D.S.)和沃尔瑟(Walther,B.)立足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提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来实现课堂的优质化。[6]叶澜教授于 1997 年 9 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王鉴教授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出版了《课堂研究概论》和《教师与教学研究》两部著作,提出了“建构学习型共同体课堂”、“在重建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等主张,系统地阐述了现代课堂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追求。这些研究成果虽然研究角度和方式有差异,但研究的核心理念却始终是一致的,都是对原有课堂存在的弊端进行改进,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以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和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从模式建构到文化自觉:南菁文化课堂的图景描述

南菁的课堂转型经历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阶段。但无论是有效课堂还是高效课堂,都没有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仍强调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教学,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南菁文化课堂的提出,经历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走过了从模式建构到文化自觉的过程。文化课堂的建设,“从重视课前预设,转向兼顾课堂上的不断生成;从重视教师讲授,讲得精彩,转向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学得快乐,学得精彩;从强调学生个体竞争,转向倡导学生合作学习。”[7]文化课堂本质上是文化自觉的课堂,师生在理想的课堂中具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学习知识、探求规律,享受探求乐趣,品味成功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感受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回归现实生活,课堂场域开放,与世界紧密相连。师生沉浸在课堂的愉悦和快乐中,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承载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价值诉求。南菁文化课堂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学生高考综合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学生发展跟踪指标显示,南菁毕业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得到大学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1.文化课堂和谐多维共融

课堂和谐包含四个维度:一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即师生关系不是对立、控制和单向的垂直关系,而是和谐融洽、民主平等和多维的互动关系;二是学生的发展和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和谐发展;三是教师发展的和谐,即教师生命发展和课堂教学话语方式上的和谐;四是人境和谐,即师生与其所创设的课堂情境的融合,使师生在其中忘我的思考和学习,达到最佳的创新状态。[8]理想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教无定法”,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幸福成长。文化课堂着眼于学生生命意义的自由绽放,抛弃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的生命意义作为课堂的至高追求,抛弃对智力因素和狭隘知识的过度关注,重视学生的多元成长,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同时也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价值多维、和谐共融的特点。

2.文化课堂彰显生命真谛

文化课堂强调人的生命意蕴,即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真实的生命存在,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有了意义的生成,“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9]文化课堂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10]文化课堂情境中,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智慧与发展能力,交融情意与陶冶人格,师生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提升。在理想的课堂场域中,每个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生命的独特性得到彰显,生命的存在得到尊重。在这里,学生的权利受到维护,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知识被赋予了生命,知识因有生命而绚丽,生命因知识而灿烂”,[11]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自由快乐的学习者,师生感受到的是莫大的生命自由,感受到课堂博大的胸怀,涵泳着每一个真实个体的生存,知识的工具价值和学习的生命关照实现了高度融合。

3.文化课堂呈现生活样态

从生活世界的视角来理解文化课堂,课堂中师生首先是生活共同体中的一员,学习知识的过程必然与生活世界对话,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场域。文化课堂是受教育者获得导引和启迪的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生活引导。理想的课堂教学善于发掘生活意义,引导受教育者籍学习的材料去理解课程中的文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交流对话。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本身就是受教育者的生活榜样,教师的言行、气质、价值观、精神气度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教师和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12]师生在文化课堂中体验到幸福感和价值感,师生文化得到交融和整合,课堂最终成为教育终极价值得以体现的生活家园。

4.文化课堂场域互动开放

文化课堂并不是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封闭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家长、学校、社区以及社区以外的环境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开放系统里,教师与学生要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思考与课堂建设有关的一切因素,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任何细节,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在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评价反馈。文化课堂必然包含“翻转课堂”、“慕课”等全新的教学文化方式,学习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网络,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及社会,从而突破了师生生活经验及教学资源的封闭性和狭隘性,真正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最终实现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真正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课堂拓展了边界,学习生活世界因此丰富,学习的结果在广阔的时空场域中实现动态生成。

