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主流媒体对“昆明‘3.01’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CNN、《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2014-03-30张湘雨金万锋
张湘雨金万锋
(1,2.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美主流媒体对“昆明‘3.01’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以CNN、《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张湘雨1金万锋2
(1,2.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本文以批评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内容,从分类、标题两个方面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昆明‘3.01’事件”的报道做以分析,意在揭示意识形态如何影响了美媒报道语言的选择与使用,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美国媒体在涉及中国报道中的偏见与歧视。
批评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分类;标题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是由Roger Fowler、Gunther Kress等语言学家于二十世纪70年代构建起来的语言学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在批评语言学家的眼中,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更能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具体的语言实践层面,研究者十分关注对语篇的分析,并根据类型的不同,分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和非批评性语篇性分析”。[1]这里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即是批评话语分析,其主旨在于通过分析语篇或话语中语言的运用,来发现和揭示语言文字背后思想意识的传播,强调语言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以便“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2]
二、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成了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础。韩礼德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中做出选择以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而语言又是与人的社会活动分不开的。[3]韩礼德将语言的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建立在人的内部经验基础上,用于传递和交流听话人所不知道的新信息和内容,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实现;人际功能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实现社会与人以及人际之间的关系,它是由语气和情态来实现的;语篇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能够将任何话语(口头的和书面的)组织成连贯一致的语篇的机制,通过语篇功能,说话者才
能说出可以被听话者理解的话语,主要由主位——述位实现。[4]语言使用者正是在了解语言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言语选择以期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其话语的选择,又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既表达一定的思想意识,又是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反映。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语篇功能着手,分析美国媒体是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对昆明事件进行描述,又是如何将其思想意识加诸于读者的。
三、美媒对“昆明‘3.01’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但新闻报道始终是被大众认可的信息来源之一。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其媒体在塑造形象和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在西方甚至是在国际上的形象,几乎都是由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出来的,因此美国新闻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而所有的媒体都受其所在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都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事实上,美国新闻报道作为典型的公共话语,从来都没有做到其对外宣称的“客观”、“公正”、“独立”,而是假借新闻平台,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宣传报道,因而能有效地控制舆论导向。
本文将以美国主流媒体CNN、《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昆明‘3.01’事件”的报道为对象,从分类和标题两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做批评话语分析,以期“揭示新闻话语或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5]
(一)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6]语篇的分类体系是说话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说话人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受思想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影响而失去客观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在语篇中,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可以通过其用词来表现,表现为不同的分类原则。以下是对美国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词汇选择与使用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其在对待中国事务上的态度和立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昆明‘3.01’事件”进行报道时,对恐怖分子的称呼是“Knifewielding attackers”(持刀袭击者)而不是“terrorists”(恐怖分子),否认此次事件是恐怖分子袭击而是社会治安混乱,歪曲事实,混淆黑白。报道的字里行间透漏着对中国国内媒体报道所持的怀疑态度。
例样1“Members of a separatist group from Xinjiang,in northwest China,are believed to have carried out the assault,authorities said.The report referred to them as terrorists.”(“据官方说法,来自中国西北部的“疆独”组织成员被认为是这场袭击的发动者。报道称他们为恐怖分子”)CNN采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来描述官方对此的报道,包含了浓厚的个人观点,表达出其不承认该事件的性质属于恐怖分子袭击、并质疑中国媒体把行凶的新疆人称为恐怖分子的态度。
例样2“Mass knife attacks are not unprecedented in China.Some occurred in 2010 and 2012, but the attacks happened at schools and didn’t appear to have political connections.”(在中国,持刀砍人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2010年和2012年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不过那些攻击都发生在学校,表面看起来和政治无关而已。)CNN在对“昆明恐袭”事件做如此报道,明显是将此次事件的性质与2010和2012年在学校发生的砍人事件混作一谈,极力想证明这次事件不具有“政治关联性”。这是不顾事实地在为“疆独”分子开脱。
例样3“Frequent outbreaks of violence have beset Xinjiang,a resource-rich area where the arriv-
