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汉考背景下的自主阅读策略探究
2014-03-30滕红
滕红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民族汉考背景下的自主阅读策略探究
滕红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文章对原来的HSK与现在的MHK试卷从阅读题型、字数、备选答案以及文章特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并对文章体裁做了剖析,且针对阅读从两方面阐述了阅读技巧,旨在切实提高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希望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教育工作者和应试者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帮助。
民族汉考;阅读;策略
一、两部分阅读题型对比
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汉语拼音缩写为MHK,简称民族汉考)在全区启动并推广,到2012年底前完成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向MHK的过渡。MHK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三个部分。笔试和口试分开进行,口试采用计算机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MHK三级乙等相当于HSK5-6级、MHK三级甲等相当于HSK7-8级、MHK四级乙等相当于HSK9级、MHK四级甲等相当于HSK10-11级。
首先,我们把HSK和MHK中的阅读题型做一对比。HSK中的阅读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约由4篇文章组成,文章的篇幅较长,一般在1000字左右,每篇文章后有若干问题,一般是2-5个题目。它所考察的是考生快速阅读,即迅速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属于粗读或略读的范围。这一部分试题答案必须用汉字书写,这就决定了试题的半主观半客观的性质。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即快速查找到信息,只要找到了,找对了,就行了。即使是主观题,只要稍加分析概括,把所需信息总结成10个字之内就能把问题说清楚。这一部分,迅速、准确是本项试题的测试目标,只要能达到这一要求,考生能够拿到满分。HSK中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这部分约由6篇左右文章组成,其中三分之二短文在500字以下,其余的约在600-800字之间。每篇后面有2-7个问题要学生作出选择。对这部分试题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上都低于第一部分。但从文章的整体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均有所加大。而MHK中的阅读部分取消了学生易拿分的HSK中的第一部分,全部由选择题代替。这一部分由6篇左右文章组成,但是仅有三分之一短文在500字左右,三分之一在700-900字左右,三分之一在1000-1200字左右,可见无论是从短文字数,还是对考生的阅读速度上、理解的层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笔者发现MHK中的阅读短文的几个特点:题材更广泛,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性文章占有一定比例;体裁多样;语体不同,实用类的、经常使用的语体都是出题者考虑的范畴;风格各异,因作者的创作思维、态度和方法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也不同。另外,文章具有较强的
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体裁剖析
近年来,考试的阅读篇章和实事紧密结合,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宽泛,根据文章体裁不外乎记叙文、科普短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等。
(一)写景记叙文(游记)
记叙文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文体。它以写人记事、写景等为主要内容。我们常见的通讯、报道、消息、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不论是HSK中还是MHK中的阅读部分,记叙文所占比例较小,即使出现,也多以游记为主。游记一般是以轻松的笔调,生动地描写,记叙游览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如某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生活等等。在考试中首先要抓住景物特点。游览过程中,作者不是事无巨细一一记下,而是抓住景物特点,把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写下来。而这往往也是最容易出考题的地方。其次,要注意作者记叙的顺序。游记最常见的写法是采用第一人称,以“我”游览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安排文章的层次;或由近而远,或自上而下,有的是按照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有的是按时间顺序等。抓住作者记叙的顺序,我们就可以从总体上对于景物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最后要领会作者的感受。写景的记叙文往往目的不是写景本身,而是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些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态度题、语气题来考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科普短文
近年来,考试中这类文章占到了相当的比例。科普短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科普短文通常向我们介绍某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产品,告诉人们某一个自然现象,提示科学道理。科普文章往往以文学的表现手法来介绍科学知识,如科学故事等。这样能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活泼有趣,把深奥的科学道理写得通俗易懂,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这类文章,我们要注意:
1.弄懂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我们在阅读时,先要弄清文章叙述事物的概念、特点、构造、作用等,弄清文章介绍了什么内容,解释了什么科学道理,也就基本读懂了科普文章的内涵。
2.了解文章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向我们作介绍的。科普文章往往会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等,有时还会把事物当成人来写,使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点。
3.思考这些科学知识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生活中有丰富的科学原理,而科学也在时时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在阅读科普文章时,要认真思考它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或解释事理的文体。它以说明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从而说明道理,给人以知识。在阅读考试中最常见的是介绍性的说明文,即介绍事物的构造、类别、形态、成因、性质、做法、关系、功用等。这类文章考生应注意:
首先,要掌握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也就是说xx是xx?通常是以定义题出现,让考生根据短文判断符合文章题意的定义。其次要掌握所介绍事物的特征。最后还要注意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般来说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喻说明、分类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等。举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利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容易使读者获得具体的印象,准确的知识。比喻说明是为了把抽象的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简洁生动。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类文章考生应注意:
首先,把握中心论点。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和一般文章的结构方式,中心论点多在文章的首尾,一般在开头提出或在末尾点明,特殊情况下在文章中间。
其次,把握文章结构。议论文的结构包括基本结构和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整篇文章的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是出现考题最多的地方,因为在这一部分作者往往阐述了几个论据(或者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大致有:
总分式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并列式 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递进式 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对照式 即把一种观点同另一种观点对比,以突出一种观点的正确性
最后,了解论证方法的特点。例如凡是论据性质是事实或事例类的,无论是自举还是引述,都可列入例证法的范畴。引证法就是引用事实或言论做根据,来证明论点。对比法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反证法就是先用反驳的方法证实与自己论点相反的判断是虚假的,从而间接证实自己论点真实性的方法。掌握了以上知识,考生对于议论文的考题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了。
三、掌握技巧,锦上添花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是基础,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基本功底是不错,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也很多,对于词义、语句、作者的意图等仅仅理解在表面现象,考试不仅仅考的是基本功,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应试技巧,要在作者巧妙构思的篇章作品中有所升华,能够跟作者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心领神会。[1]笔者从两方面来阐述应试技巧。
(一)知识层面
1.直解和相对
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可能会借助于字词典或者电子工具,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这些都是禁止使用的。因而,我们无论是在练习还是在测试都要养成一种好习惯,运用阅读技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2]。在文章中,生词前边或后边的词或句子与其是同义直解的关系,即相互解释。例如:
也有一些年轻人好高骛远、自命不凡,对有些事情不屑去做,总以为自己应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
从上下文可以猜测“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的意思大概是不愿做简单的事情,认为自己该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自以为了不起。有时也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一些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或句子来推测词义。
例如:小孩子的眼里是没有忧虑的,但我们听了,心里却总忍不住有些黯然。
从“但”、“却“这两个转折词即可知道“黯然”有“忧虑”的意思。
2.描述或例解
词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前后的词或句子意义上总是存在某种联系。有时描述或例解在前,总结在后,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前面的句子推测后面总结性词语的意思。
例如:XX是高二年级的帅哥,功课也不错,只是一门音乐,何老师给分总是那么吝啬,为此XX对老师又恨又恼,却敢怒不敢言。
“吝啬”这个词我们可从后面“XX对何老师又恨又恼”的结果,猜出何老师给分一定很低,那么“吝啬”应该有“小气”、“不大方”的意思。
有如:她来自农村,母亲生病动了两次手术,家庭的负担落到了父亲一人身上,生活非常困难。1997年,她以612分的好成绩被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录取,但几千元的学费使父母一筹莫展。
根据上文,可以推测出“一筹莫展”的意思是为难、不知怎么办好。
3.词语的特殊意义:讽刺性反语;喜爱性反语;诙谐性反语
所谓“反语”,就是不直接说本意,而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
根据这个特点,读者可以猜度出作者的态度。在实际的阅读中,作者用这种方式增强语言的幽默,启发人深思。
(1)讽刺性反语
例如:学了4年的汉语,连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你这四年也太刻苦了。句中“刻苦”一词应以反面意义来理解,应该是不刻苦,四年来不务正业的意思。
(2)喜爱性的反语 例如:女儿如今嫁人了,几个月也不回来一次,妈妈在心里骂道:“这死丫头,有了自己的小家就忘了我跟他爸了。”
女儿不回家,妈妈很牵挂,这里的“骂”实际上表达了想念关心的意思。而“死丫头”则是对女儿的昵称。其实像这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傻孩子、淘气包、冤家、掏蛋鬼反语式的表示亲昵的称呼。
(3)诙谐性反语 例如:
1)姐妹俩走着,一条狗忽然冲了出来,妹妹尖叫一声躲到姐姐身后。姐姐笑着说:“哎呀,你胆子也太大了。”
2)由于别人嫉妒,小王又没有评上先进。哥哥知道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真幸运,又被人看中了。”
1)句中“太大”、2)句中的“幸运”、“看中”分别是“太小”、“不幸”、“嫉妒”的意思。对听话人来说,并没有讽刺之意,而是表示一种风趣诙谐的语气,引人发笑,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指示代词及其指代内容
代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代词的语法特点同它所指代的词的语法特点相同,但代词指、代的内容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明确。阅读时有时需要代词指代的内容具体化才能理解语义。因而,在阅读中明确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十分必要。