三、南菁文化课堂的文化自觉和实践探索

基于对南菁传统文化的传承、课堂价值的重新审视、现代性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国内外先进课堂研究成果提出的文化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扬弃和教育回归原点的呼应,最终指向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品性的完善,追求学校生活的幸福和为未来发展的准备。所谓文化课堂就是指能够生成优质课堂文化和课堂关系、具有优质的课堂组织与教学,使课堂真正发挥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最终使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并促进师生共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课堂。[13]文化课堂超越了“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意境,是师生之间生命的交融和文化的对话,是激昂生命、激发智慧、走向崇高的美妙旅程。

1.凸显自主为先特色,教学从“知识世界”回归到“人”的世界

人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其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价值探索、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教育的本质应该是让人很好地思想,很好地说话,很好地行动,进而走向完美的生命体验。然而,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现代教育过于指向知识与技能的授受,方法单一,以教师绝对权威主导教育活动,忽略了人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充满情感需要,渴望被承认和尊重,需要被呵护和体贴。因此,南菁积极提倡自主课堂,凸显自主为先的教学特色。

“自主为先”在教学上表现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认知冲突,师生同是课堂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一节物理课上,学生对相对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老师没有因为“教育进度和教学大纲”的限制而转移话题,而是又向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接下来学生们走进图书馆、微机房,读起了《相对论》的原著。老师又顺水推舟,开发出物理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开展深入的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样的教学案例在南菁经常出现,老师们从不因学生的问题“古怪”而加以打击,而是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近年来,南菁高中的教学由静态、封闭的体系结构转向动态、开放和生成,由关注知识的量的积累到关注知识的质的提升。它内蕴着后现代主义知识教学的多元观和有机观,把学生从理性禁锢中解放出来,拒斥对知识的同质理解,走向宽容、生成、开放、自主建构,回归多元丰富、内在创造、差异融合的教学生活世界,并在师生交互主体的教学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个性。

2.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了应对同样的考试,课堂教学统一推进,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的分层分化。如果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分化不及时给予关注,就等于对部分后进学生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学生在沉重的课业负担面前还谈什么快乐成长呢?

南菁提出“低重心高效率的管理”和“低起点高质量的教学”主张。所谓“低重心”是指将教学管理基层单位由备课组调整为具体班级,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适切的帮助。所谓“低起点”是指将教学关注点由面向大多数调整为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体现了教学对人的关注,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权利。基于这样的认识,南菁在试行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走班制、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突出亮点和教育生长点,它反映了南菁学生以知识面广泛、竞赛成绩领先和高考成绩一流而见长的知识素养。具体做法是:集体辅导与个人研读相结合,以个人研读为主;知识拓宽与内涵深化并举,以内涵深化为主;技能技巧指导与方法策略点拨共进,以方法策略点拨为主;几门同修与专攻一科双飞,以专攻一科为主;校内研修与高校受训联结,以校内研修为主。数据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在学科竞赛上,学校共培养2000余名省二等奖以上获得者,省一等奖每年近70人。2011年,吴梦希获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确保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南菁高中在大学自主招生中的成绩一直名列江苏省前列。2009年4月21日《现代快报》刊登了一则轰动全国的新闻——“清华大学给全国4名文科生最高60分优惠,江阴巧嘴小伙成江苏幸运儿”,这个江阴巧嘴小伙便是南菁学子高祺。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现场,他以其全面深厚的知识素养、深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超强的口才赢得了清华大学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当即决定降60分录取,这在江苏省尚属首例。看他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他的成长并非偶然。高祺是高二提出从理科实验班转出去读文科,学校尊重了他的选择;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历史老师还动员他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班主任一直让引导他看《南方周末》《新华文摘》之类的报刊,这样宽松自主的教育氛围为他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2008年,南菁与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合作,建立美国课程实验项目,创办美国课程实验班。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通过学习美国课程班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为文化课堂建设提供智慧;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部分选择出国学习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3.以美育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怀特海曾谈到:“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一个要素,模糊却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14]怀特海的观点正是对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追求知识“大容量、高强度”的传统课堂教学批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5]南菁高中文化课堂的建设,一方面适应江苏新高考的需要,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独特的艺术馆资源,开设了“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将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纳入常态化教学视野,强调美育的学科渗透,形成了包括文化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素养、潜能开发、西方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课程体系。南菁审美课程使课堂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走进艺术馆对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陶器、玉器、瓷器、书法作品、绘画作品、雕刻作品等等)进行鉴赏,通过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走进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对艺术品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开展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学生们成立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研究中得到美的陶冶。