al of waves of Han Chinese people over the decades has fueled tensions with the Uyghurs,a Turkicspeaking,predominantly Muslim ethnic group.”(频繁发生的暴力事件困扰着新疆——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在那里,过去几十年的汉族移民潮导致汉族与讲突厥语、主体是穆斯林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之间关系紧张。)如此报道,刻意无视中国政府多年来在新疆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故意歪曲中国政府为了发展新疆而采取的移民政策,一味强调新疆地区资源丰富,汉族移居新疆造成民族关系紧张,意在给人留下汉族移居新疆是为了攫取新疆丰富资源的印象,其实质是在渲染所谓的“民族矛盾”,制造混乱,为“疆独”分子寻找借口,由此可见其对中国报道用心之不公。
《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也将暴恐分子简单地命名为“attackers”(袭击者),没有对事件做出正确评判。而且报道称“Although no group has clai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ttack,officials on Sunday described the killings as an act of terrorism planned and perpetrated by separatists from Xinjiang.”(尽管还没有任何组织声称为此次袭击事件负责,然而周日,官方就将其称为由“疆独”分子策划执行的恐怖事件)行文如此措辞,意在指责中国政府在没有任何组织承认的情况下,就将此事件定义为由“疆独”分子策划的恐怖事件,一方面给人造成中国政府做事不讲事实、根据政治需要率性而为的印象,同时也有挑拨我国民族关系之嫌。《纽约时报》这种混淆视听的报道,对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是其对中国报道策略的具体体现。
《华盛顿邮报》也有类似的相关报道,同样也不提恐怖分子而用“Knife-wielding men”(持刀凶徒)代替。把如此惨绝人寰的恐怖事件简单地归结于“knife attack”(持刀袭击)。他们在这次恐怖事件中做出的反映是在公然地表明支持“疆独”的态度,对于这些一直在反恐事件上非常敏感的美国媒体而言,这一做法无疑是自相矛盾的。同时,通过此次事件,美媒对中国政府的无视和对“疆独”势力的纵容态度昭然若揭,在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为其自身利益而助长了恐怖分子的气焰。
(二)标题
新闻标题可谓是整个新闻语篇的精髓,最大程度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的作用就是使读者在阅读整个语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新闻标题在传达整篇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和吸引读者的关注点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选的新闻语料标题言简意赅,能使读者对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有最直观的了解,同时其用词也使人印象深刻,引发思考。
CNN标题:“Knife-wielding attackers kill 29, injure 130 at China Train Station”(持刀行凶者在中国火车站砍死29人,砍伤130人)
《纽约时报》标题:“China Calls Stabbing Rampage at Rail Station a Terrorist Act”(中国称发生在火车站的砍人暴力事件为恐怖事件)
《华盛顿邮报》标题:“Knife-wielding men attack SW China Train Station”(持刀凶徒袭击了中国西南火车站)
从这些新闻标题中,读者既能明了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又能明显看出报道者的态度和立场。第一个标题与第三个标题都用到了“Knifewielding”一词,“Knife-wielding attackers”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持刀袭击者”,“Knife-wielding men”意为“持刀凶徒”。从词典所给的例句“The day he was executed,a knife-wielding man attack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ern Guangdong province,wounding 16 students and a teacher.”(就在他被执行死刑的那一天,一个持刀男子攻击了广东省南部的一所小学,使16个学生和一个老师
受伤。)中可以看出,“Knife-wielding”(持刀)这一词多用于描述社会治安混乱的事件,与恐怖袭击无关。而在报道“昆明恐袭”事件时,美国媒体选择“Knife-wielding attackers”(持刀袭击者)和“Knife-wielding men”(持刀凶徒)作为标题而非“恐怖分子”,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在事件定性上背离了新闻报道的公正原则。CNN和《华盛顿邮报》在3月3日的报道不顾事实地篡改事件性质,将恐怖袭击认定为一般的社会治安问题,可见其对“疆独“分子的纵容以及对中国政府态度的无视,暴露出其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扭曲事实真相的面目。
第二个标题使用动词“call”,该词的词义非常丰富,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意思外,还有“order or request or give a command for,indicate a decision in regard to”(命令或要求,对于某事做出决定)的意思,有将主观意志强加给动作对象的含义。而《纽约时报》以“China Calls Stabbing Rampage at Rail Station a Terrorist Act”(中国称发生在火车站的砍人暴力事件为恐怖事件)为标题,意在质疑和批判中国对此事件的定性,不承认该行为是恐怖分子所为。从另一侧面,也能感受到美国是在向世界宣扬中国在“伪造事实”,以抹黑中国。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经济低迷和社会问题不断的美国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对于“昆明恐袭”事件,美国媒体一味偏袒和维护疆独分子,甚至于挑拨汉族人民与新疆维吾尔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企图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一个社会治安混乱、“民族矛盾”尖锐的中国形象。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受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操控的,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新闻媒体在其公正客观的表面下,隐藏的却是支持并操控它的国家利益。美国媒体为了维护美国的国际地位,不乏在对他国进行报道时,偷换概念,歪曲事实,抹黑他国形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报刊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态度。总而言之,新闻媒体塑造社会也为社会塑造,帮助构成社会也为权力关系塑造,反映意识形态。[7]因此,我们阅读新闻报刊时,要学会用批评分析的方法来挖掘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揭露语篇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加入语篇,诱导读者,使读者成为其影响的对象。
[1]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739.
[2]丁建新,等.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305-310.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101.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93-296.
[5]王雯.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看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0,(9):84-85.
[6]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43-49.
[7]Fairclough,N.L.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8-10.
H03
A
1671-6469(2014)03-0055-04
2014-03-30
张湘雨(1990—),女,河南安阳人,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批评语言学。金万锋(1978—)男,吉林榆树人,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应用语言学。