(1)导致雪盲症的并不是雪地上刺眼的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这里的“它”毫无疑问指代的是“雪地行军”。
(2)如今的大学是没有围墙的校园,学生们更多更早地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人口流动性加大,只有与社会保持稳定而频繁的联络,才能适应社会。而学校打电话难的问题似乎很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校园里最让人上火的就是呼机响了,找不到电话,电话机前总是排不完的长队——校园手机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这”与数词、名词组成了短语“这一背景”指的是什么?通过对整个段落的阅读,我们发现“这一背景”指的是破折号前边的两个句群:一是大学生们要接触社会,适应社会,要和社会保持联络;二是校园里打电话难。
(二)技巧层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质量包括2项指标:一是前面提到的阅读速度;二是理解的准确程度。读慢了,完成不了任务;理解不准确等于没读懂。又快又准,才能提高阅读质量。[3]
(1)快速阅读
很多应试者都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读快了会影响理解,对于一篇文章总是精雕细琢,以便“更”好的理解。而事实上,读慢了会使你的阅读上下不连贯,反而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这样既耽误阅读速度,又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时,只有尽量快速阅读,才能强化对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抓住文章主脉,融会贯通。
(2)整体把握
在MHK阅读考试中,阅读的文章都是没有见过的,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有的生词不影响我们阅读理解时,我们不必刨根问底或者停下来去思考,停下来不但影响阅读速度,而且打断前后连贯的思维。所以,在阅读文章时,应养成从文章的整体上理解,越过生词,领会文章的主体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最后又回到对全文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3)重视细节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重视细节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却可以相辅相成。常见的安排细节的方式如举例子,时间顺序,空间转移,因果关系,比较对照,事例附加等。这样我们可以从
细节安排中大约推测作者的意图,从而可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4)先看题干,做到有备而读
先看题干后阅读再做选择的阅读方法既省时又高效。通过预先看题可以预测文章大意并抓住阅读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做题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事实细节,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2.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弄清文章体裁,快速理解全文
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正确理解。例如记叙文往往一开始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然后再详细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议论文中,作者往往先提出一个论点,再对此进行分析,或举例子加以论证,得出结论。而说明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说明的对象,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各个不同侧面加以说明。
(2)阅读首尾句,预测文中细节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文章一般没有标题,这固然给抓文章中心带来一定困难,但一般的文章定式会按照“总-分-总”这样一个思路。因此,研读首尾句,对快速阅读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但由此可以抓住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揣测作者的态度、意图,从而进一步猜出作者所要写的细节。
(3)注意连接词,揣测作者意图
文章中,作者往往先叙述或介绍常人的观点、态度、看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与之不同的观点,即作者本人的意图或事实真相及本文的主旨。两者之间往往用表示转折的词语如然而、但是、可、事实上等词语连接。
(4)排谬
在考试过程中,阅读理解题中通常有四个选项,有时有一个或两个我们可以先排除。例如选项中有类似“每、只、完全、丝毫、都”等绝对的字眼,一般情况下都不是正确答案,而那些一般的、中性的、部分的极有可能是正确答案,当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当你选择带有绝对字眼的选项作为答案的时候,脑海里一定要打个问号,仔细研读文章,确保万无一失。
(5)略读选答
MHK阅读考试考察的是考生快速阅读,即迅速查找出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因此考生在这里就不能精雕细刻,因某一个字、词或句不认识或不理解而冥思苦想,必须从全文着眼。具体的阅读方法是成段成片地读。对于与所需信息无关的段落,通过跳读、扫读查找所需信息。这样在阅读文章前快速浏览一下所列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明了所需信息才能去查找它,否则会因重复阅读而浪费时间,影响答题的速度。读文章时要做到粗中有细。首先要明了文章所说的大致内容,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属于哪一学科知识范畴,是说明文还是新闻特写、人物详述、广告启事等。其次,根据一些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语等,迅速感知文章的内容结构,以便确定信息所处范围。再次,要快速把握内容的内在关联,以便准确找到所需要信息内容的准确位置。
在汉语阅读的实际过程中,因教学对象的多样性而呈现出千差万别,影响阅读的变量也因具体的情景而不同。以上几种方法是最常见的问题,也许会对提高汉语阅读能力起到一些启发和帮助。但是具体阅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仍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1][英]科林.贝恩著.[M].《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66.
[2].滕红.掌握阅读技巧提高HSK阅读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133-134.
[3]滕红.少数民族大学生MHK阅读攻关方略[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1):78-81.
G750
A
1671-6469(2014)03-0070-05
2014-02-24
滕红(1979—),女,四川三台人,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讲师,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