学校主张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把符合学生生活特点的内容选进来,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适当修改、补充,寻求教材内容基础性与发展性、学术性与生活性、知识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深度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南菁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每学期提供100多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整合社区资源,开发社会体验课程,与江阴上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基地,引领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

4.丰富课堂的存在形态,培育课堂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的良好形态应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创造。李秉德先生认为,“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教的行为,目的是引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过程。”[16]雅斯贝尔斯也说:“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17]相对于传统课堂,文化课堂的教学更突出“主体性、人文性、发展性、生命性”的特征,彰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改变原有单调机械的课堂状态,变以教师教为逻辑起点的课堂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积极培育学生学习共同体。南菁以学科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托,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积极通过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变革,建设师生、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合作,集体共享,促进创新,且个人与组织相结合,与环境交互影响;就组织与个体的关系而言,组织与其成员建立起共同愿景,在支持性学习气氛下,成员间充分互动和交流,不断学习创新,形成同时发展的动态结构。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们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兴趣、差异、学习资源的利用程度等因素分成若干个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帮助成员克服障碍,突破能力局限,发展新的、开阔性的思维和创造力,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在课堂共同体中,学生建立的是一种伙伴式的同学关系,彼此信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教师是这个温馨的家庭的家长”。[2]7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共同体之间的合作是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的,通过组内互帮和讨论,组际交流和竞争,通过知识经验的分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文化课堂的建设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南菁通过管理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而富有生机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文化课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文化课堂的建设也呼唤学校外部生态和谐即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让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高考不再是所有人的至高追求,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更加宽容和理性。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关照和发挥,去追求教育的浪漫气息和让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生活。

[1] 王鉴,宋生涛.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2,(11).

[2] 王鉴.教师与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3] 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3,(11).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5] 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25.

[6] 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26.

[7] 裴光勇,胡艳杏,李继星.从模式建构走向文化自觉——“以学为本、有学无类”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6).

[8] 李茂森,曹丹丹.“和谐”在课堂社会中的体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10]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

[11] 纪德奎.教学论研究:热点与沉思[J].教育研究,2007,(12).

[1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14.

[13] 纪德奎.优质课堂研究的价值、进展与愿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4]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2.

[15] 王嘉毅,程岭.对现代课程的批判与后现代课程的建构——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6).

[16]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2.

[17]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

(责任编辑 张永祥/校对 一心)

Making Classroom a Place Where Students Grow Happily——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of cultural class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high school

YANG Pei-Ming

(Nanjing high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Jiangyin,Jiangsu,214400,PRC)

The putting forward of cultural classroom is a classroom building vis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anjing academy culture,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survey on the value of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The building of Nanjing high school’s cultural classroom bears the weight of all value pursuit of students’ life growing,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ependence’s priority”,makes teaching returning to “the world of people”.This classroom teaches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which is for the respect of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tudents’ happy growth;integrates teaching content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class and life;takes measures to enrich the classroom’s state of being and builds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o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Nanjing high school pursues to help students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ivity,humanity,expansibility and life” in the classroom,and it pursues that classroom construction should turn from the pattern construction to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o that it can make efforts to make the classroom where students grow happily.

cultural classroom;classroom teaching;priority of independence;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learning;aesthetic education;learning community

2014-03-06

杨培明(1968—),男,江苏江阴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语文特特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G 632.0

A

1674-5779(2014)03-0105-06

猜你喜欢

生命课堂教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